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提高中枢神经狼疮 (CNSL )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明确诊断为 CNSL的 2 2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2例患者中 ,非脑血管意外组 17例 (77.3 % ) ,脑血管意外组 5例 (2 2 .7% )。对非脑血管意外组用甲基强的松龙(MP)并 CTX冲击治疗 ,第 1天明显见效 5例 ,7d后缓解 10例 ,14d死亡 2例。脑血管意外组中 ,2例脑梗塞患者用上述方法治疗 ,1例因梗塞面积大 ,7d后死亡 ,另 1例 14d后缓解 ;3例脑出血患者据系统性红斑狼疮 (SL E)活动情况 ,适当应用激素加免疫抑制剂以控制 SL E活动 ,同时加用脱水、止血等药物 ,2例死亡 ,1例于 14d后病情稳定。结论 :CNSL给予及时的 MP并 CTX冲击治疗 ,能迅速控制症状 ,改善予后 ,且时间短、见效快  相似文献   

2.
随着化学治疗的不断改进 ,小儿急淋的完全缓解率有所提高 ,但仍有许多患儿复发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CNSL ) ,因此加强 CNSL防治就能提高小儿急淋的缓解率。我们自 1998年始对 2 0例急淋患儿采用大剂量甲氨喋呤 (HDMTX)预防 CNSL,随访 2年以上 ,取得良好疗效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0例均为急淋患儿 ,采用 CODP(加或不加L - ASP)诱导缓解骨髓象示完全缓解后 ,采用 HDMTX化疗。对照组 :采用 1998年以前急淋患儿 2 0例 ,仅予单纯鞘注预防CNSL。两组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 (P>0 …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我科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52例进行相应检测评估和分析,旨在进一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便进一步加强儿童ALL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儿童ALL的无病生存率(DFS)和治愈率.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4年9月收治并坚持正规化疗的52例儿童ALL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ALL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及睾丸白血病(TL)的诊断参照荣成方案,对CNSL的诊断加做脑脊液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结果:本组患儿SR-ALL 61.54%(32例)、HR-ALL28.46%(20例).L1型44.23%(23例)、L2型42.31%(22例)、L3型13.46%(7例);免疫分型中B-ALL占86.54%(45例)、T-ALL占13.46%(7例)、合并髓系表达9.16%(5例).具有1项及其以上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的患儿标本占28.89%(15例),其中Ph染色体2例、t(4;11)1例、<46条亚二倍体染色体3例.所有患儿接受泼尼松敏感试验,不敏感13.46%(7例).外周血WBC>50×109/L占19.23%(10例),金标准确诊为CNSL 5例.从CR后到进入维持治疗期间复发11例、停药后复发3例;在复发的14例中骨髓复发7例,CNSL复发6例,TL复发1例,复发率为26.92%,总的DFS至目前为止为73.08%.结论:本组ALL患儿初诊时临床表现较重,初诊时高白细胞计数、泼尼松诱导试验不良、Ph染色体阳性以及初诊时合并CNSL是预后不良因素,其中泼尼松诱导不良较之白血病其他生物学和临床特征更具预后价值.坚持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患者脑脊液(CSF)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1例CNSL患者(CNSL组)、42例非CNSL患者(非CNSL组)、30例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的患者(对照组)CSF中MMP-2、TNF-α的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NSL组和非CNSL组患者CSF中MMP-2、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NSL组患者CSF中MMP-2、TNF-α水平均高于非CNSL组(P<0.05)。结论 CNSL患者CSF中MMP-2、TNF-α明显高表达,两者可能参与了CNSL的发生发展,检测CSF中MMP-2、TNF-α水平有助于CNSL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正>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是白血病细胞浸润脑膜、脑实质、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CNS)而引起的常见并发症,是白血病复发的根源。为提高CNSL的早期诊断率并及早防治。回顾分析了我院从1965~1989年诊治的72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发病情况:从1965年~1989年我院住院病人中经血象、骨髓象与组化染色确诊为白血病患者共423例,发生CNSL72例(见表1)。72例中,男31例,女41例,年龄2~64岁。CNSL主要依据1978年全国白血病会议拟定的CNSL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先进诊断技术及新的有效化疗药物的不断出现,以及支持治疗的加强,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及长期生存率逐年提高,但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仍是白血病髓外浸润及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现将我院收治的42例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观察对象均来自本院1998年1月~2006年12月门诊及住院确诊的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患者,共526例。其中男296例,女230例;年龄15~70岁。发生CNSL42例,发生率7.9%。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M…  相似文献   

7.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是由于白血病细胞直接播散或血液转移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的脑膜及脑实质白血病细胞浸润而致,随着急性白血病缓解率的提高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CNSL的发生也增多,因CNSL死亡率极高,为提醒临床医师重视CNSL的预防治疗,对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138例伴发CNSL23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的死因分析 ,提高对致死原因的认识 ,为合理治疗、降低其病死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 1988~ 2 0 0 0年收治的 486例SLE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 ,分析计算病死率及死亡病因分布情况。结果 486例患者中死亡 88例 ,病死率 18 11%。死因依次为 :SLE 3 9例 (4 4 3 2 % ) ;感染 2 8例 (3 1 82 % ) ;心血管疾病 13例(14 77% ) ;脑血管疾病 6例 (6 82 % ) ;癌症 2例 (2 2 7% )。病程分布 ,死亡患者 3年内死亡率高。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多器官或单器官功能损害是最主要死亡原因 ,感染次之 ,心血管疾病居第 3位。SLE患者于确诊后 3年内 (病程 <3年 )的病死率明显增高 (与 3年后比较P <0 0 1) ,故对活动性SLE应积极治疗 ,但不能过度 ,以免因机体抵抗力过低诱发感染而死亡。尤其应重视并加强 3年内病人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采取早期诊断及预防,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的机会.方法 分析36例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 例,女21 例; 年龄5~57 岁,平均年龄26.8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1 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3例(M1 2例,M23 例,M33例,M42 例,M54 例),慢粒急变2例.结果 36 例CNSL中死亡26例,存活8例,失访2例.死亡原因多为原发病复发所致的相关并发症或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引起的颅内出血、高颅压脑疝形成等.