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冻干血小板的体外功能。方法将经过可逆性激活抑制、添加DMSO和海藻糖等低温保护剂、冷冻干燥后获得的血小板再水化,与新鲜血小板比较,应用流式仪检测分析其CD62p和PAC-1的表达,评价血小板活化状态和血小板反应能力;应用APACT检测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并用SPAT评价血小板聚集和促凝血活性;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血小板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经过血小板激活抑制剂和冻干保护剂预处理的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对凝血酶的最大聚集率(79.0%)与对照组(8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ADP和没食子酸诱导的聚集反应比对照分别降低49.34%和26.25%;经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率为50.88%略低于对照组70.32%(P<0.05),PAC-1再表达率为54.55%与对照组63.38%无明显差异;促凝血功能SPAT检测结果69.4 s与对照组70.6 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冷冻干燥保护剂和血小板激活抑制剂预处理后获得的冻干血小板,体外聚集活性和促凝血功能接近新鲜血小板。  相似文献   

2.
二甲亚砜对血小板冻存中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探讨二甲亚砜(DMSO)对血小板冻干保存中激活的抑制作用。以CD62p和PAC-1表达作为血小板的激活标志,CD62p和PAC-1再表达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作为评价血小板功能的指标。对血小板经离心、洗涤及海藻糖负载等顸处理过程中加与不加DMSO的实验组,分别进行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CD62p和PAC-1表达及再表达的流式细胞术(FCMs)分析,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测定,研究DMSO对血小板激活抑制作用的可逆性。结果显示,血小板经预处理后,不含DMSO组的CD62p和PAC-1表达率显著增高,分别达30.37%和15.01%;含DMSO的组,CD62p表达率为10.72%,PAC.1几乎不表达(0.11%),显著低于不含DMSO组(P〈0.01)。DMSO稀释后,血小板CD62p再表达为54.39%,显著低于对照组(71.69%)和高于不含DMSO组(35.98%)(P均〈0.01);PAC-1再表达率为49.28%,与对照组(54.48%)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不含DMSO组(P〈0.叭)。在含DMSO组,血小板用原血浆稀释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恢复,对restocetin,thrombin和propylgallate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92.76%,91.24%和89.66%,与对照组和无DMSO组比无显著性差异,对ADP诱导的聚集率有34.33%,显著高于无DMSO组(P〈0.01),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DMSO对体外处理所致的血小板膜表面CD62p和PAC-1表达具有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是可逆的,DMSO稀释后血小板仍具有CD62p和PAC.1表达能力和聚集反应功能,提示DMSO具有抑制激活损伤和低温保护的双重功能,这一生物学特性使DMSO在血小板的冻干保存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植酸钠和百维利肽在体外对血小板激活的抑制和功能保护的作用。方法测定血小板对诱导剂的聚集反应、血小板CD62p和PAC-1表达、凝血酶激活后血小板的CD62p和PAC-1再表达以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研究在离心、洗涤和重悬等体外处理过程中,不同浓度的植酸钠和百维利肽对血小板的激活损伤、血小板功能保存和血小板促凝血活性的影响。结果经体外处理后的血小板CD62p和PAC-1表达显著增加;1mmol/L植酸钠可抑制PAC-1表达,但对血小板CD62p和PAC-1再表达无明显抑制作用,血小板对诱聚剂仍有聚集反应性;百维利肽浓度为1μmol/L时,对CD62p和PAC-1表达有较强的抑制作用,CD62p和PAC-1表达率仅为0.78%和0.24%,抑制血小板CD62p和PAC-1再表达,保留血小板除凝血酶之外诱导的聚集反应;植酸钠浓度≤2mmol/L可显著延长血小板发生聚集的时间,≥3mmol/L时,血小板不聚集;百维利肽浓度≤3μmol/L时,血小板聚集时间无明显延长。结论1mmol/L的植酸钠可抑制血小板GPⅡb/Ⅲa构象的改变,并保留血小板的部分凝集和再表达功能;1μmol/L的百维利肽可作用于凝血酶的激活途径,抑制血小板激活,且能部分保留血小板的再表达和聚集功能,适当减少其作用浓度会对血小板有更好的功能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4.
