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2006年湖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2006年湖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监测结果,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16个监测点的监测工作,并统计分析各项指标。结果湖北省16个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为1. 91%,耕牛感染率为12. 06%,活螺平均密度为0. 67只/0*1 111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11只/0.1 1112,钉螺感染率为0.17%。与2005年相比,螺情指标有较大幅度下降。结论人群感染率较低,但耕牛疫情重,是整个血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认真落实针对耕牛的各项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查灭螺工作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
2007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湖北省2007年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监测结果.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16个监测点的监测工作,并统计分析各项指标。结果湖北省16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为1.45%,耕牛感染率为5.16%,活螺平均密度为0.44只/0.11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08只/0.11m2,钉螺感染率为0.178%。结论2007年耕牛感染率仍然较高,是整个血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还需加强针对耕牛的各项血吸虫病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掌握2013 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湖北的16 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结果 湖北省16 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为0.38%,耕牛全部淘汰,活螺平均密度为0.162 只/0.11m2,活螺框出现率为7.89%,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湖北省国家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进一步得到控制,但应加强巩固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2008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状况。方法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74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人畜查病和钉螺调查。结果74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为1.32%,耕牛感染率为1.85%,活螺密度为0.37只/0.11m2,感染螺密度为0.0003只/0.11m2,钉螺感染率为0.08%。与2007年相比,疫情下降,但感染螺面积略有上升,有3个监测点出现了新的散在的感染螺点。结论为2013年实现湖北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大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力度,加强查、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安徽省2006年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调查结果,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参考。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开展监测工作,统计与分析各项调查指标。结果全省12个监测点人群感染率为0.95%,牛的粪检阳性率11.2%,活螺密度1.64只/0.11m2,阳性螺密度0.0026只/0.11m2。结论大多数监测点人群感染率较2005年明显下降,但控制家畜感染与控制螺情仍是当前防治工作难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湖北省2014年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疫情变化,了解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现状,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修订版)》的要求,16个监测点开展了人群及家畜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监测结果。 结果  湖北省16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为0.18%,耕牛感染率为0,活螺平均密度为0.230只/0.11m2,活螺框出现率为7.987%,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结论  湖北省血吸虫病国家监测点人畜感染率呈现持续下降,但钉螺面积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在,应加强控制措施,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7.
2010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2010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方法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207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人畜查病和钉螺调查。结果 207个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为1.01%,耕牛感染率为1.14%,活螺平均密度为0.50只/0.1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04只/0.1m2,钉螺感染率为0.08%。结论与2009年相比,2010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出现了明显下降,但疫情仍不稳定且容易反复,需进一步加大传染源控制力度,加强耕牛管理以及查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两年疫情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比较2005、2006年湖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制定全省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16个监测点的监测工作,并将2年的监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005年和2006年16个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71%和1.91%,2006年较2005年上升了11.69%;耕牛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1.69%和12.06%,2006年与2005年相比上升了3.17%;活螺平均密度、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850 0只/0.1 m2、0.002 5只/0.1 m2、0.29%和0.670 0只/0.1 m2、0.001 1只/0.1 m2、0.17%,2006年较2005年分别下降了21.45%、56.00%和41.59%。结论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较重,防治工作难度较大,仍然需要加大综合防治措施力度,认真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74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人畜查病和钉螺调查。结果 2006~2008年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2.77%、1.97%和1.32%,耕牛感染率分别为8.83%、5.85%和1.85%,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73、0.47和0.37只/0.1m2,感染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002 0、0.000 5和0.000 3只/0.1m2,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27%、0.11%和0.08%。疫情逐年下降,2008年和2006年相比,居民血吸虫感染率、耕牛感染率、活螺平均密度、感染螺平均密度、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52.35%、79.05%、49.32%、85.00%和70.37%。结论 2006~2008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呈明显下降趋势,但疫情并不稳定,反弹因素依然存在,疫情进一步下降的难度加大,为确保2013年全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的实现,必须重点加强耕牛的管理与处置,加强查螺和灭阳性螺的工作,切实控制传染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江西省2006年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结果,了解全省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防治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技术要求,实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工作,统计与分析2006年监测数据。结果全省12个监测点人群粪检总阳性率为2.79%,水牛和黄牛的阳性率分别为6.20%和1.50%,平均活螺密度为0.7638只/0.11m2,平均阳性螺密度为0.0024只/0.11m2。结论监测点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呈下降趋势,渔民、农民和商业服务人员的感染率仍然较高,急感防控措施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06年血吸虫病监测点的疫情状况,为全省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在云南4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全省4个监测点人群感染率为1.92%,黄牛与水牛的感染率分别为3.65%和6.59%,有螺面积99.44hm2,钉螺密度为0.37只/0.11m2,钉螺感染率为0.08%。结论总体疫情程度下降,但牛的感染率依然较高,个别监测点未能有效控制螺情,仍应加强家畜和钉螺的血吸虫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2.
2005年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掌握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疫情状况,为全省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开展2005年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工作。结果全省9个监测点的钉螺面积为351853m~2,平均钉螺密度0.70只/0.11m~2,平均钉螺感染率0.06%;人群平均感染率1.93%,病人感染度EPG几何均数23.79,平均耕牛感染率为4.50%。结论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已控制在较低水平,应加强监测与巩固措施,防止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6年全国血吸虫病测点数据资料,了解监测点疫情变化趋势,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在全国80个监测点开展现场调查工作,按统一数据库格式整理与汇总螺情、病情和相关因素的监测数据,统计与分析调查结果。结果2006年,80个监测点人群血检阳性率13.6%,人群感染率1.59%,家畜感染率5.93%;监测点现有晚期病人143人,上报急性病例12例,无突发疫情报告。监测点查出钉螺面积4994hm2,其中感染性钉螺面积622hm2,新发现钉螺面积21.75hm2;活螺平均密度0.5448只/0.11m2,感染螺平均密度0.0020只/0.11m2。结论2006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的螺、病情指标均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一、二类村的人群感染状况和部分监测点的家畜感染状况依然严重;三类村的钉螺密度较高,提示防治工作应加强部分区域传染源和疫源地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