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为主要表现的Barth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TAZ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1月因"间断咳喘、发现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1个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1例1岁7个月男性Barth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进行血常规、生化(心肌酶谱等)、心血管功能检查,尿液有机酸谱分析、血液氨基酸及酯酰肉碱谱测定,检测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1相关检测结果:本例患儿智力正常,体格及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低。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其百分率降低。超声心动图等结果显示左心室肥大,心肌肥厚,心功能不全。尿液3-甲基戊烯二酸显著增高,为241.34mmol/mol肌酐(正常参考值为0~4.2mmol/mol肌酐,均值为1.1mmol/mol肌酐),为正常均值的219.4倍。血液氨基酸谱正常,血浆游离肉碱浓度降低,为13μmol/L(正常参考值为20~60μmol/L)。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存在TAZ基因c.280CT(p.R94C)突变,母亲为TAZ基因c.280CT杂合突变携带者。2临床治疗及预后:对本例患儿采取口服左卡尼汀、维生素B1、辅酶Q10、地高辛、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治疗后,患儿体力好转,尿液3-甲基戊烯二酸水平降至正常,心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Barth综合征为X连锁遗传性线粒体病,是导致心肌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尿液有机酸谱分析及TAZ基因检测,有助于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反复肺炎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CD)的临床特点。 方法选择2015年9月,因"发育落后9个月,反复重症肺炎5次,咳嗽、喘息3 d",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例11个月龄女性PCD患儿为研究对象。其2~7个月龄时,因重症肺炎反复发作5次,入不同医院治疗。本次入院后,对患儿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等实验室检查、血液氨基酸及酯酰肉碱谱分析、尿有机酸分析、基因检测等,以确诊PCD;采取Gesell发育评估法评估患儿发育商(DQ)等。 结果①相关检测结果:本例患儿生长发育落后。2个月龄时发现血浆游离肉碱浓度为5.814 μmol/L(正常参考值为20.000~60.000 μmol/L),酯酰肉碱谱正常,尿有机酸分析显示非酮症性二羧基酸尿症。患儿7个月龄时在上述病例收集医院复查血浆游离肉碱浓度为3.730 μmol/L;11个月龄时,因重症肺炎再次入上述病例收集医院治疗,发现肝功能损害,心肌酶谱异常,DQ为52.7,SLC22A5基因c.1400C>G(p.S467C)和c.632A>G(p.Y211C)2个杂合突变。②治疗与随访结果:给予左卡尼汀1 500 mg/d静脉滴注,同时给予抗感染治疗及营养支持,患儿病情改善,出院后长期口服左卡尼汀800 mg/d及采取其他支持措施治疗。患儿出院后4个月未再发生呼吸道感染,15个月龄时复查肝功能及心肌酶谱恢复正常,体格及神经系统发育接近正常儿童,DQ为63.9。 结论PCD患儿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血液酯酰肉碱谱分析、尿有机酸分析及基因检测结果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早期、足量左卡尼汀治疗,可有效治疗及改善PCD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母亲维生素B_(12)缺乏导致的婴儿继发性甲基丙二酸尿症(MMA)的临床特点,以及该病的诊断、治疗及转归。方法选择2014年11月12日,因"吐奶、贫血、疑为遗传性MMA",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被确诊为因母亲维生素B_(12)缺乏导致的继发性MMA、日龄为27d的男性双胎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双胎患儿及其母亲进行血常规、血清维生素B_(12)与叶酸检测,以及血清与尿液总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尿液有机酸谱及血液氨基酸、肉碱谱检测,同时检测患儿及其父母的MMA相关基因突变情况。本研究与2例受试者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遵循的程序通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结果 12例患儿生后4d于当地医院就诊时,尿液甲基丙二酸浓度分别为479.21 mmol/mol肌酐和65.90 mmol/mol肌酐(正常参考值为0.20~3.60mmol/mol肌酐);血液丙酰肉碱浓度分别为12.01μmol/L和10.55μmol/L(正常参考值为1.00~5.00μmol/L)。生后27d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时发现,2例患儿均存在中度贫血,长子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浓度轻度增高,为17.6μmol/L(正常参考值为0~15.0μmol/L),次子正常,为14.3μmol/L;血清维生素B_(12)浓度均降低,分别为121.0pmol/L与105.0pmol/L(正常参考值为133.0~675.0pmol/L);血清叶酸浓度均正常,分别为26.50nmol/L与18.60nmol/L(正常参考值为6.80nmol/L);尿液中均未检出甲基丙二酸,血液丙酰肉碱均增高,分别为9.26μmol/L与15.90μmol/L。给予维生素B_(12)肌内注射,口服亚叶酸钙及左卡尼汀治疗后,2例患儿尿液中均未检出甲基丙二酸,血液丙酰肉碱浓度恢复正常,智力、运动发育正常,贫血好转。22例患儿母亲于早孕期出现厌食、呕吐等早孕期妊娠反应,中孕期出现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低、大细胞性贫血及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曾口服补血中药及铁剂治疗,未曾补充维生素B_(12)治疗。产后2个月时,母亲血清维生素B_(12)浓度降低,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升高。经左卡尼汀、甲钴胺、叶酸等营养干预治疗2个月后,母亲血清维生素B_(12)及总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均恢复正常。3对于与遗传性MMA相关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2例患儿及其父母均未见MUT、MMAA、MMAB、MMACHC等基因突变。