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邓海源 《中国临床康复》2011,(17):3075-3078
背景:PFN钉置入内固定用于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人工关节置换是否可以运用于高龄股骨转子骨折患者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PFN钉置入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差异方法:选择青海省藏医院骨科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2例,年龄75~87岁,按治疗方式随机分为PFN钉内固定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二组均采用常规手术入路。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髋关节功能、内科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与结论:62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经切开复位内固定均获得成功。①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多于PFN组、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并发症及髋部畸形率均少于PFN组(P〈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优于PFN钉内固定组。人工股骨头置换因手术手术创伤较大出血量多,但在术后恢复时间、预防术后内科并发症及髋部畸形方面优于PFN钉内固定组,近期髋关节活动度要优于PFN钉内固定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加压滑动髋螺钉置入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7-06/2008-06绵阳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高龄新鲜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75~91岁,平均82.6岁.其中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及加压滑动髋螺钉内固定治疗各30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内科合并症发展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结果: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9年,平均2.3年.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活动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内科合并症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术后1年内死亡率等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均优于加压滑动髋螺钉置入组(P < 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可以作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选择,与加压滑动髋螺钉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时间较短,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置换后关节功能评价较好.  相似文献   

3.
背景:PFN钉置入内固定用于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人工关节置换是否可以运用于高龄股骨转子骨折患者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PFN钉置入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差异方法:选择青海省藏医院骨科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2例,年龄75~87岁,按治疗方式随机分为PFN钉内固定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二组均采用常规手术入路。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髋关节功能、内科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与结论:62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经切开复位内固定均获得成功。①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多于PFN组、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并发症及髋部畸形率均少于PFN组(P<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优于PFN钉内固定组。人工股骨头置换因手术手术创伤较大出血量多,但在术后恢复时间、预防术后内科并发症及髋部畸形方面优于PFN钉内固定组,近期髋关节活动度要优于PFN钉内固定组。  相似文献   

4.
背景:针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尚存在争议。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10/2009-06入选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79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34例,年龄65~81岁;人工股骨头置换45例,年龄67~94岁。对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79例固定/置换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7.5±4.9)个月。两组在住院时间,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较股骨头置换有较大优势(P手术时间〈0.001,P术中出血量〈0.0001),但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下地时间较股骨头置换组晚(P〈0.0001)。结果表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的优点,但卧床时间较长。应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选用合适的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背景: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主要目的是尽快恢复患者的负重功能,尽早离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那么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和内固定哪种治疗方法更适合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昵?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4—01/2008—08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关节二科室完成。对象: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问骨折患者45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0例,内固定治疗组25例。方法: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均采用侧卧位,取髋关节后外侧改良Gibson切口,采用第3代标准骨水泥技术,以便使骨质与骨水泥良好接触及假体牢固固定。内固定组采用仰卧位,外侧入路,常规行内固定。主要观察指标: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卧床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结果、住院时间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并发症、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相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恢复结果在术后1,3,6个月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问骨折患者具有术后恢复好、能早期负重、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背景:由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治疗卧床时间长,内固定失败率高等原因,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的方法成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治疗的一种选择。目的: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锻炼时间、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以及Harris评分等方面分析了股骨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资料对比分析,2000-01/2004-12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对象:42例新鲜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14例,女28例,年龄70~95岁,平均78.2岁。52例股骨颈骨折中男22例,女30例。年龄70~91岁,平均73.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分布、骨折类型、手术时机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方法:入院后患肢暂时行皮肤牵引维持,积极治疗内科并存症,一般情况稳定后按标准手术操作规程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选择颈长合适的股骨假体用骨水泥固定于股骨上端髓腔内。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比较。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锻炼时间、Harris评分比较。③两组并发症比较。结果:转子间骨折组平均随访4.6年,股骨颈骨折组平均随访4.9年。①在深静脉血栓、髋关节间隙变化、疼痛、假体柄松动下沉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假体翻修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锻炼时间、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转子间骨折组比股骨颈骨折组手术时间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转子间骨折组比股骨颈骨折组术后出现双下肢不等长的可能性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使用标准骨水泥型股骨假体,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取得了与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相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背景:针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尚存在争议.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10/2009-06入选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79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34例,年龄65~81岁;人工股骨头置换45例,年龄67~94岁.对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79例固定/置换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7.5±4.9)个月.两组在住院时间,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较股骨头置换有较大优势 (P手术时间 < 0.001,P术中出血量< 0.000 1),但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下地时间较股骨头置换组晚(P < 0.000 1).结果表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的优点,但卧床时间较长.应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选用合适的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股骨转子间骨折常见于高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其临床疗效优于内固定术。作者于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对75岁以上的股骨转子间EvansⅢA型、ⅢB型、Ⅳ型极不稳定型骨折,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术中针对其重建大小转子间的稳定性进行探讨,取得满意疗效。现对资料完整并得到随访的4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Ⅱ、锁定钢板3种方法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76例,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组(A组)31例,PFNA-Ⅱ组(B组)24例,锁定钢板内固定组(C组)21例,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对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X线暴露次数、手术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半年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60.91±3.85)min]和术后负重时间[(6.52±1.78)d]最短,X线透视次数最少[(2.13±0.67)次],出血量最多[(380.71±46.90)ml],术后12周Harris评分最高(93.42±0.85),与PFNA-Ⅱ组及锁定钢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较PFNA-Ⅱ、锁定钢板具有创伤小、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效果好的优点,可以尽早恢复肢体功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于移位明显的股骨颈骨折采用股骨头置换已成为共识,而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仍存在分歧。