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TRAIL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与食管癌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食管癌手术后大体标本中食管正常黏膜、单纯增生、不典型增生及浸润癌组织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TRAIL蛋白从正常黏膜→单纯增生→不典型增生→浸润癌呈渐进性低表达,而Survivin蛋白则呈渐进性高表达。食管浸润癌组织中TRAIL蛋白的低表达与Survivin蛋白的高表达呈负相关(r=-0.480,P<0.01)。结论TRAIL和Survivin 2种蛋白参与了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两者的表达失调导致了食管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概念认为食管上皮细胞重度不典型增生(SevereDysplasia简称 :SDP)是食管癌前病变。SDP作为肿瘤交界性病变是食管癌Ⅱ级预防和临床内镜诊断治疗研究的重点。本文就该领域的食管癌高发现场人群流行病学 ,临床病理和基础研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1 高发现场流行病学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表明 :食管鳞状上皮癌变的规律为基底细胞增生或单纯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 (MDP)、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润癌、进展期癌 ,这样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隔的渐进谱系过程。食管癌高发区包括细胞学初筛后内镜普查统计[1] :4 0岁…  相似文献   

3.
降低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现场临床防治策略与方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尽管三十年来,食管癌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但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我们从临床研究角度提出在较短时间内对特定人群,有效降低“两率”的防治策略与方法,与同道们商榷。一、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变的规律和降低“两率”临床研究的策略据我们在食管癌高发现场2万多例内镜检查、活检标本病理报告和长期内镜随诊结果,鳞状上皮癌变的规律为基底细胞增生或单纯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润癌→进展期癌。1987年一组878例内镜检查,经3年半的随诊,原…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TRAIL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TRAIL、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与食管癌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食管癌手术后大体标本中食管正常黏膜、单纯增生、不典型增生及浸润癌组织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TRAIL蛋白从正常黏膜一单纯增生一不典型增生一浸润癌呈渐进性低表达,而Survivin蛋白则呈渐进性高表达。食管浸润癌组织中TRAIL蛋白的低表达与Survivin蛋白的高表达呈负相关(r=-0.480,P〈0.01)。结论TRAIL和Survivin2种蛋白参与了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两者的表达失调导致了食管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卢戈氏液染色在食管癌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卢戈氏液染色法在食管癌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90例手术切除的新鲜食管癌组标本应用卢戈氏液进行染色,并对原发肿瘤及淡染区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食管黏膜单纯性增生11处,轻中度不典型增生33处,重度不典型增生24处,早期癌18处。结论 卢戈氏液染色法操作简便、快捷,可结合食管镜检查对早期癌灶进行识别和定位;术中对已切除的食管癌标本进行染色观察,可协助判断食管切缘是否有癌组织残留;对中晚期食管癌要有充分的切除长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和探讨内镜色素染色对食管癌、胃癌的早诊断价值。方法 对 67例食管癌、胃癌可疑患者局部喷洒染剂后 ,观察着色情况并取材。结果 对 2 9例可疑食管癌患者卢戈液染色不染区取材 ,病理示食管癌 12例 (原位癌 2例 ) ,不典型增生 9例 (轻度 4例 ,中度 3例 ,重度 2例 ) ;单纯上皮增生伴有慢性炎症 8例。美蓝染色胃癌可疑患者 3 8例中 3 0例 (78 95 % )着色区还取材 ,病理示胃癌 11例 (手术证实原位癌 4例 ) ,不典型增生 14例 (轻度 6例 ,中度 4例 ,重度 4例 ) ,肠化 5例。结论 内镜色素染色有助于食管癌、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 ,有助于内镜下鉴别诊断的能力 ,方法简单、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7.