人血小板冻干前负载海藻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研究人血小板冻干前负载海藻糖技术与方法,筛选出最佳负载海藻糖实验条件并进一步研究血小板在温度37℃条件下、氪载海藻糖4小时后的平均体积、体外激活程度和聚集反应性的变化,绘制血小板胞内海藻糖负载效率及浓度随温度、时间、胞外海藻糖浓度变化曲线,筛选合适的负载条件,分别以凝血酶、ADP、胶原、瑞斯托霉素4种物质作为血小板激活诱导剂,用血小板聚集仪分别检测血小板负载海藻糖前后的聚集反应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血小板负载海藻糖前后其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PAC-1的表达率,加可逆性激活抑制剂PGE-1、腺苷后血小板激活被抑制的程度。结果表明:海藻糖负载效率与孵育时间(2小时后)、温度(30-40℃)呈良好线性关系,在37℃条件下经4小时孵育后负载效率可达60%,载入到胞内海藻糖浓度随胞外海藻糖浓度(〈50mmol/L)的升高而递增;同负载前相比较,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对4种激活诱导剂的最大聚集率均无显著性差别(P〉0.01),经4小时负载海藻糖后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升高,但联合添加可逆性激活抑制剂PGE-1、腺苷后CD62p表达率显著下降。结论:37℃、4小时、胞外海藻糖浓度小于50mmol/L为合适负载条件,添加可逆性血小板激活抑制剂后.冻干前负载海藻糖过程对血小板的体外激活和聚集活性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旨在研究左旋精氨酸(L-arginine)和西洛他唑(cilostazol)在体外对血小板激活的抑制和功能保护作用,为可逆性血小板抑制剂在血小板保存中的应用提供依据。采用对血小板CD62p和PAC-1表达及凝血酶激活后再表达率的流式细胞分析(FCMs)、血小板聚集试验以及血小板凝血活性检测等手段,观察血小板激活、血小板功能状态。结果表明,体外处理后血小板CD62p和PAC-1表达率显著增加,西洛他唑和左旋精氨酸对这一过程CD62p和PAC-1表达有较强抑制作用,且随浓度增加而递增。西洛他唑可抑制凝血酶激活后CD62p和PAC-1的表达,左旋经氨酸仅抑制凝血酶激活后的PAC-1表达。左旋精氨酸和西洛他唑对3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呈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浓度递增。左旋精氨酸≥15mmol/L时,血小板聚集时间延长甚至不凝集。西洛他唑在浓度1-4mmol/L范围均延长血小板聚集时间。结论:5mmol/L和10mmol/L的左旋精氨酸均可抑制血小板体外处理过程的激活,且血小板的聚集和再表达功能不受影响,5mmol/L作用更佳。1mmol/L浓度西洛他唑抑制血小板体外激活,可保留血小板部分聚集活性和再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6.
冷冻干燥保存兔血小板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冷冻干燥长期冻干保存的血小板制品的方法。方法将24只大白兔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在所抽取的兔血小板中添加血小板可逆性激活抑制剂、DMSO和海藻糖等低温保护剂,经过预处理、冷冻、一级干燥、二级干燥等过程冷冻干燥兔血小板,分别室温保存1 d(实验1组)、7 d(实验2组)和15 d(实验3组)后经再水化;分别与各自冷冻干燥前的新鲜血小板为对照。并检测血小板回收率和聚集反应功能,并用851Cr示踪法评价血小板体内生存活性。结果3个实验组血小板冷冻干燥后回收率分别为71.68%,68.76%和70.64%,组间无明显差异。实验1、2、3组对凝血酶的最大聚集率(73.20%,77.53%和71.31%)与对照组(86.20%)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对ADP和没食子酸诱导的聚集反应率(35.6%和58.0%、36.61%和62.56%,32.65%和60.12%)比对照组低(72.4%和91.0%);冻干后保存兔血小板的1、24和48 h体内生存率分别为70%—79%、52%—56%和32%—4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添加血小板可逆性激活抑制剂、海藻糖和DMSO后冷冻干燥获得的冻干兔血小板,具有较好的聚集活性和体内存活率,保存活性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最优的血小板激活抑制剂组成方案,以建立一套完善的血小板冻干前处理程序。方法选择已基本确定有效作用浓度的6种血小板激活抑制剂如前列腺素E1、腺苷、左旋精氨酸、植酸钠、百维利肽和西洛他唑,结合血小板冷冻干燥保护剂的负载过程,以CD62p、PAC-1、MPV和P lt作为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和PAC-1的再表达率作为血小板反应性指标,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SPAT作为血小板聚集和促凝血功能的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分8个实验组,研究分析各因素在负载中对血小板状态和功能的影响,选择最优的负载液组成。结果A因素(负载环境)水平Ⅰ在抑制血小板MPV增大、D62p和PAC-1的表达以及再表达率保留、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SPAT影响均优于水平Ⅱ(P均<0.05);B因素(PGE1)C因素(左旋精氨酸)F因素(植酸钠)G因素(百维利肽)的水平Ⅱ则均由于各自的水平Ⅰ。因此,在8个实验条件中,以第3实验组(A1B2C2D1E1F2G2)对血小板功能保护的最好。