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原发性下肢探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是指探静脉及其瓣膜本身的结构正常,瓣膜失去单向开放能力,血液发生逆流而引起下肢慢性淤血性改变。临床上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曲张、小腿沉胀、胀痛甚至肿胀、色索沉着、皮肤增厚或湿疹样改变,以致发生久治不愈的复发性溃疡。此病易在临床上与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相混淆。以往我们对此二种疾病均采取单一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剥脱术,虽然对一部分病人取得满意效果,但多数病人疗  相似文献   

2.
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发病率高。临床上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类型。首先,最多见的是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发的大隐静脉曲张;其次,是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的发病率约占16.6%。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发的大隐静脉曲张约占55.6%。目前对该病已有许多治疗方法,传统的方法是高位结扎大隐静脉,剥脱曲张静脉,结扎切断交通静脉。对于中、重度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施行深静脉瓣膜重建术。  相似文献   

3.
从1980年 Kistner 提出了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这一新概念,对传统的大隐静脉曲张分类、诊断及治疗方法有了新认识,特别是针对引起大隐静脉曲张之原因进行的各种手术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我院近一年来应用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治疗7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曾伟  张丽峰  刘洋  刘源  林瑶  何春水 《西部医学》2013,(10):1492-1493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原因及手术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0例25条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同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根据影像学特征差异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结果大隐静脉主干残留及大隐静脉剥脱不全4条,小隐静脉曲张4条,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4条,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8条,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2条、左髂静脉受压1条,布加氏综合症2条。采取个体化手术治疗后,以上病例均治愈或症状缓解。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较为复杂,术前全面的影像学检查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是避免术后静脉曲张复发的关键。根据不同复发原因要采取相应的个体化手术方案,可达到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隐 -股静脉瓣膜功能在下肢静脉曲张中的变化。方法 :2 5 8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 ,共 30 8条患肢 ,通过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 ,深静脉顺行造影 ,对隐 -股静脉瓣膜及深静脉瓣膜功能进行测试。结果 :下肢静脉曲张隐 -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平均阳性率 90 .14 % ,仅有隐 -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平均阳性率 16 .11%。结论 :隐 -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仅是下肢静脉曲张的一种常见病理变化 ,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时重点要纠正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但不能忽视隐 -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处理。  相似文献   

6.
应用股浅静脉环缩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长沙铁路医院(410001)李家琅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常见的多发症.以往,对于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传统的做法即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抽剥术。1980年Kistnor首先提出了“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隐-股静脉瓣膜功能在下肢浅静脉曲张中的变化.方法 258例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共308条患肢,通过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深静脉顺行造影,对隐-股静脉瓣膜、交通支静脉和深静脉瓣膜功能进行检测.结果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平均阳性率为90.1%,单-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平均阳性率为16.1%,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合并交通支静脉和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平均阳性率为74.0%.结论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的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发生率很高,强调纠正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正>下肢静脉曲张是我国的常见病,最多见的病变是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经典的手术治疗包括:深静脉瓣膜重建术、交通支结扎术、大隐静脉高位  相似文献   

9.
笔者收治下肢静脉血液倒流性病变患者362例(440条下肢)。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45条下肢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和分段结扎术;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倒流Ⅰ~Ⅱ°者76条下肢作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倒流Ⅲ~Ⅳ°者319条下作胭静脉外肌袢代瓣膜术。429条下肢随访4月~9年,平均63月.367条下肢疗效良好.占85.55%。笔者认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和分段结扎术仅适宜治疗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倒流Ⅰ~Ⅱ°者首选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倒流Ⅲ~Ⅳ°者首选静脉外肌袢代瓣膜术。  相似文献   

