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介绍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外翻截骨矫正骨纤维结构不良严重髋内翻畸形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2年10月—2017年12月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外翻截骨矫正19例骨纤维结构不良髋内翻畸形患者。根据术前CT行计算机模拟截骨,设计3D打印截骨导板,术中截骨导板辅助截骨。15例患者采用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外翻截骨+DHS固定,4例患者采用外翻截骨+DHS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末次随访时,改良Guille评分(8.53±1.07)分,临床效果评定为优11例,良7例,中1例,差0例。末次随访截骨端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87±0.97)个月,末次随访时颈干角为(121.89±7.40)°,患肢短缩平均(0.67±0.51) cm。所有患者未出现畸形复发、内固定失效、截骨端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外翻截骨在术前设计基础上实现术中精确截骨,恢复颈干角,纠正患肢短缩,改善患肢功能,是治疗骨纤维结构不良髋内翻畸形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3D打印的个性化截骨导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6年10月共30例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分为3D导板组(利用3D打印的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截骨,15例)和对照组(采用传统截骨方法,15例),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指数、血红蛋白、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次日血红蛋白下降幅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3个月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差异。结果所有病例术后获12~25个月随访,平均19个月,均未出现关节感染、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3D导板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幅度均低于传统对照组(P0.05),而术后3个月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均高于传统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基于3D打印的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可节省手术时间、减少出血,改善关节功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应用3D打印截骨导板的胫骨横向骨搬移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9例Wagner 4级糖尿病足患者,采取3D打印截骨导板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其中男10例,女9例,左足9例,右足10例,年龄45~72岁,平均(55.58±7.24)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足部皮温、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糖尿病足创面愈合、保肢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05±3.94)min,术中失血量(35.00±5.77)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26±3.43)个月;所有患者糖尿病足创面顺利愈合,未出现并发症;与术前相比较,术后足部皮温显著升高(P0.05)、术后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应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的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近期临床疗效满意,且使得手术操作简易化、准确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3D打印截骨导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16-07—2018-07诊治的30例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5例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3D打印组),15例采用常规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常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5(3~6)个月。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下肢力线恢复满意,假体位置良好。与常规组比较,3D打印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更少,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D打印组与常规组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可提高截骨精确度,并且可以优化手术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在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截骨矫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0例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15例患者行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截骨术治疗(3D打印组),男9例,女6例;年龄(46.3±8.2)岁;骨折畸形愈合位于胫骨中上段11例,胫骨下段4例;左侧6例,右侧9例;内翻畸形8例,外翻畸形7例;术前骨折畸形角度24.3°±5.5°。15例患者使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传统手术组),男10例,女5例;年龄(47.1±6.0)岁;骨折位于中上段12例,下段3例;左侧5例,右侧10例;内翻畸形7例,外翻畸形8例;术前骨折畸形愈合角度平均22.5°±5.4°。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肢力线恢复情况。结果3D打印组和传统手术组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D打印组和传统手术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10个月。3D打印组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组明显缩短[(102.2±13.0)vs.(137.9±10.5)min],术中出血量较传统手术组明显减少[(77.3±39.7)vs.(163.3±35.2)mL],术后3D打印组畸形角度较传统手术组显著减小[(1.9°±0.4°)vs.(3.2°±0.9°)],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截骨处均实现愈合,未再次出现畸形,下肢力线恢复良好。结论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在辅助胫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截骨治疗中能精准截骨,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有效纠正下肢力线,术后近期疗效良好,是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有效的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6.
