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与腰椎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与腰椎功能障碍的相关性,以有助于有效治疗。方法将全部入组病例9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53)与对照组(n=45),分别局部单穴电针与常规取穴电针治疗(共8次),采用SF—MPQ和改良ODI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腿痛与腰椎功能进行连续动态测量(共9次)。结果治疗前SF—MPQ与ODI间没有相关性(P〉0.1),但自首次治疗后两者间具有相关性(P〈0.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腿痛与腰椎功能障碍的相关性与病情有关,疼痛是急性期患者的主要矛盾;局部单穴电针较常规取穴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深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血浆β-内啡肽的影响。方法将16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5例和对照组78例,2组均采用电针并配合牵引治疗,其中治疗组选取深刺腰部夹脊穴,对照组常规取穴,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浆β-内啡肽的含量,采用模糊视觉疼痛量表(VAS)及JOA腰痛评分标准对疼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模糊视觉疼痛(VAS)评分及JOA腰痛评分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β-内啡肽含量均明显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β-内啡肽含量增高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深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并可提高患者血浆β-内啡肽活性,这可能是电针镇痛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血浆皮质醇(Cor)、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初产妇80例,随机均分为硬膜外分娩镇痛组(E组)和自然分娩组(C组)。分别于镇痛前(T0)、宫口开全时(T1)、胎儿娩出时(T2)、产后24h(T3)、72h(T4)采肘静脉血,放免法测血浆Cor、TXB2和6-Keto-PGF1α水平;计算TXB2/6-Keto-PGF1α(T/K)比值,观察产后2和24h产妇出血量。结果E组镇痛前后各时点血浆Co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3时点的血浆Cor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P<0.05)。C组的TXB2、6-Keto-PGF1α和T/K比值在T1~T3时点与T0时点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但E组在此三个时点的这三项指标均未明显升高,且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可有效抑制产妇血浆Cor水平上升,降低血浆T/K比值,对改善产妇的血液高凝状态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电针椎间孔刺激法为主治疗神经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电针椎间孔刺激法为主与电针常规取穴法为主治疗神经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差异。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椎间孔刺激组和常规取穴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椎间孔刺激组痊愈率(63.39%)和总有效率(98.21%)均明显高于常规取穴组(34.00%和91.00%),经统计学处理,痊愈率、优良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电针椎间孔刺激法疗效优于电针常规取穴法。  相似文献   

5.
辨经取穴对电针颈夹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辨经取穴对电针颈夹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增效作用;方法将13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采用颈夹脊穴电针治疗,观察组在电针颈夹脊穴基础上加辨经取穴治疗,每1天1次,15次为一疗程,以症状体征评分变化情况为观察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有60例和58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8.33%,观察组有效率为91.37%,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愈病例的治疗次数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辨经取穴针刺对电针颈夹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方法治疗前后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方法治疗前后影像学分析,探讨一种更具操作性且能指导治疗的影像学计量方法.方法 3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手法组250例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牵引组60例采用机械床牵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影像学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X线椎间隙变化明显(P<0.05和P<0.01),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前后CT片示突出物位移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0例无效患者突出物与椎管面积比值超过40%.结论手法、牵引法均能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性椎间隙变化;突出物面积超过椎管面积40%时,应选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将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髓核摘除术,治疗组行射频消融核成形术,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0.69%)高于对照组(72.09%),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时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血栓素(TXB2)和前列环素(PGI2)的变化及钙拮抗剂异搏定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十二指肠闭袢法诱发AP大鼠模型,设定AP组和异搏定治疗组,观察2组血浆TXB2、6酮基前列环素1α(6-keto-PGF1α)及其TXB2/6-keto-PGF1α比值的变化,同期行胰腺组织光镜和电镜的检查。结果诱发AP16h和24h,AP组血浆TXB2[(1112±235)pg/ml、(1265±162)pg/ml]和TXB2/6-keto-PGF1α比值[(9·9±0·9)、(10·2±1·3)]均较对照组[(282±56)pg/ml、(315±13)pg/ml,(5·4±2·2)、(5·7±1·8)]明显升高,治疗组血浆TXB2[(671±102)pg/ml、(697±93)pg/ml]及TXB2/6-keto-PGF1α比值[(6·9±2·2)、(6·4±0·7)]较AP组明显降低,同时胰腺组织病理损害程度明显减轻(P<0·05),且花生四烯酸代谢紊乱与胰腺病理损害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钙拮抗剂异搏定可改善大鼠AP时花生四烯酸代谢紊乱,减轻胰腺的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疗效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生理曲度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seze方法测量治疗前后腰椎弓顶距离,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随访3年。观察远期疗效情况。结果两组腰椎生理曲度(弓顶距离)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3年随访发现,观察组复发率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复发的弓顶距中,复发2次及2次以上者的弓顶距离与3年中未复发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生理曲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即腰椎生理曲度弓顶距离越小,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胰腺移植模型,探讨山莨菪碱对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胰腺移植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只行开腹手术;对照组只做大鼠胰腺移植模型;实验组给受体大鼠静脉注射山莨菪碱5mg/kg,其余同对照组。各组不同时段采血,检测血淀粉酶、血栓烷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的水平,取胰腺组织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术后2h对照组血淀粉酶、TXB2、6-K均升高,4hTXB2/6-K比值上调,移植胰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实验组血淀粉酶、TXB2较对照组降低(P〈0.05),TXB2/6-K比值趋于正常,胰腺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结论山莨菪碱对大鼠胰腺移植组织有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XB2生成、缓解TXB2/6-K比值失调、改善微循环,减轻移植胰腺I/R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1.
