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超声引导下行髂筋膜阻滞的高龄髋部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3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行髋关节手术的80例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于脊椎和硬膜外联合麻醉下手术,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作为术后镇痛。观察两组髂筋膜阻滞的成功率及完成时间;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等应激反应;患者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成功率为97%,明显高于对照组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完成时间、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组内HR、SBP、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组间HR、SBP、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为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对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有助于提高麻醉效率和成功率,减少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缓解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应用价值高,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股骨干骨折手术中的效果,为后续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2018年7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股骨干骨折手术治疗的5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麻醉方式分为2组,全身麻醉组患儿采取单纯全身麻醉,超声股阻滞组加入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麻醉,对比分析2组麻醉情况。结果:超声股阻滞组术后6、12小时疼痛程度均低于全身麻醉组(P<0.05);超声股阻滞组患儿切皮等阶段平均动脉压等生命体征较全身麻醉组稳定(P<0.05),全身麻醉组及超声股阻滞组的麻醉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3.6%、1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股骨干骨折手术中采取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理想,安全性高,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3.
周绍喜  刘照宏 《吉林医学》2012,33(19):4045-404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麻醉在高龄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方法:选择40例膝关节手术后使用镇痛泵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20例,其中A组行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麻醉,B组行盲探法股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的术后镇痛效果、使用局部麻醉药总量及并发症。结果:与B组相比,A组的镇痛效果好,使用局部麻醉药总量少,并发症出现少。结论: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高龄患者术后镇痛可提高操作成功率、增强镇痛效果、减少并发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常规盲探与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麻醉对缓解高龄患者疼痛产生的影响,阐明两者的应用价值。方法:目标性选取我院接收的拟行人工全膝关节手术的患者75例,按照随机分配表和入院序号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37例为对照组,38例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完成股神经阻滞麻醉,就治疗效果和患者疼痛程度改善两个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治疗有效程度方面,观察组(92.11%)明显优于对照组(81.08%);在疼痛评分方面,所有患者的疼痛程度均有所减轻趋向良性发展,但是观察组评分下降幅度更大,两组数据统计学比较有意义。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完成股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对于患者治疗效果的增强和满意度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疾病预后,临床价值高值得广泛积极推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单次闭孔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本院择期行单膝置换术患者80例,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闭孔神经阻滞组(A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组(B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全麻诱导前均在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随后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行闭孔神经后支与前支阻滞,分别注射0.5%罗哌卡因各7.5 mL.B组使用同样方法注射生理盐水各7.5 mL.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与注药后15 min阻滞侧大腿内收肌肌力,术后6 h、12 h、24 h、48 h静态与动态VAS评分,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 A组患者的闭孔神经阻滞成功率为90.0%,显著高于B组的30.0%,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术后12 h、24 h静态VAS评分分别为(2.5±0.5)分和(2.8±0.9)分,明显低于B组相应时间点的(2.8±0.5)分和(3.3±0.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2 h、24 h动态VAS评分分别为(3.1±0.8)分和(3.0±0.9)分,明显低于B组的(3.5±0.7)分和(3.7±0.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头晕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术后满意度A组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单纯连续股神经阻滞比较,连续股神经置管联合闭孔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更好,且不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对髌骨手术的影响.方法:30例髌骨手术患者分成股神经阻滞组(U组)和腰麻组(L组),分别在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辅以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和腰麻.观察局麻药起效时间、痛觉阻滞的效果、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U组患者局麻药起效时间、镇痛时间比L组长,并发症少,满意度高.结论:瑞芬太尼辅助下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和腰麻都能完成髌骨手术,前者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是用于髌骨手术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超声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110例行TKA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前者给予神经刺激仪定位CFNB麻醉,后者使用超声引导穿刺置管,观察比较两组手术麻醉效果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麻醉阻滞操作和起效时间均较对照组时间短,其术后镇痛时间则对照组长(P<0.05).结论 对TKA手术患者行超声引导CFNB麻醉能有效提高麻醉效率.  相似文献   

8.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3):290-293