内镜色素染色对食管癌、胃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和探讨内镜色素染色对食管癌、胃癌的早诊断价值。方法:对67例食管癌、胃癌可疑患者局部喷洒染剂后,观察着色情况并取材。结果:对29例可疑食管癌患者卢戈液染色不染区取材,病理示食管癌12例(原位癌2例),不典型增生9例(轻度4例,中度3例,重度2例);单纯上皮增生伴有慢性炎症8例。美蓝染色胃癌可疑患者38例中30例(78.95%)着色区还取材,病理示胃癌11例(手术证实原位癌4例),不典型增生14例(轻度6例,中度4例,重度4例),肠化5例。结论:内镜色素染色有助于食管癌、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有助于内镜下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简单、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8.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食管癌中Survivin基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表达及其与食管癌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 R法,检测Survivin在78例食管病变患者胃镜标本中正常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润癌组织的表达强度。结果Survivin在正常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润癌组织中呈渐进性高表达。结论Survivin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实时荧光定量PC R法检测食管癌中Survivin基因,可作为食管肿瘤早期诊断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
p53蛋白在食管癌前疾患及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食管癌高发区人群各种食管癌前疾患及食管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18例食管不同阶段病变(基底细胞增生、不典型增生、食管癌)中p53的表达。结果 p53阳性表达检出率,在基底细胞增生为41.84%,不典型增生为73.85%,食管癌为75%。基底细胞增生列中有86.44%为“+”阳性,不典型增生病例“+”阳性占58.33%,“++”以上阳性占4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联合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在食管癌高发区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意义。[方法]应用透明帽法对食管癌高发区普查中发现的84例早期食管癌及食管癌前病变行EMR治疗,并联合应用APC治疗残留及复发病灶。术后2、6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结果]2004~2008年间共有84例患者成功行EMR,治疗成功率为100%。并发症: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经内镜下治疗或保守治疗均成功止血;无一例穿孔、狭窄等并发症发生。随访:84例中,5例早期食管癌,49例原位癌/重度不典型增生术后半年随访时对原切除部位行内镜下活检,病理诊断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8例中度不典型增生和19例轻度不典型增生,均内镜下APC治疗。平均随访21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应用透明帽法内镜下黏膜切除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是食管癌二级预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食管黏膜不同病变阶段患者血清Ep-CAM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在食管癌、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ELISA)的方法,检测正常对照人群、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食管癌患者血清中Ep-CAM的表达水平。结果p-CAM在正常对照、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食管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呈梯度升高,P〈0.01;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血清中的Ep-CAM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P=0.036;Ep-CAM表达水平与食管癌的转移明显相关,P〈0.001,且在手术前后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01。结论患者血清中Ep-CAM表达水平的变化出现在食管黏膜病变的早期阶段,其表达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明显相关,可作为疾病监测的特异指标。  相似文献   

12.
MMP-2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Li JR  Qi FY  Li L 《中华肿瘤杂志》2005,27(2):96-98
目的观察食管癌组织、癌旁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和切缘正常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MMP-2对食管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应用SP法对48例食管癌组织、17例癌旁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和12例切缘正常组织进行MMP-2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中MMP-2的表达和MVD,并分析MMP-2的表达与:MVD之间,以及它们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食管癌组织中MMP-2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癌旁组织MMP-2的表达亦明显高于切缘正常组织。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中MMP-2的表达,与肿瘤内及癌旁组织内的平均MVD呈正相关;。MMP-2表达和肿瘤中MVD计数与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MMP-2可能在食管癌的血管生成和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食管癌的重要促血管生成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组织(18例)、食管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23例)及食管癌组织(68例)中uPA、PAI-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和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uPA蛋白在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组织、食管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及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7.8%、39.1%、70.6%,三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PAI-1蛋白在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组织、食管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及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2.2%、34.8%、64.7%,三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uPA、PAI-1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无关(P>0.05),在临床病理Ⅰ-Ⅱ期和Ⅲ-Ⅳ期间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分化程度和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关(P<0.05)。结论:uPA、PAI-1蛋白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表达呈进行性上升的趋势,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相关,过度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组织(18例)、食管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23例)及食管癌组织(68例)中uPA、PAI-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和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uPA蛋白在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组织、食管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及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7.8%、39.1%、70.6%,三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PAI-1蛋白在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组织、食管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及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2.2%、34.8%、64.7%,三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uPA、PAI-1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无关(P〉0.05),在临床病理Ⅰ-Ⅱ期和Ⅲ-Ⅳ期间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分化程度和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关(P〈0.05)。