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黄俏 《海南医学》2011,22(14):152-153
目的 探讨医用压力抗栓带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 将100例剖宫产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对实验组采用常规的术后护理加医用压力抗栓带的使用,通过对患者的彩色超声多普勒的结果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 以未发生DVT为有效,发生DVT为无效.实验组50例患者DVT有效45例,有效率为90...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抗栓压力带联合间歇性充气压力波治疗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3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踝泵运动等主动或被动运动方式,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中风险患者采用抗栓压力带,高风险患者采用抗栓压力带+间歇性充气压力波治疗仪,术后第7天行彩色多普勒检查,无DVT者术后第10天再次检查一次.统计两组患者DVT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症状性DVT、无症状性DVT及DVT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栓压力带联合间歇性充气压力波治疗仪可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部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方法在外科常规护理中,针对发病的病因,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对高危因素患者进行术前调理,健康指导及早达到早诊断,出现DVT后,行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抗凝。结果患者在外科术后发生DVT发病人数明显减少,发生DVT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也明显减少。结论外科术后提倡早期预防和合理治疗护理,有效防止DVT发生,对发生DVT的患者康复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SCD压力抗栓泵预防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从2013年4月到2014年1月,选取我院的60例泌尿外科行TUR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SCD压力抗栓泵,对照组30例患者,实施早期功能锻炼,在术前及术后第1、3、5、7天监测两组患者下肢DVT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并比较两组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有效占比83.33%(25/3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1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及术后第1、3、5、7天监测两组患者下肢DVT的主要疼痛情况和体温情况。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DVT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CD压力抗栓泵预防TURP后DVT有一定的效果,并可减轻患者疼痛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武红 《基层医学论坛》2023,(22):148-150
目的 探讨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统联合依诺肝素钠预防高危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3月—2021年10月在新泰市人民医院住院行剖宫产、具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98例产妇,按干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统联合依诺肝素钠预防。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凝血指标变化,分析比较2组DVT发生部位、发生率,术后5 d出血量及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值低于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5 d出血量及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湖南某三甲医院骨科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VeDOHSthrombosis,DVT)预防的现状和预防后DVT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2年10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患者100例.记录入选患者人口学和病史资料、手术资料、术后DVT预防情况等。入选患者统一于术后7~10d行双侧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术后28d行电话随访,记录死亡和大出血事件。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基本预防措施、物理预防措施和药物预防措施相结合的联合预防。其中35例患者术后首次口服利伐沙班时间迟于美国胸科医生协会发表的《抗栓与溶栓治疗询证指南》第8版(ACCP一8)推荐的术后10h。采取预防措施后有2例患者彩超发现无症状性下肢DVT,未见肺栓塞病例,术后28d随访未出现死亡和大出血事件的发生。结论该医院骨科人_丁关节置换术后DVT预防措施与指南符合率高,但首次给药时间应更加及时与准确。术后彩超结果显示,规范的预防措施能够降低DVT的发生率,但不能杜绝其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压力抗栓泵在颅脑损伤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8月我院行颅脑手术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于术后4~6 d给予压力抗栓泵治疗,观察组于术后1~3 d给予压力抗栓泵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3 d、术后4~6 d颅内压(ICP)水平及ICP≥20mm Hg次数、ICP最高值,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等凝血指标,并记录其肢体肿胀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4-6 d ICP、ICP≥20 mm Hg次数、ICP最高值均较术后1-3 d下降(P0.05),而各时点两组上述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Fbg、D-D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2.86%较对照组20.00%低(P0.05)。结论术后早期应用抗血栓压力泵可有效改善颅脑损伤患者凝血指标,预防DVT,且不会明显影响ICP。  相似文献   

8.
总结11例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DVT)患者的护理经验。认为全面护理宣教,仔细术后观察,和积极干预对防治妇科肿瘤术后DVT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赵涤 《中国病案》2013,(6):80-80,F0003
目的通过护理干预减少妇科盆腔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方法 78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于术前、术中、术后给予健康教育、早期活动、弹力袜及SCD压力抗栓泵等预防性护理措施,观察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 78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中发生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4%,低于文献报道。结论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进行预防性的护理干预,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压力抗栓泵和针对性专业护理对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 将2006年1月至2008年月8收治的初次脑卒中偏瘫患者2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压力抗栓泵和针对性专业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个月内观察小腿周径、深静脉血流速度、是否有DVT形成、肢体症状(肿胀、疼痛、皮温)等.结果 治疗组小腿周径明显小于对照组,深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治疗组发生DVT 4例,对照组发生DVT 13例.结论 压力抗栓泵和专业护理能有效预防偏瘫患者下肢DVT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FNF)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分析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接受手术治疗的286例老年FNF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前、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分析年龄、性别、吸烟、体重指数(BMI)、Garden分型、术前抗凝、骨折后24 h时血清D-二聚体浓度与术前下肢DVT发生的关系,术前下肢DVT发生、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及术后隐性失血量与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关系。结果:286例老年FNF患者术前下肢DVT发生率为7.34%,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12.24%。共发现下肢DVT 88处,其中81.82%位于患肢,18.18%位于健肢;40.91%位于股骨近端,59.09%位于股骨远端。术前和术后下肢DVT发生部位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FNF患者中,吸烟者、BMI≥25 kg/m~2者、骨折后24 h D-二聚体水平>300 ng/ml者和术前未接受抗凝处理者术前DVT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吸烟者、BMI<25 kg/m~2者、D-二聚体水平≤300 ng/ml者和术前抗凝处理者(P<0.05),不同Garden分型和骨折后时间患者术前DVT发生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下肢DVT发生者术后DVT发生率显著高于非DVT发生者(P<0.05),术前下肢DVT发生与术后下肢DVT发生间具有强关联性(相对危险度为5.784,95%CI 3.309~10.110),同时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及术后隐性失血量均会影响术后下肢DVT发生(P<0.05)。结论:本院老年FNF患者围术期具有较高DVT发病率,其中吸烟、BMI、24 h内D-二聚体水平、抗凝处理、Garden分型和骨折后时间均会影响术前DVT发生,而术前DVT发生、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和术后隐性失血量均会影响术后DVT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抽选我院40例在口腔颌面肿瘤术后发生下肢DVT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再以同期40例进行口腔颌面肿瘤术后未发生下肢DVT的患者作为比较组,对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主要与年龄、术后D二聚体、高血压和恶性肿瘤有关。结论在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中,高龄、高血压和恶性肿瘤是其易感因素,而D二聚体对下肢DVT有着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3.
