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艾灸关元穴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证患者任脉温度的影响,从而探讨其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证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18例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证患者予艾灸关元穴治疗,采用红外热像仪记录艾灸前及艾灸30 min后患者的任脉红外热成像图,比较艾灸前后患者的任脉平均温度及腹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 与艾灸前比较,艾灸后患者腹痛VAS评分明显降低,任脉平均温度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灸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证的作用机制与升高患者任脉温度有关,可通过温通经络促进任脉气血运行,从而起到缓解痛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灸期间艾灸时程对原发性痛经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进行艾灸治疗的原发性痛经患者80例,根据艾灸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长时间组(40例)和短时间组(40例),长时间组患者艾灸30 min,短时间组患者艾灸15 min,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并测定两组患者血清内的前列环素E2和β-内啡肽的水平。结果长时间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50%(37/40),短时间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50%(29/4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PSQI评分及血清PGE2和β-EP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短时间组相比,长时间组患者的VAS评分、PSQI评分及血清PGE2的水平均显著降低,而β-EP的水平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30 min对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3.
痛经,祖国医学称"经行腹痛",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本病为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以青年女性较为多见,给女性的身心健康和工作学习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痛经的发病和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临床研究表明,暖宫止痛穴贴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暖宫止痛穴贴是王富春教授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总结多年临床经验,以国家"973计划"项目中的药灸成果所创立的。该贴以现代中药提纯技术,加入具有透皮作用的赋型剂,通过穴位给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于寒湿凝滞型痛经在治疗上从"寒"和"瘀"入手,以暖宫散寒、化瘀止痛为治法,因此暖宫止痛穴贴主要由温里药、补血药、活血化瘀药组成。临床实验表明,暖宫止痛穴贴是从多渠道、多环节综合发挥其止痛作用的。集药疗、磁疗、传统灸疗于一体的暖宫止痛穴贴能有效改善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的临床症状,且通过穴位皮下组织的储库效应,长时间激发经气,起到暖宫散寒、通调气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具有稳定的长期疗效,同时避免了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安全稳妥、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隔药灸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艾条温和灸法(以下称单纯艾灸法)进行干预,每个月经周期施灸7次,连续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腹部疼痛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隔药灸组与单纯艾灸组治疗前后腹部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隔药灸组疗效优于单纯艾灸组(P0.05)。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隔药灸组和单纯艾灸组有效率分别为95%、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是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观察隔姜灸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经络特性的调整作用与临床疗效,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36例,检测其痛经症状评分和经络特性,并据此形成治疗方案,应用隔姜灸疗法治疗,观察3个月经周期。经观察后发现,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存在经络异常现象,应用隔姜灸疗法可以有效调整其经络异常(P<0.01);新的治疗方案临床总有效率达到100%。结论: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的经络特性为足少阴肾经虚寒性、足太阳膀胱经寒性,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失衡。据此形成的隔姜灸疗法可以有效调整经络异常,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艾灸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1月期间门诊原发性痛经患者147例,予艾灸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随访3个月,观察临床有效率、中医证候、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COX痛经症状评分(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疼痛持续时间、止痛药的使用、生活质量各领域指标的变化。结果 (1)治愈11例,好转55例,未愈8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44. 89%;(2)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患者的小腹冷痛、经量少、经色黯而有瘀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证候总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经周期后显著降低(P 0. 05);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患者的小腹冷痛、经量少、经色黯而有瘀块,畏寒肢冷,证候总分较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显著降低(P 0. 05),面色青白与治疗2个月经周期无显著差异(P 0. 05);治疗1个月后寒凝血瘀证小腹冷痛、经色黯而有瘀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证候总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 05),经量少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 0. 05)。(3)艾灸治疗寒凝血瘀证PD患者3个月经周期后,患者的VAS、CMSS评分、疼痛持续时间、止痛药物使用率显著降低(P 0. 01)。(4)艾灸治疗寒凝血瘀证PD患者3个月经周期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感受、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 0. 01)。结论艾灸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具有一定的疗效,明显改善PD患者寒凝血瘀症候表现、痛经症状及生活质量,降低止痛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痛经症状的缓解情况。方法将7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口服镇痛药治疗,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痛经症状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电针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4.28%,西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71%,电针组临床疗效比西药组好,两组比较要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痛经症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电针组痛经症状缓解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原发性痛经比口服西医镇痛药的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研究和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 在老龄化背景下,缺血性中风发病呈年轻化、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失眠是该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目的 探究经筋解结联合涌泉贴敷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眠的效果及其对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缺血性中风后失眠患者80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中医治疗组、西药治疗组,各40例。