结论:uPA、PAI-1蛋白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表达呈进行性上升的趋势,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相关,过度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食管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改善食管癌患者预后的最有效方法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食管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可能存在早期癌变,处理方法存在争议。本研究探讨对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食管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处理。方法:对我院1999-2006年间10例术前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食管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术式、手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的分析,结合文献报道食管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的处理方法,以探讨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食管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病例的合适的处理措施。结果:10例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食管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经食管切除术后,病理证实原位癌2例(20%),浸润性癌8例(80%),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为零,手术后30d内死亡率为零,围手术期颈部吻合口漏1例,经处理后2周漏口愈合。1例术后因非肿瘤疾患死亡,其余患者均长期无瘤生存(术后存活时间3~66个月)。结论:根据我们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报道,认为大部分食管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已经存在原位癌或浸润性癌,且相当部分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会转变成浸润性癌。外科切除食管目前是胸外科较成型术式,手术风险小,术后患者预后好,是食管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洛阳地区食管癌、食管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和食管炎三类食管病变的发病现状及发生规律。方法对20年间经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10 646例三类食管病变,依据其类别、年龄、性别、城乡差异进行前、后十年对比以及性别年龄段分布,分析其发病过程及流行病学现状。结果后十年与前十年对比,三类病变绝对数值分别增加1258例、297例和279例;发病年龄分别延迟4.05年、4.95年和3.24年;性别构成为男性多于女性,与前十年没有明显变化(P〉0.05);城乡构成为农村多于城市,食管炎和食管癌城乡构成较前十年没有明显变化(P〉0.05),但食管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农村发病比例较前十年显著增多(P〈0.05);食管癌和食管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男女发病的高峰年龄在60~69岁,而食管炎男女发病的高峰年龄在50~59岁。结论提示食管癌仍是洛阳地区最常见的食管疾病,而食管癌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发生规律与食管炎和食管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52的食管癌和10例贲门癌的切除标本进行卢戈氏液染色观察和病理检查,发现食管癌及其周围的癌浸润灶、原位癌灶和不典型增生组织呈淡染,而正常食管粘膜为深染。用此法在食管癌手术时可快速判断食管切端有无癌残留。食管镜下卢戈氏液腔内染色法对早期食管癌也有辅助诊断意义。方法简便地、快捷,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但本方法不适用于贲门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同卵双胞胎食管黏膜活检组织病理结果,进一步阐述遗传和环境因素对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对双胞胎进行问卷调查,血型检查,并对其中112对自愿接受内镜检查者进行食管黏膜活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接受内镜检查的112对双胞胎中,共检出食管鳞癌8对,其中双胞胎两人均患癌有4对,一致率为50%。食管不典型增生10对,其中双胞胎两人均为不典型增生1对,一致率为10%。[结论]遗传和环境因素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应用内镜下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发区进行普查的意义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Wang GQ  Wei WQ  Lu N  Hao CQ  Lin DM  Zhang HT  Sun YT  Qiao YL  Wang GQ  Dong ZW 《癌症》2003,22(2):175-177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主要是由于其早诊率较低。为提高食管癌的早诊率,本研究探讨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应用直接内镜下碘染色进行普查提高食管癌早诊率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直接内镜下碘染色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对3164名高危人群进行3次普查,每个普查对象均在着色区取一块活检组织,且每例可疑病例也均在食管的不着色区取活检组织作病理检查,然后将食管鳞状上皮的着色情况与其对应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早期食管癌100%碘染色阳性,染色级别多为I级。早期食管癌检出率为1.6%-4.59%,中晚期食管癌的检出率为0.29%-1.09%,食管癌的早诊率均在75%以上。(2)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95.6碘染色阳性,其中91.3%病例碘染色级别为I和Ⅱ级。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为4.49%-7.68%。(3)中度不典型增生96.6%碘染色阳性,73.3%病变染色级别为Ⅱ和Ⅲ级。(4)92.3%轻度不典型增生碘染色阳性,86.5%病变染色级别为Ⅱ和Ⅲ级。(5)而只有0.9%的炎症和0.4%的正常组织碘染色级别为I和Ⅱ级,正常组织大多数为阴性或Ⅲ级。结论:在食管癌高发区应用直接内镜下碘染色进行普查,对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有较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P33ING1、Survivin和Ki67蛋白在食管正常黏膜、单纯增生、不典型增生、浸润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这三种蛋白在食管癌不同病变区域中的表达及与食管癌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P33ING1、Survivin和Ki67蛋白在51例食管癌大体标本中的不同病变区域的表达.结果 P33ING1蛋白从正常黏膜、单纯增生、不典型增生增生、浸润癌呈渐进性低表达,而Survivin和Ki67蛋白则呈渐进性高表达.三种蛋白在正常黏膜中的表达与不典型增生及浸润癌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P33ING1蛋白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与癌肿浸润深度(肌层至全层)呈负相关(P<0.05),与分化程度(G1、G3)呈正相关(P<0.05 );Survivin蛋白表达与食管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33ING1蛋白在浸润癌中的低表达与Survivin和Ki67蛋白高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Survivin功能的激活、Ki67增殖及P33ING1功能的下调可能共同对抗细胞凋亡,参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三者有可能为临床上食管癌早期诊断、相关治疗及预后研究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