背景:对于胫骨骨折的畸形愈合,传统的截骨矫形术很难保证术中截骨的准确性。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胫骨畸形截骨矫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10例胫骨骨折畸形愈合需行截骨矫形的患者(观察组),利用CT数据进行计算机三维建模、3D打印制作截骨导板和术前预演后,行胫骨畸形矫形术。同时随机选取10例采用传统截骨矫形术的病例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以及术后下肢力线恢复情况。结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25.5±24.1)min,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88.0±27.8)min,t=11.63,P<0.05];观察组术中平均透视次数为(4.5±1.1)次,明显少于对照组[(7.5±1.7)次,t=15.64,P<0.05];术后平均随访6.5个月,骨愈合及下肢力线恢复良好。结论结论:在胫骨畸形截骨矫形术中,3D打印技术可以进行术前设计和手术预演,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畸形并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9—2017-01采用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40例膝内翻畸形并骨性关节炎,19例术中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截骨(导板组),21例术中采用常规方法截骨(常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后力线偏差比值,以及术后3、6、12、24个月MPTA、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KSS临床评分。结果 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7.4(24~29)个月。与常规组比较,导板组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更短,术后力线偏差比值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导板组与常规组术后3、6、12、24个月MPTA、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KSS临床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畸形并骨性关节炎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及X线辐射损伤,下肢力线矫正更精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术前诊断、手术设计和手术导板制作在下颌角整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10月,收治下颌角肥大患者26例。首先采集患者的3DCT扫描数据,应用3D打印技术打印与患者实体等大的上下颌骨模型。通过模型明确诊断,确定截骨线位置。利用模型进行截骨线设计,并制成手术导板,辅助指导截骨部位和大小。手术操作采用口内切口,在导板辅助下完成下颌角截骨过程。结果手术时间120~240 min,平均160 min。术后口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血肿、口唇麻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效果均满意。结论基于3DCT扫描数据的3D打印技术,有利于更精确地完成下颌角整形手术,保证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组织瓣移植联合骨延长技术修复烧创伤后下肢严重软组织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严重股骨或胫骨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1例。男10例,女1例;年龄19~37岁,平均2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高压电烧伤2例,CO中毒烧伤1例。伤后至该次入院时间为3~14 d,平均6.5 d。骨缺损长度8~18 cm,平均14 cm;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13 cm×8 cm~25 cm×19 cm。一期彻底去除坏死组织和病变股骨或胫骨断端,组织瓣修复软组织缺损;二期采用Orthofix单边外固定延长架或Ilizarov环形外固定延长架修复骨缺损。结果术后1例修复术后2个月皮瓣下出现一窦道,经扩创、去除坏死股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填充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骨延长期间,1例出现针道感染,经换药和加强护理后控制感染。患者截骨段延长8~18 cm,平均14 cm;停止延长后外固定支架继续保留4~12个月,平均6.5个月。患者骨缺损均修复,骨愈合时间为12~22个月,平均17个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未见骨髓炎、再骨折等并发症发生,下肢功能恢复较好。结论组织瓣移植联合骨延长技术修复烧创伤后下肢严重软组织与骨缺损可获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截骨矫形与单髁置换术治疗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10—2019-09诊治的9例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先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股骨畸形截骨矫形,然后一期行单髁置换术。结果 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6(12~1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膝关节内侧疼痛明显减轻,膝关节活动度满意,无下肢肌肉萎缩。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股骨截骨处均骨愈合,下肢力线矫正精确,单髁假体位置良好且无脱位迹象。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1~2(1.44±0.53)分,HSS评分83~90(85.44±2.19)分。术后12个月KSS临床评分(88.33±2.87)分,KSS功能评分(86.66±3.54)分,OKS评分(17.33±1.50)分,WOMAC评分(20.56±1.94)分。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一期截骨矫形与单髁置换术治疗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是可行的,术后下肢力线矫正精确,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10—2015-12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治疗8例(10膝)膝外翻畸形,并选取同期常规TKA治疗的6例(8膝)膝外翻畸形作为对照组。按Keblishb分级分为3个观察整体,即轻度、中度、重度膝外翻畸形。