周宝 《黑龙江医学》2021,45(12):1318-1320
目的:分析接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0年8月)郑州市骨科医院69例接受PLIF老年患者临床资料,依照术后有无发生下肢DVT分为下肢DVT组(n=15)、无下肢DVT组(n=54),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下肢DVT发生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15例患者合并DVT发生,发生部位均位于小腿远端,其中胫后静脉4例、肌间静脉11例;下肢DVT组年龄>70岁、BMI>27 kg/m2、手术时间>2 h、术后卧床时间>5 d、输血所占比例高于无下肢DVT组,术后进行下肢主被动训练所占比例低于无下肢DVT组(P<0.05);年龄>70岁、BMI>27 kg/m2、手术时间>2 h、术后卧床时间>5 d、输血为接受PLIF老年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危险因素,术后进行下肢主被动训练为下肢DVT发生保护因素(P<0.05).结论:年龄>70岁、BMI>27 kg/m2、手术时间>2 h、术后卧床时间>5 d、输血为老年患者PLIF术后下肢DVT发生危险因素,临床应尽早明确上述因素,以实施科学合理防治措施,降低术后下肢DVT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以6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对象,记录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分析其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6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术后6例(10.00%)发生下肢DVT。其中左下肢3例,右下肢4例,双下肢10例。DVT组与非DVT组在年龄、术前合并症、麻醉方式、术后抗凝、术后卧床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89)、术前合并症(OR=1.623)、术后卧床时间(OR=1.464)、麻醉方式(OR=2.903)未影响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子宫肌瘤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较高,年龄、术前合并症、术后卧床时间、麻醉方式为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以上因素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5.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9):833-835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于黄冈市中心医院行腹腔镜术患者230例,按照术后下肢是否出现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析腹腔镜手术后出现下肢DV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30例患者中,术后出现下肢DVT者10例,未出现下肢DVT者220例,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4.35%(10/23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手术时间≥120 min、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0 h、术中体位为头高脚低位,术后第1天和第3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0.5 mg·L-1是腹腔镜术后患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后下肢DVT具有一定的发病率,DVT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DVT的相关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腹腔镜手术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开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可能因素、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发生DVT患者的临床及辅助检查资料。结果:本组285例开颅术后发生DVT 12例(4.21%),出院时临床治愈8例及好转2例。结论:开颅术后DVT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早期发现与治疗可达到良好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7.
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卧床患者发生DVT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护理干预措施对骨科术后DVT的影响.方法 综合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减少或降低骨科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40例,DVT发生率为0;对照组40例,DVT发生率为5%.结论 采用术前、术后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骨科术后DVT的发生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妇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资料表明妇科手术之后特别是恶性肿瘤术后DVT发生率增高,由于癌细胞可分泌组织和促凝物质,术后更易发生静脉血栓,晚期卵巢癌和外阴癌术后约45%发生DVT.我院于2010年4月收治1例宫颈癌患者,术后10d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夏克源  陈鑫  高峰 《新疆医学》2015,45(1):83-85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 p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下肢DVT是骨科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1],如果治疗不及时,易导致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现通过回顾63例骨科术后发生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探讨骨科术后并发下肢DVT危险因素。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伊宁县人民医院2006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63例骨科术后发生下肢DVT患者,其中男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行单侧TKA的212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查看其术后7 d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查结果,根据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影响老年TKA术后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9例患者出现下肢DVT,DVT发生率为13.7%,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肺动脉栓塞。BMI、吸烟史、合并糖尿病、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手术时间、手术部位和麻醉方式是老年患者TKA术后发生DVT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25.0 kg/m2、合并糖尿病、术前血浆D-二聚体0.545 mg/L和全身麻醉是老年患者TKA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BMI25.0 kg/m2、合并糖尿病、术前血浆D-二聚体0.545 mg/L和全身麻醉是老年患者TKA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及早进行干预以减少TKA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