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了解浙江省新昌县伤害流行特征,为制定伤害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新昌县3家伤害监测哨点医院,采用统一的登记表对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前来就诊的伤害首诊病例进行登记,主要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结果 2012年浙江省新昌县共收集伤害病例10 971例。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61∶1。年龄构成以15~44岁年龄组为主,占40.99%。职业以农/渔业劳动者、农民工和工人为主,分别占26.01%、24.55%和24.41%。伤害发生地点以家中(包括院子等)最多,占35.90%。受伤原因以跌伤/坠落、交通伤、钝器伤、刺/割伤和动物伤为主,分别占26.58%、23.93%、22.11%、15.68%和7.79%。受伤部位以上肢比例最高,占29.59%。严重程度以轻微的浅表伤和中等程度的伤害为主,占98.20%。伤害意图以非故意伤害为主,占96.43%。结论新昌县伤害发生情况不容乐观,应针对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制定防制措施,切实减少各类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浙江省富阳市2011年医院老年人(60岁)首诊伤害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了解浙江省富阳市老年人特有的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更加有效地预防控制老年人伤害的发生。 方法 选取浙江省富阳市3家监测哨点医院,采用统一制定的伤害监测登记表对前来就诊的老年人首诊伤害病例进行登记。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 2003、SPSS 13.0等相关软件对伤害发生的地点、类别、严重程度、患者职业、性别、年龄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数据均以构成比表示。 结果 全年累计收集老年人伤害卡片1220张。伤害监测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37∶1;平均年龄男性为(68.237.46)岁,女性为(69.147.97)岁;职业构成比前2位分别为农/渔业劳动者(67.60%)、农民工(21.70%);发生地点构成比前4位分别为家中(73.10%)、工作场所(15.20%)、街道/城区(5.20%)和城际间公路(3.06%);受伤原因构成比前5位分别为动物伤(44.80%)、跌伤/坠落(23.00%)、钝器伤(硬物击伤) (18.40%)、刺/割伤(4.00%)和交通伤(2.70%);伤害发生时的活动情况构成比前2位分别为空闲时(58.20%)、家务(19.30%)和工作时(16.80%);伤害的严重程度构成比以轻微的浅表伤(82.50%)和中等程度的伤害(17.10%)为主;伤害意图构成比以非故意伤害为主(97.30%)。 结论 老年人伤害严重程度大多为轻微的浅表伤,其次为中等程度的伤害。伤害给老年人的健康带来了威胁和损失, 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浙江省富阳市老年人中应积极开展动物伤、跌伤/坠落、钝器伤(硬物击伤)、刺/割伤和交通伤等伤害的预防控制工作, 切实关注老年人的健康, 让老年人远离伤害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吴欧  刘庆敏  李莉  宋凯  夏自成  何勇  孙军 《疾病监测》2011,26(2):155-158
目的 对浙江省富阳市2009年医院急诊伤害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富阳市特有的伤害流行病学特征,更加有效地预防控制伤害的发生。 方法 选取富阳市3家监测哨点医院,采用统一制定的伤害监测登记表对前来就诊的首诊伤害病例进行登记。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 2003、SPSS 13.0等相关软件对伤害发生的地点、类别、严重程度、患者职业、性别、年龄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数据均以构成比表示。 结果 全年累计收集伤害卡片5818张。伤害监测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99 ∶ 1;年龄构成比以15~44岁为主(48.92%);职业构成比前3位分别为农/渔业劳动者(57.25%)、农民工(16.21%)和学生(7.92%);发生地点构成比前4位分别为工作场所(38.69%)、家中(34.99%)、街道/城区(9.68%)和城际间公路(5.45%);受伤原因构成比前5位分别为跌伤/坠落(23.22%)、钝器伤(硬物击伤) (23.08%)、动物伤(22.69%)、刺/割伤(7.87%)和交通伤(6.91%);伤害发生时的活动情况构成比前2位分别为工作时(44.90%)和空闲时(30.80%);伤害的严重程度构成比以轻微的浅表伤(61.30%)和中等程度的伤害(36.60%)为主;伤害意图构成比以非故意伤害为主(95.50%)。 