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总结《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口疮的用药特点,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归纳《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口疮的方剂和药物,并对其性、味、归经及功用进行整理,运用Excel2010、SPSS 22.0、Weka 3.8、Cytoscape 3.6.1、复杂系统熵聚类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整理457首治疗口疮的方剂,共有中药289味。方中高频药物为甘草、黄连、黄柏、黄芩、冰片等,多属清热药、补虚药,辅以开窍药等,药性寒平为多,药味多苦甘辛,多归肺胃心经。关联规则分析后,可得到桔梗-甘草、麦冬-甘草等药对配伍。利用熵层次聚类方法,挖掘新处方5首,治法以清热泻火为主,兼以消肿散结。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治疗口疮方剂组方以清热泻火为主,兼以敛疮生肌为要。研究结果可为现代临床医师辨证治疗口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探讨黄褐斑中医内服方剂组方的规律,进而揭示近年来中医治疗黄褐斑的用药特点.方法:收集和整理近十年来治疗黄褐斑的方剂456首,将方中药物按功用分类,并作各单味药物的使用频率统计;同时归纳药物的五脏归经.结果:补虚药与活血化瘀药是其主要部分或基本组成,治则以疏肝理气、补肾健脾为主,治疗的关键是理血.结论:气血亏虚、气滞血瘀为黄褐斑的主要病机,内服方剂的组方原则多为疏肝健脾补肾,养血活血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和总结历代治疗痫证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痫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历代治疗痫证方剂相关的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方剂数据库,并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方剂用药规律。结果:对历代治疗痫证773首方剂记录进行了分析,用药频次居前者有朱砂、人参、牛黄、麝香、全蝎、甘草、黄芩、大黄、天麻和防风等,并发现核心药物组合22个,挖掘出新处方共11个。结论:历代治疗痫证方剂用药以补虚安神、豁痰开窍、息风止痉、祛邪解毒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整理、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胎动不安的用药、组方及关联规则,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胎动不安提供用药指导,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整理《中药方剂大辞典》治疗胎动不安的药物,并查出其方、药(药性、药味、功效及归经),运用Excel、SPSS 22.0、Weka 3.8、Cytoscape 3.6.1及聚类挖掘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用复杂系统熵聚类进行新方组合。结果筛选获得《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胎动不安方剂共173首,规范后中药138味,通过数据挖掘得出频次≥10次的药物有29味,药物功效分类以补虚、活血化瘀和理气药为主,药性以温性、平性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肝经为主。结论总结《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历代医家治疗胎动不安的常用药物及其功效和性味归经,为后世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传承创新中医文化。  相似文献   

5.
郑自然  唐仕欢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6):3172-3175
该文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骨性关节炎的文献,并对文献报道的方剂进行筛选、规范后,建立相应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挖掘分析其中的用药规律。筛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剂103首,骨性关节炎的方剂106首,分析得到治疗骨质疏松症和骨性关节炎的常用药物、药对及药物组合,并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和骨性关节炎的用药规律有一定的相似性,均以补肾活血通络为治则治法,但两者的具体用药侧重点存在差异,即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以补肾为主,佐以活血,而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以活血通络止痛为主,佐以补肾。该研究结果对骨质疏松症和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用药和新药研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和总结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并根据用药规律对新方剂做出预测。方法:收集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文献并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挖掘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筛选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方剂166篇,分析得到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38味常用药物、11种常用药对用药模式,22个新方核心组合及11个新处方。结论:分析显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药物主要以补肾活血化痰类药物为常见。通过聚类分析得到的新方,与临床上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常用方剂桂枝茯苓丸、归芍地黄汤合越鞠丸、加味导痰汤等有相似的治疗作用,但同时又参以补脾疏肝之药物,以补脾虚调达肝气。其配伍组合符合补肾活血、化痰祛瘀等临床主要治疗思路,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为临床新药的开发和利用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阳痿方剂及药物配伍规律,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统计《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治疗阳痿的方剂及药物,分别查出其性、味、归经及功效,运用Excel 2010、SPSS 22.0、Weka 3.8、Cytoscape 3.6.1、复杂系统熵聚类等对性、味、归经及功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选方中高频药物为肉苁蓉、菟丝子、熟地黄、巴戟天、鹿茸、牛膝、附子、五味子、远志等,多属补虚药,药性多温、平,药味多甘、辛、苦,归经多属肾经、肝经、脾经、心经。根据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配伍规则,如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肉苁蓉、鹿茸—肉苁蓉、鹿茸—菟丝子、牛膝—肉苁蓉等。