结论 CNSL仍为白血病复发的主要原因,尤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CNSL可发生在急性白血病病程的任何时期,但以缓解期多见,是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故对于具有发生CNSL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重视对CNSL的预防性鞘内注射治疗,以求尽量降低CNSL的发生率,延长患者长期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简称 CNSL)是由于白血病细胞直接浸润中枢神经系统而产主的病变,临床上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颈项强直、颅神经麻痹、昏迷、瘫痪等。CNSL 治疗的成功与否是影响白血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白血病全身化疗时,由于大多数化疗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而达不到治疗 CNSL 的目的。鞘内给药可以避开血脑屏障,使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有效浓度,杀死白血病细胞,从而起到治疗作用。我科自1986年以来采用鞘内注射甲氨喋呤治疗 CNSL 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E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NS)病变的临床特点、诊治经验进行研究。方法 对我院28例有CNS病变的SLE住院及专科门诊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SLE发病2年内起病者占75%:活动期病人24例:焦虑、抑郁等为主要表现者占31.2%。其次为癫痫占21.4%;60%病人脑脊液检查异常: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梗塞、出血、脑萎缩等。治疗后18例病情好转,死亡6例。结论 SLE合并CNS病变临床表现多样,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脑脊液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应强调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_3(MMP_3)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正常人、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与非活动期患者血浆中MMP_3的水平。结果 :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患者血浆中 ,MMP_3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期和正常对照组 (P<0.05) ;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患者中 ,出现临床肾损害和神经精神症状的患者血浆MMP_3水平分别明显高于无上述临床症状者 (P<0.01) ;而出现颊部红斑和 (或 )光敏感以及多发性关节炎的患者 ,与无上述症状的患者血浆中MMP_3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抗dsDNA抗体阳性、低补体C3血症、低白蛋白血症、高IgG血症以及血肌酐升高的患者血浆中MMP_3水平分别显著高于无上述症状者 (P<0.05)。结论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MMP_3呈高水平表达 ,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全身性系统性病变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临床特征和免疫学改变 ,探讨免疫学指标与狼疮活动相关性。方法 研究 114例狼疮活动期病人在治疗前后临床改变及免疫指标变化。结果 肾脏损害占 6 3% ,血液系统损害占 6 8.4% ,抗 ANA、ds DNA、Sm抗体与狼疮活动呈正相关 ( r=0 .71,P<0 .0 1;r=0 .81,P<0 .0 0 1;r=0 .6 4,P<0 .0 5 ) ,浆膜及神经系统损害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结论 抗 ANA、ds DNA、Sm抗体、C3对判断狼疮活动及疗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与狼疮活动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和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效果。方法对18例鞘内注射的SLE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进行对比分析,并与27例未行鞘内注射者的情况进行对照。结果18例患者中1例死亡,其他患者病情均明显改善或完全缓解;脑脊液压力明显下降,蛋白水平降低,葡萄糖升高。结论甲氨蝶呤和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SLE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有明显效果,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副作用轻且少,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5.
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男性SL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性SLE患者的发病年龄构成相对不集中,10~20岁年龄段发病最高;易并发狼疮性肾炎且肾脏损害较重;ANA抗体、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可能与狼疮性肾炎严重程度密切相关(P<0.05或P<0.01).结论 男性SLE患者在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特异性抗体的表达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6.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横贯脊髓炎临床分析(附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加强对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合并横贯性脊髓炎 (TM)的认识。方法 :报告 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横贯性脊髓炎并复习文献。结果 :总结SLE合并TM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论 :TM是一个少见但严重的SLE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SLE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SLE并发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消化道、皮肤及呼吸道(83.3%),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活动以及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是其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早期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有助于改善SLE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白芍总苷辅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葡萄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2月—2011年10月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眼科门诊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葡萄膜炎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采用白芍总苷辅助西药结合治疗,对照组38例单用西药常规治疗,平均随访为6个月,比较评估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95%,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白芍总苷辅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葡萄膜炎的效果满意,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9.
杨雅林  罗静  郭珲 《临床医药实践》2005,14(11):818-819
目的:探讨抗C1q抗体在狼疮肾炎(LN)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ELISA法对46例LN患者血清进行检测,并与31例无肾炎临床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作对照。结果:LN患者血清中抗C1q抗体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LN患者中抗C1q抗体有较高的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LN患者中,存在着抗C1q抗体的高表达。抗C1q抗体在LN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在LN诊断和判定其活动性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