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芒针恢刺疗法对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及芒针恢刺组,每组50例。普通针刺组针刺患侧环跳、居髎、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阿是穴;芒针恢刺组芒针恢刺患侧环跳、阿是穴,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和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和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芒针恢刺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和VAS评分明显低于普通针刺组(P0.05)。芒针恢刺组总有效率为94.00%(47/50),普通针刺组总有效率78.00%(39/50),芒针恢刺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结论:芒针恢刺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张春运  张维 《上海针灸杂志》2013,(12):1004-1005
目的观察芒针深刺阿是穴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芒针深刺阿是穴及毫针针刺"肩三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肩痛频度评估疼痛程度,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结果依据VAS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为4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VAS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组间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肩痛频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深刺阿是穴可明显减低中风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频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恢刺配合巨刺运动针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为发挥针灸优势、治疗肩周炎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急性期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恢刺配合巨刺运动针法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为每日治疗一次,10次一疗程,治疗10次后统计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肩疼痛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以及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VAS疼痛评分改善、各向关节活动度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恢刺配合巨刺运动针法的临床疗效及止痛效果、改善肩关节各向活动度的作用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深刺风府配合芒针透刺治疗脑卒中慢性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深刺风府配合芒针透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效率为83.3%,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深刺风府配合芒针透刺治疗假性球麻痹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法。  相似文献   

5.
朱志强  郑颖颖  李明 《新中医》2023,55(14):111-115
目的:观察芒针三线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53例。常规针刺组取常规穴位针刺,芒针组在背部后正中线旁开0.3寸、1寸和竖脊肌中线取穴,采用芒针针刺,远端取穴同常规针刺组。2组均以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观察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芒针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2组腰腿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JOA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芒针组腰腿痛VAS评分低于常规针刺组,JOA评分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三线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可以有效减轻腰腿痛,改善腰椎功能,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聂文彬  赵宏 《四川中医》2012,(3):109-111
目的:温针经筋刺法治疗卒中后痉痉挛性肩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纳入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肩痛患者,温针经筋刺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结合经筋刺法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康复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后进行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测量(ROM)、Barthel指数评分、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定。结果:两组在疼痛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Ashworth分级等方面的评价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针经筋刺组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温针经筋刺法可以有效缓解痉挛性肩痛,缓解肌肉痉挛,增加肩关节活动角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方法,且安全无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振针注力针法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瘀滞型肩周炎患者66例,随机分为振针组和传统针刺组各33例。振针组予振针注力针法治疗,传统针刺组予常规针刺法治疗,两组均以6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Melle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VAS评分、Melle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ADL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振针组患者上述评分均优于传统针刺组(P<0.05)。治疗后,振针组与传统针刺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94%和72.7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振针注力针法能有效缓解瘀滞型肩周炎患者肩关节疼痛症状,提高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齐刺结合扬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齐刺结合扬刺组和常规针刺组两组,每组30例。齐刺结合扬刺组以下极俞、腰阳关、十七椎、第1骶椎棘突下、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为主施以齐刺结合扬刺针法;常规针刺组以双侧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为主,施以常规针刺。两组均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JOA评分、VAS评分的变化,比较各组疗效。结果:齐刺结合扬刺组有效率为100. 00%(30/30),优于常规针刺组的83. 33%(25/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 333,P 0. 05);两组治疗后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 0. 05),且齐刺结合扬刺组评分高于常规针刺组(P 0. 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齐刺配合扬刺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地龙散联合芒针深刺阿是穴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地龙散+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地龙散+芒针深刺阿是穴治疗,观察2组治疗20 d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临床体征评分、疼痛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20 d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V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地龙散联合芒针深刺阿是穴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燔针劫刺联合常规针刺与单纯常规针刺治疗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燔针劫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8例。常规针刺组于肾俞、大肠俞、L1~L5夹脊穴、患侧环跳穴等进行常规针刺;在常规针刺组基础上,燔针劫刺组于L1~L5夹脊穴和患侧环跳穴行燔针劫刺针法,即L1~L5夹脊穴行温针灸,患侧环跳快速进针40~60 mm,使患者产生触电样感并放射至下肢,然后快速出针。两组均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腿痛与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腿痛与腰痛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1),燔针劫刺组腿痛、腰痛VAS评分降幅大于常规针刺组(P<0.05)。