结论母亲孕期营养不良及健康状况不佳,可导致维生素B_(12)缺乏,继而引起婴儿继发性MMA。临床注意对继发性MMA患者与遗传性MMA的早期鉴别诊断,并于确诊后及时给予维生素B_(12)治疗,是救治继发性MMA,改善其预后的关键。对于妊娠期贫血的母亲,更应注意维生素B_(12)缺乏的可能性,以免导致婴儿罹患继发性MMA。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青岛地区新生儿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儿的SLC22A5基因突变特点,探讨原发性肉碱缺乏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8月对278 180例新生儿利用串联质谱技术检测游离肉碱及酰基肉碱,并且利用肉碱转运蛋白基因突变检测对游离肉碱降低的患儿进行确诊。结果 共确诊5例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儿,发病率0.001 8%(1/55 636)。对确诊患儿给予左旋肉碱治疗,100~300 mg/(kg·d),分3次口服,随访治疗1个月后,血游离肉碱均升至正常。5例患儿均检测到基因突变。其中1例患儿为纯合突变,为c.1400C>G(p.S467C)/ c.1400C>G(p.S467C),其它4例为复合杂合突变,分别为:c.1400C>G(p.S467C)/c.1433C>T(p.P478L);c.1400C>G(p.S467C)/c.760C>T(p.R254X);c.1400C>G(p.S467C)/c.428C>T(p.P143L);c.1400C>G(p.S467C)/c.393+1G>A(错误剪接)。结论 c.1 400C>G(p.S467C)为青岛地区新生儿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儿SLC22A5基因主要突变(60%)类型,基因检测分析有助于原发性肉碱缺乏症的诊断。左旋肉碱治疗效果好,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串联质谱及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检测羊水中的酰基肉碱及有机酸用于丙酸血症(propionic acidemia,PA)产前诊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2016年40例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进行产前诊断且生育过PA患儿的孕妇作为PA母亲组。从同期进行常规产前诊断孕妇中随机选取40例作为对照组。2组孕妇均于妊娠16~20周进行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羊水。采用串联质谱检测羊水丙酰肉碱(propionylcarnitine,C3)、乙酰肉碱(acetylcarnitine,C2)水平,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羊水甲基枸橼酸、3-羟基丙酸水平,部分羊水细胞进行基因检测。结果 PA母亲组4例孕妇羊水C3[9.53(6.06~11.45)μmol/L]、C3/C2[1.03(0.62~1.43)]、甲基枸橼酸[3.15(2.05~4.58)mmol/mol肌酐]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14(0.52~3.40)μmol/L,0.11(0.05~0.22),0.00(0.00~0.34)mmol/mol肌酐],提示胎儿为PA阳性患儿,检出率为10%;其中3例进行了基因突变检测均检测到突变位点。3-羟基丙酸在对照组与阳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A孕妇再生PA患儿的几率为10%左右,可利用串联质谱及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检测羊水中的C3、甲基枸橼酸水平,对先证者为PA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迟发型丙酸血症(PA)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特点。 方法选择2016年8月31日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经剖宫产分娩娩出的1例男性迟发型PA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本例患儿的干血斑串联质谱(MS/MS)、尿滤纸片气相色谱质谱(GC/MS)及家系基因检测结果等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儿的病史、串联质谱检测结果、遗传代谢病Panel高通量测序结果及随访结果。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①本例PA患儿无特殊临床症状,干血斑MS/MS检测结果提示丙酰肉碱(C3)水平为2.79~7.03 μmol/L,GC/MS检测结果提示尿液3-羟基丙酸水平为0~129.48 μmol/L。②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基因Panel结果显示,PCCA基因检测到2个致病突变(c.802C>T、c.827delG)。其中c.802C>T点突变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p.Arg268Cys突变,该突变位点遗传自患儿母亲;此外c.827delG为移码突变,该突变位点遗传自患儿父亲,该突变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p.Gly276ValfsX46突变,为未报道的新突变。③随访结果显示,患儿肝、肾功能正常。④本例患儿最终诊断为迟发型PA。 结论移码突变c.827delG是PCCA基因未报道的新突变,新生儿MS/MS、GC/MS检测结合Panel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迟发型PA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基丙二酸血症(MMA)的临床特征及其被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的原因,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日及2017年2月25日,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收治的被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的2例MMA患儿为研究对象,其年龄分别为5个月与15岁。对这2例MMA患儿的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遗传代谢病基因Panel测序法对患儿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设定检索策略,以"甲基丙二酸血症""误诊""血常规""MMA"等为关键词,对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关于MMA的文献进行检索,设定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 结果①患儿1于出生后1个月时误诊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5个月时确诊为MMA。