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心包穿刺引流部位与引流程度及安全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包穿刺引流部位与引流程度和安全性的关系。方法46例中等量以上心包积液患者。11例选取左肋缘与剑突左缘交角下1cm处为穿刺点;28例选取左侧第4肋间距胸骨左缘1~2cm处为穿刺点;7例选取左侧第4肋间心浊音界内侧1~2cm处为穿刺点;分别进行心包穿刺并留置引流导管直致积液消失。同时采用多种方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难以辨别穿刺针所抽血性液体性质的6例患者,将J形钢丝重新插入体内并反复抽送,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发生。置管后重复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引流导管位置。结果46例患者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无相关并发症发生;选取左侧第4肋间距胸骨左缘1~2cm处为穿刺点时进针深度最小;引流导管位于心包底部几率最高;采用反复抽送导引钢丝的方法能有效区分穿刺针是在心包腔内还是心腔内。结论选取左侧第4肋间距胸骨左缘1~2cm处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采用多种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恶性心包积液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心包积液的临床特征和诊断要点。方法:对临床资料完整的恶性心包积液40例病人,分析其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特征、心电图及X线胸片结果,结合病理学及(或)细胞学检查,进行讨论。结果:40例恶性心包积液,7例为原发性心包间皮瘤,其余33例为心包转移癌。约63%心包液为血性,37%为淡黄色。心包液量为少量、中等量或大量。心电图检查及X线胸片对诊断心包积液的性质无特异性。超声心动图可有以下特征性表现:心包广泛增厚,心包内显示点位,心肌肿瘤浸润,心脏受压表现,心腔内肿物。病人均有原发癌肿的细胞学及(或)病理学证据,或心包液中查到癌细胞。结论:原发癌肿的病理学检查或心包内查到癌细胞是确诊的重要依据,二维超声多切面探查对确定心包内肿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1 一般资料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对于解除急慢性心包填塞 ,尤其是在心包内直接注药治疗方面具有很好的治疗途径优势。自 1997年 7月至 2 0 0 0年 7月 ,我院对大量心包积液并有持续病理性心包积液产生、具有心包穿刺适应证的 2 5例患者 ,进行了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及管内注药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2 5例患者中 ,结核性心包炎 1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 2例、尿毒症性心包炎 2例、心包间皮瘤 1例、肺癌心包转移 1例。现将有关方法和资料介绍如下。2 置管方法2 .1 心包穿刺方法 基本同常规 ,患者取半仰卧位 ,选剑突与左肋弓缘交界点下 1~ 2 cm…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评价在心包积液中放置心包引流管的安全性与实用性。方法 :18例住院的心包积液患者 ,采用改良的心包穿刺方法 ,并在心包中放置心包引流管 ,根据病情的需要抽放心包积液 ,或者进行药物治疗 ,直至心包积液消失 ,拔出引流管。结果 :18例患者全部在B超指引下一次穿刺成功 ,顺利放置心包引流管 ,没有出现心肌、血管损伤或者感染等并发症 ,避免二次以上的心包穿刺。心包引流管放置的平均时间为 ( 3 4± 0 8)d。结论 :在心包积液中放置心包引流管的方法安全、实用 ,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深静脉留置针在血性心包积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院用心包留置针的方法进行心包穿刺 ,并报道 4 3例血性心包积液的临床特点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  1996 - 0 9~ 2 0 0 3- 0 6 ,对 4 3例血性心包积液的病人进行心包内留置管治疗。年龄 2 3~ 79岁 (平均 5 0 3± 10 1岁 ) ,男 36例 ,女 7例。1 2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 4 1例 (95 3% ) ,低血压 5例(11 6 % ) ,胸痛 5例 (11 6 % ) ,腹痛 1例 (2 3% )。合并糖尿病 1例 ,合并心房颤动 1例。1 3 方法 病人先在B超室行心脏超声检查 ,均提示大量心包积液。记录右室前壁心包积液的厚度 ,然后在心电监护下进行心包穿刺术。采用ARRO…  相似文献   

