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81例唾液腺病变的超声波检查,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良性肿瘤53例,恶性肿瘤10例,炎症性病变18例。术前超声检查的检出率为100%。术前对良恶性判断的符合率为75.31%(61/81)。超声检查是唾液腺病变影象诊断的首选方法。虽然超声检查对病变良恶性的鉴别有一的限度,但根据病变的边界、形态、包膜及后方有无衰减等对良恶性的判断可有一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甲状腺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拟行甲状腺手术的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2231例进行术前超声检查,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超声检查的准确性.结果 术前超声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为90.1%,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为68.0%,术前超声对良性或恶性病变的综合诊断准确率为84.1%.结论 超声对甲状腺结节的定性诊断较其他影像学手段优势较为明显,可作为术前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52例疑卵巢肿瘤的病人行常规超声和彩超检查,观察其形态结构、血流信号分布及血流阻力、血流速度的特征;对肿块的良、恶性进行术前诊断;并计算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联合彩超检查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99例良性、49例恶性卵巢肿瘤经病理证实常规超声检查诊断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81%,阳性预测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与二维超声在肝脏病灶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选取84例经病理组织确诊为肝脏病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对患者行超声弹性成像及常规超声检查,并将影像学诊断结果与病理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84例肝脏病灶良恶性病变患者中良性病变38例(68个病灶),恶性肿瘤46例(82个病灶).二维超声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准确率为76.47%、82.93%,灵敏度分别为70.25%、68.23%,特异度分别为62.45%、72.32%.超声弹性成像诊断良、恶性肿瘤准确率为91.17%、95.12%,灵敏度分别为93.65%、90.25%,特异度分别为80.25%、88.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良性病变相比,恶性病变组弹性成像分级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为肝脏病变诊断及鉴别提供了全新的方法,提高了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及灵敏性.  相似文献   

5.
李丹萍  罗瑞山 《海南医学》2012,23(11):96-98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甲状腺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拟行甲状腺手术的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2231例进行术前超声检查,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超声检查的准确性。结果术前超声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为90.1%,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为68.0%,术前超声对良性或恶性病变的综合诊断准确率为84.1%。结论超声对甲状腺结节的定性诊断较其他影像学手段优势较为明显,可作为术前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对判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90例超声检查及病理诊断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0例甲状腺患者中,良性诊断符合率为88.5%,恶性结节的诊断符合率为50%。结论:超声对甲状腺良恶性的判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综合分析二维超声图像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征像有助于提高甲状腺结节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31例乳腺疾病的超声检查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超声诊断符合病理结果的111例,占84.7%,其中乳腺癌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5%。结果表明,根据病灶的分界、形态、回声分布、后方有无衰减及肿块对周转组织有否浸润等声像图表现,对肿块良、恶性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对病灶较小及小部分欠均质低回声肿块仅凭超声声像图表现判断良、恶性病灶仍有其限度。  相似文献   

8.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②方法 对67例疑诊为卵巢肿瘤的病人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血流动力学分析,测其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阻力指数(RI),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③结果 67例卵巢肿瘤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良性49例,恶性18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良性41例,恶性15例,超声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7%和83.3%。④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卵巢肿瘤的良恶性判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的声像特点及病理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术前超声影像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术后病理确认53例患者为良性病变,17例患者为恶性病变。仅依照灰阶超声表现,患者被诊断为甲状腺良性病变的准确率为80.1%,恶性病变的准确率为75.1%;依照综合彩超表现,患者被诊断为甲状腺良性病变的准确率为86.8%,恶性病变的准确率为82.4%。结论灰阶超声具有很重要的鉴别良、恶性病变的作用,而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显著提升诊断的准确率。对甲状腺占位性病变进行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将其作为首选的术前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刘源  刘磊 《中原医刊》2011,(19):119-120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20例乳腺肿块患者进行检查,观察肿块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纵横比、有无微小钙化及腋下淋巴结肿大等,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肿块的血流分布情况。结果120例中,术前诊断乳腺癌26例,乳腺良性病变94例,与术后病理诊断对照,分别误诊1侧和6例,诊断符合率为96.1%和93.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涎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彩超高频探头检查并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涎腺肿块66例,分析其声像图表现,与病理作对照,并和CT检查作对比。结果:二维超声对病灶的检出率为100.0%;良性判断符合率为81.3%,恶性判断符合率为72.2%,总符合率为78.8%;良性判断误诊率为18.7%,恶性判断误诊率为27.8%,总误诊率为21.2%;与CT检查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以二维声像图为基础,结合肿块质地和活动度等相关信息,参考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术及频谱多普勒测值,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涎腺肿块具有重要价值,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本组43例~(99m)Tc 涎腺显像中(25例良性肿瘤,12例恶性肿瘤,5例慢性腮腺炎及1例结核性腮腺淋巴结炎),42例腮腺及1例颁下腺均显示在涎腺显像图中.照相显像均显示了良性或恶性涎腺肿瘤的大小、范围及部位,无假阴性.相比之下,涎腺造影有3例假阴性.本文表明虽然~(99m)Tc 涎腺显像对腮腺Warthin 瘤无特异性,不能鉴别涎腺良、恶性肿瘤,但该检查是一种安全而简单的诊断技术,且比常规涎腺造影敏感.与涎腺造影对照有助于炎症与肿瘸、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3.