结论 目前,伤害仍是富阳市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并且与浙江省一般情况相比具有明显的乡村特色;应根据监测结果制定适宜富阳市实际情况的防制措施,减少各种类型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2007年浙江省医院伤害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浙江省2007年医院急诊伤害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了解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更加有效地预防控制伤害的发生。方法在全省选取9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选择3家监测哨点医院,采用统一制定的伤害监测登记表对前来就诊的首诊伤害病例进行登记。结果全年累计收集伤害卡片44 460张。伤害监测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80∶1,年龄构成以15~44岁为主(57.77%),职业以工人、农/渔业劳动者和农民工为主。伤害发生地点构成比居前4位的有工作场所(28.25%)、街道/城区(25.73%)、家中(26.35%)和城际间公路(10.37%);受伤原因前4位分别为交通伤(25.76%)、跌伤/坠落(25.40%)、钝器伤(硬物击伤)(18.48%)和刺割伤(11.41%);伤害发生时的活动居前2位的是工作时(36.75%)和空闲时(36.11%);在伤害的严重程度上,监测病例以轻微的浅表伤和中等程度的伤害为主,占所有监测病例数的93%以上;从伤害的意图来看,绝大多数对象均以非故意伤害为主(89.85%)。结论目前,伤害仍是浙江省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根据监测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防制措施,减少各种类型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2009-2010年浙江省哨点医院急诊室伤害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了解伤害病例分布的主要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统一格式的伤害报卡在全省28家哨点医院收集初诊伤害病例的一般情况及相关信息,按要求对报卡信息进行审核后完成网络在线填报。 结果 2年共收集144 039例伤害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66 ∶ 1,年龄构成以15~44岁为主(51.46%),常见职业有农/渔业劳动者(31.19%)、农民工(21.93%)和工人(19.56%);伤害发生地点以家(30.34%)、街道/城区(28.17%)和工作场所(26.45%)为主;主要受伤原因有跌伤/坠落(26.49%)、交通伤(22.71%)、钝器伤(18.46%)、刺割伤(12.58%)和动物伤(9.95%);伤害发生时的主要活动构成以空闲(43.79%)和工作(32.68%)多见;伤害病例严重程度以轻微的浅表伤(49.85%)和中等程度伤害(46.04%)为主;伤害意图方面,超过90%的病例均为非故意伤害,男性他伤的比例高于女性,而女性自伤的比例高于男性。 结论 本次研究揭示了2009-2010年浙江省哨点医院急诊室伤害监测病例的主要特征。体力劳动者是发生各类伤害的高危人群,而在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中,跌伤问题尤为突出。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伤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浙江省慈溪市门诊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规律,为伤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慈溪市县级医院、中心镇卫生院和乡卫生院各一家,以2004年7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到医院门诊就诊并被诊断为伤害的首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 共报告伤害病例15 808例,男女性别比为1.92:1,平均年龄为(33.7317.06)岁,15~59岁占79.8%.前4位职业依次为农民、工人、学生、待业/下岗者.伤害多发生于公路/街道、工作场所、家中和学校,主要发生于旅行、工作、体育活动时,发生时间多在9:20-20:00.