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内镜下摘除结直肠大息肉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认为所有的结肠息肉只要有可能就应摘除 ,并且最好是通过结肠镜摘除。由于结直肠大息肉有潜在的恶变可能 ,并且内镜下摘除不完全。因此 ,结直肠大息肉对内镜医师是一个困难的问题。本研究目的是评价内镜下完整摘除结直肠大息肉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方法 :1992~ 2 0 0 1年 184例病人内镜下摘除 186枚大息肉(直径≥ 3cm) ,男 96例 ,女 88例 ,年龄平均 68岁 ( 2 4~ 90岁 )。  结果 :广基息肉 14 1枚 ,有蒂息肉 45枚。息肉位于直肠 88枚 ,乙状结肠 63枚 ,盲肠 9枚。息肉平均直径 4 7cm( 3~ 13cm) ,111枚 ( 79% )无蒂息肉和 44枚 ( 98…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巴曲亭,1:10000肾上腺素、靛胭脂染色剂在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息肉电切术中局部注射的预防止血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12月在我院内镜中心行胃镜、结肠镜检查后,发现需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息肉电切术的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巴曲亭组、肾上腺素组、染色剂组,分别于病变基底部注射巴曲亭、1:10000肾上腺素或靛胭脂染色剂液体垫至病变抬起,行黏膜切除术、分次黏膜切除术或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术,切除后观察切缘残端有无出血.操作前后监测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记录不良反应(心悸、头晕、疼痛,忍心等).结果,患者年龄及病灶大小: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术中即刻出血巴曲亭组、肾上腺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剂组与前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4小时3组均无出血病例;手术时间:巴曲亭组、肾上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剂组手术时间与前两组比较明显延长(P<0.01).肾上腺素组注射液体垫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较注射前明显升高,巴曲亭组和染色剂组无显著性变化,注射后肾上腺素组出现不良反应9例,巴曲亭组和染色剂组患者无明显不适.结论:巴曲亭作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息肉电切除术的液体垫成分,预防出血效果好于染色剂,与肾上腺素相同而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安全有效地配合医生分片切除大肠无蒂大息肉的方法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32例大肠无蒂大息肉患者行内镜下息肉分片电切摘除术;术前做好器械、药物及患者的准备,术中配合术者行局部注射及染色、选择套扎点、收紧圈套器及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毕及时送病检及交待患者注意事项等。结果132例患者共192枚大肠无蒂大息肉均治愈。结论内镜下摘除息肉疗效好,安全、高质量的护理配合是治疗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经内镜手术治疗81例大肠广基息肉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息肉分有蒂和广基两类,有蒂息肉无论大小,均可采用传统内镜下圈套电切除术予以摘除,直径〈0.5cm的广基息肉可采用热活检钳电凝、氩气喷凝或微波烧灼等治疗,但亚蒂及广基的大息肉,特别是侧方延伸的肿瘤,以上方法则不能彻底切除,或易出血,发生肠穿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消化道无蒂及亚蒂息肉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4月,胃息肉85例(88枚)、大肠息肉62例(113枚),直径〈1.0 cm 95枚,1.0~2.0 cm 101枚,2.0~3.5 cm 5枚;无蒂72枚,亚蒂129枚。最多一例为5枚。采用黏膜下注射-切除法治疗直径〈2.0 cm的无蒂或亚蒂胃、大肠息肉;透明帽负压吸引切除(EMR-C)治疗直径〉2.0 cm的无蒂胃息肉,圈套困难的直径〈2.0 cm的无蒂及亚蒂胃息肉;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治疗直径〉2.0 cm的亚蒂胃息肉,直径〉2.0 cm的无蒂、亚蒂大肠息肉。结果 1枚胃窦部扁平息肉行EMR-C;5枚直径〉2.5 cm的大肠亚蒂、无蒂息肉行EPMR;其余均行黏膜下注射-切除法。