通过熵层次聚类挖掘新处方5首,治法以补益肝肾,健脾养心为主,兼以活血化瘀。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治疗阳痿方剂组方以温肾助阳,宁心安神为主,对于当代医家在临床上辨证施治用药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收录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病古今文献数据库"中明清时期有关于眩晕治疗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眩晕的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高血压病古今文献数据库"中明清时期"主治"为"眩晕"的方剂,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软件对以上方剂中用药规律进行挖掘分析。结果通过筛选去重,纳入治疗眩晕处方161首,应用关联规则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对以上方剂进行分析,归纳出明清时期眩晕治疗的高频次药物,得到眩晕治疗的常用药对及组合64个,提取新方11个。结论明清时期治疗眩晕方剂以温性药物居多,多归肝、脾、肾三脏;遵循前人"痰水致眩"学说,多用"半夏、茯苓、白术、人参、陈皮"燥湿化痰、健脾益气。同时强调"无虚不能作眩",以"当归、熟地、山药、山茱萸、白芍"补益气血、滋养肝肾,因病因证施以宁心健脾、泻火解毒、温阳化饮之药,体现了明清医家眩晕用药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6,(5):917-919
目的:分析治疗尿血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有关治疗尿血的方剂处方,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开展研究,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高频次使用的药物有生地黄、甘草、当归、黄芩、阿胶等;挖掘出的新处方包括"木通,黄芩,阿胶,甘草,赤芍","木通,甘草,栀子,赤芍,灯芯草","冬葵子,菟丝子,牡荆子,败酱草"等。结论:治疗尿血的处方用药多归心、脾、肾、小肠、膀胱经,体现了"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以凉血止血、健脾补肾、利尿通淋等为治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现代医学病名,本病在中医古籍中应隶属腰痛病范畴。对腰痛病症治的认识,先秦、秦汉之际以劳伤及寒客太阳立论,以针刺太阳为治;汉唐以肾虚复感风寒湿邪立论,以补肾祛风散寒除湿为治;宋元明清认为脾肾虚为本,风寒湿热痰瘀为标,以补脾肾兼以驱邪为治。中医古籍中关于腰痛病症治的记载,对今天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数据分析研究《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疮疡的用药经验,丰富中医内治法在外科学中的应用,以提高中药复方治疗疮疡的临床疗效。方法:收录《中医方剂大辞典》共十一卷中,中药复方治疗疮疡的方剂共1 060首,采用Excel、SPSS 20.0、Weka 3.8、Cytoscape3.6.1等数据统计方法,分析方中药物的性味归经、使用频率以及各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则。结果:经严谨合理筛选,最终对符合数据要求的369首方剂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得出高频药物使用频次、性味归经,药物间关联规则,75对核心药对及常用药物配伍。结论:根据疮疡发病的初、中、末三期不同的病机变化,分别确立消、托、补三大内治原则,此次数据分析涵盖了疮疡不同时期,针对不同人群的辨证施治。《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疮疡注重以消散为主多用清热、解表、活血化瘀、泻下、利湿等药,兼以益气健脾、行气活血、养血生肌等。基于对疮疡治疗数据分析及用药规律的研究,以便有效指导中医临床,为中医药领域新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近5年期刊文献中治疗老年痴呆与血管性痴呆方剂的组方用药差异,寻找其组方用药规律。方法:筛选CNKI、VIP、万方数据库中近5年来治疗老年痴呆与血管性痴呆的方剂,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构建方剂数据库,利用该软件集成的关联规则及熵聚类等数据挖掘算法,比较治疗老年痴呆和血管性痴呆方剂中的用药频次、药物性味归经、常用药对、潜在药对及挖掘得到新方的差异。结果:老年痴呆和血管性痴呆方剂中前20位高频使用中药中共13味一致,各有7味不同。同主要体现了虚瘀痰互结为二者的共有病机,异体现了老年痴呆以脾肾亏虚、精血不足为病机侧重点,而血管性痴呆以痰瘀互阻、浊毒阻络为病机侧重点;性味二者均以温药为主,但老年痴呆以甘温为主,其次为平性和寒性,血管性痴呆以苦温为主,其次为寒性和平性;归经均以肝经为主,其次依次为心经、脾经和肾经,具有一致性;此外挖掘分别发现了潜在药对和新方分别为16个、7个和26个、13个。结论:老年痴呆与血管性痴呆处方用药同中有异,各有侧重,提示前者治疗重在温阳健脾,后者重在化痰逐瘀、泄毒醒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治疗高血压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CNKI收录治疗高血压心肌纤维化方剂,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处方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73首方剂,涉及122味中药。方中补虚药出现频次最高(30.4%),其次是活血化瘀药(21.7%)、平肝息风药(17.4%);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是丹参(32.0%),药对是丹参-钩藤(23.3%)。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治疗高血压心肌纤维化方剂中,常用平肝息风-平肝息风药,活血化瘀-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平肝息风药物组合。演化得到核心组合8个,新处方4首。结论 CNKI收录治疗高血压心肌纤维化方剂组方以补肾、平肝、活血、利水化痰为主,以本病继发病同治,心肝肾并治,邪正兼顾,为中医药临床治疗高血压心肌纤维化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中药治疗新鲜骨折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全面、系统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然后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定性评价,总结并探讨其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32篇文献61首方剂107种中药,用药668次,补虚药及活血化瘀药最多占70.51%。当归、续断、骨碎补、黄芪、熟地黄、甘草、杜仲、白芍、红花、土鳖虫、桃仁、乳香、自然铜、牛膝、没药、川芎和丹参是临床最常用的药物。四气五味分别以温、苦、甘、辛为主,药物归经以肝、肾、脾经为主。结论:中药治疗新鲜骨折用药规律的总结结果与中医基础理论对骨折的认识基本符合,补虚药及活血化瘀药是主要用药,治则以活血化瘀、补益肝肾为主,但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有待提高,治疗中应遵循中医理论实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5.