导致伤害发生的原因依次为交通事故、动物咬伤、钝器伤、跌落,以非故意伤害为主.门诊伤害死亡66例,53.0%死于是交通事故.结论 交通伤害、犬伤、职业伤害及儿童伤害应是本地区伤害干预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5—2018年深圳市南山区老年人伤害监测病例分布及特征,为预防控制老年伤害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伤害监测系统收集2015—2018年间因伤害首次在深圳市南山区伤害监测哨点医院急诊室就诊的60岁及以上老年病例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收集老年伤害病例10616例,男女性别比为1∶1.35;伤害发生原因前五位依次为跌倒/坠落(57.12%)、动物伤(13.97%)、刀/锐器伤(10.41%)、钝器伤(8.18%)、道路交通伤害(7.56%)。动物伤在各年份的占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伤害发生地点主要为家中(45.71%);伤害发生时以进行休闲活动时为主(67.96%);伤害性质以挫伤/擦伤(45.79%)、锐器伤/咬伤/开放伤(28.23%)、骨折(12.79%)居多;伤害严重程度多数为伤势较轻,预后良好。结论老年伤害多发于女性,跌倒/坠落、动物伤及道路交通伤害是老年群体伤害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张军  周林  刘守钦 《疾病监测》2015,30(3):233-235
目的 分析济南市2013年伤害监测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针对性干预提供技术依据。方法 通过山东省伤害监测系统,收集2013年度哨点监测医院住院的伤害病例(含急诊观察病例)。结果 2013年共报告伤害病例4021例,男女性别比1.84:1。15~64岁人群占81.20%,其次为65岁以上老年人12.66%。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学生分别占73.36%、8.73%和4.77%。08:00-11:00和15:00-17:00共报告2093例,占53.42%。公路街道、住宅、工业或建设场所为伤害发生地点前3位,分别占39.59%、30.96%和13.16%;钝器伤、刺伤/锐器伤、身体用力过度居伤害前3位,分别占73.39%、8.16%和5.99%。伤害部位前3位的是头面部、上肢、下肢,分别占30.99%、22.23%和21.84%。结论 2013年济南市伤害监测病例男性多于女性,主要伤害原因为钝器伤、意外事故、非故意伤害为主,伤害部位以头面部和四肢为主,骨折与浅表损伤居前列。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西藏自治区(西藏)意外伤害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伤害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16 — 2017年西藏各哨点监测机构监测的意外伤害病例数据,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构成比资料采用 χ2检验。结果2016 — 2017年西藏共监测7 807例意外伤害病例,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以15 ~ 44岁为主。 意外伤害发生原因前5位依次是跌倒/坠落(30.84%)、机动车车祸(22.47%)、动物伤(20.01%)、非机动车车祸(7.52%)和钝器伤(7.28%)。 机动车车祸( χ2=5.374,P=0.020)和动物伤(χ2=13.453,P<0.001)女性构成比高于男性,钝器伤(χ2 =19.499,P<0.001)和刀/锐器伤(χ2=23.043, P<0.001)男性构成比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0 ~ 岁”组病例前3位伤害发生原因依次是跌倒/坠落、动物伤和机动车车祸,其他年龄组病例前3位伤害发生原因依次是跌倒/坠落、机动车车祸和动物伤。 伤害发生地点前5位依次是公路/街道(36.44%)、家中(19.41%)、公共居住场所(14.05%)、工业和建筑场所(9.47%)和学校与公共场所(6.57%),工业和建筑场所男性伤害病例高发,贸易和服务场所女性伤害病例高发。 “0 ~ 岁”和“60 ~ 岁”年龄组病例伤害发生地点主要是家中,其他年龄组病例伤害发生地点主要是公路/街道。 伤害发生时的活动主要为工作(1 755例,22.48%)、休闲活动(1 446例,18.52%)、驾乘交通工具(1 256例,16.09%)和步行(1 105例,14.15%)等。结论2016 — 2017年西藏意外伤害事件发生较多,高危人群为15 ~ 44岁年龄组男性,高危原因为跌倒/坠落、机动车车祸等,高危地点为公路/街道。 