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1911年Albee与Hibbs采用脊柱融合术分别有效地治疗了脊柱结核与脊柱侧凸.1959年Boucher等采用椎弓根钉进行腰椎关节固定.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对脊柱正常解剖结构和脊柱内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研究,脊柱融合术的手术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致使脊柱融合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早期脊柱融合术以单纯植骨达到脊柱融合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结合内固定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融合率,特别是椎间融合器的出现,又大大提高了融合率.其主要优点是:①可以使运动节段的稳定性得到明显的提高;②可以在愈合期维持畸形矫正后的形态.由于较高的腰椎疾病发病率,使得腰椎融合术开展较广泛,老年患者是行腰椎融合术的主要人群,而牢固的腰椎融合是老年腰椎重度滑脱治疗的关键[1].随着世界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人类寿命的明显提高、手术方式的改善及生物材料的研发等因素促使这种手术在老年人群中的开展迅速增加,鉴于腰椎融合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几种常见腰椎融合术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
经前路脊柱融合术后的乳糜漏(附2例报告)沈永训前路脊柱融合术后的乳糜漏不是常见并发症。本文报告两例,均为Dwyer前路脊柱固定术后发生的乳糜积聚。1例乳糜胸,引流7d后治愈。另1例为腹膜后乳糜漏,引流23d。虽然已有大量关于Dwyer氏经前路脊柱融合...  相似文献   

3.
运动是脊柱的重要功能之一,但目前治疗脊柱各种疾患最常采用的方法是脊柱融合术,而脊柱融合术所带来的各种并发症以及运动节段的丧失是临床上的棘手问题之一。近期Spine杂志刊登了一期以减少脊柱融合节段保存脊柱运动功能为主题的专刊。该专刊除介绍了人工椎间盘及选择性脊柱融合术治疗脊柱侧凸可减少脊柱融合节段外,并介绍了几种治疗脊柱畸形的非融合技术或新技术。凸侧骨骺阻滞在过去70年一直是除支具治疗外的最佳选择,目的是防止脊柱侧凸的进行性加重。早期效果令人满意,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术式的改进和标准化。后路单纯内固定(不植骨)以…  相似文献   

4.
脊柱融合术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在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脊柱正常序列以及缓解疼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手术方法和植骨材料学的发展,植骨融合率显著提高,脊柱融合术已成为脊柱创伤、畸形矫正、退行性疾病等治疗的重要术式。自体骨因具有良好的骨传导、骨诱导和骨生成作用,至今依然是判定植骨融合的金标准。然而,  相似文献   

5.
如何看待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11年Hibbs与Albee首次报道脊柱融合术后,融合技术已经成为脊柱外科广泛应用的技术,在脊柱退变性疾病、不稳以及脊柱畸形矫治等手术中,脊柱融合术是毫无争议的"金标准"。但许多学者  相似文献   

6.
随着手术方法的日趋成熟和脊柱内固定器械的日新月异,脊柱融合术的成功率有了明显提高。同时由于脊柱融合术改变了脊柱正常的生物力学环境,各节段所承受应力进行重新分配,融合节段上下相邻椎间盘的应力愈加集中,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问题则变得更加突出,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就近年脊柱融合术后ASD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随着脊柱内固定器械以及融合术式的不断改进,脊柱融合的成功率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术后长期随访也发现了一系列并发症,如邻近节段的退变问题,使不少临床医生在对脊柱退变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上产生了困惑。笔者就近年来临床医生对此问题的研究作一综述。1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及发生率目前普遍认为,脊柱部分节段融合术后,可增加邻近未融合节段的应力,加速其退变过程。放射学上表现为椎间盘变性或突出、椎间隙狭窄、椎体或小关节骨质增生、节段性失稳或滑脱,严重者可出现椎管狭窄[1]。由于所采用的手术方法及研究对象的不同、融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选择性胸椎后融合术治疗KingⅡ型侧凸的疗效。方法:对8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例复习和对其中22例KingⅡ型侧凸患者治疗结果进行随访。22例中8例实行了选择性胸椎后融合术,14例实行了未经选择的脊柱后融合术,将二者做对比。结果:应用选择性胸椎后融合术治疗KingⅡ型侧凸不仅减少融合范围,并可使腰段弯曲得到自然矫正同时又保留了腰椎的正常活动。结论:认为King分型对特发性脊柱侧凸中胸弯和胸腰双弯曲的融合区选择有指导意义,强调了KingⅡ型侧凸融合区选择中对稳定椎识别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脊柱融合术是治疗脊柱侧凸的主要方式,但对于年龄较小的脊柱侧凸患者,脊柱融合术会使患者的脊柱生长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身高,还可能出现曲轴现象、脊柱失代偿、融合节段的脊柱运动功能丧失,以及融合脊柱的相邻节段出现退交加速和后凸畸形.另外,过早的融合胸段脊柱会影响胸廓的发育,导致严重的限制性肺病.因此,脊柱外科医生需要重新选择治疗脊柱侧凸的手术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0.
脊柱非融合技术生物力学机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刘洋  袁文 《脊柱外科杂志》2007,5(4):248-251
脊柱融合术自1911年Hibbs与Albee首次报道后,早已成为脊柱外科广泛应用的技术,在脊柱退变性疾病、不稳以及脊柱畸形等手术中,脊柱融合均是毫无争议的“金标准”。然而,没有一种外科技术是完美的,患者在接受脊柱融合的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邻近节段的退变(adjacent degeneration)。[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合理规范使用脊柱椎间融合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荣明  吕亮 《中国骨伤》2017,30(5):391-394
<正>脊柱融合技术出现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后方融合、后外侧融合到目前广泛应用的各种椎间融合,在脊柱的感染、骨折、退行性疾病乃至先天性和发育性畸形与关节炎性疾病等大多数脊柱手术中,椎间融合与否已成为判断手术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之一~([1])。椎间融合术  相似文献   