结论在血小板冻干前保护剂负载过程程序,在血浆负载环境中添加1μmol/L前列腺素E1,5 mmol/L左旋精氨酸,0.5 mmol/L植酸钠和0.5μmol/L百维利肽,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激活,使保存的血小板具有表达CD62p和PAC-1活性、聚集反应和促凝血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复水条件对冻干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经过添加激活抑制剂(PGE1、左旋精氨酸、植酸钠和百维利肽)、DMSO和海藻糖等低温保护剂、冷冻干燥后获得冻干血小板,在一系列不同复水程序下对冻干血小板复水,应用流式仪检测并分析其CD62p和PAC-1的表达,评价血小板活化状态。通过正交设计,研究不同复水程序包括复水溶液、复水温度、复水方式3个影响因素对冻干血小板复水后活性的影响。结果 3个对冻干血小板复水后活化的影响因素排序:复水温度>复水方式>复水液(P<0.05);37℃条件下冻干血小板复水后血小板膜蛋白CD62p和PAC-1活化率最低,分别为(5.96±2.51)%和(4.55±1.97)%;预水化后再行四步添加复水可降低冻干血小板膜蛋白CD62p和PAC-1的表达率至(6.68±2.62)%和(5.45±2.06)%;添加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血小板抑制剂的2号复水液对冻干血小板复水后膜蛋白CD62p和PAC-1的表达率影响最低,分别为(6.72±3.35)%和(5.28±2.30)%。总体模型评价进一步显示,第5实验组,即在37℃条件下加入PVP和血小板抑制剂的复水液配方,先预水化后再行四步法添加复水,其复水血小板活化率最低,CD62p和PAC-1的表达率分别为(3.06±1.36)%和(2.70±0.84)%。结论 37℃下,饱和蒸汽环境中预水化后,采用加入PVP及血小板抑制剂的复水液四步添加复水,其复水血小板活化率最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人血小板冻干保存前负载海藻糖至细胞内过程中DMSO的作用,优化血小板负载缓冲液配方。方法实验设对照组(负载缓冲液中未添加DMSO)和实验组(负载缓冲液中添加DMSO),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负载海藻糖4h后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PAC-1的表达,通过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血小板负载荧光物质LYCH4h后其胞内LYCH的分布,同时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负载海藻糖4h后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结果两组结果比较,实验组CD62p、PAC-1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LYCH均匀分布在血小板胞质中,而对照组LYCH大部分分布在几个有限细胞器内,两组MPV未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DMSO在血小板负载海藻糖过程中可有效抑制血小板体外激活,并使胞质内海藻糖均匀分布,更好发挥海藻糖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腺苷对血小板体外激活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研究腺苷对血小板的体外激活抑制作用,为血小板冻干前处理过程筛选血小板功能保护剂提供依据.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血小板膜表面CD62P和PAC-1的表达,应用APACT-2聚集仪测定瑞斯托菌素(restocetin)、凝血酶(thrombin)、二磷酸腺苷(ADP)和没食子酸(propyl gallate)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研究结果表明,冻干预处理后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显著增加,腺苷浓度为0.75 mmoL/L时可抑制CD62P表达,且呈剂量效应;腺苷可抑制没食子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但对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抑制作用,腺苷浓度≥1.0 mmol/L对凝血酶诱导的聚集有显著抑制作用.因此,腺苷可抑制体外处理导致的血小板激活,对瑞斯托霉素和凝血酶诱导血小板聚集反应无明显抑制.结论:腺苷可作为血小板体外激活抑制剂及冻干前处理的功能保护剂.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正交设计方案探讨冻结速率、退火速率、退火温度和退火持续时间4个预冻条件参数对血小板冻干保存的影响.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的数值恢复率、细胞形态和结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力等指标分别用血细胞计数计、扫描电子显微镜、3色流式细胞仪及对凝血酶的聚集反应进行检测并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不同的预冻条件组合方式下,冻干血小板的数值恢复率在(91.3%-53.5)%范围内;实验各组血小板冻干制品的冰晶大小和形状有所不同;冻干再水化血小板的活化标记物PAC-1和CD62p的表达和分布与新鲜血小板较为接近,其中PAC-1表达率均维持在较低水平(0.03%-0.22%),而各组样本CD62p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实验中根据血小板数值恢复率得到预冻条件的最佳理论组合是A2B1C1D3,即将血小板悬液先以20℃/min的速率冻结至-40℃维持2小时。再以1.5℃/min对搁板升温至-30℃后维持0.5小时,最后进入冻干程序直至结束。结论:冻结速率、退火速率、退火温度和退火持续时间对冻千血小板的数值恢复率均有作用,预冻条件参数的不同组合方式影响血小板冻干保存效果.  相似文献   

12.
