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少年近视患者近距离用眼时戴用正、负球镜对屈光的影响。方法:将544例-0.75DS--3.00DS近视患者以年龄相近、屈光度相近的原则分为两组,一组近距离用眼时戴用+1.5DS球镜,二组则戴用实际度数的近视镜,每年验光,共观察2年。结果:2年后,一组近视球镜值平均增长-0.864DS,二组平均增长-1.621DS,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近距离用眼时戴用正球镜对近视的发展有明显的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棱镜式组合透镜在预防控制青少年学生近视的治疗效果。方法观察组116人,在读写时配戴棱镜式组合透镜(其中裸眼视力〈0.6,近视屈光度〉-0.75DS的患者同时配戴普通近视眼镜),对照组110人,配戴普通近视眼镜。观察两组1年后的屈光度变化情况,及戴该镜的舒适度。结果1年后屈光度变化:观察组近视平均加深-0.22DS,对照组组近视平均加深-0.76DS。两组近视加深度数对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表明观察组学生近视度加深得到明显缓解。棱镜式组合透镜明显改善学生持续读写所引起的视疲劳症状,戴镜阅读的舒适度达到95.7%。在观察期内未发现显性外斜。结论青少年学生在读写时正确使用棱镜式组合透镜,可以解除(或缓解)因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引起的视疲劳,明显减缓近视的加深。对正视眼及〈+0.50DS的远视眼向近视发展有预防作用。而且戴镜舒适,对眼睛发育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方法选取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95例(180只眼),年龄8-15岁,平均年龄(11.5±1.2)岁,双眼近视球镜范围为0--6.00DS,散光均为顺规散光,范围为0--1.50DC。根据矫正屈光不正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角膜塑形镜组(A组)、普通框架眼镜组(B组)。两组患者戴镜后6个月、1.5年、3年回访,观察患者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A组的角膜曲率。结果A组病例戴镜后不同时期眼轴长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例戴镜6个月眼轴长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5年、3年眼轴长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经戴镜满1.5年者停戴3周后查近视屈光度,平均每年增加-0.20DS,B组病例戴镜满1.5年后查屈光度,平均每年近视增加-0.86DS,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的角膜曲率在戴镜前,6个月、1.5年、3年,每一个时间与前一时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回访时,两组患者均无不适。结论角膜塑形镜可以有效控制近视的发展,对于青少年近视矫正效果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矫治角膜放射状切开术(RK)后残余近视散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接受RK手术4~15年,近视散光稳定2年以上的患者19例(38眼)分别行PRK和LASIK手术,其中PRK组8例(16眼),术前屈光度为:球镜-1.00~-5.25D,平均-3.12±0.87D,柱镜0~-2.25D,平均-1.27±0.36D,LASIK组11例(22眼),术前屈光度:球镜-1.50~-9.50D,平均-3.54±2.79D,柱镜0~-3.0D,平均-1.58±0.69D,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视力和屈光状态趋于稳定,术后6个月屈光度均在±0.75D以内,术后1年裸眼视力33眼(86.84)≥1.0,38眼(100%)≥0.8,未有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结论:LASIK和PRK矫治RK术后近视散光均安全、有效,PRK安全简便,LASIK稳定性和预测性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用LASIK矫治放射状角膜切开(RK)术后屈光回退的效果、安全性及预测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52眼)RK术后4年以上、屈光回退的患者行LASIK术矫治的临床资料.A组13例26眼.LASIK术前平均等效球镜为-5.69±2.71D;B组14例26眼,LASIK术前平均等效球镜为-3.65±3.73D.结果 所有眼LASIK术后裸眼视力均大于术前,术后1年时A组裸眼视力≥1.0者23眼(88.5%).残余近视度≤±1.0D者24眼(92.3%),平均等效球镜为-0.50±0.47D;B组裸眼视力≥1.0者23眼(88.5%),残余近视度≤±1.0D者23眼(88.5%).平均等效球镜为-0.22±0.61D.无最好矫正视力下降≥两行.随访过程中未发现角膜瓣移位、脱失、角膜混浊和层问上皮植人等并发症.结论 LASIK治疗RK术后屈光回退安全、效果好、预测性强.  相似文献   

6.