其血液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HPLC-MS/MS)结果提示,丙酰肉碱(C3)浓度为3.2 μmoL/L,C3/乙酰肉碱(C2)为0.34,C3/游离肉碱(C0)为0.22;尿液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结果提示,尿甲基丙二酸值为20 μg/μmoL肌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为40 μmol/L。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血红蛋白(Hb)为105 g/L。其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基因突变位点为MMACHC c.80G>A/c.609G>A。该例患儿最终被确诊为MMA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属于cblC型。②患儿2于出生后6个月误诊为血小板减少,15岁时确诊为MMA。其血液HPLC-MS/MS检查结果提示,C3浓度为7.22 μmo/L,C3/C2为0.32,C3/C0为0.82;尿液GC/MS检测结果提示尿甲基丙二酸值为14.02 μg/μmoL肌酐;血清Hcy浓度为80 μmol/L;血常规检查结果提示Hb为103 g/L,血小板计数为85×109/L。其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基因突变位点为MMACHC c.482G>A/c.609G>A。该例患儿最终被确诊为MMA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属于cblC型。③2例患儿均被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并采取输血、给予铁剂和激素等对症治疗,均无明显临床疗效。2例患儿确诊为MMA后,给予羟钴胺肌内注射(1 mg/d),以及左卡尼汀、甜菜碱、亚叶酸钙口服治疗1个月,复查血常规结果提示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并且病情稳定。 结论MMA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部分患儿易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血液HPLC-MS/MS、尿液GC/MS和基因检测是诊断MMA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青岛地区新生儿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MCADD)的患病率、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8月利用串联质谱技术检测278 180例在青岛地区出生的新生儿干血滤纸片中酰基肉碱水平,对筛查出的疑似MCADD患儿通过尿有机酸检测,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编码基因(ACADM)基因突变检测进行确诊。结果 共确诊4例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患病率0.001 4%(1/69 545)。患儿临床表现无明显异常,串联质谱检测均有中链酰基肉碱(C6~C10)升高。4例患儿共检测到7种ACADM基因突变,其中1例患儿为纯合突变,为c.1 040G>T(p.G347V)/ c.1 040G>T(p.G347V),其它3例为复合杂合突变,分别为:c.157C>T(p.R53C)/ c.709-1G>A;c.1 085G>A(p.G362E)/ c.461T>G(p.L154W);c.587G>A(p.G196E)/ c.387+1delG。尿有机酸检测1例患儿4-羟基-苯乙酸和4-羟基苯丙酮酸指标升高,肝功能异常。对患儿进行饮食指导,随访均未出现临床症状,体格及智力发育正常。结论 串联质谱新生儿筛查配合基因检测可以对MCADD早诊断,对预防疾病发作和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营养不良患儿血酰基肉碱谱特点及用于代谢病的鉴别.方法 收集营养不良患儿13例,同期同年龄段非代谢病患儿214例作为对照组.入院时空腹采集末梢血制成千血片,串联质谱非衍生化法检测其肉碱和多种酰基肉碱浓度.结果 脂肪酸氧化分解相关的脂酰基肉碱,营养不良组从十八碳脂酰基肉碱至乙酰基肉碱,包括酮体酰基肉碱,即丙二酰基肉碱和羟基丁酰基肉碱都有不同程度增高,以中链酰基肉碱增高明显,其中营养不良组癸酰基肉碱为(0.203 ±0.105) μmol/L,超出正常参考值范围(0~0.200 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0.054±0.030)μmol/L,P<0.001].氨基酸分解相关的丙酰基肉碱、戊酰基肉碱、羟基戊酰基肉碱和戊二酰基肉碱等,营养不良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 营养不良患儿血中脂肪酸代谢相关的酰基肉碱增高,以中链酰基肉碱增高明显,癸酰基肉碱略超出正常值等特点,可与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和多种酰基肉碱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等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98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methylmalonic acidemia,MMA)的临床特点。方法以随机抽选的模式在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MMA患儿中抽选98例,对其就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儿尿液样本以及干血滤纸片,分别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gas chromatography and mass spectrometry,GC-MS)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liquid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mass spectrometer,LC-MS/MS)进行有机酸测定以及酰基肉碱谱测定,观察并统计检测结果。同时观察患儿肝肾功能、血乳酸、血气分析、血糖、尿常规、血氨以及血常规等常规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98例MMA患儿的疾病确诊在3 d~12岁间,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囊括9例发作性呕吐,19例间断抽搐,11例智力、运动落后,15例乏力、下肢水肿,6例贫血,14例皮肤黄染,15例嗜睡以及9例反应弱。患儿各项检查指标水平结果包含14例尿常规异常,13例心肌酶谱异常,9例血气分析异常,13例血乳酸升高,14例肾肝功能异常,5例血氨升高,15例不同程度的红细胞计数减低以及15例血糖降低。患儿采用GC-MS尿有机酸分析发现其甲基丙二酸指标为0.09~89.21mmol/(mmol·Cr)。通过LC-MS/MS可发现,90.81%的患儿丙酰肉碱(C3)、丙酰肉碱与游离肉碱比例值(C3/C0)以及丙酰肉碱与乙酰肉碱比值(C3/C2)较正常儿童相应指标高出2~3倍,9.19%的患儿仅有C3/C2增高。