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9 毫秒
1.
"面口合谷收"是我国行之有效的医学经验,是循经远道取穴的杰出代表之一。现代研究表明,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大脑皮层手、面区之间存在着竞争依赖性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在手阳明经脉的循行、临床上运用合谷穴治疗口面部疾病的基础上,通过针刺合谷穴引起大脑皮层的作用,从手、面区之间功能重组关系,探讨"面口合谷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面口合谷收”的机制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晓华  吴富东 《针刺研究》2011,36(5):388-391
对运用现代医学手段解释"面口合谷收"的机制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以理清面口部与合谷之间的联系,用经络以外的理论来道明其所以然。口面部的感觉传入与合谷穴区的感觉传入在脊髓背根节、孤束核、网状结构、丘脑及大脑皮质的投射终止区相邻或重叠,都有可能发生会聚而互相作用,实现功能上的整合。此外,面口部、合谷穴与大脑之间的信息传入传出的神经活性物质也多种多样,这些均成为"面口合谷收"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面口合谷收"是经脉体表与体表之间联系的重要体现,从神经生物学角度阐释针刺合谷穴对面口部影响的机制可能是研究"面口合谷收"理论内涵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文章中作者针刺合谷穴,以后溪、外关作为对照,观察其对面口部痛阈、肌电活动、唾液分泌和脑中枢功能网络响应的影响,从不同层面揭示合谷穴与面口部特异性联系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期为"面口合谷收"理论提供更丰富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四总穴歌"最早记载于明·徐凤《针灸大全》,其内容是:"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解释为:肚腹部的病症取足三里治疗,腰背部的病症取委中穴治疗,头项部的疾病取列缺穴治疗,面部口腔周围的病症取合谷穴治疗。在临床上有人认为"四总穴歌"很好用,像王洪兵[1]认为"四总穴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是  相似文献   

5.
试述“面口合谷收”300193天津中医学院徐立,王卫合谷穴在临床上的主治范围非常广泛,并有很好的效果。《四总穴》中说:“面口合谷收”,本文仅就其对头面疾患的治疗作用予以论述。“面回合谷收”的治疗范围:有关合谷穴对面口疾患的治疗,历代医籍中有很多记载。...  相似文献   

6.
何俊彦  陈惠惠 《光明中医》2014,(9):1921-1922
"面口合谷收"是《四穴总歌》中的一句,合谷穴在临床广泛应用,效果良好。常用来治疗头痛、齿痛、口眼歪斜等疾病。现将合谷穴与面口部疾病的联系的现代机理进一步阐明,为合谷穴治疗面口部疾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应用现代医学手段解释"面口合谷收"机制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从合谷穴的形态解剖、针刺时面口温度变化、神经电生理、头面部血供、大脑中枢激活、生物全息理论、神经突触可塑等7个方面理清合谷与面口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文章从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两方面来探讨合谷穴治疗面瘫的机理。四总穴歌说"面口合谷收"一直是指导后代医家临床实践的准则,本文通过对合谷穴治疗面瘫的理论探析,不但可以证实古代医学家所创立的经络学说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今后临床上客观选穴和发展针灸的现代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合谷穴的"倒马针法"不同于传统的齐刺法,笔者在董氏"灵骨""大白"穴同刺用于温阳补气的基础上,沿着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揣穴,运用"灵骨"、合谷、"大白"3穴合用直刺的"倒马针法",直通三焦,整体协调脏腑功能以强化临床疗效。笔者认为合谷穴的部位在示指桡侧面上,穴位随着机体的功能状态而动态变化,董氏奇穴"灵骨""大白"穴只是病理状态下,合谷穴在第二掌骨桡侧的移动点。《四总穴歌》中记载:"面口合谷收",揭示了合谷穴与头面五官部位之间的密切联系。此针法用于治疗面肌痉挛等面口疾病较单纯针刺合谷穴疗效显著,并有较好的远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朱在波 《山西中医》2010,26(2):61-62
从现代神经解剖、脑功能磁共振影像以及红外热像三方面对“面口合谷收”的机理进行研究,初步发现合谷穴与面口部存在多种联系,为合谷穴治疗面口部疾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合谷”穴和口面部联系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用形态学的方法探讨“合谷”穴与口面部的传入联系。方法 :本实验分神经生物素示踪和fos蛋白表达两部分 ,每部分均选用雌性Wistar大鼠 2 4只。将神经束路示踪剂神经生物素分别注射于“合谷”穴区和口面部 ,观察标记纤维在颈段脊髓和低位脑干的分布。电针“合谷”穴和口面部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观察其二者的传入信息在颈髓和低位脑干诱导的fos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结果 :“合谷”穴区的初级传入纤维主要止于颈髓 5~ 8节段 ;来自口面部的初级传入纤维主要止于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 ,尚有少量分支直接投射至同侧孤束核和网状结构。电针“合谷”穴的传入信息除主要到达颈部脊髓背角外 ,也可到达孤束核和网状结构 ;而电针口面部的传入信息主要抵达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孤束核和网状结构 ,也可影响到颈髓背角等结构的神经元。结论 :“合谷”穴和口面部均与孤束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纤维联系 ,这可能是“合谷”穴和口面部联系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面口合谷收”现象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建斌 《中国针灸》1998,18(10):636-637
针灸古籍文献中,最被人熟记的莫过于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面口合谷收”提示了合谷穴在治疗面颊部及口腔周围疾病方面的特异性作用。笔者近来遇两例中风偏瘫患者,针刺治疗过程中的某些现象可以支持这一理论。病例1蔡××,男,45岁。1996年7月4日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昏迷而入院抢救治疗。7月27日头颅CT检查示:右脑基底节区大面积梗塞。1996年12月26日因脑血管病后遗症接受针灸治疗。当时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肌力左下肢Ⅳ级左上肢Ⅳ级,但左手指腕关节活动较差,尤其是左拇指无明显自主屈伸活动。并伴…  相似文献   