术中、术后无出血、穿孔。术后病理检查增生性息肉69枚,管状腺瘤64枚,炎性息肉47枚,管状绒毛状腺瘤10枚,绒毛状腺瘤5枚,锯齿状腺瘤2枚,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2枚),腺瘤伴局部癌变2例(2枚)。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2例中,1例行肠段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未见病变残留;1例EMR术后6个月未复查。腺瘤伴局部癌变的2例中,1例即行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直肠黏膜局部缺损,未见病变残留,区域淋巴结转移癌;1例拒绝手术,亦未复查。16例胃息肉及10例肠息肉术后1年内镜复查,2例肠息肉术后2年肠镜复查,均未见息肉复发。结论采用EMR治疗无蒂和亚蒂息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息肉的癌变因素分析及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电子结肠镜检查出的结直肠息肉患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结直肠息肉病变的相关因素。结果:124例结直肠息肉中,以左半结肠、圆形、单个、腺瘤性息肉居多。息肉癌变或同时伴有肠癌的20例中,有19例是腺癌性息肉。多发性息肉癌变率(39.5%)高于单个或2个息肉患。直径2.0cm以上息肉癌变率(29.4%)高于2.0cm以下的患。肠镜下息肉除99例,肠发开息肉切除4例,肠切除术21例。结论:结直肠息肉数目越多越大癌变率越高,多发广基腺瘤性大息肉最易癌变。带蒂的息肉和小而无蒂的息肉,均可在结肠镜下除。伴肠癌息肉、有癌变的较大息肉或多发性息肉则应当行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内境下切除大肠息肉后病理检查在早期大肠癌诊断和治疗中价值,总结分析了本院近十余年来内境诊断和切除的大肠息肉576例,其中癌变37例。37例中腺瘤性息肉癌变者共36例(16.3%).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10例(31.3%),管状腺瘤癌变4例(9.3%).混夸性腺瘤癌变22例(15.1%)。更性息肉癌变者1例(0.3%)。病变分布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共29例(占78.4%)。息肉大于2.0cm者。癌变率选31.4%。无蒂息肉癌变达57,1%。因此,畸大肠腺瘤性惠肉,尤其是较大、无蒂的息肉应早期内镜下切除及病理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早期大肠癌,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王芳  李丹丹  李荡 《护理学杂志》2008,23(19):29-30
目的 探讨内镜下安全有效地配合医生分片切除大肠无蒂大息肉的方法及护理要点.方法 对132例大肠无蒂大息肉患者行内镜下息肉分片电切摘除术;术前做好器械、药物及患者的准备,术中配合术者行局部注射及染色、选择套扎点、收紧圈套器及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毕及时送病检及交待患者注意事项等.结果 132例患者共192枚大肠无蒂大息肉均治愈.结论 内镜下摘除息肉疗效好,安全、高质量的护理配合是治疗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内镜下电凝切除是治疗大肠息肉的首选方法,但对于直径大于2.5cm的息肉,有术中或术后出血甚至穿孔的危险。为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1996年-2004年,我院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圈套法成功切除有蒂或亚蒂的结肠巨大息肉32例(37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下应用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下应用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治疗345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肠镜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创面愈合及病变残留、复发情况.结果 345例患者共成功切除362枚结直肠息肉.息肉直径1.5 ~4.0 cm,平均直径2.7 cm;1例患者术中出血;1例患者发生迟发性穿孔.93.6%(339/362)的息肉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腺瘤性息肉,17枚为增生性息肉,5枚为炎症性息肉,1枚息肉出现癌变.334例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肠镜,9例患者残蒂存留,再次予内镜下切除,其余患者术后创面愈合良好,残蒂脱落消失.308例患者术后2个月获得肠镜检查随访,病灶均完全消失.