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加曲班抗凝治疗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使用阿加曲班治疗分组,使用阿加曲班的患者入试验组,未使用阿加曲班的患者入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及病程14 d时进行NIHSS评分,病程6个月时进行mRS评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本研究共计入组155例患者,试验组107例,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血压、NIHSS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NIHSS评分改善值明显高于对照组,6个月时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病程14 d时NIHSS评分明显低于NIHSS评分峰值,试验组病程14 d时NIHSS评分明显低于入院时NIHSS评分和NIHSS评分峰值(均P0.05)。结论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疗效和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急性颅内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MT)后应用阿加曲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84例急性颅内前循环脑梗死后实施MT的患者,随机分为阿加曲班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在MT后给予标准化治疗,阿加曲班组在MT后常规标准化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血管再闭塞率,以及出血、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阿加曲班组患者7 d、90 d的NIHSS评分和90 d mR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P<0.05)。同时阿加曲班组的血管再闭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颅内出血、脑梗死出血转化等并发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阿加曲班可以显著改善急性颅内前循环脑梗死患者MT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降低再闭塞率,提高3个月生活能力,同时不增加出血、死亡等不良事件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患者40例分为阿加曲班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他汀类稳定斑块,控制危险因素(血压、血糖)等基础治疗。在基础治疗上,阿加曲班组第1、2天给予阿加曲班120mg/d,48h持续静脉泵入,第3~7天给予阿加曲班20mg,2次/d,抗凝治疗结束后加用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对照组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持续应用。测定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30天NIHSS评分及有效率。治疗前完善头颅影像学、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治疗期间观察用药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7、14、30天与治疗前比较NIHSS评分均降低,以治疗后第30天最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加曲班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可明显改善急性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死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远期预后,显效率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 效,探讨治疗急性脑梗死积极有效的方法。方法 将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 80 例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40 例)和对照组(40 例)。治疗组同时给予阿加曲班及阿司匹林、氯吡格 雷治疗;对照组不用阿加曲班,其他治疗同治疗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7 d、14 d进行美国国 立卫生院卒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治疗前与治疗后14 d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以评价治疗效 果。结果 治疗后14 d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 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应用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安全有 效,较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02—2020-02太原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诊断为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患者78例。按随机原则分为常规组(n=39)和研究组(n=39),常规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注射液10 mg,2次/d,疗程2周。2组均双抗3周后改为单抗阿司匹林长期服用。观察治疗前及治疗7 d和14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3个月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记录相关出血事件。结果研究组与常规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7 d、14 d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常规组治疗14 d后才显示出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研究组10.25%,常规组7.6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2.3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9.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可明显改善穿支动脉型脑梗死急性期的神经功能恶化,并改善远期预后,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72h内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方法 2018-07—2019-10泰州市中医院收治72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40例,常规组40例。常规组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同时予清除氧自由基、调控血压、血糖控制、改善脑代谢等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注射液,首日和次日以60mg剂量于24h内持续静脉泵入,自第3天起,剂量调整为10mg 2次/d,每次于3h内静脉泵入,持续使用5d;比较治疗前、治疗7d、14d后凝血功能(PT、TT、APTT、FIB)和血小板(PLT)计算变化,比较治疗前、治疗后7d、14dNIHSS评分、Barthel生活指数、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凝血功能与治疗7d、14d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血小板计数2组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常规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标数,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14d后2组评分均有明显升高(P0.05),但研究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标均好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2.5%,明显高于对照组65.0%(P0.05),且出血风险无明显增加。结论 阿加曲班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对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将85例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单抗组42例及双抗组43例。单抗组给予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 d后调整为阿司匹林单药口服。于入院时、第3 d、第14 d、第21 d采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记录患者14 d内的不良反应,并于发病后3个月采用mRS进行转归评价。结果入院时及第3 d、第21 d单抗组与双抗组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14 d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与入院时比较,单抗组与双抗组第3个月mRS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0)。入院时及第3个月单抗组与双抗组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抗组胃肠道不适发生率显著低于双抗组(P=0.007),两组均无严重致死性不良反应。结论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合并急性脑梗死时,单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其预后不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减少了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对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86例发病6~48 h内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丁苯酞组、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组(联合组)各62例; 对照组按分水岭脑梗死常规方法治疗2周,丁苯酞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及阿加曲班; 3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神经功能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 指数)评定; 观察3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NSE水平的变化; 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比较3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记录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4 d后3组NIHSS评分、NSE水平均显著降低,Barthel 指数显著升高,联合组、丁苯酞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优于丁苯酞组(P<0.01); 治疗3个月后各组预后良好率比较,联合组、丁苯酞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优于丁苯酞组(P<0.01),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安全有效,并能降低NSE水平,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1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57例)和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组(58例),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改良的Rankin(mRS)评分和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3和6个月的NIHSS、BI和mRS评分均比治疗前有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在治疗后6个月时NIHSS、BI和mRS评分的好转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有利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改善预后,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联合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 收集100例发病<4.5 h的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50例,未溶栓组50例; 溶栓组于入院后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24 h后非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1d后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抗凝治疗; 未溶栓组非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1d后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抗凝治疗; 对所有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第14 d、90 d分别进行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第90 d mRS评分,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结果 入院时溶栓组及未溶栓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NIHSS评分及mRS评分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第14、90 d与未溶栓组患者比较,溶栓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显著降低,溶栓组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未溶栓组(P<0.05); 2组患者的颅内出血发生率、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且2组患者均无死亡。