目的:对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的患者护理干预以及麻醉配合的状况进行分析。方法:60例患者在全身麻醉手术时行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2组护理干预后患者焦虑情况(APAIS量表)、TAP阻滞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舒适度(GCQ)和满意度的差异。结果:护理干预后,干预组APAI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TAP阻滞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舒适度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服务态度、健康宣教、责任心、操作水平、心理护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除护理操作水平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提高TAP阻滞效率,有效降低病人的焦虑情绪,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得到提高,并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月我院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86例,根据奇偶法的标准分成2个小组,每个小组有43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法,对照组采用联合阻滞麻醉,分析凝血功能数值、麻醉药物使用剂量、苏醒和喉罩拔除时间、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的数据值互相对比之下,观察组的各项数值更好,且观察组的相关不良反应问题很少,相互的对比存在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下肢骨折的手术工作中,采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法,有助于提升麻醉效果,并改善血凝状态,推广的优势很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在膝关节手术术后镇痛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行膝关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盲探法进行股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麻醉。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麻醉药物使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局部麻醉药物使用量少于对照组(P <0.05),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P <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将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膝关节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镇痛,有利于巩固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研究喉罩通气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在老年乳腺癌术后麻醉恢复期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将2016年5月~2017年5月于本院行老年乳腺癌术治疗患者中抽出60例,将其分成观察、对照两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喉罩全麻+常规护理,观察组选择喉罩通气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强化护理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对应值低(26.67%56.67%);观察组T1~T3时间段的应激反应指标均较对照组对应值稳定;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对应值高(P0.05)。结论针对行老年乳腺癌术治疗患者采取喉罩通气复合肋间神经阻滞作麻醉首选方案,并在其术后麻醉恢复期加强患者护理干预,有效降低其机体应激反应的同时有利于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次数,安全性高,其护理满意度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赵刚 《当代医学》2022,28(6):13-15
目的观察外周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9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6)。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入室时、手术40 min、麻醉苏醒应激反应[肾上腺素(AD)、内皮素(ET)]及预后情况。结果手术40 min、麻醉苏醒时,两组AD、ET水平高于入室时,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预后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给予外周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可降低患者术中机体应激反应,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5):137-140
目的 探讨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骨科行膝关节置换术的60例老年患者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仅用全身麻醉,观察组使用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比两组的不同时间点MAP和HR变化、各项麻醉指标变化、术后不同时间点VAS疼痛评分及MMSE评分变化。结果 两组HR、MAP均在麻醉诱导后下降,术中较为平稳,各不同时间点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麻醉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而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静脉镇痛自控用药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2 h、24 h、48 h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能有效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对认知功能的损伤,抑制炎症反应,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全麻下高龄病人全膝置换术(TKA)的效果。方法择期单侧TKA病人60例,年龄>65岁,ASA分级Ⅰ级或Ⅱ级,体质量指数18~25 kg/m2,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全麻组(G组)和全麻复合神经阻滞组(GNB组),各30例。GNB组于麻醉诱导前采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0.5%罗哌卡因股神经穿刺点注入20~25 mL,坐骨神经穿刺点注入15~20 mL,总量不超过40 mL。术后2组行术后静脉镇痛治疗。记录病人单位时间内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随访,记录2组术后恶心呕吐(PONV)和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曲马多2 mg/kg,记录2组曲马多的追加次数。术后48 h时行病人满意度评分,记录病人的住院时间。结果与G组比较,GNB组病人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均降低,PONV发生率及病人满意度升高(P < 0.05~P < 0.01),2组病人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用于高龄病人全麻下TKA具有良好术后镇痛效应,并可减少全麻药用量,降低PONV,增加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比较髂筋膜间隙阻滞(同时阻滞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复合喉罩全麻与蛛网膜下隙阻滞应用于80岁以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非骨水泥型)的优劣性,探讨适合骨科高龄患者的个体化麻醉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80岁以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的麻醉相关资料,其中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喉罩全麻44例(G组),蛛网膜下隙阻滞54例(S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Ⅱ~Ⅳ级.记录麻醉诱导前以及诱导后5、10、15、20、30 min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术前及术后即刻、术后6h、术后24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麻黄碱使用次数、合并疾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手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前、术后1d睡眠质量;调查手术医生对麻醉方案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术前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患者ASAⅣ级例数多于S组(P<0.05).