患者首次治疗有效率为97.1%( 299/308).结论 内镜下应用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除结直肠息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了1986~1992年连续26708例结肠镜操作病例。其中17189例属诊断性检查;9519例属治疗性操作,息肉大小约3mm~5cm,大于7mm者用圈套电烙器摘除,有959例使用Nd;YAG激光行无蒂腺瘤性息肉的消融和其他疾病如动静脉畸形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大肠息肉恶变传统治疗常行开腹手术 ,该方法损伤大 ,花费多。笔者近年来对 7例大肠息肉恶变实施了经内镜切除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本组 7例均为 1996年 6月至 2 0 0 0年 11月我科行结肠镜检查的病人。男性 3例 ,女性 4例。年龄 4 7~ 81岁。本组病人均常规在肠道准备后行结肠镜检查。病变位于直肠 4例 ,乙状结肠 2例 ,降结肠 1例。肿瘤直径 3cm以上 3例 ,2~ 3cm 2例 ,2cm以下 2例。有蒂型 4例 ,亚蒂型 2例 ,扁平隆起型 1例。对 6例有蒂型和亚蒂型肿物行经内镜用圈套器高频电切术 ,大部分病例可一次电切成功…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 1990年 1月~ 2 0 0 1年 11月 ,对有症状人群进行大肠镜检查 192 8例 ,检出各种息肉 2 38例 ,其中良性息肉 186例 ,除 3例全结肠息肉外 ,均行肠镜下高频电切或微波治疗 ,现分析其治疗效果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性 141例 ,女性 4 2例。年龄 12~ 78岁 ,平均 5 1 2岁。息肉分布 :直肠 6 1例 (33 33% ) ,乙状结肠 5 7例 (31 15 % ) ,降结肠 31例 (16 94 % ) ,脾曲 3例(1 6 4 % ) ,横结肠 17例 (9 2 9% ) ,升结肠 12例(6 5 6 % ) ,回盲部 2例 (1 0 9% )。息肉形态 :有蒂 97例 ,亚蒂 6 3例 ,无蒂 2 3例。单发息肉 10 2例 ,多发息肉 8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直肠息肉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直肠息肉患者共54枚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或联合高频电切术进行治疗及随访.结果:本组26例45枚息肉直径<5mm者,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一次性治疗消除;6例9枚息肉直径>5mm者,根据不同形态及有无蒂采用粘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高频电切除术,对残端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处理,效果满意,且无不良反应.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直肠息肉患者,安全有效,痛苦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我院于1985年12月至1995年2月,应用Olympus公司制造的纤维结肠镜,在无麻下对58例小儿进行了72次纤维结肠镜检查,并成功地在纤维结肠镜下,给32例摘除息肉(38个),无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男38例,女20例。年龄4~12岁,平均7.8岁。方法:采用钩拉取直镜身法及腹壁外防袢法进镜,循腔进镜。若有息肉需明确其蒂部情况,以及息肉的大小,若为有蒂息肉或>0.8cm则用PSD圈套器套住息肉底部,以电凝电切混合电流切除,电凝、电切指数分别控制在15~20W范围内,待息肉脱落残蒂发白。息肉<0.8cm则用PSD热活检钳钳除。然后观察残蒂片刻,确认无出血后再退镜,用圈套器及三抓钳抓取息肉或随镜吸出息肉送病检。息肉摘除后进流质1d,避免剧烈活动1周,以防止创面出血。结果:①镜达部位:直肠1例,乙状结肠17例,降结肠8例,横结肠6例,升结肠1例,盲肠30例,回肠末端9例;②镜检结果:大肠单发息肉28例,多发性息肉3例(直肠2枚2例,乙状结肠2枚1例),家族性息肉病3例。P-J综合征1例,慢性结肠炎9例,溃疡性结肠炎1例,未见异常13例;③息肉电切术;32例患儿行息肉摘除术,共摘除息肉38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血凝酶与1∶10000肾上腺素用于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扁平息肉摘除术的预防出血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4~11月在我院内镜中心因食管、胃、结肠局部病变行内镜下EMR者60例,随机分为血凝酶组和肾上腺素组,每组30例。于病变基底部注射血凝酶或肾上腺素液体垫至病变抬起,行EMR或分次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切除后观察切缘残端有无出血。