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诊起源于《内经》,丰富于《脉经》、《中藏经》,扁鹊、华佗曾有贡献;清代诊法专著《望诊遵经》、《形色外诊简摩》有甲诊专论,发展明显。其理论,在生理上将爪甲纳入胆肝系统,甲为筋之余、肝之华、胆之外候。爪甲的形色能反映禀赋中的胆腑形质;在病理上重视甲下血色观察,以甲下青黑为厥之凶兆。周学海发明按甲观察法,为我国望甲观察微循环变化动态之始,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2.
黄元御在脏腑气机升降理论的基础上,指出胆之“甲木下降”与全身脏腑气机升降有密切的关系。胆为甲木,化气相火,一气周流,肺、肾、心、肝乃至胃家和膀胱等,其生理功能正常发挥,无不与胆之甲木下降、相火潜藏有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甲木不降,克胃土,则胃气上逆,胆之相火扰心火则心君躁烦,甲木、相火逆升刑肺而致咳嗽和鼻渊,相火不藏于肾导致源泉失温、生气绝根,胆气不降易致肝木不升、郁结生风。因此在治疗上,降甲木、潜相火,乃是针对气机逆乱而从胆论治的治疗大法。探讨甲木下降的理论,可以补充丰富脏腑升降制克理论,对《内经》“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提出新的诠释,并为临床提供较新的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甲诊临床浅识孙咸茂,黎涛,赵辉(青岛市401医院266071)关键词甲诊,望诊,临床应用甲诊属中医望诊范畴,源于《内经》,发扬于后世。《灵枢·本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灵枢·天年...  相似文献   

4.
对185例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析,同时观察甲、戊及甲戊重叠感染者的临床特点,结果为:甲肝占373%,戊肝占205%。甲戊肝占81%,老年戊肝显著高于非老年者。戊肝发热发生率显著低于甲或甲戊肝;戊及甲戊肝淤胆症状发生率平均ALP及GGT显著高于甲肝;甲戊肝炎哎吐及上腹痛发生率,平均ALT、AST及TBil显著高于甲或戊肝;B超显示肝者胆囊壁边比例异常率及透声差比甲肝多见;三种肝炎均有少部分门、脾静脉扩张者。提示:北京地区急黄疸肝炎中HAV感染是主要病因,HEV是次要病因,老年HEV感染率同。戊肝、甲戊肝淤胆症状比甲肝明显多见;甲戊肝症状及肝功损害较甲肝或戊肝重;三种肝炎均可致门脾静脉暂时性扩张。  相似文献   

5.
清代周学海的《形色外诊简摩》一书,是明清以来少有的望诊学专著。该书上承《内经》,详述望诊;形色合参,察形为先;推崇面诊,创分位图;重视舌诊,法汇寒温;参合脉象,辅以闻问。本书对于中医诊断学尤是其望诊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6.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纵横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纵横谈陈明(河南中医学院450003)关键词:内经;脏象理论;胆《素问·六节脏象论》(以下简称本篇)提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围绕这个问题,注《内经》之大家各陈己见,背定者有之,否定者亦有之。兹采陆古今众说,披评于次。一、从校勘入...  相似文献   

7.
胆石病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胁痛”、“胆瘅”范畴。胆附于肝,内藏胆汁,故《千金要方》又称胆为“中清之腑”,胆的功能以通降下行为顺。  相似文献   

8.
甲诊源流     
通过对甲诊从古至今的历史文献回顾,梳理了甲诊的发生、发展过程。《内经》奠定了甲诊的基础,秦汉时期全面发展,唐宋元在《内经》的基础上全面整理,清代发展而专著迭出,现代甲诊逐渐兴旺,明确了甲诊在中医中的地位和价值,以期得到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临床许多小儿疾病都可以出现血清谷丙转氨酶(AI,T)和(或)胆红质(TBIL)升高,尤其合并乙肝标志(HBV-M)阳性时,易误诊为病毒性肝炎转传染病院或传染科。笔者对临诊中误诊的10例患儿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地文未附表。2讨论本丈10例小儿8种疾病并非罕见引起ALT、TBIL升高的疾病。肝脓肿,肝豆状核变性本身即存在肝损害,伤寒、败血症、猩红热则由于细菌、毒素作用导致肝损伤,胆囊炎、胆总管囊肿等胆系疾病,由于胆系与肝脏在解剖、生理生化学上存在的特殊关系,使肝、服疾病正为影响;关于药物引起的肝损害,除药物本身的作…  相似文献   