应用高频超声对30例涎腺疾病患者进行了检查,并对其中15例患者做了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检测,以评价高频超声和CDE在涎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表明:①根据肿瘤形态、边界及内部回声三个指标来判断涎腺良恶性肿瘤,高频超声诊断良性肿瘤符合率为86.7%,恶性肿瘤诊断符合率为87.5%。②高频超声对涎腺炎性病变及腮腺囊肿的诊断符合率为100%。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恶性肿瘤血供较良性肿瘤丰富,周边血流信号以环绕状为主,内部血流信号以树枝状为主,良性病变则无血流信号或以星点状为主;恶性肿瘤收缩期峰值速度(PS)较良性病变高(P<0.05),如以PS>32cm/s为恶性肿瘤诊断标准,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分别为87.5%、100.0%、92.0%。④CDE能显示出较CDFI更丰富的血流信息,为涎腺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DFI、CDE、SonoCT对涎腺肿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不断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 使用ATL-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48例住院患者行超声检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 CDFI显示恶性肿物的血流信号检出率高.良、恶性肿物的血流信号检出率分别为33.3%(11/33)、73.3%(11/1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CDE显示的血流信号更丰富.采用SonoCT技术获得图像,与二维图像比较斑点的影响明显减少,改进了对比分辨力:较小的病变可被SonoCT检出.结论 CDFI和CDE技术对涎腺肿物的囊、实性和良、恶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SonoCT技术应用于涎腺肿物,为涎腺疾病的诊断增添了新的手段,是一种简单无创的新技术,可作为涎腺疾病筛选诊断方法之一.综合应用上述技术并结合临床资料,提高了涎腺肿物的超声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在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作用。方法:用二维声像图(2DUS)、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彩色多普勒能量图等超声方法检查腮腺肿瘤90例,按肿块的2DUS特征和血流特点判定为良性和恶性,检查结果与手术后病理对照,将同一肿块的CDFI与血流显示情况及其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DFI显示恶性肿瘤的血流信号检出率高,良、恶性肿物的血流信号检出率分别为34.62%(18/52)、81.58%(31/38)。CDE显示恶性肿瘤的血流信号更丰富,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腮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 涎腺恶性混合瘤究系来自良性混合瘤的恶变,抑或为原发恶性意见不一。针对这一有争议的问题,国外Beahrs(1957)、Moberge(1968)、Spiro(1977)、Livolsi(1977)、Nago(1981)等先后报告了恶件混合瘤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7.