治疗后,除情感职能、健康变化评分外,燔针劫刺组患者SF-36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除生理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CT螺旋扫描影像,实体观察临床芒针深刺腰夹脊穴时针体与肌体相关组织的关系,从而综合分析芒针深刺腰夹脊穴的安全因素。方法:选择芒针深刺腰夹脊穴治疗的病例,进针完成后不出针实时做CT螺旋扫描,观察研究针体周围的组织结构,并分析安全因素。结果:本组30例,针刺深度75~100 mm,均可见有针体穿过腰部组织,其中多见针体接近腰脊神经根,明确针尖与相关腰脊神经根的位置关系。结论:芒针深刺腰夹脊穴产生肢体放电感时,与针体刺激腰脊神经根有关,同时遵芒针操作原则(缓慢进针、小幅捻转、忌提插),深刺腰夹脊穴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脘穴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和针刺组,每组45例。芒针组芒针针刺中脘穴,针刺组中脘穴直刺0.5~1寸后留针。每日治疗1次,两组均以2星期为1个疗程。以消化不良症状积分及有效率评价疗效。结果芒针组、针刺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芒针组治疗后餐后饱胀不适、早饱症状积分均较针刺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芒针组治疗后上腹痛、上腹部灼烧感症状积分与针刺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芒针组有效率(95.6%)高于针刺组(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脘穴芒针速刺与常规针刺均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其中对餐后饱胀不适、早饱症状的改善,芒针速刺优于常规针刺;中脘穴芒针速刺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深刺夹脊穴结合中药熏蒸和单纯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验证深刺夹脊穴与中药熏蒸的协同效应。方法: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深刺夹脊穴结合中药熏蒸组先在腰夹脊穴处向脊柱方向深刺2.0—2.5寸,再取大肠俞、环跳、秩边等穴直刺,然后再用中药熏蒸腰部。单纯针刺组单用针刺。10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腰部疼痛及下肢疼痛消失的情况。结果:两组间疼痛消失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剌夹脊穴结合中药熏蒸组镇痛起效时间早于单纯针刺组,2个疗程后深刺夹脊穴结合中药熏蒸组腰部及下肢疼痛消失情况均好于单纯针刺组。结论:深刺夹脊穴结合中药熏蒸可以大大缓解腰突症患者的腰部及下肢疼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芒针深刺阿是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80例本院门诊患者以随机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3例,采用芒针深刺阿是穴治疗。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以上均12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结束治疗并进行病例疗效统计。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x2=19.14,P0.01)结论:芒针深刺可以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头针结合运动疗法与常规针刺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2例,脱落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穴取L1~L3夹脊穴、阿是穴、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委中;观察组采用头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头针穴取健侧足运感区,患侧攒竹、瞳子髎,留针期间行麦肯基疗法。均留针4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6 d后休息1 d,共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腰部疼痛部位红外热像温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腰部疼痛部位红外热像温度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结合运动疗法可减轻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症状、改善功能障碍、升高疼痛局部温度,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夹脊穴温针斜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以腰夹脊穴温针斜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腰夹脊穴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的变化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对照组为8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夹脊穴温针斜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在综合疗效和缓解疼痛方面较常规针刺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动气针法针刺董氏奇穴配合超短波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动气针法针刺董氏奇穴配合超短波治疗)和对照组(仅采用超短波治疗)各40例,观察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活动度评分(Range of Motion,ROM)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及RO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00%(P0.05)。结论:动气针法针刺董氏奇穴配合超短波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腰扭伤患者的腰椎活动度及疼痛程度,与单一超短波治疗相比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傍针关刺合下闪电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取阿是穴及近端的痛点或"筋结"行傍针关刺法,针刺双侧下闪电穴重刺激不留针;对照组常规针刺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环跳、阳陵泉、委中,隔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1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及下腰痛临床症状评分表(JOA)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临床症状判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均能显著改善患者VAS及JOA评分(P<0.01);而傍针关刺合下闪电穴组对患者疼痛及下腰痛临床症状改善效果均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6.7%,优于对照组的76.7%。结论:傍针关刺合下闪电穴可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芒针透刺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中风恢复早期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恢复早期且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芒针透刺组、普通针刺组以及吞咽训练组各30例。吞咽训练组仅给予单纯吞咽功能训练,普通针刺组在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结合普通毫针常规针刺治疗,芒针透刺组给予芒针透刺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进行治疗。治疗从周一持续到周六,周日休息,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90例患者均选择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简称WWST评分),吞咽透视检查评分(简称VFSS评分)和吞咽障碍评价指数评分(简称FIRS评分)来检验3组患者的吞咽状况进行疗效评定。结果90例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吞咽功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P<0.05);且芒针透刺组的临床疗效较好,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和吞咽训练组(P<0.01)。结论在吞咽功能训练同时联合芒针透刺及吞咽训练联合普通针刺都要比单纯吞咽功能训练治疗中风恢复早期吞咽障碍更有效,芒针透刺比普通针刺治疗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脘穴不同针刺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芒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芒针组予芒针速刺中脘穴后留针,常规针刺组予中脘穴直刺后留针。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4日,于治疗结束后两周随访1次。以呃逆症状评分及临床有效率评价疗效。结果:1芒针组、常规针刺组治疗后呃逆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芒针组、常规针刺组治疗后2周随访呃逆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芒针组治疗后呃逆症状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芒针组治疗后两周随访呃逆症状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芒针组痊愈19例(63.3%),有效9例(30.0%),无效2例(6.7%),常规针刺组痊愈12例(40.0%),有效10例(33.3%),无效8例(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刺与常规针刺中脘穴为主均能有效缓解顽固性呃逆症状,中脘穴芒针速刺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