应针对不同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伤害干预,有效降低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浙江省儿童伤害发生特点及规律,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监测2005年1月至12月首次在哨点医院(2005年浙江省医院伤害急诊监测系统有5个监测点:金华市、嵊泗县、桐乡市、宁波市鄞州区、海宁市,每个监测点设立3家哨点医院:一家县级医院、一家乡镇中心卫生院、一家乡镇卫生院,开展伤害监测工作)急诊就诊,被诊断为伤害的儿童,由经过培训的急诊室医生或护士填写统一的监测表.内容包括儿童伤害的一般情况、伤害发生的时间、地点、伤害性质等.调查在患儿神志清醒的状态下进行,调查内容要保密,当患儿不能自己回答时,可询问知道相应情况的家人或陪同者.统计学方法 采用均数和构成比描述各项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伤害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发生原因、伤害严重程度等,采用y2检验考察构成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2005年共监测到儿童伤害病例1794例,其中男性67.56%,女性32.44%;以本地居民为主,年龄(7.33±3.84)岁;最多的伤害发生地点是家中;4~11月为伤害的高发季节;伤害原因占前3位的分别是跌伤(47.94%)、交通伤(17.17%)和钝器伤(10.26%);儿童伤害发生时的活动第一位都是空闲时(67.66%),其次是学校活动(11.25%)和运动时(9.96%);90.33%的伤害患者经处理后回家,1.40%留观,7.04%住院,0.56%转院治疗,0.22%死亡,0.45%不详;以轻微浅表伤和中等程度伤害为主;儿童伤害最常见的3种性质是血肿瘀伤(31.29%)、浅表擦伤(23.69%)和骨折(8.67%);受伤部位按大类分,头部占39.47%,上肢25.80%,下肢28.55%,躯干4.81%,其他1.38%.结论 浙江省内儿童伤害最常见的是血肿瘀伤、浅表擦伤和骨折,伤害原因主要是跌伤、交通伤和钝器伤.儿童伤害常发生在空闲时,学校活动和运动时,因此,应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保护.  相似文献   

11.
2011年江苏省张家港市伤害监测病例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2011年江苏省张家港市伤害监测病例分布特征,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张家港市3家伤害监测哨点医院2011年填报的全国伤害监测报告卡资料,按照世界卫生组织伤害监测指南分类标准进行归类和统计分析。 结果 2011年共收集伤害病例28 807例,男女性别比为1.6:1,其中25~44岁组病例数所占比例最高(37.62%);伤害发生原因前3位依次为道路交通伤害(22.53%)、跌倒/坠落(22.21%)和钝器伤(18.67%);伤害发生地点主要为工业建筑场所(29.65%)、公路/街道(27.79%)和家中(25.29%);伤害病例以非故意伤害(94.95%)和轻度伤害(71.55%)为主。 结论 医院伤害监测是获得伤害信息的重要来源,对确定伤害干预重点、有针对性地运用预防干预措施减少伤害的发生有积极作用,同时应针对道路交通伤害、跌倒/坠落和钝器伤等伤害积极开展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013年甘肃省岷县、漳县地震重症伤员的受伤部位及其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在地震发生7天内送往兰州市各大医院的岷县、漳县60例地震重症伤员的临床资料,采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60例地震伤员中,20例为单部位损伤,40例为多部位损伤,受伤部位共计120处。四肢伤41例,共53个部位骨折,其中上肢11例(12个部位),下肢34例(41个部位)。头颅伤14例,共16个部位。脊柱伤13例,共累及14个椎体,20个部位,其中10例伴有脑和脊髓损伤。胸部伤17例,伴有肋骨骨折6例,骨折27处。另外,7例伤员伴有内脏损伤,累及腹部4个部位。结论此次地震伤以全身多部位、多器官损伤为多,其中以四肢骨折多见,腹部损伤少见。影像检查有助于地震伤员的筛查及分类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医院急诊伤害分布情况,为伤害事件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在深圳市光明新区伤害监测哨点医院急诊科就诊的首诊伤害病例进行登记,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010年全年累计伤害病例22 784例,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为钝器伤(40.24%)、跌倒/坠落(16.46%)、动物伤(13.28%)、刀/锐器伤(11.43%)、机动车车祸(10.51%),发生地点主要是工业和建筑场所(40.80%)、公路/街道(22.65%)等;以非故意伤害事故(83.97%)和轻度伤害(76.30%)为主,机动车车祸是造成重度伤害的主要原因(55.26%);总病例在各时间段分布无明显高峰,不同职业伤害发生时间段不同(2=998,P=0.00),大部分伤害事故发生在08:00-22:00之间,占总登记数的85.51%,一天中17:00-20:00为学龄前儿童伤害事件发生的相对高峰时段(37.43%),16:00-19:00为在校学生伤害事件发生的相对高峰时段(36.91%),00:00时段(12.85%)、20:00时段(8.38%)、21:00时段(8.38%)为自残/自杀意图伤害事件发生的3个高峰时段。 