目的:通过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预后,评价双极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2005-06/2009-06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患者共112例,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组52例,股骨颈骨折组60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和髋关节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置换后随访12~39个月。按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股骨转子间骨折组优22例,良2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2.1%;股骨颈骨折组优28例,良2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1.3%。股骨颈骨折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P<0.05),出血量显著低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P<0.05)。但下地负重时间和疗效优良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人工股骨头置换可作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移位股骨颈骨折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案,但是否应用关节置换作为转子间骨折的初次治疗,目前国内学者还有争论。目的:通过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纳入老年髋部骨折患者90例,年龄≥80岁,转子间骨折组35例,股骨颈骨折组55例。患者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随访1-5年,从置换过程时间、出血量,置换后负重时间、并发症,Harris评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两组平均随访2.8年,在髋关节间隙变化、疼痛、假体柄松动下沉,假体翻修率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过程中出血量、置换后负重时间、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转子间骨折组比股骨颈骨折组置换时间稍长(P〈0.01)。说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的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具有与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彭昊  马进 《中国临床康复》2011,(48):8977-8980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选用内固定治疗成功率不高。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纳入69例年龄大于70岁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选用全髋关节置换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记录置换后并发症、死亡周期、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恢复正常功能的时间周期。结果与结论:16例患者失访,剩余53例。7例以上患者死于置换后1年内。置换后第1个月的Harris评分为66±7,第3个月为72±6,第1年为74±5,第3年为76±6,其中27例5年后的Harris评分为76±8。患者恢复下地行走能力的平均时间为28d。所有患者未出现假体松动和植入感染现象。提示全髋关节置换可作为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一种有效选择,患者在极低的器械故障风险下能更快地恢复,避免了内固定治疗失败的风险问题,使患者能够在治疗后保持良好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背景:钢丝捆绑固定大小转子间骨折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被广泛采用,但对于严重粉碎的骨质疏松骨折可能会加重骨折或无法固定所有骨折块。目的:对比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转子间骨折中不同固定方法的效果。方法: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34例骨质疏松性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中,采用钢丝捆绑固定大转子骨折块19例,采用爱惜邦聚丁酯带针缝线固定大转子骨折块15例。结果与结论:所有大转子骨折均愈合,无骨折移位、关节脱位、假体下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日常生活能自理,无严重疼痛、功能障碍,疗效满意。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Hari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爱惜帮捆绑固定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较钢丝捆绑组少(P〈0.01)。表明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伴大转子粉碎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过程中,采用爱惜帮缝合线固定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应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效果不令人满意。目的:应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随访均超过6个月。以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并观察置换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6个月Harris评分,优17例,良14例,可8例。并发心功能不全3例,并发肺部感染1例,脱位2例(交流障碍,不能配合置换后康复训练),深静脉血栓2例,泌尿系感染5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未出现心脏衰竭、应激性溃疡、肺栓塞、假体周围感染、死亡等严重并发症。表明对于严重骨质疏松且合并多系统疾病的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可以早期下地负重、减少置换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1年12月分别采用经皮加压钢板(PCCP)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的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47例的临床资料,比较PCCP组(n=19)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n=28)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髋关节功能。结果:PCCP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少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但住院时间明显长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均〈O.05;PCCP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的优良率分别为94.7%(18/19)和92.9%(26/28).无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PCCP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均有效,须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术中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FHR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粉碎性骨折35例。结果: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arris评分),优30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7.1%。结论:FHR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粉碎性骨折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卧床时间短、并发症低、效果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熊小江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1):2811-2811,2813
目的分析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加长柄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该院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74例纳入研究,均接受加长柄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手术情况,术后随访1年,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76.32±12.56)min,术中出血量(153.14±25.38)mL,住院时间(18.96±3.38)d。术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切口均达到Ⅰ期愈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优54例、良10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86.48%。结论加长柄人工关节置换术对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疗效满意,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人工股付头置换相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上优势明显。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内心定的疗效,比较两种不同治疗选择的差异。方法:榆索PubMed、Medline、CNKI、维普等数扒库,收集老年股骨转予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的临床对照试验,提取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匝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最后随访时的Harris评分和功能恢复优良率等数捌,采用RevMan5.0.25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11个临床对照研究,共1 227例患哲,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组587例,动力髋螺钉组64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与动力髋螺钉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娃著性意义,住院时间较短[RR=2.56,95%C/(-3.27,-1.85),P〈0.00001】、置入后负重下床时间较早【RR=-50.09,95%C1(-62.73,37.45),P〈0.00001】、并发症发生率较低[RR0.39,95%C/(O.28,055),P〈0.00001】,最后随访时的Harris评分[RR=4.19,95%Cf(3.04,5.34),P〈0.00001]和功能恢复优良率[RR=2.25,95%C/(1.49,3.40),P=0.0001】均较高。与动力髋螺钉内吲定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不明湿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但显著缩短住院时间、置入后下床负罩时间,降低置入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Harris评分及功能恢复优良率,在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背景:近年国内外有较多文献报道对比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意见均不统一;并且较多文献内固定治疗包含Richard钉、鹅头钉及动力髋等髓外固定方法,可能导致结论不准确。目的:通过 Gamma钉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指标的比较,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经验,适应证及置换后并发证的处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8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老年患者;其中98例患者采用Gamma钉内固定治疗,56例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手术中出血量及离床活动时间;末次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根据 Harris 评分)和内固定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将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Gamma钉组平均随访时间为6.6年;人工股骨头组平均随访时间为5.7年。两组数据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手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离床活动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内固定后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内固定后置入物松动断裂或假体松动、下沉、脱位,以及双下肢不等长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选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有助于患者早期离床活动,改善患者部分生活质量;人工股骨头置换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 Gamma 钉内固定无明显差异;但早中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出现假体松动、下沉及脱位等严重并发症后,处理较为困难,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大,需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