术后6、24 h时G组VAS评分低于S组(P<0.01),镇痛效果满意.两组麻醉诱导前及诱导后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麻黄碱使用次数多于S组(P<0.01),S组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高于G组(P<0.05).两组手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麻醉方案.在病例选择适当的情况下,髂筋膜阻滞复合喉罩全麻与蛛网膜下隙阻滞相比术后镇痛时间长,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双侧骨神经阻滞麻醉对于老年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和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该院在2014年2月—2015年2月接收的60名即将进行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对实验组患者实施双侧股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在手术前实施全身麻醉,对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全麻诱导后、全麻诱导后即刻、手术开始、手术开始60 min、手术进行120 min、患者苏醒时HR、平均脉动压进行比较。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进行的手术时间以及止血所用的时间。术中使用的丙泊酚、芬太尼、瑞芬太尼的用量做出记录,对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做出详细的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均在进行麻醉后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止血带应用的时间分别是(109.3±21.1) min、(122.5±21.6) min,两组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丙泊酚等药物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双侧股神经阻滞麻醉同全身麻醉相比在老年双膝关节置换术中患者的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在手术中减少对患者使用静脉镇静和镇痛药物,很好的稳定了血流动力学,缩短了患者手术后的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前路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用于单侧膝关节以下骨折患者的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并与硬膜外阻滞麻醉进行比较。方法:择期行单侧下肢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前路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组(A组)和硬膜外阻滞组(B组),每组30例。B组患者术后单次硬膜外注射2 mg吗啡进行术后镇痛。记录2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操作时间;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记录麻醉操作体位摆放、术后48 h疼痛强度、监测麻醉期间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记录患者术后首次进食的时间,术后24 h内出现并发症及患者总体满意度。结果:A组的术后镇痛维持时间长,明显减少麻醉操作时体位变动的疼痛。B组麻醉后15、30、45 min MAP显著低于麻醉前和A组(P<0.01)。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01),有更高的患者总体满意度。结论:单侧下肢骨折手术采用超声引导下前路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可以提供完善的术中、术后镇痛,并且并发症少,提高了患者总体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唐巨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1):64-66, 70
目的探讨高龄病人股骨头置换术中实施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及腰硬联合麻醉的麻醉效果差异。方法选取78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按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的39例为腰硬组,实施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39例为神经阻滞组。观察2组麻醉阻滞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中血管活性药物及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麻醉前,2组病人血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阻滞后,2组病人心率及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收缩压神经阻滞组显著高于腰硬组(P < 0.01)。且麻醉后2组血压均较麻醉前下降(P < 0.05~P < 0.01),腰硬组心率较麻醉前下降(P < 0.05),神经阻滞组麻醉前后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麻醉后,腰硬组VAS评分明显低于神经阻滞组(P < 0.01);2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麻醉前(P < 0.01)。腰硬组术中麻黄碱用量、补液量均显著多于神经阻滞组(P < 0.01),腰硬组术中镇痛药物用量少于神经阻滞组(P < 0.05)。结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及腰硬联合麻醉均可用于高龄病人股骨头置换术,2种麻醉方式对病人血流动力学均无明显影响,其中腰硬联合麻醉术中镇痛药物用量少,镇痛效果显著,在实际临床麻醉中应充分考虑病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9.
李永乐  王颖  武广义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4):105-106,11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帕瑞昔布静注联合股神经阻滞镇痛的效果及康复意义。方法选择本院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通过股神经阻滞导管注入罗哌卡因25 mL镇痛,每天3次,持续3 d;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股神经阻滞的基础上,手术结束前30 min及术后12、24、48 h静脉注射帕瑞昔布40 mg。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静态、动态VAS评分,评价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并统计治疗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均明显提高,但研究组术后1、2、3 d的膝关节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7、5.418、9.379,P〈0.05或P〈0.01)。研究组术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静态t=8.714、6.572、10.165、6.429、4.981,P〈0.05或P〈0.01;动态t=8.032、9.743、8.169、7.925,P〈0.05)。两组安全性均较好,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帕瑞昔布静注联合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显著,间接促进了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上臂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编号分为两组,单号纳入对照组、研究组,均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穿刺定位下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操作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麻醉优良率为97.56%(40/41),明显高于对照组78.05%(3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操作时间及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低,而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4%(1/41),明显低于对照组19.51%(8/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上臂骨折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麻醉,可明显提高麻醉效果,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优势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