结论临床上可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实验检测指标水平异常现象,并结合GC-MS、LC-MS/MS的检测结果,诊断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病情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有效提高其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值得采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与肿瘤转移相关基因MTA1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进行卵巢肿瘤切除术的121例卵巢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受试者切除卵巢肿瘤组织中KiSS-1及MTA1的表达,并统计学比较二者在不同病理类型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阳性率差异,在卵巢上皮性癌的不同临床病理参数下表达阳性率差异,以及在卵巢上皮性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患者5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①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及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细胞质中,KiSS-1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卵巢上皮性癌,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3.3% vs 29.5%,χ2=23.375,P=0.000 1;63.3% vs 29.5%,χ2=29.536,P=0.000 2);而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及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细胞质中,MTA1表达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卵巢上皮性癌,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3% vs 73.8%,χ2=20.889,P=0.000 4;40.0% vs 73.8%,χ2=9.800,P=0.002 0)。② KiSS-1或MTA1在卵巢上皮性癌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腹水等临床病理参数下的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病理分级的临床病理参数下,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 KiSS-1和MTA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268,P=0.038)。④在卵巢上皮性癌中,KiSS-1表达呈阳性者的5年生存率(33.3%)显著高于KiSS-1表达呈阴性者(14.0%),而MTA1表达呈阳性者的5年生存率(11.1%)显著低于MTA1表达呈阴性者(43.8%),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473,14.869;P<0.05)。 结论KiSS-1与MTA1基因可能参与了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或可作为评估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预后的可行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期孕妇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感染的临床特征、围生结局及临床处理经验。 方法选择2016年11月1日与2017年2月28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科收治的2例LM感染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这2例LM感染孕妇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包括妊娠期情况、妊娠期LM感染诊治情况及围生期结局。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对妊娠期LM感染的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特征、诊断及处理、对母儿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进行复习、总结。 结果①本组2例LM感染孕妇的妊娠期情况为:No.1孕妇于本院建卡,No.2孕妇于外院建卡,2例孕妇均于建卡医院接受正规产前检查,均有巴氏消毒牛奶食用史,入本院治疗前,均出现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血常规检查结果均异常。②妊娠期LM感染诊治情况:No.1孕妇通过宫颈分泌物培养结果提示中量LM感染,确诊为妊娠期LM感染;No.2孕妇通过血培养及产时取宫颈分泌物培养结果提示LM呈阳性,确诊为妊娠期LM感染。2例孕妇均接受足够剂量美罗培南(1 g/次×3次/d×14 d)抗感染治疗后,预后良好,并出院。③围生期结局:No.1孕妇于晚孕期发生LM感染,因早产临产、胎儿宫内窘迫,进行急诊剖宫产分娩术,其分娩的新生儿血培养及痰培养结果均提示LM呈阳性。因该例新生儿并发症多、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抢救,于出生后第9天死亡。No.2孕妇于中孕期发生LM感染,胎死宫内后难免流产。 结论孕妇LM感染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伴有发热,表现为流感样症状,临床诊断较为困难,但是孕妇LM感染对胎儿及新生儿有致命危险。因此,临床提高对妊娠期LM感染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积极有效治疗,可明显改善妊娠期LM感染母儿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医院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肺炎(ABHAP)的发病情况、危险因素及耐药特点,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措施。 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PICU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91例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为ABHAP,将其分为研究组(n=19)与对照组(n=72)。