深低温保存新鲜富含血小板血浆质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评价批量制备的深低温保存富含血小板血浆(cryo-FPRP)的效率和效果,在优化建立的无偿献血者血小板的批量分离和制备cryo-FPRP过程中测定了ACD抗凝的200ml全血、FPRP、含5%DMSO的FPRP(DM-SO-PRP)和-80℃冰箱然冰冻保存后复温的FPRP(Cryo-FPRP)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浆内pH、血浆乳酸(LA)浓度和乳酸脱氢酶(LDH)浓度、细菌培养、血小板CD62p阳性率、PAC-1阳性率及抗GPIb-Ⅸ-Ⅴ荧光强度,也测定了FPRP和cryo-FPRP的促凝血活性.结果表明①血小板的总平均得率为70%;FPRP中残余的红细胞≤1×109/袋;白细胞≤1×107/袋.②血浆pH、LA浓度和PAC-1阳性率在整个制备和保存过程中没有明显变化.③血浆内LDH、血小板CD62p阳性率和血小板抗GPIb-Ⅸ-Ⅴ荧光强度在血小板冰冻保存后出现明显升高.④与FPRP比较,cryo-FPRP诱导的血浆凝固时间明显缩短.结论①本研究选择的离心分离制备FPRP条件可高效分离无偿献血者的血小板,同时不会导致血小板激活率增加.②深低温保存无偿献血者的新鲜富含血小板血浆可有效防止代谢产物的积累和pH下降,并且可以高效预防血小板GPⅡb/Ⅲa的激活.③冰冻保存后部分血小板胞膜受到明显损害.④血小板胞膜表面GpIb-Ⅸ-Ⅴ复合物的数量增加,促凝血活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血小板冻干保存及再水化后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过期的冻干再水化血小板为实验对象,以新鲜血小板作为对照,分别用血小板计数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血小板聚集仪和三色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的回收率、稳定性、形态、超微结构、聚集反应和膜表面糖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血小板回收率为49.36%,且随着血小板放置时间的延长,血小板回收率逐渐下降,血小板透光性较差,分泌颗粒数目较少。实验组凝血酶、ADP、胶原及瑞斯托霉素的最大聚集率均与对照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凝血酶作用后CD62p再表达率为44.02%,显著低于对照组70.31%(P〈0.05),PAC-1再表达率为38.90%,显著低于对照组65.28%(P〈0.05)。结论过期血小板冻干再水化后的恢复率较低,稳定性较差,结构和功能均低于新鲜血小板,但冻干再水化血小板仍具有一定的活性,为新鲜血小板的冻干保存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丁胺卡那霉素对EDTA依赖性凝集血小板的解离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丁胺卡那霉素对EDTA抗凝剂依赖的聚集血小板的解离作用和机制,为血常规标本中血小板凝聚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法。方法在EDTA依赖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症(PTCP)患者的EDTA-K2抗凝血样本中,于不同时间段加入不同浓度丁胺卡那霉素进行凝集血小板的解离试验,通过血小板计数和涂片观察解离效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表面CD41、CD61、CD62p、PAC-1和IgG的表达百分率。结果抽血后1h内加入丁胺卡那霉素对血小板凝集的解离作用明显,血小板计数可恢复到即时检测的水平,血小板CD62p、PAC-1和IgG的表达量被显著抑制,而CD41和CD61未受明显影响。结论PTCP患者血常规样品抽血后1h内加入丁胺卡那霉素能有效解离凝集的血小板,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患者血小板膜表面CD62p、PAC-1和IgG的表达有关;此法有助于解决EDTA所致的血小板计数的假性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