中医治疗组采用经筋解结联合涌泉贴敷治疗,西药治疗组采用艾司唑仑治疗,均治疗2个疗程(10次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及各维度(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分、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血清IL-6与TNF-α水平,治疗后临床疗效。 结果 研究过程中中医治疗组脱落1例、西药治疗组脱落2例,最终中医治疗组39例、西药治疗组38例纳入研究。组别与时间对PSQI总分及各维度评分、AIS评分存在交互作用,组别及时间对PSQI总分及各维度评分、AIS评分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1、2个疗程,两组患者PSQI总分及各维度评分、AI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者PSQI总分及各维度评分、AIS评分均低于治疗1个疗程(P<0.05)。治疗1、2个疗程中医治疗组患者PSQI总分及各维度评分、AIS评分均低于西药治疗组(P<0.05)。组别与时间对血清IL-6、TNF-α水平存在交互作用,组别及时间对血清IL-6、TNF-α水平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1、2个疗程,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均低于组内治疗1个疗程(P<0.05)。中医治疗组患者治疗1、2个疗程血清IL-6、TNF-α水平低于西药治疗组P<0.05)。中医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组(Z=2.234,P<0.05)。 结论 经筋解结联合涌泉贴敷可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后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血清IL-6、TNF-α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进而寻找一种在临床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采用艾灸配合子午流注纳甲法),对照组30例(服用去痛片),采用视觉模糊评分法(VAS)测定与分析疼痛值,对其止痛疗效作出客观的评定.结果 治疗3个月经周期及随访1个月经周期,2组均显示出良好的止痛效果,而且每个周期治疗前治疗组疼痛值递减(P<0.01).结论 艾灸配合子午流注纳甲法能够有效地缓解原发性痛经的疼痛,尤其能使病情逐渐减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隔药灸时长对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治疗后生殖内分泌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40例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根据完全随机法分成4组,各组10例。每组采用时长分别为15 min、30 min、45 min、60 min进行隔药灸,于每次月经周期前7 d开始治疗,直至月经来潮后停止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完成后利用VAS评分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痛经改善情况,检测治疗前后每组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前列腺素(PGF2α)表达水平。结果:各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痛经疼痛程度均有所缓解,检查生殖内分泌结果提示E2、PGF2α表达下降,P表达升高(P0.05)。各组治疗后比较,45 min与60 min时长与其他两组比较E_2、PGF2α下降水平明显,P升高水平明显(P0.05)。45 min与60 min两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隔药灸能够改善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的生殖内分泌表达水平,且通过下调E2、PGF2α表达水平,上调P表达水平起到缓解痛经症状的作用,而选择45~60 min隔药灸时长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田海英 《当代医学》2022,28(2):53-56
目的 分析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温针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实施效果及对VAS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1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8例.观察组接受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结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接受温针灸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腰部活动度、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温针灸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寒湿凝滞型月经后期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治疗方 案。方法 120例寒湿凝滞型月经后期患者按就诊日期单双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 温针灸与耳穴贴压结合的方法,对照组只采取温针灸的方法。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8.3%,对照组总有效 率90.00%,两组治愈次数比较,治疗组平均治愈次数18.53次,对照组平均治愈次数28.33次。结论 两组 均能有效治疗寒湿凝滞型月经后期,但是温针灸配合耳穴贴压能缩短平均治愈时间,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芳香疗法并一贯煎治疗对肾虚肝郁型经断前后诸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论文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经断前后诸证肾虚肝郁型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30例/组。对照组给予一贯煎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口服一贯煎基础上给予真薰衣草精油局部外用。2组治疗周期均为1个月。采用肾虚肝郁型经断前后诸证评分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改良Kupperman评分表(KM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经断前后诸证肾虚肝郁型患者进行观察。结果 2组患者在中医证候疗效、PSQI单症状和总积分、Kupperman单症状(除对照组神经过敏和焦虑症状外)、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积分中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且治疗组在PSQI中的总积分、Kupperman中的失眠、神经过敏、焦虑、忧郁症状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睡眠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一贯煎基础上加用芳香疗法能提高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改善睡眠质量、更年期综合征及焦虑状态,且优于单纯一贯煎口服,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育肾活血方对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10月就诊于上海市中医医院的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血瘀证患者,共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试验组给予育肾活血方颗粒剂,对照组给予屈螺酮炔雌醇片,共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不寐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不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采用毫针刺法(选穴:百会、四神聪、双侧神门、太溪、申脉、照海)配合交通汤内服治疗不寐。