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总结天津市急救中心2004年1月~2006年3月接诊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1173例中复苏成功的36例病例,分析其恢复情况及复苏成功相关因素。结果36例复苏成功患者,平均白1主循环恢复时间16.9min、自丰呼吸恢复时间35min。CPR开展得早日质量高,医务人员技术较高,均与心肺复苏成功有关。结论早期高质量的CPR是复苏成功的关键;CPR实施者的个人技术与院外急救单位的整体配合与复苏成功密切相关;缩短反应时间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病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影响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为提高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急救中心2010年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的180例病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有否目击者、是否现场CPR、患者心电图表现、救护车反应时间.结果 男性95例(52.8%),女性85例(47.2%).男性平均(72.3±15.7)岁,女性平均(76.2±15.4)岁,男女年龄无显著性差别(P>0.05).心电图表现为室颤(VF)的有11例,占6.1%;表现为无脉性电活动(PEA)的有71例,占39.4%;表现为心室停搏的有98例,占54.4%.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176例有现场目击者,占97.8%.有19例在第一时间进行了CPR,占10.5%.患者家属主诉心脏骤停时间平均时间为(10.5±6.4)min.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平均(7.3±3.7)min,12 min以下的有163例,占90.5%.急救人员的急救措施主要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电除颤以及使用相应的急救药物等,基本遵循AHA指南(2005).结论 提高患者家属识别心脏骤停的能力是基础.加强公民基础生命支持技能培训是关键.救护车快速反应能力是前提.急救人员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根本.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中国城市院外心肺复苏的现状,探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的有效途径.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急救医学中心 2005年3月至2006年9月,接诊由120转送的呼吸心跳骤停病例153例的情况.结果 急诊复苏成功率3.91%,存活率1.96%;院外急救措施缺乏;各种急症从发病呼救至达到医院平均时间34.2 min~116.2 min.结论 普及CPR知识,加强院外急救人员BLSD-ACLS培训和复训,提高现场和转运途中的复苏技术,改善急救没施,缩短呼救至到达医院的时间等是提高院内复苏成功率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电击导致呼吸心跳骤停是院外急救中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死亡率很高,但是如果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可望抢救成功。笔者于2007年7月成功抢救一名电击致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经过现场10余分钟抢救后患者恢复心跳和呼吸,后完全康复出院。现将抢救过程和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132 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复兴医院急诊科5年中心跳、呼吸骤停的常见病因及影响心肺复苏(CPR)成败的相关因素,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院内心肺复苏的水平。方法对2001年4月至2006年4月在本院急诊科进行抢救、记录完整的132例院内CPR患者(男91例、女41例,平均年龄64.59岁)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2例患者中复苏成功39例(成功率29.55%)。CPR的成功与年龄、既往病史、复苏开始时间和早期电除颤有明显关系。结论心血管疾病、意外伤害是急诊科心跳呼吸停止的主要原因,年龄是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合并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是心跳呼吸停止的高危因素,CPR开始时间和早期除颤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是针对心跳骤停(CardiacArrest,CA)所采取的紧急急救措施。近年来,由于CPR程序的改进,急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院外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大大提高。日前,有资料记载,院内的心跳骤停抢救成功率为31.2%,而我国现场心跳骤停患者急救时成功率极低,仅在1%以下。CA的复苏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普及救护知识与技能的程度及院外急救水平。同时,将患者迅速转运到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是抢救生命和减轻后遗症的最有效的途径。现将2个病例逐一介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60岁以下在院外发生心脏骤停(CA)患者行院外现场心肺复苏抢救措施的疗效及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北京市朝阳区院外急救中60岁以下CA患者经过心肺复苏的病例110例,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 110例患者中,复苏成功8例,占7.27%,7/8是在4 min内实施心肺复苏.结论 尽早实施心肺复苏和除颤可提高CA患者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率,建议在居民中普及心肺复苏技能及AED除颤技术等相关培训.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了解德阳市院外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特点,以提高院外急救质量和管理水平.方法 选用德阳市紧急救援指挥中心救护记录单为调查表,调查对象为2010年l月1日~12月31日德阳市急救中心所有院外急救患者,共19 288例,采用现况研究.结果 德阳市院外急救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分别为(1.88±0.91)min、(14.45±6.41)min、(14.17±5.26)min、(13.84±5.89)min.院外急救病种前5 位是创伤(37.59%,7 250/19 288)、脑血管病(19.09%,3 682/19 288)、心血管病(17.81%,3 436/19288)、呼吸系统疾病(10.47%,2 019/19 288)、中毒(5.93%,1 144/19 288).结论 德阳市院外急救有其自身的流行病学特点,本调查为德阳市院外急救的管理和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院外急救中死亡者的死因,为提高院外急救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急救中心2006年1月1目~12月31日出诊中死亡患者的死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死因分类按照ICD-10标准进行。结果这段时间内北京急救巾心出诊院外死亡2939例,循环系统疾病为首要死因,其中心源性猝死居全死因第一位(占46.89%)。呼救一车辆到达现场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2.8min。结论心源性猝死为院外死亡病因之首,应采取综合措施提高院外猝死的复苏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浅谈院外急救调度语言沟通与协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调度工作是院外急救医疗过程的第一步,是院外急救医疗过程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度员是患者及家属、现场目击者、出诊急救人员联系的纽带,正确合理的调度不仅能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对防范医疗纠纷也有重要作用。调度员沟通对象包括患者、患者家属、事故现场目击者等各种报警人、出诊救护人员、网络医院接诊人员、各级领导等。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Current Aspects of Modes of Action of Dapson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18.
报告1例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患者女,71岁。左大阴唇外侧斑块10余年。皮肤科检查见左大阴唇外侧一2cm×2cm灰黑色浸润性斑块.质地中等,边缘清楚,表面散在红色点状糜烂面,无明显渗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棘层下方大量基底样细胞增生.增生的细胞呈条索状嵌入真皮增生的纤维间质中,彼此吻合形成网状,基底细胞胞核大而深染,胞质少,呈嗜碱性,表皮基膜完整,真皮内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  相似文献   

19.
The structure of the skin and the pattern of alteration in chronic ulc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deficiency of prolidase have been studied superficially in the past. We examined histologically several biopsies taken from apparently normal skin and from ulcerations afflicting a young woman with such a syndrome. Deposits of amyloid were found within the walls of medium-sized vessels and occasionally occluding their lumens. Impaired cutaneous microcirculation resulting from statis, moderate vasculitis, and abnormal structure of the dermis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regional preponderance of deposits of amyloid and ulcerations in the leg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