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所有患儿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合并症、免疫功能、危重评分、发生HAP前于PICU住院时间、留置胃管情况、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情况、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及治疗转归等。对HAP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及ABHAP发病情况、耐药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构成比、危重评分、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等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①本研究91例HAP患儿,共计培养出159株病原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AB)为48株,97.9%(47/48)来自呼吸道分泌物标本。②48株AB对常用的第3、4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均>70%,对亚胺培南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均为70.8%(34/48),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66.7%(32/48)、27.1%(13/48)。③研究组HAP患儿PICU住院时间≥15 d、有创机械通气时间≥10 d、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 d及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比例,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B是PICU内HAP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耐药性强。缩短住院时间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早期根治患儿先天性心脏病,预防肺炎反复发生,有利于预防和治疗ABHAP。  相似文献   

14.
WTF-B, a type of water-soluble homogeneous polysaccharide, was isolated and purified from Tremella Fuciformis. To investigate the radioprotective effect of WTF-B, we employed a 30-day survival assay. Mice were treated with WTF-B once per day for three consecutive days before 8-Gy gamma irradiation. The treatment groups receiving 54 and 72 mg/kg body weight (b.w.) of WTF-B showed 50% survival post-irradiation. The hematological parameters of the peripheral blood indicated that WTF-B, when administered at doses of 72 mg/kg b.w., significantly restored hemoglobin, white blood cell counts and red blood cell counts by the 14th day and 18th day. In addition, spleen colony forming units (CFU-S), the number of nucleated cells in bone marrow (BMNC) and spleen index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adioprotective effect of WTF-B on the hematopoietic system. The treatment groups receiving WTF-B at 18, 54 and 72 mg/kg b.w. doses presen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BMNC compared to radiation-only group. The group administered 72 mg/kg b.w. WTF-B presented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CFU-S compared to the radiation-only group. We also completed micronucleus and chromosome aberration assays to explore genotoxicity. The results of those assays indicated that the number of micronuclei induced by 2-Gy irradiation in a group treated with 72 mg/kg b.w. WTF-B decreased from 30.30‰ to 11.32‰. The chromosomal aberration produced by 3-Gy irradiation in the group receiving 72 mg/kg b.w. WTF-B decreased from 56.01% to 28.13%.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 a potential use for WTF-B as a radioprotector.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广西南宁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患儿中肺炎支原体(MP)感染现状及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6年2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住院治疗的111 321例ARI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被动凝集法或免疫荧光法对其血清MP抗体进行检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不同ARI类型,不同发病年份、季节,不同年龄及性别患儿的MP感染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①本研究111 321例ARI患儿中,MP感染率为39.0%(43 417/111 321)。不同ARI类型患儿的M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197.0,P=0.000)。其中,肺炎患儿MP感染率最高,为44.5%(18 839/42 291),上呼吸道感染患儿MP感染率最低,为33.8%(17 965/53 158)。MP感染患儿中,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3.4%(18 839/43 417)和41.4%(17 965/43 417)。