邹燃  徐芸  张红星 《中国骨伤》2009,22(10):759-761
目的:探讨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入组先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组(A组)和单纯针刺组(B组),每组3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35~62岁,平均48.3岁。A组于夹脊穴、秩边、环跳、阳陵泉、委中、昆仑予以电针针刺,1次/d,共10次,另配以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1次/2d,共5次);B组于夹脊穴、秩边、环跳、阳陵泉、委中、昆仑予以单纯针刺(1次/d,共10次)。经10d治疗后,通过目测类比定级法(VAS)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平均疼痛分数,并根据疗效评定标准,从症状体征上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平均疼痛分数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18,P〈0.01),A组的镇痛效果优于B组;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1,P〈0.01),A组优于B组。结论: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操作简单、疗效好,并能更好地缓解患者的疼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与邻近椎体楔形变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院2013年5月~2017年8月间因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而接受手术的患者42例.收集并分析其临床及影像结果 ,并与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对比.结果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椎体楔形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组(64.3%vs 28.6%,P=0.001);组间椎体楔形变的角度以及胸腰椎后凸角度差异显著(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椎体楔形变角度[OR=0.668,95%CI=(0.511-0.818),P<0.001]及胸腰椎后凸角度[OR=0.815,95%CI=(0.715-0.942),P<0.001]是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独立风险因素.椎体楔形变及胸腰椎后凸角度的临界值分别为5.13°(敏感性=0.822,特异性=0.791,AUC=0.892,P<0.001)和8.66°(敏感性=0.877,特异性=0.741,AUC=0.903,P<0.001).结论 椎体楔形变是症状性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的独立风险因素,椎体楔形变角度>5.13°以及胸腰椎后凸角度>8.66°是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警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综合疗法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疗效,观察抗骨质疏松治疗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骨质疏松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6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腰椎牵引及物理因子治疗(包括干扰电疗法、微波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配合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及脉冲电磁场(骨质疏松治疗仪)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ous scale,VAS)分值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下腰痛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组治疗后的下腰痛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的改善指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配合抗骨质疏松治疗的综合疗法能提高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骨质疏松患者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管收缩因素内皮素-1(ET-1)、血栓素A2(TXA2)和血管舒张因素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的各自变化特点.方法:将40例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设为Ⅰ组,50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设为Ⅱ组,30例正常对照设为Ⅲ组.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ET-1、NO、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浓度.结果:(1)病变各组的ET-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0.05);Ⅰ组高于Ⅱ组,并差异有显著性(P<0.01).(2)病变各组N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0.05),病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病变各组TXB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Ⅰ组高于Ⅱ组,并差异有显著性(P<0.05).(4)病变各组6-keto-PGF1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病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均存在血管张力因素的变化,血管收缩因素明显增强,血管舒张因素明显降低.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患者血管收缩因素和血栓形成因素明显高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而血管舒张因素的受损程度二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 (PL D)与透明质酸钠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采用经皮穿刺 PL D联合透明质酸钠骶管注射 (治疗组 ) 2 6例 ,单纯经皮穿刺 PL D(对照组 ) 2 2例。术后每 3个月随访一次 ,至术后 2年 ,根据改良的 Macnab标准判断疗效。结果 治疗组痊愈 16例 ,显效 5例 ,有效 4例 ,无效 1例。显效率为 80 .77%。对照组痊愈 8例 ,显效 7例 ,有效 5例 ,无效 2例。显效率为6 8.18%。两组疗效比较 ,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结论 腰椎间盘切除术与透明质酸钠联合治疗具有疗程短、见效快及安全等优点 ,是穿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和评价应用密盖息联合骶管注射治疗老年增生狭窄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自2014-01—2014-12诊治的240例老年增生狭窄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密盖息联合骶管注射治疗120例(密盖息组),单纯采用骶管注射治疗120例(对照组)。