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通过实证研究考察签约家庭医生是否促进了分级诊疗、有序就诊和健康管理等服务的普及。方法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路街道18个居委100户居民家庭,共1 800名常住居民,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签约居民与未签约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结果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更好地实现了有序就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双向转诊方面的比例均高于未签约居民。签约居民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为35.15%,转诊的比例为21.43%,未签约居民分别为16.87%和9.61%。签约居民利用较多的社区医疗服务项目包括:在社区看病配药、免费健康体检和参加健康讲座。未签约居民使用最多的项目同样如此,但使用比例低于签约居民。结论较未签约居民而言,签约居民下沉就诊比例更高并且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比例更高,这表明签约服务已经初显成效。扩大社区卫生机构药品目录、鼓励居民与家庭医生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是完善家庭医生制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实证研究考察签约家庭医生是否促进了分级诊疗、有序就诊和健康管理等服务的普及。方法 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街道18个居委100户居民家庭,共1800名常住居民,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签约居民与未签约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结果 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更好地实现了有序就诊。在社区卫生中心首诊以及双向转诊方面的比例均高于未签约居民。签约居民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为35.15%,转诊的比例为21.43%;未签约居民分别为16.87%和9.61%。签约居民利用较多的社区医疗服务项目包括:在社区看病配药、免费健康体检和参加健康讲座。未签约居民使用最多的项目同样如此,但使用比例低于签约居民。结论 较未签约居民而言,签约居民下沉就诊比例更高并且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比例更高。这表明签约服务已经初显成效。扩大社区卫生机构药品目录、鼓励居民与家庭医生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是完善家庭医生制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正【背景介绍】近年来,家庭医生制度在我国方兴未艾。北京市2010年起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居民可自愿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并免费享受慢病管理等服务。上海自2011年起启动家庭医生制度构建,已覆盖全市所有社区,截至去年底签约常住居民1027.3万人。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力争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与居民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对居民社区门诊就诊状况的影响情况。方法:采集2012—2015年上海市虹口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所有门诊数据,包括每名签约居民和未签约居民的基本信息和医疗费用、就诊次数等信息。结果:2012—2015年期间社区居民在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发生的就诊数据呈现增长趋势,其中签约居民在年就诊人数、年医疗总费用、年人均医疗费用、年人均就诊次数方面的增长率分别为137.87%、203.02%、27.95%和31.40%,均高于未签约居民的-18.55%、-32.46%、-15.25%和-21.69%。结论:家庭医生制度实施后,签约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利用水平显著上升,该项制度对引导居民就诊"下沉"社区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上海:家庭医生签约启示录2011年上海启动家庭医生制度试点,希望通过签约引导居民初步认识、接触并逐步接受家庭医生服务,这种"软签约"被称为上海家庭医生制度1.0版。此后,上海不断创新签约方式,截至2016年,上海市签约的常住居民超过1000万人,签约率超过45%,家庭医生与居民的签约服务关系逐步建立。作为全国特大型城市,上海的做法有何启示?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上海市长宁区家庭医生制的实施效果,为完善家庭医生服务内容提供依据和支撑。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家庭医生服务利用及效果评价"调查表,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所有的调查员均由复旦大学统一培训。结果 :共调查社区常住居民736人,其中签约居民412人(56.0%),60岁以上居民占60.1%,38.9%的调查对象有明确诊断的慢性病。既往半年有就诊记录的调查对象中,签约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利用率(77.9%)是非签约居民(31.5%)的2.47倍(P0.01)。家庭居住区域、是否签约家庭医生、家庭人均年收入影响社区居民的就诊行为。签约居民、低学历居民、41~80岁社区居民生病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首诊意愿高于非签约居民(OR=1.80,95%CI:1.11~2.92)、高学历居民(其中初中及以下组OR=4.45,95%CI:1.86~10.61;大专组OR=2.29,95%CI:1.06~4.97)、40岁及以下居民(其中41~60岁组OR=2.78,95%CI:1.10~7.00;61~80岁组OR=3.46,95%CI:1.00~11.90;80岁以上组OR=4.55,95%CI:0.97~21.43)。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满意度非常高,总体评分为93.44。结论 :上海市长宁区试行的家庭医生制成效明显,为探索"优化社区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上海市2013—2015年所有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工作的机构进展情况,找到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对2013—2015年上海家庭医生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趋势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1.0版)的构建始于2010年底,至2015年底在全市范围基本全覆盖。在此期间,家庭医生及其团队数量和质量缓慢提升,常住居民签约率稳步上升,初级卫生服务逐步推进,预约和双向转诊的数量逐渐增加,健康管理服务方面成绩显著。但仍存在团队人员配备不合理、远郊居民签约率下降、城区家庭医生签约饱和率低、健康档案动态更新率低等问题。