6.
心包与心包积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长顺 《新医学》1999,30(8):438-438
1 概 述心包膜有脏层、壁层,两层之间为心包腔,正常心包腔内有少量液体,约30mL左右,心包具有固定、缓冲、滑润和保护心脏防止心脏过度伸展等功能。近年来又证明心包还是一个内分泌脏器,它能分泌心钠素、内皮素等活性物质。心包疾病是一组多病因疾病,含感染,肿瘤,外伤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如不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将会导致心包压塞、缩窄甚至死亡,临床医师应予高度重视。感染性心包疾病以结核性为首,病毒感染性心包疾病中,柯萨奇病毒约占60%,亦有报道肝炎病毒、鹦鹉热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和艾滋病病毒侵犯心包。非感染性疾病中以…  相似文献   

7.
心包积液1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包积液125例临床分析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陈纪平,陈家铎临床上很多因素可造成心包积液,现就我院1982~1993年心包积液患者126例资料,从病因及治疗作一些探讨。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67例,女58例,年龄8~81岁,平均40.6岁,本文根据临床症...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恶性心包间皮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敏 《临床误诊误治》2010,23(6):553-553
1 病例资料 男,44岁.因胸闷、不能平卧2个月,加重1周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活动后气短,夜间不能平卧,外院按"心包积液"予抗感染、利尿治疗,症状缓解,近1周上述症状加重,伴双下肢水肿,入我院.查体:体温36.5℃,脉搏102/min,呼吸21/min,血压120/70 mmHg.  相似文献   

9.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将传统的心包穿刺方法改良为负压心包穿刺法,并用此方法对24例心包积液患者进行心包穿刺抽液,均获成功,无1例发生心包穿刺并发症。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4例,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15~71岁,平均47岁。结核性心包炎15例,肿瘤性心包炎4例,化脓性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包炎各2例,阿米巴性心包炎1例。共作负压心包穿刺58次,其中剑突下穿刺47次,心失部穿刺11次。1.2 方法:负压心包穿刺在适应症、禁忌症、病人体位、穿刺点选择、消毒麻醉、进针方向、注意事项及穿刺包准备等均同常规心包穿刺。方法是将穿刺针针栓与  相似文献   

10.
经皮心包穿刺留置导管引流治疗大量心包积液3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自1991年以来改良心包穿刺方法,于心包腔内留置导管引流,共治疗31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及时解除心包填塞的危险和抽取心包积液明确病因,给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共31例,男12例,女19例。年龄18~75岁,平均45岁。病因:结核11例,肿瘤8例(均为肿瘤心包转移),慢性肾功能衰竭5例,细菌感染5例,其它及病因未明2例。病程:5天~2个月,平均13天。超声心动图及放射线检查均为大量心包积液。1.2穿刺及留置导管方法:穿刺针选用浙江产带针芯的14号动静脉穿刺留置针,长约20cm。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大量心包积液患者留置导管心包腔引流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量心包积液必须反复抽液 ,这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而且容易引起各种严重并发症 ,我科对 2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应用心包穿刺留置导管引流治疗取得成功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病例介绍例 1:女性 ,76岁 ,患非特异性心包炎 ,同时伴有高血压病、高血压心脏病 ;冠心病、陈旧性下、后壁心肌梗塞 ;多囊肾、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一体多病 ,药物治疗心包填塞症状得不到控制、留置导管间歇抽液 ,5天后心包腔空气造影术 ,仍有大量心包积液 ,15天后复查B超心包积液完全消失。例 2 :男性 ,6 5岁 ,左肺腺癌心包转移患者 ,突然出现急性心包填塞、心源性…  相似文献   

12.
应用18号薄壁穿刺针置管引流心包积液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包穿刺置管引流的方法、效果、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应用18号薄壁穿刺针及细硅胶管对各种原因所致的心包积液38例进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连接引流管,问接放液至无引流液,观察1~2d,拔除引流管。结果38例心包积液患者都得到有效引流,临床有效率100%。未出现与穿刺置管引流有关的并发症。结论用18号薄壁穿刺针及细硅胶管进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是一种简便、安全、效价比高的方法,可以常规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心包积液。  相似文献   

