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者将三种抗麻疹病毒融合(F)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cAb)和一种抗血凝素(H)蛋白的McAb经生物素标记并用于生物素-链霉亲和素酶免疫试验(EIA)系统,进行了以下几项试验: 1.用未标记的上述4种McAb作为竞争抗体,分别阻断相应的标记McAb与抗原的结合,在25%的抑制水平判定滴度。本法可分别测出麻疹病毒F蛋白和H蛋白抗体,没有交叉反应,并能区分出F多肽上至少有两个  相似文献   

2.
用重组抗原进行简化试验,对监测抗麻疹病毒(MV)免疫力很重要。抗血凝素(H)蛋白抗体具有中和保护能力,作者在含有西门利克森林病毒复制子的哺乳动物表达系统中高效表达了重组MV-H。用单克隆抗体对该重组蛋白的抗原进行了研究,并通过ELISA(H-ELISA)对大样本人群检测了用该蛋白测定疫苗免疫状况的可行性。用中和(NT)试验、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抗体水平及用市售全病毒ELISA(MV-ELISA)试剂盒检测MV特异性IgG,并与H-ELISA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应用Edmonston麻疹病毒血凝素蛋白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以免疫选择法分离和检定自然发生的麻疹病毒抗原变异株特征的结果。作者应用两个抗血凝素的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4.
作者将韩国分离的乙型脑炎病毒(JEV)野毒株K94P05的糖基化膜前体(PrM)和包膜(E)蛋白的基因插入到高度减毒的宿主范围限定的痘苗病毒MVA株基因组内,获得两个重组病毒vJH6和vJH9,分别由合成的痘病毒启动子Psyn和修饰的痘苗病毒H5启动子控制。JEV野毒株K94P05的核苷酸序列与JEV原型中山株有88%相同,但是K94P05株的E基因内没有痘菌病毒早期终止信号。应用转移载体将目的JEV基因转移至MVA基因组内的缺失位点组成重组病毒并用JEV抗体免疫染色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两个重组体都稳定地表达prM和E蛋白。但vJH9的滴度较vJH6高3~5倍。vJH6和vJH9感染的CEF细胞与抗JEV K94P05株E蛋白表位的单克隆抗体NBl的免疫荧光反应强度与K94P05野毒株相似,而非重组MVA感染的细胞则未显示这种染色结果。用JEV多克隆抗体的结果与单克隆抗体相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经SDS-PAGE电泳分离的抗原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与单克隆抗体结合后,用双价交联剂戊二醛固定,可提高每免疫印迹试验的灵敏度.作者虽是用抗N-myc和抗pan-myc单克隆抗体检测N-myc蛋白,但认为该法也适于其他大多数免疫印迹试验.  相似文献   

6.
作者设计了一种高分子量多表位肽抗原,将麻疹病毒血凝素( H)蛋白的保护性环形成“L”B细胞表位( H386 - 40 0 )的串联重复物与一个人类无选择性、与麻疹病毒无关的T细胞表位( tt830 - 84 4)结合,构建成重组嵌合抗原[L4T4]2 。通过基因组整合,此1 6体多表位肽能在转基因植物胡萝卜细胞中有效地生产,并经构象依赖性( L 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证实了此转基因蛋白特有的折叠式抗原结构,即使煮沸也未过多影响其L表位的抗原结构,而这一点对其诱生中和抗体是非常关键的。  用此胡萝卜提取物腹腔免疫小鼠能诱生高滴度抗体,此抗体能与麻疹病毒的天…  相似文献   

7.
198 5年全爱尔兰开始实行 1 5月龄儿童麻疹免疫策略 ,此后麻疹发病率明显下降 ,发病数由 1 985年的 9953例下降到 1 998年的2 0 4例。2 0 0 0年麻疹发病率明显增加 ,报告数达 1 595例 ,80 %以上的病例发生在都柏林地区。对 56 7例病人进行免疫状况的回顾性调查分析显示 ,只有 1 2 %的人有明确的麻疹 -腮腺炎 -风疹 ( MMR)疫苗接种史。对 1 2 57份血清样本检测抗麻疹病毒 Ig M,33%为 Ig M抗体阳性 ,提示急性麻疹感染。  最近研究证实 ,不同的麻疹病毒基因型不受地理限制 ,但全球有些地区仍有一些优势毒株。 D2株是最先在南非鉴定的毒株…  相似文献   