12.
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柱融合术是通过手术方法使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病变的椎骨或丧失稳定性的脊柱节段在生理状态下融为一体,融合的上下两端为正常活动节段,从而使脊柱能发挥正常功能。1911年,Hibbs和Albee分别报道了对椎体结核患者采用脊柱后路融合术的治疗方法,为脊柱外科第一个成功的融合术式。20世纪60年代PaulHarrington设计了治疗脊柱侧凸的第一代脊柱后路矫形器械,开创了脊柱内固定器械用于脊柱融合术的先河。近年来,随着手术方法的日趋成熟和脊柱内固定器械的日新月异,脊柱融合术的成功率有了明显提高,但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问题则变得越来越突…  相似文献   

13.
腰椎融合手术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和手术理念的不断更新,腰椎融合手术已成为脊柱外科手术中广泛应用的手术方式,而且手术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其手术适应证也逐渐扩展至对腰椎退变性疾病,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以及椎间盘源性腰痛等的治疗。腰椎融合手术主要包括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PLF)和椎体间融合术(interbody fusion),后者又可分为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  相似文献   

14.
同种异体骨的制备及在脊柱侧弯矫治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同种异体骨在脊柱侧弯矫治术中对脊柱融合的作用.方法:采用温热盐水及75%酒精水浴制备储存异体骨,应用于脊柱侧弯植骨融合术36例.结果:随访36例均无感染及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脊柱融合良好。结论:本方法简便易行,是脊柱侧弯矫治植骨融合术中安全可靠的骨材料来源.  相似文献   

15.
腰椎作为脊柱的重要部位,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腰椎的解剖结构、力学特点和功能要求特殊,相比胸椎,腰椎负荷大、活动范围大、稳定性差,尤其是下腰椎,因而,腰椎退行性变发生率高、程度重。特别是随着人们活动空间的扩大,劳动强度的增加,肥胖、工作和生活中长期的不良姿势及人口的老龄化,增加或加速了腰椎的退行性变,严重者发生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退行性疾病如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多采用手术治疗,而融合术是治疗效果最为明确的方法之一。一直以来,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或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作为腰椎融合的标准术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2003年,Foly等将通道引入腰椎融合术,成为微创腰椎融合技术的代表和常见应用。随着微创理念的提升、解剖的深入、技术的进步、器械的创新以及精准医疗的驱动,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其他入路或不同显露方式的微创融合术式,如极外侧或直接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XLIF/DLIF)、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和内窥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Endo-LIF)。本文就当前应用较多或发展较快的几种主要微创融合技术作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16.
在脊柱手术中.因脊柱退变、不稳或脊柱滑脱需行脊柱融合的情况逐渐增多.而常规的脊柱融合术据报道发生不融合率高达45%;同时自体取髂骨植骨发生并发症的机会也近30%。为了减少并发症和增加骨融合率,人们做了广泛的研究。现在人们已经能够应用新型的病毒或非病毒载体。借助于直接或体外基因治疗的方法获得长期稳定、高浓度的基因表达。从而获得骨形成蛋白。本文综述了在骨形成诱导中基因治疗的新进展.及其在脊柱融合术中应用的广泛前景。  相似文献   

17.
实验性脊柱融合术骨与植入物界面融合的评估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世界卫生组织把2000~2010年定为“骨与关节十年”,其使命是推动骨骼关节肌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脊柱疾病是“骨与关节十年”所确定的五大骨骼关节肌肉系统疾病之一。在脊柱疾患的手术治疗中植骨融合术是最常用的手术之一。以美国为例,每年需要行超过50万例骨移植手术,而半数与脊柱融合有关。从1966到2003年.在Medline上有关脊柱融合的研究报道约8500例。这些研究中80%是脊柱融合实验研究。随着新的生物因子、生物材料和生物物理干扰技术的不断涌现,在临床应用前对脊柱骨与植入物界面融合评估方法的实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笔者系统而简要地回顾文献和作者对脊柱融合的评估技术,同时介绍一些尚未用于脊柱融合效果评估但有很大潜力的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确评价脊柱退变性疾病的非融合治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Qiu GX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6):1081-1083
自从Hibbs和Albee 1911年首次提出脊柱融合术以来,脊柱融合术已成为脊柱外科医生治疗脊柱疾病不可或缺的方法。从长期随访资料来看,此项技术安全、有效,已成为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脊柱不稳、脊柱畸形等脊柱疾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9.
曲轴现象(Crankshaft Phenomenon)指骨骼未发育成熟的患者行后路脊柱融合术后,脊柱后方获得坚固融合而脊柱前方继续生长,从而脊柱畸形加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矫正度丢失、椎体旋转加重、肋骨隆起增加。Sanders等认为曲轴现象是后路坚固的脊柱融合后,椎体的生长中心发生部分骨骺阻滞而导致的脊柱生长不平衡,从而引起脊柱畸形进展。  相似文献   

20.
动态固定及其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有关腰痛基础研究的进展和外科治疗技术的提高,腰椎融合术已成为治疗退行性腰痛的主要手段。但是,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脊柱融合术并非是治疗退变性腰痛的理想方法,主要表现为临床结果的满意率远低于融合率。加上脊柱融合后诸多的潜在并发症。特别是融合相邻节段的退变加速,使脊柱外科医生不得不进一步探索。动态固定理念应运而生,现就动态固定及其在退变性腰椎疾患中的应用现状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