李宏恩 《河南中医》2013,(12):2244-2245
目的:对明清时期治疗小儿哮喘方剂进行探讨,总结明清时期医药者治疗小儿哮喘的经验以期能指导现代临床。方法:采取文献调研和相关分析,对明清时期治疗小儿哮喘方剂进行探讨,采用中医药相关理论对治疗小儿哮喘方剂进行分析,找到和总结方药应用和配伍的规律。结果:经过文献搜集和分析,明清时期治疗小儿哮喘病方剂中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收涩药;药性中主要为温、寒、平这三性药物为主。结论:明清时期治疗小儿哮喘病方剂研究为现代治疗小儿哮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挖掘分析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及骨质疏松的用药规律。方法:筛选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方剂121首,骨质疏松症的方剂118首,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药物核心组合并进行比较。结果: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和骨质疏松症用药规律相似,均以补肾活血通络为治则治法,但用药侧重点存在差异,即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以补肾与活血通络止痛并重,而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以补肾为主佐以活血。结论: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及骨质疏松症的用药规律存在差异,前者以补肾药与活血止痛药并重,后者以补肾药为主。  相似文献   

17.
头痛是临床常见疾病,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头痛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了解中医对头痛的治疗用药规律及各时期演变特点,笔者研究收集了汉唐、宋、金元、明、清时期以“头风”、“头痛”、“头疼”为主病的内服方剂,分析中医治疗内伤头痛的用药规律,或可为现代中医治疗内伤头痛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尿浊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尿浊的方剂,构建数据库,应用数据挖掘方法(频数分析、层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253首治疗尿浊的方剂中,共涉及272味中药,使用频率排在前6位的中药为茯苓、龙骨、甘草、牡蛎、人参、黄柏,药物类别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安神药、收涩药、清热药为主。对高频药物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共得到8个聚类组合,每类按照中药功效可归纳为:健脾燥湿、温肾利湿、清热利湿、固肾涩精、补肾壮阳、滋肾补阴、宁心安神、益气补血。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常用药对及药组主要是补虚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安神药类药物的不同组合,其中桑螵蛸与龙骨是治疗尿浊最常见的药对。结论:尿浊方剂的用药规律以清利湿热、补益脾肾为主。中医治疗尿浊应先辨虚实,初期多为实证,治以清利湿热;久病多虚,宜健脾益气、填补肾精,但要做到清补兼顾。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中治疗脾胃病的处方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其用药规律及特点,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参考。方法:整理《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中治疗脾胃相关病症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 2.5),利用频数分析确定治疗脾胃病的常用药物,并对其药性、药味、归经及配伍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60首,涉及中药139味,治疗脾胃相关病症使用频次最多的单味中药是陈皮,其次是茯苓、白术,常用中药主要以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为主,配伍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和芳香化湿药等;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以辛味、苦味、甘味为主;归经主要归为脾经、胃经、肺经等。结论:《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治疗脾胃相关病症时,陈皮为治疗脾胃相关病症的核心药物,六君子丸为基础组方,补气健脾、燥湿化痰,兼温中散寒为基本法则,味辛、性温、归脾经之药可作为首选,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温病的方药规律,为温病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整理出《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温病的方剂137首,分别总结其所使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功效,运用数据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温病的高频药物为麦冬、生地黄、甘草等;药性为寒、平、温性等;药味为苦、甘、辛味等;药物归经为心、肺、肝、胃经等;药效以清热、补虚、解表为主;并从高频药物之间的联系规则中分析出最常用的药物搭配。结论:从结果来看温病的病因病机以热毒壅盛、体虚外感为主,治疗上多选用清热解毒、补虚解表之法。该研究可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