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后第1周使用大剂量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的临床疗效,观察血栓弹力 图(thrombelastogram,TEG)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的变化。 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聊城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大剂 量组60例,对照组60例。大剂量组给予阿司匹林30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钙40 mg口服,1次/天,治 疗7 d;后改为阿司匹林10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钙20 mg口服,1次/天,治疗7 d。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 10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钙20 mg口服,1次/天,治疗14 d。同时,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并 适当对症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均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TEG和CRP检测。入院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随访3个月时进行mRS评分,评估两种治疗方案对于患者恢复情况的影响,并评估各组再 发缺血性事件发生率。 结果 ①治疗14 d后,大剂量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 组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4 d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 14 d后,与治疗前相比,凝血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R)、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kinetics of clot development,K)均长于治疗前,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α角)、最大血块强度(maximum intensity of blood clots,MA)均小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14 d后,大剂量组和对照组比 较,TEG各数值接近,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③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比 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14 d后,大剂量组较对照组CRP降低更显著,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④两组治疗前后mR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大剂量组与对照组治疗14 d后 mR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⑤3个月后随访,大剂量组有2例再发缺血性事件,占3.33%; 对照组有5例再发缺血性事件,占8.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第1周给予阿司匹林30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钙40 mg治疗较常规小剂量疗效 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上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及溶酶体颗粒膜糖蛋白(CD63)的表达,通过血小板活化的变化,探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用药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个亚组:单药组(阿司匹林0.15 g/d)和联合用药组(阿司匹林0.10 g/d+氯吡格雷75 mg/d),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病例CD62p、CD63阳性率,对单药组和联合用药组治疗前后的CD62p、CD63阳性率进行比较,同时进行NIHSS评分。结果脑梗死组血小板CD62p、CD63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单药组和联合用药组在治疗一周和二周后CD62p、CD63阳性率和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联合用药组治疗二周后与单药组比较CD62p、CD63阳性率和NIHS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抗血小板治疗对脑梗死有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阿司匹林,CD62p、CD63可以衡量抗血小板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58例未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发病72 h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影像证实,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4个短周期单侧上肢缺血再灌注,每天进行1次连续7 d。比较入院时和病程14 d时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入院时、病程14 d和病程3 m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入院时和病程3 m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梗死体积。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9%)高于对照组(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rMTT在入院时和病程14 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在病程3 m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3 m时,治疗组mRS较对照组下降(P0.05),治疗组梗死体积较对照组减小(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NIHSS评分及mRS评分,减小梗死体积,增加脑灌注。  相似文献   

14.
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9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基础用药均为血栓通注射液500mg1/日+阿司匹林0.1g1/晚。其中治疗组46例,除基础用药外,另用尤瑞克林0.15PNAU加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日;对照组45例仅用基础用药。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和残疾指数(mRS Index)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治疗14天后,尤瑞克林治疗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6.96%vs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亚低温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并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温下常规动脉溶栓治疗; 观察组患者接受亚低温技术联合常规动脉溶栓治疗; 记录观察组患者亚低温处理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呼吸(R)的变化情况; 比较2组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形成、脑疝、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亡率情况; 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1)观察组患者在亚低温处理后HR明显降低,与亚低温处理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2组患者在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形成、脑疝、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对照组和观察组发生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分别有2例(6.7%)和10例(33.3%)(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发生死亡分别有6例(20.0%)和8例(26.7%)(P>0.05);(3)神经功能缺损评估(NIHSS评分),2组患者溶栓后2、24 h,7和90 d的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 观察组2、24 h,7和90 d的NIHSS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4)观察组治疗14、30和90 d后的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低温联合动脉溶栓治疗能明显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减少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青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80例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的青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安慰剂。根据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标准(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标准进行评定,并监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治疗后21d,观察组NIHSS、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有效率显著好于对照组,hs-CR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可耐受。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能明显改善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青年患者的预后,且较安全,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肢体缺血后处理(RIPostC)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且探讨适宜的疗程。方法 收录发病72 h以内、未溶栓的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RIPostC 10 d组、RIPostC 14 d组和对照10 d组、对照14 d组,并分别进行4个循环的充气和放气。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入院时、10 d时、14 d时和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入院时、90 d时良好转归率),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14 d时、90 d时认知障碍率)。结果 纳入89例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4例RIPostC组,45例对照组),在RIPostC 10 d组中仅有1例不能耐受而放弃治疗,对照组完全耐受。在对照组中,3名患者复发脑梗死(分别为30 d时、65 d时和78 d时),而在RIPostC各亚组中均没有发生任何相关的心脑血管事件。在90 d时,与对照10 d组和对照14 d组相比,RIPostC 10 d组和RIPostC 14 d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性降低(P<0.05);梗死体积分别减少33.7%和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的良好转归率明显增高(P<0.05);MoCA、MMSE认知障碍率显著性降低(P<0.05)。与RIPostC 10 d组相比,RIPostC 14 d组中NIHSS评分、mRS的良好转归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进行RIPostC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及可行性,能减少脑梗死体积,减少残疾,改善预后。同时,也能够改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但RIPostC 10 d和14 d对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无显著差别,所以,RIPostC治疗10 d是较为合适的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探索超声助溶的合适时间。方法 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73例,所有患者均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并按照超声助溶的时间随机分为3组,2 h超声助溶组24例、1.5 h超声助溶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采用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判断血管再通情况,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溶栓后有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来评定其安全性,溶栓后3个月用改良Rankin量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远期预后。结果 2 h助溶组与1.5 h助溶组治疗后2 h血管再通率以及治疗后3个月BI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2助溶组之间血管再通率无明显差异(P>0.05); 2 h助溶组与1.5 h助溶组治疗24 h后NIHSS评分、治疗后3个月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2助溶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3组患者治疗后24 h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结论 超声助溶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远期预后良好,而针对于助溶时间选择上建议将时间缩短至1.5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