冯彬  白璐  肖信  王英 《广西医学》2010,32(12):1467-1469
目的观察渐进多焦点眼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年龄8~18岁的近视患者30例(渐进镜组)(60眼),戴用渐进多焦点眼镜1年后测量其屈光度,与年龄相匹配的30例(单焦点镜组)(60眼)戴用单焦点眼镜的近视患者相对照,分析其变化。结果 1年后渐进镜组的球镜变化为(0.925±0.537)D,柱镜变化为(0.121±0.304)D,等效球镜变化为(0.985±0.603)D;单焦点镜组的球镜变化为(0.933±0.504)D,柱镜变化为(0.133±0.307)D,等效球镜变化为(1.000±0.518)D;两组的球镜变化、柱镜变化和等效球镜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患者的球镜变化和柱镜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效球镜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渐进多焦点控制眼镜比普通近视眼镜好,但由于年龄因素的存在,渐进多焦点镜控制青少年近视的效果应扩大例数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WaveScan波前像差仪客观验光与显然验光的结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比WaveScan波前像差仪验光和显然验光结果,探讨WaveScan波前像差仪验光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05年8月~2006年3月在我院行LASIK矫正近视和散光的患者135人(256眼),按屈光度分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3组,将波前像差仪检查和显然验光的球镜、柱镜和等效球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低度近视组,两种验光结果的球镜值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柱镜和等效球镜的度数,波前像差仪的验光结果均较显然验光结果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高度近视组,波前像差仪的验光结果等效球镜和显然验光结果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镜较显然验光低,而柱镜较显然验光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aveScan波前像差仪测量低度近视的球镜,中高度近视的等效球镜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8.
谭舟利 《当代医学》2021,27(19):36-39
目的 探讨不同近视屈光度对夜戴型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K镜)控制近视进展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眼科行角膜塑形镜治疗的青少年儿童29例(58眼)的临床资料,按照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低度近视组(n=14,28眼)(等效球镜度≤3.00 D)和中度近视组(n=15,30眼)(3.00 D<等效球镜度≤6.00 D),记录两组戴镜前的裸眼视力、眼轴长度、平均角膜屈光度(AveK)、角膜厚度、角膜内皮,戴镜1年后的裸眼视力及眼轴长度,比较两组戴镜1年后裸眼视力的变化及眼轴的增长值.结果 戴镜1年后,两组裸眼视力均显著高于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年后,中度近视组眼轴的增长值低于低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塑形镜能显著提升患儿的裸眼视力,其控制眼轴增长的疗效在近视度数较高者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近视性弱视患者在视知觉学习治疗中近视屈光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2006~2009年在广西视光中心弱视门诊行视知觉学习治疗的近视性弱视患者54例(98只眼),前瞻性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近视屈光度,并对治疗前后屈光动态按患者弱视程度、近视程度和疗效等特征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1)近视性弱视视知觉治疗后的球镜和等效球镜高于治疗前(P〈0.01);球镜、等效球镜的年均变化为(0.52±0.79)D/年和(0.54±0.81)D/年;等效球镜年均增长在1.00 D以内者占76.53%,年均增长超过1.00D者占23.47%.(2)轻、中、重度弱视的球镜和等效球镜动态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柱镜动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轻、中、重度近视弱视眼的球镜、柱镜和等效球镜动态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疗效的弱视眼屈光度动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球镜和等效球镜呈现出从无效到治愈逐渐降低趋势.结论 近视性弱视视知觉治疗后近视屈光度增长,且主要来自于球镜的增长,弱视重度弱视屈光动态变化超过轻、中度弱视,不同近视程度和疗效弱视眼的"近视化"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易姝  余时智 《重庆医学》2015,(26):3649-3651
目的:观察夜戴型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配戴框架眼镜治疗青少年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门诊就诊的10~14岁等效球镜度在-6.00~-8.00 D 的青少年53例(106只眼),其中,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联合配戴者23例、单纯配戴框架眼镜组30例,分别于戴镜前、戴镜后6、12、18、24个月测量并比较两组间眼轴长度的变化;同时比较戴镜前及2年后两组的等效球镜度。结果角膜塑形镜联合框架眼镜组戴镜2年后停戴1个月等效球镜度为(-7.28±0.57)D,框架眼镜组2年后为(-7.80±0.68)D,角膜塑形镜联合框架眼镜组、框架眼镜组2年等效球镜度分别增加(-0.29±0.22)、(-1.07±0.4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眼轴增长分别为(0.12±0.04)、(0.37±0.13)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配戴框架眼镜能有效减轻高度近视患者的近视增长及眼轴变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近视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棱镜复合透镜制成的近用学习眼镜(商品名回归镜、虚焦镜等)防治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设计病例时照研究,研究对象:选低、中、高度近视学生200例为试验组,另选基本情况和屈光度相当的200例学生为对照组.试验组在近距离用眼时戴上回归镜治疗,对照组则不戴,各组分别用复方山茛菪碱眼水点眼三个月,对200例试验组进行眼部常规检查,按近视屈光度-0.50D~-3.00D,-3.25D~-6.00D,-6.25D~-10.00D分为A、B、C三个组,试验前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度、眼轴、眼压、视疲劳(或初次戴镜年龄),随访2年,对照组200例设同样的观察项目.主要指标:视力、眼轴、屈光度、眼压、视疲劳(或初次戴镜年龄),其中有三项改善为好转,视力提高二行或有一项改善为有效,五项指标全部改善或裸眼视力达到1.0,屈光度降为(0±0.25)D为治愈.结果 戴用棱镜复合透镜总有效率为72%,治疗有效144例,其中有40例治愈,占20%.另有56例近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无效率占本组总数28%,其中屈光度增加<0.50D者20例,0.5D~1.00D者25例,>1.00D者11例.对照组共有120例屈光度增加,占本组总数60%,屈光度增加<0.50D者20例,0.50D~1.00D者70例,>1.00D者30例,有80例指标基本稳定,但没有治愈病例,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5).综合结果 显示,对照组近视度增长(1.25±0.15)D,而试验组增长(0.50±0.15)D.结论 棱镜复合透镜有明显防治学生近视,减缓近视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对-2.00D以内的近视有显著的效果,可推迟学生戴镜年龄1~2年.  相似文献   

12.