10.
胆为六腑之一,附于肝而为之表里,因内藏精汁,故《灵枢·本输》称它为“中精之府”。精汁者,胆汁也,乃源于肝,受肝之余气而成,惟其疏泄畅通下行,方能注入肠中以行消化之功。现临床上影响胆之疏泄、通降不畅的因素颇多,诸如湿热侵袭、饮食积滞、蛔虫上扰,情志抑郁、肝失疏泄、以及脾胃失和、腑气不通等等,均可导致胆的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利胆之治法正是针对胆气疏泄通降失常而设,其主要作用可使郁闭的胆气得以疏通,或令胆中郁滞之留邪能予清除,从而恢复胆腑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1.
祛风解表药大多味辛质轻体薄,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证。笔者受《内经》“风气通于肝”“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的启示,学习古人治肝用祛风药的经验如《千金方》之补肝汤、补肝散;《和剂局方》之逍遥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方》之泻肝汤、补肝汤;严用和《济生方》之柏子...  相似文献   

12.
《素问·奇病论篇》云:“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林亿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曰:‘胆者中精之府,五藏取决于胆,咽为之使。’疑此文误”。  相似文献   

13.
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本组54例系1983年8月11日至11月11日之间的门诊病人,经过排除肝胃等部位器质性疾病之外,而临床疑诊为慢性胆系疾病者。对照组50例确诊无胆系疾病的门诊患者。二、方法:眼科裂隙灯显微镜一架,对临床疑诊胆系疾病的患者及对照组分别在暗室中进行虹膜检查。被检查者的下腭和额部要固定在支架上,先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对虹膜进行总体评价,然后放  相似文献   

14.
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胆附于肝,其经脉落肝,《难经·四十二难》中说:“胆在肝之短叶间。”肝胆疾患与情志有关,而胆气盛衰常涉及情志活动变化。临床上某些惊悸,虚怯,失眠,多梦精神情志病变也从胆来论治。胆内贮藏胆汁,《灵枢·本输篇》称它“中精之府。”“十一脏取决于胆。”胆汁疏泄下行,注入肠中以助消化饮食物。由于外邪侵袭,情志忧郁;酒食  相似文献   

15.
中医所称之肝,显然有别于现代医学的同名脏器,为脏象学说的一部分,它的创立,我国古代解剖学知识固然提供了一定依据,但主要还是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指导下,通过对人体生理现象、病理变化以及医疗实践的长期严密观察,应用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予以归纳,才形成经过实践检验的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文仅就中医经典文献《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有关肝(亦涉及胆)的论述,举其大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通腑泄热法在胆胰疾病中的运用黄泰生(江西省南昌县中医院330100)关键词胆胰疾病,中医药治疗,通腑泄热法,临床应用胆为奇垣之腑,《灵枢,本辖篇》曰:“胆者,中精之府,”与肝互为表里,相互沟通,功主疏泄,性喜务达,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生理特性为“泻而...  相似文献   

17.
眩晕病;内伤为主,多系本虚标实,其病变以肝、脾、肾为重点。三者中以肝为主。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见于多种疾病亦可单独出现。1历代沿革眩晕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如《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人于脑则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念则目眩以转矣”;吸枢》海论篇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口问篇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统上所述《内经)}认为其病在肝在脑,病机属民,属虚,外邪乘虚而入所致。历代医家在…  相似文献   

18.
“胆虚”之记载从《内经·素问》记载开始,后随历代医家之源流分派,其对“胆虚”之见解亦大有不同。胆为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腑,其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发病特征。肝胆相表里,胆为中正之官,刚正之腑,主决断;胆属足少阳经。少阳为枢。胆病则气机疏泄失常,枢机调控失灵,情志调节失控,故而出现“……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儋谵,恐人将捕之,嗌中喻口介然,数唾……”等症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胆腑·胆虚寒》中提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胆象于肝,为清净之腑,喜宁谧柔和,恶烦扰壅郁。胆虚,治疗上当以温胆,温胆即为和胆,和胆即为补胆也^[1]。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载:“按之心下满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芍药、枳实、大黄、大枣、生姜。心下,即是指胸腹部分,痛的范围满于胸腹并多旁及两胁,解剖位置属肝、胆、胃、胰、脾。笔者临床上曾师其法而用之,治疗阻塞性黄疸、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现介绍病例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利胆一法的临床运用历史悠久,自《伤寒论》便有明确组方,目前主要应用于肝胆疾病的治疗。本着治病求本、异病同治的思想,利胆一法在临床中还有更广泛的运用。胆为联系女子胞与脏腑之间的纽带;胆与肝连,可有助于肝之疏泄;胆为中正之官,可参与胞宫开闺藏泄的调节。在妇科的临床中,合理使用利胆、清胆中药,可获得确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