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Echo tracking,ET)技术评价绝经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颈动脉弹性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2例绝经后OP患者(OP组)及48例正常绝经后女性(对照组),应用ET技术检测颈动脉弹性,主要检测参数包括:僵硬度(β)、增大指数(AI)、顺应性(A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后将骨密度T值与颈动脉弹性参数β、AI、AC、PWVβ、E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OP组β、PWVβ、Ep高于对照组(P<0.01)、AC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A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值与β、PWVβ、Ep呈负相关、与AC呈正相关、与AI无相关性。结论:自然绝经后1-10年内,OP患者颈动脉弹性较正常绝经后女性减低,且颈动脉弹性与骨密度相关;ET技术能早期、定量评估绝经后OP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评价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110例RA患者(试验组)进行研究,以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血管ET技术测量两组研究对象的弹性模量(Ep)、僵硬度(β)、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膨大指数(AI)、动脉顺应性(AC)等颈动脉弹性参数;检查两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结果试验组的Ep、β、PWVβ及AI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A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比率(4.55%)明显高于对照组(0.00%)(χ2=4.656,P=0.031)。结论在血管壁形态、结构尚未出现影像学特征改变之前,采用血管ET技术评估RA患者颈动脉弹性参数的变化,可以反映血管弹性状况,为预防R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罗燕  张梅  谢兵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30):2971-2973
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echo-tracking,ET)技术检测肝硬化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指标β、Ep、AC、AI、PWVβ及其意义.方法:应用ET技术检测20例肝硬化患者颈动脉的弹性指标,包括僵硬度参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动脉顺应性AC、脉搏波放大指数AI及脉搏波传递速度PWVβ,并采用协方差分析与同期检查的15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排除年龄因素影响后,肝硬化组与正常人相比颈动脉的β、AI有差别(P=0.02;P= 0.00),Ep、AC、PWVβ差异无差异(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颈动脉弹性较正常人差; ET术能够定量检测肝硬化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正常高值血压者颈动脉和股动脉弹性的改变及其相关性。方法 用二维超声测量76例正常高值血压者与50例正常对照者双侧颈动脉、股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并应用超声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颈动脉、股动脉弹性参数,即硬度指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动脉顺应性(AC)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并对正常高值血压者颈动脉、股动脉弹性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正常高值血压组颈动脉、股动脉的β、Ep、PWV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01),AC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01);正常高值血压组颈动脉、股动脉的IM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正常高值血压者颈动脉与股动脉弹性参数β、Ep、PWV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4、0.304、0.360,呈显著正相关(P<0.001),颈动脉IMT、AC与股动脉IMT、AC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108,P=0.184;r=0.114,P=0.163)。结论 正常高值血压者颈动脉、股动脉弹性在动脉内膜中膜未出现超声形态学改变前已经降低,且同步受累。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84例PCOS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80例有正常排卵的输卵管性不孕患者作为对照组,各按年龄分为20~29岁组和30~39岁组;常规颈动脉超声获取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应用E-Tracking技术检测颈动脉弹性指标硬化参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ρ)、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结果 120~29岁PCOS组与对照组颈动脉弹性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0~39岁PCOS组与对照组颈动脉弹性参数比较,β、Eρ高于对照组(P0.05),AC低于对照组(P0.05),IMT、AI、PWVβ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E-Tracking技术能监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改变的发展进程,有利于PCOS患者远期心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用于评价肥胖对青少年颈动脉弹性功能影响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3月在大连市友谊医院进行体检的青少年76例,按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分类标准"将受试者分为体质量正常〔体质指数(BMI)24 kg/m~2〕38例(正常组)和肥胖(BMI≥24 kg/m~2)38例(肥胖组)。采用ET技术检查两组受试者颈动脉弹性功能,比较两组受试者腰围、BMI、脂肪肝发生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弹性功能指标〔包括硬度指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动脉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分层比较两组不同性别受试者间颈动脉弹性功能指标及两组相同性别受试者颈动脉弹性功能指标。结果肥胖组受试者腰围、BMI、颈动脉IMT及Ep大于正常组,脂肪肝发生率、β、AI高于正常组,AC低于正常组,PWV快于正常组(P0.05)。正常组和肥胖组男性受试者β高于女性,Ep大于女性,AC低于女性,PWV快于女性(P0.05);两组受试者不同性别间A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男性受试者β高于正常组男性,Ep大于正常组男性,AC低于正常组男性,PWV快于正常组男性(P0.05);两组男性受试者A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女性受试者β高于正常组女性,Ep大于正常组女性,AC低于正常组女性,PWV快于正常组女性(P0.05);两组女性受试者A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肥胖组受试者腰围、BMI、脂肪肝发生率与β、Ep、PWV呈正相关(P0.05),与AC呈负相关(P0.05),与AI无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女性肥胖青少年颈动脉弹性功能较差,ET技术能有效检出肥胖对青少年颈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壁回声跟踪技术(E-tracking技术,ET)检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治疗前后颈总动脉血管弹性的变化。方法选取30例OSAHS患者,采用高频线阵探头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应用ET技术实时跟踪描记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颈动脉管壁运动轨迹,检测出颈动脉的弹性系数(Eρ)、硬化参数(β)、顺应性(A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和增大指数(AI)。结果 OSAHS患者治疗后的颈总动脉较治疗前Eρ、β、PWVβ降低,AC升高(均P0.01),AI降低(P0.05)。