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解毒退热灵口服液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照《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标准,采用解毒退热灵口服液治疗外感发热,并与清开灵口服液对照。治疗组203例,显效157例,有效188例,对照组100例,显效58例,有效80例。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治疗中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说明解毒退热灵口服液是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疗效可靠、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升降退让热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所调查医院外感发热患儿12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升降退热汤加减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双黄连口服液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退热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60例患儿痊愈53例,显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到98.3%;对照组患儿痊愈31例,显效11例,无效18例,有效率为70%。临床证明升降退热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效果好于口服中成药治疗(P〈0.05)。结论采用升降退热汤可以有效地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相似文献   

3.
由于小儿的体质特点,小儿外感发热常表现为外有风寒、内有邪热之表寒里热证。1997年10月~1998年6月,我们对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表寒里热证)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426例患儿中医诊断符合小儿外感发热(表寒里热证),西医诊断符合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第一辑.1993:225)。其中门诊病例281例,住院病例145例。观察分为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和开放试验两个阶段。随机试验组123例,男7…  相似文献   

4.
升降退热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6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峥  宋立峰 《四川中医》2005,23(2):70-70
目的:观察升降退热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用调气解表法,自拟升降退热汤加减治疗166例外感发热患儿。结果:166例全部退热。结论:升降退扇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拟石银退热灵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将外感发热患儿2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32例与对照组128例,2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同时,治疗组予自拟石银退热灵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予布洛芬口服液,2~3天后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退热时间、退热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银退热灵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不仅起效快,且作用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6.
针刺配合退热口服液治疗外感发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退热口服液治疗外感发热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采用针刺配合退热口服液治疗,对照组105例采用口服维C银翘片、大青叶片:儿童可口服板蓝根冲剂,必要时可静脉点滴治疗。两组均治疗5d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7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退热口服液治疗外感发热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儿清热栓对小儿风热型外感发热的退热效果。方法:对符合小儿风热型外感发热的患儿分为给予小儿清热栓和给予爱尔降温贴两组进行退热效果观察。结果:按疗效标准评定,总有效率:实验组92.5%,对照组70%,P〈0.05,有显著差异。平均降温幅度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小儿清热栓的退热效果优于爱尔降温贴。  相似文献   

8.
万英  赵相雨 《四川中医》2013,(10):101-102
目的:观察解毒退热颗粒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表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门诊就诊的72例小儿外感发热辨证为风热犯表型(风热型)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解毒退热颗粒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板蓝根颗粒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3天的观察治疗并记录临床反应和不良效果。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天后的退热效果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解毒退热颗粒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表型临床疗效良好,无明显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我院于1995年7月至1996年3月,用解表退热口服液(本院制剂室提供)治疗外感发热证,并与功效相近的银黄口服液(山东鲁南制药厂生产)作11随机对照,共观察60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治疗组有效率86.7%,治愈率60%;对照组有效率56.7%,治愈率26.7%,经统计学处理P=0.009,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解表退热口服液治疗外感发热证疗效可靠,退热作用明显,能迅速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钟华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6):1026-1027
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效果。方法将164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2例,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美林退热,治疗组给予本院自制的中药保留灌肠退热;比较两组退热的效果。结果治疗组退热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而完全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组体温反跳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好,起效快,退热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退热散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方法:将外感发热的70例患儿按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退热散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推拿手法,两组均治疗3d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完全退热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退热散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退热散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好,临床控制率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小儿退热膜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儿退热膜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 ,采用现代制剂新技术 ,将传统的外用中药研制成涂膜剂 ,结合经络穴疗法治疗外感发热。自1997年 1月~ 1999年 12月 ,应用小儿退热膜治疗外感发热症 12 3例 ,并与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对照组及西药对照组比较 ,现将结果报告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在外感发热患儿中退热的效果。方法将60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予以口服西药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对照组以本院自制中药高热洗剂灌肠退热。灌肠后密切监测体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起效迅速,退热时间长,观察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灌肠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对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外感发热患儿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常规抗炎抗病毒等治疗基础上,分别进行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和冰力降温贴的辅助治疗,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比较2组的总有效率、治疗后0.5、1、1.5小时体温变化及降温幅度,并观察2组用药后24、48、72小时的退热疗效。结果:2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71.67%,对照组46.67%,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1);用药1.5小时后治疗组退热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2组体温下降幅度比较,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退热快,体温不宜复升,经济、方便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5.
刘玉玲  周娣 《新中医》2012,(2):70-71
目的:观察退热合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将60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对照组酌情予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退热合荆保留灌肠。观察比较2组用药后降温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单次退热持续时间与完全退热取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单次退热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而完全退热取效时间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对照组为76.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退热合剂保留灌肠促进外感发热患儿体温下降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退热口服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证的效果。方法: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用利巴韦林颗粒治疗,治疗组用退热口服液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对照组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热口服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用退热宝口服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00例,并设小儿热速清对照组10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9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P>0.05。两组等级资料经Ridit分析,R试=0.4484,R对=0.5515,组间差异显著,U=2.53,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热毒清口服液对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热毒清口服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00例,并随设青霉素组50例(对照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发热、恶风、头痛、咽红或肿痛等主要症状积分值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用药后两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热毒清口服液对风热型疗效更好。结论 热毒清口服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杜娟 《亚太传统医药》2014,(24):125-126
目的:观察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自拟退热方(柴胡、葛根、生石膏、连翘、蒲公英、广藿香、生薏苡仁、黄芩、桔梗、甘草)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头孢呋辛钠、病毒唑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拟退热方治疗外感发热,陆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目标性健康教育对小儿外感发热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100例小儿外感发热病人分成两组,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实验组由医护药学人员对家长及患儿进行细致的目标性健康教育,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卫生知识宣教,然后统计两组的退热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目标性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