比较各观察整体内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MFTA。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KSS临床及功能评分。结果 14例均获得随访8~23个月,平均13.45个月。轻度、中度、重度膝外翻畸形中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MFTA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KSS临床评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治疗膝外翻畸形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获得更精确的下肢力线重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辅助成人肘内翻畸形矫正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截骨矫形、钢板内固定的25例成人肘内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截骨矫形钢板内固定(传统组),11例采用个性化3D打印导板辅助截骨矫形钢板内固定(导板板)。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桡神经损伤。导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显著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板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早于传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导板组的提携角显著大于传统组(P0.05)。两组截骨处均骨性愈合,两组截骨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截骨方法相比,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肘内翻畸形截骨的手术疗效相当,但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并获得更为理想的术后提携角。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修复骨软组织复合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2年8月-2015年4月,采用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修复18例小腿及足骨软组织复合缺损患者。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3~59岁,平均37.1岁。受伤至该次手术时间15 d~39个月,平均0.9个月。缺损部位:胫骨上段4例,胫骨中段8例,胫骨下段4例,足跟外侧2例。扩创后骨缺损长度(5.7±1.8)cm,软组织缺损范围5 cm×4 cm~13 cm×11 cm。入院后均先行清创处理,待创面好转后,一期手术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充骨缺损区,并用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组织瓣修复创面;6~8周后待创面完全愈合、无感染迹象后,二期手术取髂骨或(和)腓骨棒植骨修复骨缺损。结果 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8个月,平均24.3个月。一期术后组织瓣均成活;钉道感染6例,经加强消毒护理及口服抗生素后治愈。二期术后植骨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5~57周,平均25.3周。患者膝、踝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二期术后6个月按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定为74~98分,平均89.7分;其中优7例,良10例,中1例。结论采用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治疗骨软组织复合缺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制备的个体化模型及导板在骨肿瘤外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10月—2016年12月,将3D打印技术制备的个体化模型及导板用于术前制定手术方案及术中治疗5例骨肿瘤患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9~58岁,中位年龄32岁。其中左侧骨盆、股骨近端囊型包虫病合并股骨近端病理性骨折1例,左髂骨骨母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左股骨纤维结构不良(牧羊拐畸形)合并病理性骨折1例,右跟骨转移癌1例(分期T2N0M0),左股骨中段尤文肉瘤1例(分期T2N0M0)。病程1个月~10年,平均2.25年。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6~7.5 h,平均4.9 h;术中出血量200~2 500 m L,平均1 380 m L;术中透视次数1~6次,平均3.8次。术后切口无感染,血运及神经功能良好。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6个月,平均5.4个月。内固定物无松动或断裂发生。术后3个月肢体功能评分采用Enneking评分系统,为15~26分,平均21分;获优2例、良2例、中1例。结论 3D打印技术用于骨肿瘤外科能更好地实现术前规划及评估,为骨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胫后血管肌间隙支胫骨骨膜瓣联合自体植骨修复胫骨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创伤性小腿胫骨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19例。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18~49岁,平均28岁。胫骨骨折部位:中段6例,下段13例。Gustilo分型:ⅢA型4例,ⅢB型14例,ⅢC型1例(胫前动脉损伤)。骨缺损长4.3~8.5 cm,平均6.3 cm;软组织缺损范围8 cm×5 cm~17 cm×9 cm。受伤至手术时间3~8 h,平均4 h。一期行清创外固定架固定、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后应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或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皮瓣切取范围10 cm×6 cm~19 cm×11 cm;二期行胫后血管肌间隙支胫骨骨膜瓣联合自体髂骨植骨修复骨缺损,骨膜瓣切取范围6.5 cm×4.0 cm~9.0 cm×5.0 cm,植骨长4.5~9.0 cm,拆除外固定架改用锁定钢板螺钉内固定。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质地柔软,创面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40个月,平均22.5个月。自体移植骨均愈合,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6.5个月;无内植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患肢局部无疼痛及异常活动,恢复负重和行走功能。患肢长度恢复,与健侧相差0.5~1.5 cm;膝、踝关节活动良好,未出现感染、畸形愈合、马蹄足畸形等。末次随访时,参照Johner等标准评定临床疗效,获优15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4.7%。