结论ET技术检测能明确OSAHS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总动脉弹性变化,及早地发现血管病变,有效地指导OSAHS患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chotracking,ET)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股动脉硬化。方法选择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60名体检结果正常者(对照组),以上对象均已行双侧股动脉常规高频超声检查排除斑块形成及狭窄,应用血管ET技术检测2组的双侧股动脉,比较2组的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度指数(β)、顺应性(AC)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结果糖尿病组的股动脉Ep、β、PWVβ均较对照组升高(均为P〈0.01),AC较对照组降低(P〈0.01)。结论血管ET技术能准确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股动脉弹性改变,为临床提供血管早期病变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动脉弹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老年冠心病患者108例作为冠心病组,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又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47例,多支病变组61例。采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对所有受试者的动脉弹性评价指标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化度(β)、单点脉搏波速度(PWVβ)和动脉顺应性(AC)进行测定,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冠心病组颈动脉弹性参数Ep、β、PWVβ均显著大于非冠心病组(P<0.05),冠心病患者中多支病变组颈动脉弹性参数Ep、β、PWVβ均显著大于冠心病患者中单支病变组(P<0.05);各组间AC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颈动脉弹性参数Ep、β、PWVβ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是评价冠心病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对脂肪肝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进行诊断治疗的均匀性脂肪肝患者82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脂肪肝分度情况将观察组患者分成轻度组305例、中度组282例、重度组241例,另选同期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820例作为对照组。为所有受试者进行ET技术检查,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弹性参数以及观察组中不同亚组的弹性参数,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对脂肪肝分度情况与弹性参数的相关性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的僵硬度(β)、压力应变型弹性系数(Eρ)及脉搏波的传导速度(PWVβ)较对照组显著升高,顺应性(AC)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0.05)。重度组的β、Eρ及PWVβ较轻度组和中度组显著更高,AC较轻度组和中度组显著更低(P0.05);中度组的β、Eρ及PWVβ较轻度组显著更高,AC较轻度组显著更低(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脂肪肝分度与β、Eρ及PWVβ正相关(r=0.778,0.826,0.704;均P0.01),与AC负相关(r=-0.693,P0.05)。结论随着脂肪肝分度的增加,患者颈总动脉的弹性参数异常程度也逐渐加剧。利用ET技术能够较好地评价颈动脉的弹性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25羟维生素D3浓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295例,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眼底照相结果分为无颈动脉斑块组(96例)、颈动脉增厚组(110例)和颈动脉斑块组(89例).比较三组患者25羟维生素D3浓度的差异.两个连续随机变量的相关性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5羟维生素D3浓度颈动脉无异常组为(9.80±4.12)ng/ml,颈动脉增厚组为(8.80±3.00)ng/ml,颈动脉斑块组为(7.60±1.09)ng/ml,颈动脉斑块组25羟维生素D3浓度低于颈动脉增厚组,而颈动脉增厚组25羟维生素D3浓度低于颈动脉无异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连续随机变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25(OH)D3呈显著负相关(r=-0.259,P<0.01).以有无颈动脉斑块为因变量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3是预防颈动脉斑块的保护因素(OR=0.878,P<0.05);FBG、hs-CRP、LDL-C、HbA1C是颈动脉斑块危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15、1.130、1.786、1.556).结论 25羟维生素D3浓度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通过测定25(OH)D3的浓度可以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适当补充可以预防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人动脉弹性与颈动脉斑块不同超声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定北京军队干休所的721例老年人(年龄≥60岁),填写调查表,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内外动脉及颈总动脉斑块情况,根据颈动脉斑块的不同回声强度,将颈动脉斑块分为硬斑组及软斑组,半定量估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级。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日本Colin公司生产VP-1000)同步记录左右侧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作为反映大动脉弹性的指标。应用统计学方法探讨老年人动脉弹性与颈动脉斑块不同超声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收缩压、PWV在硬斑组较软斑组明显升高,血总胆固醇、血甘油三酯在软斑块组明显增高,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两组间无差别。半定量法估计颈动脉斑块等级,PWV在硬斑组中随着斑块严重程度而增加,三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而软斑组未显示同样的差别。结论PWV与硬斑密切相关,提示动脉弹性减退与硬斑形成可能具有相似的病理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及斑块检出,探讨颈动脉硬化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仪对149例疑似冠心病者测定IMT及对斑块分级,并通过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分为冠心病组99例和非冠心病组50例,比较两组间颈动脉IMT、斑块指数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结果 冠心病组颈动脉IMT(t=2.578)、斑块指数(t=3.182)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非冠心病组明显增高.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密切相关,是及早预测冠心病的一个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定量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改变情况,探讨该技术在早期诊断SLE动脉粥样硬化方而的临床价值.方法 根据病程将50例SLE患者分为SLEI组(病史≤1年)和SLE2组(病史>1年),分别对SLE1组、SLE2组和25名健康对照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双侧颈总动脉的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度指数(β)、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及内-中膜厚度(IMT).