马灵军  仲炜  付田丽  郝继龙 《吉林医学》2009,30(20):2392-2393
目的:观察鹰视-酷眼准分子激光系统的LASIK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近视患者105例,共210眼,分为低中度近视组(屈光度按照等效球镜〈-6.0 D)和高度近视组(屈光度按照等效球镜≥-6.0 D)。应用鹰视-酷眼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旋转式微型角膜板层刀(Moria M2)进行治疗,术后1个月观察患者视功能和屈光度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裸眼视力达到1.0以上的比例,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分别为96.5%和93.6%,两组患者与目标屈光度残留度均在1.00D以内。全部患者未出现视物模糊、视力损害等问题及需要手术处理的严重并发症。结论:鹰视-酷眼准分子激光系统的LASIK对不同屈光度近视治疗均有良好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研究低度近视和高度近视飞秒准分子激光术后角膜曲率变化.方法 70例(140眼)近视患者被分为2组:低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采用晶星900光学生物测量仪对2组患者进行检测,得到术前K值、术后K值,△K及等效球镜(SE)矫治,对比研究低度近视和高度近视飞秒准分子激光术后角膜曲率变化的差异.结果 术后高度近视组K值明显小于低度近视组,差异有显著性.矫治1.00D的等效球镜度数时,低度近视组角膜曲率变化(0.99±0.15)D,高度近视组角膜曲率变化(0.87±0.26)D,两组之间的△K/SE矫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低度近视组△K/SE矫治明显大于标准值0.8,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矫正同等量单位的等效球镜时,低度近视比高度近视的角膜曲率变化大.  相似文献   

14.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4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0例(797只眼)近视患者,按术前屈光度(球镜等量)分为三组:A组:456只眼,-1.00 ̄-6.00D(平均-4.25D±1.23D);B组:309只眼,-6.25 ̄-12.00D(平均-7.86D±1.45D);C组:32只眼,-12.25 ̄-24.75(平均-15.82D±3.05D)。记录视力、眼压、屈光状态、眼前节、眼底、角膜厚度及角膜地形图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裸眼视力≥1.0:A组91.01%,B组76.05,C组15.63;χ2=129.00,P=0.000,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残余屈光度≤±0.5D:A组75.22,B组63.43,C组18.75;χ2=49.82,P=0.000,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LASIK治疗近视有较好效果,尤其是12.00D以下的近视术后视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薛庆  张俊兰 《广东医学》2022,43(5):622-625
目的 探究远视、正视及近视三种不同屈光状态下睫状肌麻痹验光前后屈光度数的变化情况,各组眼生物学参数差异,分析屈光不正度和生物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眼视光门诊就诊的7~18岁就诊及健康查体的青少年共609例(609眼),男276眼,女333眼。远视组204例(204眼),正视组202例(202眼),近视组203例(203眼),使用Topcon电脑验光仪测量睫状肌麻痹前后的屈光不正度,根据麻痹睫状肌后等效球镜度分为远视组、正视组和近视组,采用lenstar生物测量仪获得眼生物学参数。睫状肌麻痹前后的球镜(diopter of sphere, DS)、柱镜(diopter of cylinder, DC)、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 SE)数据采用Wilcoxon分析,3组间生物学参数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来得到3组屈光不正度与生物学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近视组回归方程。结果 3组麻痹睫状肌前后DS、DC及S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痹睫状肌前后的3组DS变化量(0~3.00D)较DC变化量(0~0.5D...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2):81-84
目的 通过对不同度数青少年近视验配角膜塑形镜(OK 镜)两年后的近视控制效果的比较,探讨配戴OK镜后近视控制效果与近视度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8 年1~3 月在我院视光专科验配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00 例,根据等效球镜度不同分为近视低度数组(-1.25~-2.50 D)和中度数组(-3.75~-5.00 D)。随访2 年,观察和记录两组的性别、年龄、度数、角膜曲率和眼轴以及戴镜后6、12、18、24 个月的眼轴数据。对基线数据及眼轴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监测不良反应。结果 共94 例(177 眼)完成两年随访。其中低度数组108 眼,中度数组69 眼。