结论胫后血管肌间隙支胫骨骨膜瓣联合自体植骨是修复胫骨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膝关节单髁置换(UKA)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4月利用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治疗的23例(24膝)行UKA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1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改善及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97.71±34.92)min,出血量为(386.94±221.20)ml。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111.12±7.23)°,术后1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为(121.31±6.9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HSS评分为(66.11±4.52)分,术后1个月HSS评分为(83.42±4.61)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UKA手术近期临床疗效满意,且使得手术操作简易化、准确化,缩短UKA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3D打印技术在下颌骨节段性缺损采用髂骨移植重建中的作用。方法本组选取8例下颌骨病变病例,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下颌骨实体模型,并利用镜像和反求技术重塑下颌骨正常模型,在模型上设计下颌骨切骨范围和拟用髂骨骨瓣的截骨范围,预弯重建钛板,最终按拟定3D方案完成手术,术后定期观察随访。结果 8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观测髂骨瓣均顺利成活。经3年随访,下颌骨形态和功能恢复稳定,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3D打印技术为下颌骨缺损采用髂骨重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在股骨内侧髁上闭合楔形截骨治疗下肢外翻畸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华北医疗集团峰峰总院邯郸院区膝外翻行股骨内侧髁上闭合楔形截骨的16例患者资料,纳入13例。术前测量双下肢站立位全长正侧位X线片,设计截骨方案后,将膝关节CT数据发往厂家,按我科要求定制3D截骨导板。术中使用3D打印导板进行截骨,同时使用厂家配套股骨截骨钢板固定股骨,统一康复流程。结果根据手术前后双下肢站立位全长片,测量下肢负重力线比率(weight bearing lineratio,WBLR),本组患者术前WBLR均值83.5%(75%~114%),术后均值为48.5%(45.8%~49.7%),平均改善35%(25.3%~68.2%);股胫角(femorotibial angle,FTA),术前FTA均值161.2°(155°~168°),术后均值175.4°(170°~178.2°),平均改善13.4°(9°~15°);股骨远端外侧机械轴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mLDFA)术前均值76.2°(67.2°~78.5°),术后均值88.7°(85.2°~91.5°),平均改善12.6°(7.2°~24.5°)。术前、术后WBLR、FTA、mLDF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合页完整度,13合页中有6个合页断裂。3个月时对患者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90.6分(76~97分),改善至术后平均94.6分(88~99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愈合情况:12例在3个月时愈合,1例于6个月时延迟愈合。结论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股骨远端内侧髁上闭合楔形截骨技术,WBLR控制精度高,FTA与mLDFA矫正满意,截骨端固定稳定可靠,可早期下地,骨质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及三维打印导板定位技术系统应用于同期矫治先天性颅缝早闭症继发眶距增宽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6月至2019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4例先天性单侧冠状缝早闭继发眶距增宽患儿,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3~8岁,采用额眶前移联合倒U形截骨同期矫治头颅畸形及眶距增宽症。术前通过数字化技术设计手术方案,三维打印头颅模型及手术导板,术中以数字化导板指导截骨,术后通过数字化技术评价其效果。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头颅三维数据,计算前颅不对称性指数(ACVAI)及眶内壁间距,并通过ProPlan CMF 3.0对术后头颅三维模型和术前模拟进行配准,制作颜色梯度图,判断术后颅骨瓣及眼眶位置与术前设计是否相同。结果4例均按照术前数字化设计方案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截骨导板高度吻合,导板的放置未损伤周围组织,截骨时间缩短至1~2 h。术后无脑脊液漏、感染、颅内血肿及眼球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4个月至3年,4例患儿头颅、眶外形都获得很大改善,ACVAI均降至3.5%以下(-1.5%~3.0%),术后的眶内壁间距减小至正常范围(22~28 mm)。颜色梯度图显示,术后效果与术前手术设计模拟效果高度吻合。结论数字化技术及三维打印导板定位技术系统、规范化地应用于复杂先天性颅缝早闭继发眶距增宽症的治疗中,可明显提高截骨的精准性,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手术时间,获得更为满意的外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双平面截骨治疗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5月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骨科和郑州市骨科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19例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男11例,女8例;年龄20~55岁,平均37.6岁;受伤至本次手术时间3~8个月;均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双平面截骨治疗。记录治疗前、治疗后胫股角、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及膝关节Lysholm评分情况,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28个月(平均18.5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12~24周(平均15.5周)。末次随访时患者胫股角173.2°±2.0°、胫骨平台内翻角85.6°±1.3°、后倾角11.9°±1.1°,较术前(154.1°±5.0°、76.0°±1.8°、18.9°±1.6°)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89.8±1.2)分较术前(52.0±4.4)分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行走困难,最终行膝关节置换术。结论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双平面截骨治疗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可延缓创伤性关节炎的发展,缓解疼痛,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