对照组39例,单纯采用交通汤内服,均以14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并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和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对照组部分中医症状积分及PQRI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组有效率94.74%(36/38),对照组有效率70.27%(26/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交通汤配合针刺治疗不寐,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缓解症状,减轻痛苦,促进患者身体恢复,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征,以及中医体质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为DN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于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300例DN患者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睡眠质量评估,根据PSQI评分结果分为DN睡眠障碍组143例和DN非睡眠障碍组157例,比较2组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病情进展程度等情况,并对DN睡眠障碍组患者进一步分析中医体质与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的自觉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1)随着DN病情的进展,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DN睡眠障碍组的中医体质分布以气虚质、阴虚质为主,与DN非睡眠障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气虚质(OR=5.34)、阴虚质(OR=7.70)、气郁质(OR=6.00)和血瘀质(OR=14.00)是DN伴发睡眠障碍的高危体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DN伴睡眠障碍组患者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占59.3%)、多梦(占36.0%)、易醒(占33.0%)和早醒(占32.3%)。【结论】随着DN病情进展,睡眠质量呈下降趋势;睡眠质量和中医体质有一定的相关性,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和血瘀质的DN患者更易发生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蔡氏内异Ⅰ号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治疗组(给予蔡氏内异Ⅰ号方)与对照组(给予安慰剂),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盆腔包块大小、血清CA125水平及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ricking and penetrating moxibustion therapy on refractory insomnia.

METHODS

Totally 60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0 in each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ricking and penetrating moxibustion therapy, the control group with penetrating moxibustion therapy, the treatment was given once every day,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treated 20 times, compared the efficacy, pin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mptom, safety evalu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10, 20 time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93.3%)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0.0%) (P < 0.05);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20 times after treatment, the PSQI and TCM symptom pattern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 < 0.01); Compared with 10, 20 time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a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improving the total score and the integral of PSQI (P < 0.05 or P < 0.01); The treatment group a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improving the TCM symptom pattern score, difficulty in going to sleep, palpitation, amnesia, fidget, sweating, impaired concentration (P < 0.01 or P < 0.05).

CONCLUSION

The pricking and penetrating moxibustion therapy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insomnia and the treatment can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herapy that uses penetrating moxibustion only.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足浴疗法治疗肝郁气滞型脑梗死后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肝郁气滞型脑梗死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脑梗死及原有慢性疾病治疗,试验组给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足浴治疗,对照组给予温开水足浴治疗,疗程为7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情况,评价2组患者的睡眠改善疗效。【结果】(1)试验过程中,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无脱落病例,最终共66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试验组32例,对照组34例。(2)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65.6%(21/32),对照组为26.5%(9/34),组间比较(Pearsonχ2检验),试验组的睡眠改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后,试验组PSQI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等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而对照组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改善PSQI的睡眠质量、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及总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试验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对中医证候积分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足浴疗法治疗肝郁气滞型脑梗死后失眠患者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减轻患者肝郁气滞状态所引发的临床诸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对不同单穴进行热敏灸来治疗原发性痛经(PD)的即刻止痛效应,探讨其对原发性痛经止痛时效和疗效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名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0例,分别选取关元、三阴交和十七椎在痛经发作时进行单穴单次热敏灸治疗,并观察其在治疗10 min、20 min、30 min及治疗完成后3 h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伴随症状评分及止痛疗效.结果:(1)不同时段VAS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0 min时,三阴交组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20 min时,三阴交、关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min和治疗完成后3 h时,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三阴交组VAS评分下降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时段伴随症状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0 min时,三阴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0 min、30 min和治疗完成后3 h时,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三阴交组伴随症状评分下降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完成后3 h时止痛疗效比较:三阴交组总有效率为92.5%,与关元组、十七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阴交穴为热敏灸治疗PD(寒凝血瘀型)即刻止痛的首选腧穴.热敏灸单穴治疗PD疗效显著,但选取不同的有效腧穴进行热敏灸治疗,其止痛时效和临床疗效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