两组等效球镜度(D)分别为(-2.04±0.44)D 和(-4.20±0.6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36,P<0.001);眼轴分别为(24.33±0.71)mm 和(25.20±0.6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44,P<0.001),年龄、性别和角膜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度数组配戴OK 镜两年后眼轴增加量为(0.27±0.11)mm,小于低度数组的(0.57±0.3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84,P<0.001),组内各时间点眼轴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中度数组配戴OK 镜两年后眼轴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低度数组,近视控制的效果中度数组优于低度数组。相对高度数的青少年近视配戴OK 镜后近视控制的效果好,更多的周边近视性离焦能更好地抑制眼轴的增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近视学生未矫与全矫对其发展程度的影响。方法:将8~11岁在校近视学生分为2组,两组学生均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快速散瞳验光,第1组24只眼未配戴眼镜,第2组28只眼配戴合适框架眼镜。2年后再次用同样方法验光,应用t检验方法比较两组学生近视增长的程度。结果:第1组学生平均增长(-2.07±0.52)D,第2组学生平均增长(-1.49±0.42)D,P〈0.01。结论:近视眼镜矫正时,未矫使近视发展程度较全矫快,近视配镜应以提高视网膜成像质量为目标,全矫是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儿童佩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两种方法控制近视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佩戴角膜塑形镜或框架眼镜治疗近视的儿童的病例资料,共219例、396只眼,其中佩戴角膜塑形镜的患儿145例、277只眼,佩戴框架眼镜的患儿74例、119只眼。观察两组患儿戴镜1年后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戴镜1年后,角膜塑形镜组患儿的屈光度及屈光度变化量均小于框架眼镜组[(-3.03±0.89)DS vs(-3.83±1.25)DS,(-0.84±0.90)DS vs(-1.83±0.71)DS,P均<0.05]。两组患儿戴镜1年后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角膜塑形镜组患儿的眼轴长度延长量小于框架眼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4±0.15)mm vs(0.40±0.17)mm,P<0.05];两组患儿的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和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佩戴角膜塑形镜1年可有效控制近视程度的增长,且对角膜功能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胡颖 《中外医疗》2009,28(22):18-19
目的观察应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效果。方法使用美国VISX STAR S4准分子激光仪对4878例(9718只眼)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矫治。术前球镜屈光度为-1.00~-14.00DS散光0— -4.50DC,按术前屈光度分为:1.组-1.00~-6.00DS。4328眼。2.组-6.25~-10.00DS,3616眼 3组-10.25~-14.00DS,1774眼。对三组术后的裸眼视力进行比较分析及术后裸眼视力和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组49.6%视力超过1.2,16.5%术后裸眼视力低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II组1.9%裸眼视力超过1.2,6.9%低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Ⅲ组34.3%裸眼视力超过1.2,16.5%低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应用准分子激光原住磨镶术治疗近视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少,手术预见性和稳定性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矫治超高度近视 (- 10D以上近视 )的准确性和预测性。方法 :通过对 5 6例 (共 10 5眼 )术前屈光度 (等值球镜 ) - 10 0 0~ 2 6 0 0DS ,平均 13 4± 3 9DS近视患者采用LASIK治疗 ,随访一年。结果 :术后 1个月时裸眼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的为 81眼 ,占总眼数的 77 1% ;术后 6个月裸眼视力高于或等于术前的为 96只眼 ,占总眼数的 91 4 % ;其中高于术前的为 2 6眼 ,占总眼数的 2 4 8% ;而裸眼视力下降 1行以上的 6眼 ,占 5 8% ;其中 3例为不规则散光 ,2例角膜瓣制作不全 ,1例为角膜瓣层间脂类物残留 ,裸眼视力下降 2行以上的为 3眼 ,占总眼数的 2 9%。结论 :L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预测性 ,但手术操作及手术适应症的选择仍需谨慎从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