结果 3组颈动脉弹性指标比较,表现为各组间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1组、SLE2组较对照组右侧颈总动脉Ep、β、PWVβ指数增高[SLE1组、SLE2组、对照组右侧颈总动脉的Ep值分别为(69±20)、(103±40)、(48±18)kPa;β值分别为5.2±1.9、8.0±3.1,4.2±1.3;PWVβ值分别为5.2±0.7、6.3±1.1、4.5±0.7,AC指数降低(SLE1组、SLE2组、对照组右侧颈总动脉的AC值分别为(1.1±0.3)、(0.8±0.3)、(1.2±0.6)mm2/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E2组较SLE1组ED、β、PWVβ指数增高,AC指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可诊断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并定量化,为早期诊断SLE心血管并发症提供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浆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CysC)水平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再将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22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172例存在颈动脉斑块,54例无斑块.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中,94例为稳定斑块,78例为易损斑块.斑块组年龄[(71.82 ±9.94)岁对(60.74±13.81)岁;t=6.160,P=0.014]、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比例(11.6%对1.9%;6.169,P=0.020)、收缩压[(148.770± 21.007)mm Hg对(142.240 ± 19.404) mm Hg;t=2.029,P=0.044;1 mm Hg=0.133 kPa]和血浆CysC浓度[(1.046±0.438) mg/L对(0.860±0.214) mg/L;t=3.006,P=0.003]以及颈动脉IMT[(1.122±0.278)mm对(0.878 ±0.250) mm;t =5.762,P=0.000]显著性高于无斑块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b,OR)1.07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44 ~1.116;P =0.000]和IMT(OR 31.450,95% CI 6.233 ~ 158.692;P =0.000)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浆CysC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无显著独立相关性(P=0.217).稳定斑块组仅IMT显著性高于易损斑块组[(1.176±0.285) mm对(1.058±0.258) mm;t=-2.824,P=0.005],而且IMT(OR0.195,95% CI0.059~0.064;P =0.007)是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独立保护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CysC水平与年龄(r =0.375,P=0.000)和血清肌酐水平(r=0.462,P=0.000)呈正相关,但与颈动脉IMT(r=0.075,P=0.264)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未发现血浆Cys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斑块稳定性以及IMT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浆睾酮(T)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0例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有斑块组(n=56)和无斑块组(n=34);另选取80例健康老年男性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对象的血浆T水平、颈动脉IMT,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有斑块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IMT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和对照组(P〈0.05或P〈0.01),而血浆T水平均低于这2组(P〈0.05或P〈0.01);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血浆T水平与颈动脉IMT之间均具有相关性,血浆T水平与SBP、DBP、IMT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的T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性相关,其血浆T水平可为疾病评估、激素替代治疗等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50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其中冠心病组260例,非冠心病组90例;依据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患者进行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113例,双支病变组89例,三支病变组58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统计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Gensini积分分别为(1.37±0.23)、(5.37±3.98)、(23.32±7.33),均高于非冠心病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斑块检出率为79.8%和81.0%,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IMT分别为(1.31±0.21)mm和(1.37±0.27)mm,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与颈动脉IMT值均高于单支病变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CI患者(观察组)及体检健康者(对照组)各30例,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MMP-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其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动脉分又处的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及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分析观察组血清MMP-9与IMT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颈AS程度(IMT、不稳定斑块)、中度以上狭窄,以及血清MMP-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不稳定性斑块患者的血清MMP-9明显升高(P〈0.01)。CI患者的血清MMP-9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8961,P〈0.01)。结论血清MMP-9参与CI的病理生理过程,且与粥样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密切相关;CI患者血清MMP-9水平与IMT呈正相关,可反映AS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并分析两指标在脑梗死发病预测及病情判定中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83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采用颈动脉彩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性质、内一中膜厚度(IMT),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分析血清hs-CRP水平与IMT及神经功能障碍程度的关系。结果梗死组斑块阳性率、IMT及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不稳定斑块者血清hs-CRP、IMT及同侧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稳定斑块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hs—CRP水平与IMT及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均呈正相关,P均〈0.05(r值分别为0.67、0.58)。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阳性率及血清hs-CRP水平升高,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血清hs-CR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有关,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脑梗死发病的预测及病情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