结论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2.0版)需深入分析城郊差异,提升健康管理服务内涵,加大对家庭医生岗位的政策倾斜力度,并积极落实签约工作,以促进有序诊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上海市实行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服务工作进展情况,即"家庭医生制度2.0版",找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方法针对"家庭医生制度1.0版"存在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接受度不高、签约履约率低、居民无序诊疗和医疗费用逐年上涨等突出问题,上海市启动了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工作,通过3家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市级平台优先转诊;提供长处方和延伸处方的便捷用药服务等举措,努力尝试解决1.0版存在的问题。结果上海市24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展"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工作。截止2018年底,医疗机构组合签约人数已超过666万人,已签约居民中77.09%在签约的3家医疗机构内就诊,在签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率达到了57.77%左右,"家庭医生制度2.0版"对分级诊疗的落实和医疗服务下沉社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结论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2.0版"实施3年多来,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有序诊疗正在不断改善,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在实施中;延伸处方优惠政策凸显,医疗服务逐渐下沉社区。但是医疗费用仍然持续增长,后续需要家庭医生加大对签约居民医疗费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实证调查研究签约家庭医生是否促进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方法采用两阶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虹口区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是凉城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江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2 120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依托问卷调查,了解签约居民与未签约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结果签约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更满意。在就诊环境、就诊设备、就诊体验、医疗技术和服务态度等方面均高于未签约居民。签约居民对就诊环境满意为95.52%、服务态度为94.25%和沟通顺畅为90.24%,未签约居民分别为86.1%、82.39%和78.69%,满意项目与签约居民的相同,但满意度均低于签约居民。结论较未签约居民而言,签约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签约家庭医生的影响程度和应用效果。方法采取社区居民81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调查表进行研究和调查。结果有效研究人数760人,其中签约家庭医生居民320人(42.1%),未签约家庭医生居民440人(57.9%);近三个月以来,因为身体不适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签约居民(64.5%)明显比未签约居民(28.63%)高(P0.05)。家庭人均年收入、文化程度、性别、职业、自评健康状况是影响家庭医生签约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合理应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仅能够提高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就诊率,具有良好的签约效果,而且还能合理优化社区卫生资源,提高社区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上海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历程,分析工作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与设想,为试点工作在全市推广与深化提供参考。【方法】依据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云管理APP,采集并分析上海市各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工作相关数据,并通过专家咨询法,对知情人进行访谈。【结果】上海市全部23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启动了"1+1+1"签约服务试点,签约居民超过335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签约率达到65.80%;为签约居民开具延伸处方超过91万张;签约居民门诊在"1+1+1"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内就诊为74.69%,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接近70%,在签约社区就诊达53.84%。【结论】签约试点进展良好,但仍然存在各社区试点进度不一、就诊频次过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极性受限及供给模式单一等问题,需要从试点推广、落实服务举措、夯实运行机制、借助信息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已在多个区、县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其核心是在居民与家庭医生制服务提供者之间建立契约式签约服务.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就医居民签约家庭医生的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社区就医居民签约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意愿程度一般,主要影响因素有居民对本社区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知晓程度、就医行为、转诊经历及对社区首诊的接受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天津市北辰区大张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情况,分析影响居民服务利用满意度的因素,为卫生服务中心改进服务品质的提供数据支撑。方法运用描述性分析对大张庄镇200名居民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和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调查对象中男性占29.0%,女性占71.0%,48.0%的签约居民比较愿意继续保持签约关系。