13.
周围性面瘫是神经内科临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也是针灸治疗的有效病种。合谷穴是临床上使用频率较高的几个穴位之一,尤其是合谷穴的远道治疗作用,"面口合谷收"即为对其广泛应用的高度概括,因而合谷也成为临床治疗面瘫的必用穴之一。但是在有关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中,取哪侧合谷穴的论述却不甚统一,就此笔者做了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14.
为验证“面口合谷收”的针灸取穴原则,作者使用红外热像图仪系统进行针刺合谷穴后面部温度变化的测量分析,结果温度明显升高,差别极其显著,且以口唇部位升温最明显。同体对照组(合谷—上肢)、异体对照组(外关—面部)则无此变化。提示合谷穴与面、口部位确有特异的对应关系。临床使用这一原则有其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5.
“腰背委中求”的临床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腰背委中求”的临床与机理研究余维豪,范维铭,蔡虹,李瑞午(北京宣武医院理疗科,100053;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是中医针灸治疗疾病的常用口诀,尤其是“腰背委中求”在临床治疗慢性腰腿痛时具有明显的疗...  相似文献   

16.
<正>中医四总穴歌诀有"面口合谷收"之歌。合谷穴为古代历代医家推崇为万能穴,能够运用到多种病症,其中首推的就是治疗牙痛。牙痛时,我们可以按压这个虎口部位的"止痛药",解决燃眉之急。平时经常按揉合谷穴,还能够保护牙齿,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除了牙痛外,头痛、腰腿痛之类的疾病也可以解决。同时,在治疗头面疾病中,长期按压该穴,还能对耳鸣、耳聋、鼻炎、视力模糊等具有很好的调理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正确认识经络与径路两种医学理论的基础上,以合谷穴为例,通过探讨经络理论中"面口合谷收"的径路理论依据,对两种理论进行联系对比,启迪中西医结合领域应当借古开今,以传统的医学理论启迪我们的新思想,开辟思路,创新发现.  相似文献   

18.
"合谷穴"能有效治疗大肠经远端循行所过部位"面口部"的疾患。面口部与合谷穴在感觉传入路径的重叠会聚,也为"面口合谷收"提供神经解剖基础。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功能磁共振成像由于无创伤性、时间空间分辨率高及代谢物质的测定,已成为研究针刺中枢效应机制的手段。针刺合谷穴发现激活脑区具有穴位偏侧性,且不同的刺激方法(包括手针、电针、经皮电刺激)及得气情况也影响脑功能变化。本文从合谷穴的外周神经解剖结构、针刺中枢响应特征、穴位特异性中枢机制来阐述"面口合谷收"的中枢效应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设计临床路径表格并探讨以"促通"按摩法治疗中风后口面部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两年来我科中风后口面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设计制定出临床路径表,并在治疗中应用。结果:临床路径有效规范了手法治疗医疗流程和护理行为,预防医疗差错发生,具有记录的真实性、实用性,便于提供临床信息和进行管理,提高效率。结论:促通按摩手法与临床路径结合在临床中运用对缩短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规范治疗、提高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治疗中风后口面部功能障碍提供了循证医学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肖佳欢  杜艳军 《河南中医》2016,(9):1639-1641
合谷是人体常用腧穴之一,对于治疗面瘫更有着显著疗效,古人总结为"面口合谷收"。合谷穴的解剖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背侧骨间肌-拇收肌;浅层布有桡神经浅支、手背静脉网桡侧部和第一掌背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分布有尺神经深支的分支等。红外热像研究表明,面部温度的升高是针刺合谷后出现的客观反应。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大脑的神经活动与合谷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