②本研究2015年ARI患儿的MP感染率为44.0%(16 922/38 479),显著高于2011、2012、2013及2014年的39.4%(4 521/11 466)、34.1%(5 521/16 192)、36.9%(7 329/19 881)及36.1%(9 124/25 303),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7,P=0.000)。2011-2015年,ARI患儿每年春、夏、秋、冬季的MP感染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5,P=0.000;χ2=80.2,P=0.000;χ2=33.4,P=0.000;χ2=176.3,P=0.000;χ2=124.7,P=0.000),并且均以冬季的MP感染率最高,分别为46.0%(1 207/2 622)、38.6%(1 638/4 246)、39.7%(1 950/4 914)、40.3%(2 643/6 562)与47.6%(4 945/10 399)。③本研究6~14岁ARI患儿中MP感染率为61.5%(6 704/10 902),显著高于<28 d患儿的2.2%(49/2 214)、28 d至1岁患儿的13.8%(3 858/27 949)、1~3岁患儿的43.1%(15 087/34 996),以及3~6岁患儿的50.3%(17 719/35 260)。不同年龄段ARI患儿中,M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 179.1,P=0.000)。④本研究女性ARI患儿的MP感染率为45.8%(20 017/43 746),显著高于男性的34.6%(23 400/67 57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400.2,P=0.000)。 结论广西南宁地区ARI患儿中,MP感染全年均有发生,以冬季最为高发,女性ARI患儿MP感染率高于男性患儿,6~14岁学龄期ARI患儿MP感染率高于<6岁者。MP感染临床表现以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CYP11A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5年10月至2010年3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妇产科就诊的289例PCOS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纳入PCOS组;选择同期于本院参加健康体检的220例健康妇女纳入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患者血清中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及睾酮水平等。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两组受试者CYP11A1基因SNP rs4077582和rs11632698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两组受试者的等位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并对年龄、人体质量指数(BMI)及血清性激素水平在不同基因型受试者中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本研究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者本人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两组受试者的年龄、BMI等基本资料和FSH、LH、LH/FSH、雌二醇和睾酮等激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CYP11A1基因SNP rs4077582等位基因型(CC、CT和TT)在PCOS组患者中的分布分别为24.9%、49.8%和25.3%,而在对照组中分别为34.5%、46.4%和19.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99,P=0.041)。等位基因T在PCOS组中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263,P=0.012)。而CYP11A1基因SNP rs11632698的等位基因型分布在两组受试者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16,P=0.181)。③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PCOS组中,CYP11A1基因SNP rs4077582位点3个不同基因型PCOS患者的年龄、BMI等基本资料和各性激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对照组中,LH与LH/FSH在3个不同基因型受试者(CC、CT、TT)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62、21.046,P<0.001)。 结论CYP11A1基因SNP rs4077582位点与PCOS的易感性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个体的LH水平最终影响雄激素合成速率,而SNP rs11632698则与PCOS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人巨细胞病毒(HCMV)临床低传代病毒株UL142基因的序列特征。 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妇儿医院儿科就诊的10例HCMV症状性感染患儿的尿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将从HCMV症状性感染患儿尿液标本中分离出的病毒株进行多重PCR鉴定,对UL142基因全序列克隆到pMD18-T载体上扩增并将产物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提交GenBank并与GenBank收录的其他10株HCMV病毒株的UL142基因进行比对分析。 结果从广州地区HCMV症状性感染患儿尿液中成功分离2株HCMV临床病毒株,分别命名为HCMV D2和D3;克隆测序后由GenBank收录,收录号分别为DQ180384和DQ180370。各HCMV病毒株的UL142基因同源性比对分析发现:UL142基因序列较保守,有69处碱基发生变异,且均为点突变,无插入及缺失突变;编码蛋白的氨基酸残基为306个,序列也较保守,其中28处点突变导致编码氨基酸的改变,其余点突变均未导致编码氨基酸改变。不同HCMV病毒株中UL142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变异率为0.9%~6.5%。各HCMV病毒株UL142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的氨基酸数目不同,但所有HCMV病毒株UL142基因编码蛋白的等电点均在6.48~8.27。 结论广州地区HCMV临床低传代病毒株ULl42基因序列及其编码产物的氨基酸序列均较为保守,但仍存在一定的多态性,这提示UL142基因在HCMV感染与致病机制的研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长方案与超长方案对不孕症患者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2年7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生殖中心接受IVF/卵母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ET辅助生殖治疗的386例不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受试者接受GnRH-a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长方案组(n=249)与超长方案组(n=137)。