操作中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记录不良反应(心悸、头晕、疼痛、恶心等)。结果即刻出血血凝酶组1例(1/30,3%),肾上腺素组6例(6/30,20%),2组差异无显著性(χ2=2.588,P=0.108),24小时2组均无出血病例。血凝酶组和肾上腺素组液体垫注射剂量分别为(11.0±6.0)ml(5~30ml)和(11.9±7.0)ml(5~28ml),差异无显著性(t=-0.535,P=0.595)。肾上腺素组注射液体垫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较注射前明显升高[平均动脉压:注射前(96.9±7.9)mmHg,注射后(99.9±8.1)mmHg,t=-3.005,P=0.005;心率:注射前(79.8±7.9)次/min,注射后(84.3±8.1)次/min,t=-3.585,P=0.001],血凝酶组无显著性变化。注射后肾上腺素组5例出现一过性头晕伴心悸,2例食管病变患者出现注射部位明显疼痛,血凝酶组患者无明显不适。结论血凝酶作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扁平息肉摘除的液体垫成分,预防出血效果与肾上腺素相同而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上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内镜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998年以来收治的31例上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实行急诊内镜下1:10000肾上腺素盐水注射治疗。结果本组内镜止血有效29例(93.5%),其中2例治疗过程中再次出现搏动性出血,经继续内镜下治疗止血成功;3例止血后再出血,经再次胃镜下注射后止血。止血失败2例(6.5%),经Billroth Ⅰ式胃大部切除后治愈。10例治疗过程中出现胸痛或腹痛,9例自行缓解,1例给予镇痛剂后缓解,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注射肾上腺素治疗上消化道动脉性出血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安全性高,可成为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探讨舒适胃镜下高频电凝息肉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1283例胃镜患者中,食管息肉5例,胃息肉53例,十二指肠息肉6例;息肉直径均〈2cm,在舒适胃镜下一次性切除。结果 舒适胃镜无任何痛苦,且迅速、手术创伤小、费用低。结论 胃息肉在未发生癌变前主张采取舒适胃镜下高频电凝息肉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金属夹结扎在高频电切除消化道息肉中的应用及其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内镜金属夹结扎胃肠大息肉再行高频电切除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对28例直径>2.0cm的有蒂或亚蒂胃肠大息肉在高频电切术前辅以金属夹结扎(观察组)。对50例直径0.5~2.0cm、蒂径<1.0cm的胃肠息肉予单纯高频电切除术(对照组)。结果78例均获成功,成功率100%;观察组无1例发生出血;随访12例,3个月后行胃肠镜检查,创面肉芽形成或瘢痕改变,金属夹经肠道排除。对照组术中、术后出血6例,经对症处理痊愈。结论内镜金属夹结扎后电凝切除胃肠大息肉疗效确切,能有效预防术中、术后出血。术前周密的准备、熟练的操作技巧、术后正确的护理措施是治疗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家族性幼年性息肉病的家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家族性幼年性息肉病(familial juvenile polyposis,FJP)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先证者并进行家系调查和临床观察,总结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收集先证者2例,诊治患者5例,肠镜筛检患者一级亲属新发现息肉3例,共10例;男4例,女6例,发病年龄4~34岁,平均2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腹泻和息肉脱出。1个家系的8例患者分别发现结直肠息肉2~89个,2例癌变;另1家系患者结直肠弥漫性息肉,无癌变。息肉直径0.1~2.5cm,多有蒂。行结直肠切除术5例,3例术后再发息肉经电灼处理,随访5~28年无癌变;左半结场切除1例,已随访1年,未发现新息肉;1例行胃与结直肠息肉摘除,12年后发现盲肠癌;姑息性直肠癌切除术1例,术后6个月死亡;1例只发现2个直肠息肉,未治疗,已随访1年无变化。结论 FJP临床特征为多发的结直肠幼年性息肉,也可合并胃与小肠息肉,有癌变倾向。多发的结直肠幼年性息肉及家族史是主要诊断依据。早期息肉或病变肠段切除,预防性结直肠切除可防治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