比较2组疗效、VAS评分、行走距离。结果 2组均经4周治疗期并随访8周。密盖息组临床痊愈40例,显效42例,有效29例,无效9例,有效率92.5%;对照组临床痊愈18例,显效38例,有效35例,无效29例,有效率75.8%;密盖息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64,P0.001)。末次随访时密盖息组行走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密盖息联合骶管注射治疗老年增生狭窄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且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健康教育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多时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长期疗效的作用,明确健康教育对该病复发率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随访组和对照者.随访组采用腰椎牵引、理疗、体操锻炼及口服药物,并给以详细健康教育指导;对照组不予健康教育指导,其它治疗同随访组.结果 接受健康教育患者的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和VAS评分在各时点(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12、24个月时)比未接受健康教育的改善显著(P<0.05);多时点随诊发现(治疗后6、12、24个月时),接受健康教育的随访组疾病复发率及患者的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且随着随诊时间的延长,这种改善更加显著.结论 健康教育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长期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复发率和提高患者满意度方面都有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快速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情绪状态、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护理后,两组患者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SAS、VAS评分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27.36±3.13)h,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2.37±5.5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SF-36量表4个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康复护理在经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应用快速康复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影响,并在缓解患者疼痛方、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对大鼠烫伤休克早期胃和小肠黏膜血流量的影响。方法:35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假烫组(C)、烫伤2 h组(S_2)、烫伤6h组(S_6)、烫伤 电针足三里穴2 h组(SE_2)、烫伤 电针足三里穴6h组(SE_6)、烫伤 电针非经非穴2h组(SSE_2)、烫伤 电针非经非穴6 h组(SSE_6),每组5只。烫伤组大鼠均造成背部35%TBSAⅢ度烫伤(100℃沸水,15s)。烫伤 电针组大鼠于烫伤后30 min开始电针刺激足三里穴或非经非穴(频率2~100 Hz,强度2~3 mA,时间1h)。假烫组于术后2 h、烫伤组于烫伤后2 h和6 h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胃和小肠黏膜血流量。结果:烫伤后大鼠胃和小肠黏膜血流量均较假烫组显著降低(P<0.01),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各组大鼠胃和小肠黏膜血流量均显著回升,显著高于烫伤组和烫伤 电针非经非穴组(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能显著改善大鼠烫伤休克早期胃和小肠黏膜血流量。  相似文献   

20.
甘国强  薛莲 《颈腰痛杂志》2021,42(3):365-368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中疼痛和抑郁共病情况及氟西汀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5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氟西汀组四组,对照组大鼠未经任何特殊处理;假手术组经手术造模暴露右侧L5背根神经节;模型组和氟西汀组经手术造模形成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术后4周开始,氟西汀组大鼠给予20 mg/kg氟西汀灌胃,2次/d;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术前、术后2周、4周、6周时,评估大鼠的机械缩爪阈值(MWT)和抑郁症行为(糖水偏爱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和旷场实验);末次给药完毕、检测完行为学实验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海马和前额叶皮质肿瘤坏死因子α(TNF-ɑ)和5羟色胺(5-HT)水平.结果 术后2周、4周、6周时,模型组和氟西汀组大鼠MWT阈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术后2周和4周时,模型组和氟西汀组MWT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时氟西汀组MWT阈值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术后2周、4周、6周时,模型组和氟西汀组糖水偏爱率、穿越格子数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漂浮不动时间高于对照组和模型组(P<0.05);术后2周和4周时,模型组和氟西汀组大鼠的糖水偏爱率、漂浮不动时间、穿越格子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时,氟西汀组糖水偏爱率和穿越格子数高于模型组,漂浮不动时间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氟西汀组前额叶和海马组织TNF-ɑ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5-H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氟西汀组前额叶和海马组织TNF-ɑ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5-HT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存在抑郁和疼痛共病的表现,氟西汀可通过改善脑组织5-HT和TNF-ɑ水平改善抑郁和疼痛表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和抑郁共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