长方案组与超长方案组受试者年龄≤30岁者分别为192、30例,>30~35岁者分别为21、68例,≥35岁者分别为36、39例。采集所有受试者的年龄、人体质量指数(BMI)、促性腺激素(Gn)使用剂量、Gn使用时间、获卵数、移植胚胎数、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年龄段受试者中,2组受试者的年龄、BMI、Gn使用剂量、Gn使用时间、移植胚胎数等进行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对不同年龄段受试者中,2组受试者获卵数等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对不同年龄段受试者中,2组受试者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等进行比较。 结果①不同年龄段受试者中,2组受试者的年龄、BMI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年龄≤30岁不孕症患者中,超长方案组与长方案组患者Gn使用剂量分别为(3 290.0±1 113.6)g vs (1 848.2±684.8)g,Gn使用时间分别为(12.3±2.3)d vs (9.7±1.9)d,获卵数分别为(2.1±0.3)个vs (2.0±0.2)个,超长方案组上述指标均大于或长于长方案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89,P<0.001;t=6.254,P<0.001;t=3.072,P=0.016)。超长方案组患者自然流产率为3.3%,显著低于长方案组的20.6%,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4.969,P=0.026)。③年龄>30~35岁不孕症患者中,超长方案组与长方案组患者Gn使用剂量分别为(3 800.0±1310.5)g vs (2 149.0±603.8)g,Gn使用时间分别为(12.7±2.9)d vs (9.5±1.9)d,超长方案组Gn使用剂量和时间均大于或长于长方案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32、4.991,P<0.001)。④年龄≥35岁不孕症患者中,超长方案组与长方案组患者Gn使用剂量分别为(3 991.7±944.5)g vs (2 701.7±987.3)g,Gn使用时间分别为(12.4±2.9)d vs (9.7±1.8)d,获卵数分别为7个(4~9个) vs 10个(8~15个),超长方案组Gn使用剂量和时间均大于或长于长方案组,获卵数少于长方案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26,t=4.872,Z=5.121;P<0.001)。 结论对于年龄≤30岁不孕症患者,建议应用超长方案进行IVF-ET治疗。对于年龄>30~35岁不孕症患者,应用超长方案进行IVF-ET治疗无明显优势,故建议应用长方案治疗。对于年龄≥35岁不孕症患者,应慎重使用超长方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体外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建立神经元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模型,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奠定基础。 方法以L-多聚赖氨酸和鼠尾胶原作为海马神经元体外培养的生长基质,分离24 h内新生SD大鼠海马,胰蛋白酶水浴振荡消化获得单个细胞,采用Neurobasal维持培养基更继续培养。培养7 d后将神经元细胞培养基更换为无糖缺血液,置于95%高纯度氮气(N2)三气培养箱内缺氧处理2 h。将其取出更换为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构建神经元OGD/R模型。然后,采用抗微管相关蛋白2-5-异硫氰酸荧光素(anti-MAP2-FITC)标记神经元,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建模前与建模后神经元的形态学改变,采用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微管相关蛋白(MAP)2阳性细胞存活率,对OGD/R模型进行评价。 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正常情况下神经元细胞形态结构完整,树突及轴突舒展,交织成网状。建模后,神经元突触回缩,细胞崩解,网状结构被破坏。CCK-8检测结果显示,建模后神经元细胞存活率降低。 结论此方法体外培养神经元细胞纯度在95%以上;使用无糖神经元细胞缺血液联合高纯度N2培养2 h,再更换为正常培养基培养的方法,可成功建立神经元细胞的OGD/R模型。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anti-HCV activity of hotwater extract from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BC703) with HCV genotype 1b subgenomic replicon system and investigate its hepatoprotective activity on carbon tetrachloride (CCl4)-induced acute liver damage in mice. BC703 produced significant hepatoprotective effects against CCl4-induced acute hepatic injury by decreasing the activities of serum enzymes, nitric oxide and lipid peroxidation. Histopathological studies further substantiated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BC703. Furthermore, BC703 inhibited the HCV RNA replication with an EC50 value and selective index (CC50/EC50) of 2.82 μg/mL and above 35.46, respectively. However, digested BC703 using a simulated gastric juice showed poor 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CCl4-induced hepatotoxicity in mice and decreased anti-HCV activity as compared to the intact BC703. Although further studies are necessary, BC703 may be a beneficial agent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hepatic injury and chronic HCV inf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