10.
导管电凝微创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静脉曲张多见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性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其表现为患肢浅静脉曲张迂曲,多伴有酸胀和疼痛不适。病史长者可见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湿疹,溃疡等表现。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大隐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损伤较大。随着科学的发展,手术逐渐向着无创或微创方面改进。自2004年以来采用导管电凝微创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性下肢大隐静脉曲张92例,96条肢体,取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总结1996年收治的48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病例,主要临床检查资料有彩色多普勒和泛影葡胺深静脉造影。结论:股深静脉、交通支静脉和大隐静脉这3个静脉系统,单个或多个系统瓣膜功能不全是造成术后复发的原因,其中交通瓣膜功能不全是多发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原因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73例85条肢体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同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以评估下肢静脉功能,并根据不同的复发原因选择相应的术式。结果复发的原因有:大隐静脉主干残留及大隐静脉剥脱不全15条,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未纠正44例,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21条,血栓形成后遗症5条。本组采用手术方式: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15例,股静脉缩窄术44例,内镜下交通支离断术21例,腘静脉肌襻成行术5例。同时施行腔内激光治疗和环行缝扎术。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主要原因是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术前全面的检查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是防止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rimary deep venous insufficiency,PDVI)是引起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和浅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自1997年4月至2002年10月山东宁阳第一人民医院应用自体大隐静脉行股浅静脉瓣窦包窄术治疗下肢PDVI患者13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黄道景  龚凯等 《广东医学》2002,23(11):1168-1169
目的:观察隐-股静脉瓣膜功能在下肢浅静脉曲张中的变化,方法:258例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共308条患者,通过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深静脉顺行造影,对隐-股静脉瓣膜、交通支静脉和深静脉瓣膜功能进行检测。结果: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平均阳性率为90.1%,单一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平均阳性率为16.1%,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合并交通支静脉和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平均阳性率为74.0%,结论: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的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发生率很高,强调纠正深静瓣膜功能不全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处理。  相似文献   

15.
阮俊  胡红 《西部医学》2013,(4):589-59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检查在大隐静脉曲张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大隐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小腿交通静脉行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大隐静脉及下肢深静脉的管壁回声、管腔形态、有无静脉血栓及瓣膜功能等。结果 43例患者中,单纯大隐静脉曲张而深静脉正常15例占34.9%,伴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8例占65.1%,其中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4例占14.2%,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占7.1%。结论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检查作为大隐静脉曲张的首选检查之一,为临床医生选择手术方式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大隐静脉曲张术前彩超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和浅静脉曲张最主要的原因,常影响下肢深静脉、浅静脉和交通静脉三个系统或其中二个系统。其治疗需根据病变范围、严重程度采取个体化的综合性治疗^[1]。近几年来,我们对患轻中度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在综合性治疗基础上、采用股浅静脉戴戒术(也称环缩术)修复瓣膜功能,控制深静脉血液倒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股、腘静脉畸形21例分析上钢五厂职工医院(200940)谢志刚下肢静脉疾病经静脉造影可分为:原发性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单纯大隐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血管变异、畸形四大类。在诸多下肢静脉疾病的文献报道中,股、静脉畸形报道者不多。我院自1991...  相似文献   

18.
采用美国IMEX公司组合式无创血管检测仪,光电容积(PPG)方法检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共45例47条肢体。通过测定患肢的静脉再充盈时间(VRT)值,与深静脉造影结果作为对比,提示PPG检测能作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断方法之一。另外,应用大腿加气压带测定VRT值,可对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和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进行鉴别并可区分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程度。  相似文献   

19.
下肢深静脉逆行造影在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疾病中的应用(附57例临床分析)闫波马晓飞苏少飞在临床上,对下肢大隐静脉曲张行高位结扎及剥脱术后,多数患者痊愈,但少数患者复发,患肢肿胀、疼痛,色素沉着,发生皮炎等,严重者踝部溃疡经久不愈,通过股静脉逆行性造影证...  相似文献   

20.
下肢浅静脉曲张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病因是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传统经典术式包括各种深静脉瓣膜建术,曲张浅静脉结扎抽剥术,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化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