结论 职业伤害、动物伤害及交通伤害是干预重点,对不同人群、不同地点、不同时间预防控制伤害事件发生要采取不同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王圣聪 《疾病监测》2010,25(11):897-899
目的通过对2004-2009年山西省浑源县布鲁氏菌病(布病)发病情况的总结,分析布病在本地区的流行状况和趋势,为本地区布病防控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选取2004-2009年本地区布病疫情资料,对发病地、性别、年龄、职业等指标进行分析。对2008-2009年79份布病门诊患者血清进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检测分析,并对11份正在发热患者血液进行细菌培养分离。结果 2004-2009年发病人数分别为58、99、158、232、188和171例,总数为906例。30~60岁患者共639例,占69.76%。其中以50~60岁最多,共286例,占31.22%。男性733例,占80.02%,女性173例,占19.09%。农民805例,占87.89%。永安和沙圪坨两地发病人数分别为143和112例,明显多于其他乡镇。餐饮工作者和学生人数分别从0例和1例增长至7例和8例。79份血清中57份RBPT和SAT均为阳性,59份RBPT阳性,58份SAT阳性。11份血培养分离到2株布鲁氏菌,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鉴定全部为羊种Ⅲ型。结论 2004-2009年,本地区布病发病人数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全县18个乡镇均有新发病例,个别乡镇各年发病人数均明显高于其他乡镇。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以中年为主,50~60岁最多,男性多于女性。农民占绝大多数,学生和餐饮工作者发病呈增长趋势。菌种以羊种Ⅲ型为主。  相似文献   

15.
邓珍萍  梁娜 《华西医学》2014,(8):1500-1503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损伤的MRI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4月经手术证实臂丛神经损伤21例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并与手术所见的相关内容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按臂丛神经损伤分类,臂丛神经节前段损伤13例(23条神经),MRI表现主要有神经根离断或消失11条,神经根增粗或者纡曲9条,其中伴神经根袖形态异常3条,脊膜囊肿9个,硬脊膜增厚6例,脊髓肿胀、变形或移位3例;臂丛神经节后段损伤8例(24条神经),MRI表现主要有神经干增粗8条,中断12条、走行僵直4条,其中邻近结构紊乱、肿胀或萎缩6例。手术所见,臂丛神经节前段损伤27条,神经节后段损伤29条。将臂丛神经节前段、节后段损伤MRI表现分别与手术所见对照,MRI诊断臂丛节前神经损伤的灵敏度为81.5%,特异度为80.0%,准确率为81.3%;诊断节后神经损伤灵敏度为79.3%,特异度为85.7%,准确率为80.6%。结论 MRI可优良地揭示臂丛神经的节前段及节后段损伤,对损伤诊断的准确性高,是临床诊治的一种无创性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造成浙江省丽水市学生死亡的伤害原因,为学生伤害死亡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丽水市2005-2009年学生伤害死亡资料的三间(地区、时间、人群)分布、死亡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09年丽水市学生伤害死亡249人,年均死亡率为12.55/10万。学生伤害死亡原因顺位:第1位是溺水,占学生伤害死亡原因的57.8%,第2位是交通事故,占29.7%,意外坠落、他杀、台风各占2.8%;意外中毒、电击各占1.2%,自杀、火灾各占0.8%。男女性别比为2.15:1,中学生占20.5%,小学生占62.7%;学龄前儿童占16.8%。溺水死亡者集中在7、8月,交通事故死亡者全年各月份均有发生。结论溺水、交通事故是丽水市学生伤害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应作为目前丽水市学生预防的主要伤害,以降低丽水市学生伤害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