结论大张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工作进展情况较好,居民依从性较高,建议进一步细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内涵,加大社区医院的医疗卫生设备和人力资源投入,增加服务项目的多样性,进一步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推行以家庭医生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社区居民家庭健康管理服务为工作内容、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为工作形式的新型健康管理服务运行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西青区李七庄街社区家庭医生签约现状及居民对签约模式满意度。方法收集2017-2019年李七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人群一般资料,并每年随机选取已签约居民1 000名,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满意度。结果 2017-2019年天津市李七庄街地区签约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签约人数分别为9 973人、15 009人和20 187人。2017-2019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逐年递升,分别为70.0%、80.8%和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886,P<0.001。结论李七庄街社区家庭医生签约人数越来越多,签约服务满意度逐年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实证调查研究签约家庭医生是否促进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方法 采用两阶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虹口区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是凉城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江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2 120名居民为研究对象,依托问卷调查,了解签约居民与未签约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结果 签约居民对社区卫生的服务更满意。在就诊环境、就诊设备、就诊体验、医疗技术、服务态度等均高于未签约居民。签约居民对就诊环境满意为95.52%、服务态度为94.25%、沟通顺畅为90.24%。未签约居民分别为86.1%,82.39%,78.69%,满意项目与签约居民的相同,但满意度均低于签约居民。结论 较未签约居民而言,签约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6.
通过介绍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合微信互动平台和移动工作平台的服务功能,将线上健康咨询、健康宣教、健康管理、移动签约、移动诊疗与线下服务相结合,构建基于 “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实现了为签约居民提供“互联网+”线上线下结合的便捷、高质量、个性化社区卫生服务,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全面了解北新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服务相关指标及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反馈情况。方法通过对2014—2016年北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岗的13位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情况进行调查,测评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的知晓率及满意度。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有效签约率、预约门诊率、履约率逐年增加,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的知晓率及满意度也是逐年增加;调查发现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服务人数基本达到饱和,签约率未见提高,家庭医生对再新增签约意愿减弱;家庭医生首诊率近2年无明显提高。结论随着家庭医生工作的深入,有效签约率、预约门诊率、履约率、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知晓率及满意度明显提高,居民签约率的提高受限于家庭医生数量,家庭医生首诊率达到一定比例后呈现暂时的顶端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各地新闻     
正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现"上海模式"据上海市卫生计生委透露,目前上海市已有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启动"1+1+1"签约,已签约居民4.78万人,就诊下沉效果初显。上海市希望在新一轮医改中构建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医养结合体系,提升整体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签约居民与非签约居民对卫生服务项目利用的差异,了解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满意度,为完善甘肃省乡村医生家庭签约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确定甘肃省农村地区1 900名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建立数据库后进行数据描述、χ2检验等。结果签约居民首次诊疗选择家庭医生、接受慢性病服务和接受健康体检服务的比例明显高于未签约居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较高的主要是家庭医生的服务态度、签约服务模式、技术水平和报销比例,分别为95.77%、92.51%、87.88%和85.18%;对村卫生室医疗设备配置、药品种类和药品价格的满意度较低,分别为51.95%、65.31%和75.24%。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显著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居民满意度较高,但村卫生室医疗设备配置、药品种类和药品价格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新医改背景下,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是实现分级诊疗的重要措施,传统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居民的卫生保健需求,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双重指挥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面临许多共性的问题,尤其在西部地区更加凸显。本研究介绍了目前国内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分析了西部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政策推行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