8.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MV)引起的麻疹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对麻疹疫苗株与原型野毒株Edmonston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比较发现,所有疫苗株的磷蛋白、V蛋白、C蛋白、基质蛋白和血凝素中都含有相同的氨基酸突变位点。这些位点可作为未来研究MV减毒分子机制的重要靶点,但目前尚不明确是否与MV的减毒表型相关,需要结合反向遗传学、动物模型等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9.
作者分别用Ⅰ、Ⅱ和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Sabin疫苗株、MEF-1及Saukett株作免疫原,通过26次融合,用中和试验筛选出350株能稳定地分泌抗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性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其中分泌抗Ⅰ型病毒的McAb55株,Ⅱ型180株、Ⅲ型115株.先用各型的2个参考毒株检测McAb的中和活性,若为阳性,再与每个血清型已知特性的5个类疫苗株(VL)及5个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红花中过敏原性物质的检测和评价方法,为筛查红花制剂过敏原残留、优化红花制剂工艺、预防红花制剂过敏反应的发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方法:以水煮醇沉法提取红花花粉蛋白,用花粉蛋白免疫小鼠,筛选特异性细胞克隆,扩增、纯化制备抗红花蛋白单克隆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方法检测单克隆抗体对红花抗原的特异性识别情况。结果:3株单克隆抗体均能特异性识别红花抗原。结论:抗红花蛋白单克隆抗体对研究红花过敏反应的发生机理、优化红花制剂工艺及降低过敏反应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针对人淀粉样蛋白前体(APP)β分泌酶切割位点的特异性单链抗体(ScFv),并进行鉴定。方法设计扩增单克隆抗体细胞株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基因片段VH和VL的引物,利用RT-PCR技术,从本室制备的抗人APPβ分泌酶切割位点单克隆抗体细胞株中扩增出VH和VL基因片段,然后通过重叠引物延伸法(SOE)将VH和VL基因拼接成ScFv基因片段,再将其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转化E.coli BL21(DE3)诱导表达,目的蛋白经镍柱纯化和复性后,用SDS-PAGE、ELISA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对其检测分析。结果成功从一株抗人APPβ位点单克隆抗体细胞株2H10中扩增出VH和VL并拼接成ScFv片段,片段长744 bp,编码248个氨基酸。PCR、酶切和测序表明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转化E.coli BL21(DE3),经IPTG诱导可以表达出约29 ku的目的蛋白,主要为包涵体形式,经镍柱纯化和复性后,获得纯度达90%以上的ScFv蛋白,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表明可溶性ScFv可以与人APPβ分泌酶切割位点序列短肽和全长APP结合。结论成功构建并表达人APPβ分泌酶切割位点的特异性单链抗体,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活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麻疹病毒在体外胸腺上皮细胞(TE细胞)培养中的复制.16只胎、婴儿胸腺用常规法粉碎成0.3~0.4mm大小,移于含促生长激素(HDM)和新生儿脐带血清的培养液中.新生细胞吸附平皿后,改用无血清HDM培养5~10天接种麻疹病毒,第1~15天用免疫荧光法(IFA)检查.TE细胞培养液接种Vero细胞.用TE-4(抗皮质、髓质)、TE-15、TE-19(抗胸腺小体)、A2B5C抗CQ神经节苷脂)、HFI(抗角蛋白)单克隆抗体(McAb)检查感染麻疹病毒的TE细胞表型特征.  相似文献   

13.
B型肉毒杆菌有分解蛋白和不分解蛋白两类菌株,两者产生的毒素不一致,B型前体毒素包含毒性和无毒性两个成分,毒性成分由分子量为110,000的片段Ⅰ和分子量为59,000的片段Ⅱ所组成。由于片段Ⅰ的抗原性不同,因而不同菌株所产生的毒素的免疫学也不同。正因为如此,导致了用多克隆抗体ELISA法检测毒素毒力的结果与小鼠法不一致。为此,作者采用单克隆抗体ELISA法,与多克隆抗体ELISA法和小鼠法进行比较。作者用杂交瘤技术获得了4株抗B型毒素的单克隆抗体。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夹心法,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进行包被,毒素  相似文献   

14.
麻疹是一种以发热、呼吸道卡他与出疹为主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特点是:传染性极强,疫苗可以预防;其病原体为麻疹病毒(MV).麻疹病毒属于副黏液病毒科麻疹病毒属,麻疹病毒各个毒株之间的抗原性相同,而且稳定,至今尚未发现麻疹病毒亚型存在.  相似文献   