13.
心包缩窄的二维超声心动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薛传德 《临床荟萃》1996,11(2):89-89
心包积液是最常见的心包疾病,超声心动图导引心包穿刺,不仅能够迅速解除大量心包积液对心脏的压迫,而且可以向心包腔内注入药物,加快心包炎的治疗。本文报告我院1988年以来收治的24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在超声心动图导引下心包穿刺,其中19例在心包穿刺排液后向心包腔内注入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5.
高频超声对缩窄性心包炎的心包显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了更精确地显示心包的病变,作者设计用高频率超声显示心尖部心包的结构。方法:随机选择缩窄性心包炎9例,均经外科心包剥离术证实。30例正常对照组。用高频率超声探查心尖部和靠近心尖部的右心室前壁心包厚度。使用的仪器是Vivid-5和Sequoia C256,线阵探头频率7-10 MHz。结果:高频率超声显示正常对照组心尖部心包的厚度为0.68-0.95 mm;(0.75±0.10)mm,缩窄性心包炎组为2.00-5.50 mm,(3.53±1.25)mm,缩窄性心包炎组心包的厚度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高频率超声能精确地显示心尖部和右心室前壁区心包的厚度,能将心包组织与心包外脂肪层和/或少量的心包积液明确地区分开来。此技术利用高频率超声的良好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弥补了超声心动图探查心包厚度的技术缺陷,心尖部和右心室前壁区心包的厚度超过2.0 mm可能是缩窄性心包炎最重要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心包腔置管引流治疗大量心包积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心包穿刺是一项较危险的手术 ,其威胁生命的并发症达11.4%~ 2 0 % ,大量心包积液常需多次心包穿刺抽液、注药治疗存在风险大、积液难以抽尽、治疗不彻底的缺陷 [1 ]。本文采用心包穿刺置管引流的方法 ,治疗 30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取得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8例 ,女 12例 ;年龄 2 6~ 6 4岁 ,平均 (4 2 .0± 12 .2 )岁。其中肿瘤转移性 12例、结核性 7例、放射性 6例、化脓性 2例、不明原因 3例。手术前心脏超声检查 ,右心室前壁液性暗区 2 0~ 42 (平均 2 4± 8) mm。1.2 方法 患者取半卧位 ,选剑突下…  相似文献   

17.
心包穿刺术     
心包穿刺术是利用心包穿刺针对心包腔进行穿刺,抽取心包腔积液的一种方法。是临床上非常实用而又简便的一项诊疗技术。近年来,随着心脏超声波检查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大大提高了心包疾病的检出率,尤其是急性或大量心包积液出现心脏压塞症状时,能直观地作出定位和定量的诊断,为心包穿刺提示明确的指征。目前,许多基层医院已积极而慎重地开展了此项技术,救治了不少危重患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 目的 ①心包穿刺抽出液体后送常规、生化、细菌学和病理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病因的诊断。②急性或大量心包积液出现心脏压塞症状时,心包穿刺抽液可立即…  相似文献   

18.
肺癌心包转移致心包压塞的救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癌心包转移致心包压塞的救治汪建新袁静王虹云刘又宁作者单位:100853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汪建新,王虹云,刘又宁);山东淄博市中心医院进修医师(袁静)肺癌是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许多大城市,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恶性肿瘤之首,临...  相似文献   

19.
经皮穿刺心包引流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穿刺心包留置导管引流术是我院近几年临床上使用的一种创伤小、疗效好、且患者易于接受的新技术。我院于 1995年 11月~ 2 0 0 1年 6月对 17例心包积液患者行穿刺置管引流术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7例 ,男 12例、女 5例 ,年龄 2 5~ 6 3岁。其中肺癌心包转移者 3例 ,乳癌心包转移者 3例 ,结核性心包炎者 2例 ,心脏术后心包积液者 9例。均伴胸闷、气短 ,其中颈静脉怒张 6例 ,腹水伴下肢肿胀 3例。全组均经B超确诊为心包大量积液 ,经置管引流症状及积液消失 ,病情控制。置管时间 2~16 8h ,平均 6…  相似文献   

20.
李永忠  袁朝新 《华西医学》1998,13(4):429-429
本文对我院1994年3月至1997年3月经B超检查、监测下施行心包积液穿刺46例病案的总结,旨在探讨B超在心包穿刺中的应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人46例,其中男19例,女27例;年龄16~65岁,平均46岁;心包积液暗区厚度1~5cm,其中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