Salivary gland swelling is a common and important problem. Acute and chronic sialadenitis, different benign and malignant neoplasms are the common causes which present with salivary gland swelling. Imaging technique is not so helpful in pre-operative diagnosis; microscopical examination is required for diagnosis. Pre-operative core needle biopsy is hazardous and may damage facial nerve, lead to fistula formation or associated with tumour seeding.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 is however virtually risk-free. The study was done to assess the utility of FNAC and its accuracy and pitfalls with respect to histopathology and advantages of immunohistochemistry. The study was done with 40 cases of salivary gland swelling. After clinical examination, FNAC and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long with immunohistochemistry was done and the results were correlated. Out of 40 cases, 25 involved the parotid gland, most common age group affected was 20 - 40 years and male: female ratio was 5: 3. Out of 40 cases 37 cases were cytologically and histopathologically correlated and rest 3 cases were different. Among these 3 cases, 2 were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which was cytologically diagnosed as benign neoplasm (monomorphic adenoma). One case of Warthin's tumour was cytologically diagnosed as pleomorphic adenoma. The sensitivity of this study was found to be 71.43%, specificity 100% and accuracy was 93.10%. This study corroborates well with other studies including immunohistochemical findings. p53 expression was found to be related with nature of the neoplasm. FNAC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early diagnosis of salivary gland lesion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于咽、喉及颈段气管的小涎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原发于咽、喉及颈段气管的小涎腺性肿瘤。所有病例手术中采用快速冰冻病理切片检查以明确肿瘤的良恶性。2例较大的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和2例喉多形性腺瘤采用颈侧切开肿瘤切除术;2例咽肌上皮瘤和2例较小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采用口内咽侧切开肿瘤切除术。3例喉腺样囊性癌,1例声门上型T1N0M0患者行水平半喉切除术.2例声门下型喉癌行全喉切除术;2例颈段气管肿瘤患者低位气管切开术加行气管节段切除端端吻合术+术后放疗。结果13例原发性于咽、喉及颈段气管的小涎腺性肿瘤,男女之比为1:2,良、恶比例为2:1。肿瘤的位置:咽部占50.0%(6/12)、喉部占33.3%(4/12),颈段气管占16.7%(2/12)。良性肿瘤8例.其中多形性腺瘤6例(咽部4例,喉部2例),肌上皮瘤2例(均位于咽部);病程最短为10天,最长为2月。恶性肿瘤4例.其中腺样囊性癌4例(喉部3例,颈段气管1例),粘液表皮样癌1例(位于颈段气管)。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无并发症,痊愈出院。良性肿瘤随访2~12年,失访2例,1例死于其它疾病,余5例无复发。5例恶性肿瘤患者,随访2年~11年,失访1例,余均健在。结论 原发于咽、喉及颈段气管的小涎腺性肿瘤有独特的特点,早期症状不典型或无症状.逐渐增大时才影响所在部位的功能。良性肿瘤被覆的粘膜无破溃,色质无改变.边界清楚,大多呈球形或类球形或分叶状.均不影响神经功能.症状均无突然加重现象。恶性组中均位于喉部及颈段气管,肿瘤表面不光滑,淡红色,边界不清。均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及原癌基因C-erbB-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涎腺肿瘤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发生的生物学特征及临床病理间关系。方法:(1)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及图像分析系统对37例涎腺恶性肿瘤、31例涎腺多形性腺瘤、20例涎腺非肿瘤组织中C-erbB-2及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阳性细胞进行图像分析定量测定。(2)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涎腺良、恶性肿瘤及非肿瘤组织中HPV16、18型DNA。结果:涎腺恶性肿瘤组HPV16、18型DNA阳性率为27.0%,多形性腺瘤组阳性率为9.7%,而涎腺非肿瘤组织无1例阳性,3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形性腺瘤中C-erbB-2及PCNA阳性率均低于涎腺恶性肿瘤,但仅C-erbB-2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rbB-2的过度表达可能在涎腺组织良性病变的恶性转化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PCNA的异常表达在涎腺良、恶性病变存在一定差别,虽无统计学意义,却能反映其变化特点,有待增加更多病例加以证实。HPV16、18型感染与某些涎腺肿瘤的发生有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P16蛋白和P16mRNA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了 5例正常涎腺和 6 4例涎腺肿瘤标本中P16蛋白和P16mRNA的表达 ,并分析了P16蛋白和P16mRNA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P16蛋白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3.9%(17 2 3)和 4 3.9% (18 4 1) (P <0 .0 5 ) ;P16mRNA在良、恶性涎腺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2 .6 % (19 2 3)和 4 8.8%(2 0 4 1) (P <0 .0 1) ;P16蛋白和P16mRNA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均无相关性 ,但与恶性涎腺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 )。P16蛋白表达和P16mRNA表达具有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涎腺肿瘤中P16蛋白和P16mRNA均有表达下降 ;P16蛋白和P16mRNA表达下降在涎腺肿瘤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