15.
麻疹是儿童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传染性很强,以皮丘疹、发热及呼吸道症状为特征。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初应用减毒活疫苗以来,发病率显著下降。但每年在全球仍有散发患者,并在一定范围内造成流行,引起死亡。麻疹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但近年对其基因的分析发现,麻疹病毒有8个基因组,23个基因型。在不同地区和时间流行株的基因型不同,通过对麻疹病毒基因型可以进行病原学分析,判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Balb/c小鼠杂交瘤细胞分泌的抗乙酰胆碱酯酶单克隆抗体对电鳐电器官乙酰胆碱酯酶催化反应的影响及其机理。小鼠腹水抗体经蛋白A琼脂糖亲和层析分离纯化,达到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11株单克隆抗体,滴度在1:5000~1:300 000范围内。在以乙酰胆碱为底物的催化反应中,3F3、2G8及1H11三株杂交瘤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单克隆抗体用量的加大而增强。但在以乙酰靛酚为底物的催化反应中,仅3F3显示抑制作用。因而推论,3F3作用在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力中心,而2G8及1H11可能作用在活力中心的邻近部位.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力中心不仅是酶的催化部位,而且也是酶分子上的一个抗原决定簇.乙酰胆碱酯酶活力中心具有催化及诱导抗体产生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免疫固定电泳技术在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M)分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其实验室特征。方法从1356例MM患者中,筛选出在免疫固定电泳结果中只有轻链而不出现IgGAM重链的血清样本,用抗游离轻链的单克隆抗体及抗IgD、抗IgE单克隆抗体再进行免疫固定电泳,对IgD型M蛋白阳性患者血清进行免疫球蛋白定量,对其尿液标本进行本周蛋白定性检测。结果 1356例MM患者中有56例为IgD型,占MM的4.1%,其中53例为IgD-λ型,3例为IgD-κ型;51例呈血清游离轻链阳性;56例患者中仅2例尿液本周氏蛋白呈阴性,54例呈阳性;患者血清的IgG、IgA、IgM与正常人比较结果偏低。结论利用抗游离轻链的单克隆抗体及抗IgD、抗IgE抗体进行免疫固定电泳,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分型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2004-2006年上海市麻疹暴发、流行的野毒株进行基因特征分析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为提出更好的免疫策略,实现麻疹消除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的血清用ELISA法检测麻疹病毒IgM抗体;用Vero/SLAM细胞对采集的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到的麻疹病毒株用RT-PCR方法扩增其核蛋白基因C端的部分序列,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以C端456个核苷酸为目的 片段进行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结果 2004-2006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148例疑似麻疹病人的血清进行麻疹IgM抗体检测,132份血清阳性,148份咽拭子中分离到66株麻疹野病毒,阳性率分别为89.2%和44.6%.病毒分离阳性标本的对应血清麻疹IgM抗体检测均为阳性.分离到的66株麻疹野毒株均为H1基因型,除Shanghai04-5为H1b基因亚型外,其余均为H1a基因亚型.所有分离毒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8%~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5.8%~100%.所有毒株与中国疫苗株S191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1.2%~93.2%,氨基酸同源性为86.8%~90.1%;与疫苗株Changchun-47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2.5%~93.4%,氨基酸同源性为88.2%~91.4%.结论 引起2004-2006年上海市麻疹暴发、流行的野毒株为HI基因型,并以H1a为绝对优势亚型.上海市2005年和2006年可能都有一个主传播链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乙型脑炎病毒(JEV)和其他黄病毒一样,含有约11000个碱基对的单链RNA,可编码3种结构蛋白,即核壳(C)蛋白、膜(M)蛋白和包膜(E)蛋白.这些结构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在病毒株间的同源性大于98%.作者曾用JEV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cAb)作血凝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并分离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开封地区首次分离到的病毒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为研究流感病毒的流行及变异规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筛选确定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阳性标本;利用狗肾传代细胞分离得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A/Kaifeng/01/2009(H1N1);测定并分析其全基因组序列;利用序列比对进行了同源性分析。结果从1828份流感样病例中检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阳性标本286份,阳性率15.6%。在开封地区首次获得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及全基因组序列。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该毒株与2009年大流行株高度同源,为同一进化分支。与以往流行的猪流感病毒株对比发现,HA基因有12个碱基发生了点突变。结论 MDCK细胞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具有较高敏感性;开封地区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分离病毒株与北美流行株高度同源;相对于以往古典型猪流感代表株出现了HA蛋白抗原性漂移;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