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松杰  郎德海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2):1389-1390
目的 探讨Cockett综合征的诊治特点.方法 30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通过顺行静脉造影明确病变,均行小径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或支架置入(Stent)术治疗.结果 2例因左髂静脉完全闭塞而插管治疗失败,改行保守治疗.28例患者成功建立静脉通道,其中3例行PTA,25例成功置入支架.其中20例二期行曲张浅静脉抽剥术,5例慢性溃疡患者二期行曲张浅静脉抽剥+溃疡植皮术.2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28例左下肢肿胀25例消失,3例仅遗留有轻度左下肢肿胀,予穿弹力袜治疗后好转.结论 PTA和/或Stent治疗Cockett综合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安全有效的特点,但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王祥魁  高涌 《实用全科医学》2010,8(4):421-421,459
目的探讨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的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2例左髂静脉病变患者采用腔内治疗,其中20例行单纯性球囊扩张,12例球囊反复扩张后置入自膨式Z型支架或Wallstent支架。对合并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二期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扩张成功32例,出院时所有患肢疗效良好。术后随访,所有静脉曲张消失、溃疡愈合,14例皮肤色素沉着消失,2例明显减退,11例慢性左下肢肿胀消失,轻度肿胀3例。结论采用介入方法治疗左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可作为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手术取栓,经皮-大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支架置入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0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采用股静脉切开导管取栓,经皮、大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置入治疗,静脉造影评价静脉通畅程度.10例均在术前行腹部和下肢增强CT检查明确诊断;7例增强CT见下腔静脉内血栓者行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股静脉切开导管取栓,取栓术后经皮、大隐静脉置5 F导管鞘溶栓;3例直接行取栓溶栓治疗.10例均行球囊扩张及髂静脉支架置入术.结果 静脉造影示髂静脉再通率100%;术后患肢肿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 手术取栓、经皮经大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置入是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之一;术前腹部和下肢增强CT检查可明确下腔静脉有无血栓形成从而为置入滤器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在临床中开展腔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91例IVCS患者均采用腔内介入治疗方法,50例行左髂总静脉病变段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球囊直径选择为820 mm;41例行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术(PTA+stent),其中19例置入国产Z型支架,22例置入Wallstent网状支架。对合并下肢静脉曲张及溃疡者行二期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月3年。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在置入国产Z型支架过程中穿通左髂静脉壁,在局部形成血肿,后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置入支架患者术后造影见病变髂静脉恢复通畅,无狭窄及侧枝循环显影,支架到位后扩张良好,未发生移位至下腔静脉及右心房而影响右髂静脉及下腔静脉回流。术后随访,所有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静脉曲张和溃疡愈合;31例皮肤色素沉着消失,6例减退;75例左下肢肿胀消失,轻度肿胀7例。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IVCS具有良好的近期、中期效果。该法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治疗IVC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在临床中开展腔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91例IVCS患者均采用腔内介入治疗方法,50例行左髂总静脉病变段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球囊直径选择为8~20 mm;41例行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术(PTA+stent),其中19例置入国产Z型支架,22例置入Wallstent网状支架。对合并下肢静脉曲张及溃疡者行二期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月~3年。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在置入国产Z型支架过程中穿通左髂静脉壁,在局部形成血肿,后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置入支架患者术后造影见病变髂静脉恢复通畅,无狭窄及侧枝循环显影,支架到位后扩张良好,未发生移位至下腔静脉及右心房而影响右髂静脉及下腔静脉回流。术后随访,所有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静脉曲张和溃疡愈合;31例皮肤色素沉着消失,6例减退;75例左下肢肿胀消失,轻度肿胀7例。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IVCS具有良好的近期、中期效果。该法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治疗IVC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病例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Cockett综合征)的经验。方法1991年2月至2005年9月在我院血管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60例DVT患者中,95例合并Cockett综合征。其中左髂总静脉闭塞20例,狭窄>50%者53例,狭窄<50%者22例。全部病例均经左腹股沟切口行股静脉切开取栓术,术中发现并同时处理Cockett综合征(1)对左髂总静脉闭塞的患者,10例行闭塞段切除重建术,3例行左髂总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搭桥术,3例行健侧大隐静脉耻骨上转流(Palma)术;(2)对狭窄>50%的患者,5例行扩张后支架植入术,8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4例行狭窄切开隔膜切除成形术;36例狭窄>50%的患者,用F8-10 Fogarty取栓管反复取栓扩张2~4次后,可使狭窄率小于50%。全部病例术后均经左大隐静脉分支留置的导管行局域性抗凝和溶栓及静脉造影。结果治愈82例(86.3%),1例死于心肌梗死,其余12例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同时处理Cockett综合征是提高DVT治愈率的关键。闭塞的左髂总静脉以闭塞段切除重建术治疗为好,严重狭窄的以血管成形或支架植入术治疗为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急性下肢DVT患者均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同时行溶栓导管置于血栓处行溶栓治疗,溶栓第3、5、7天再经溶栓导管造影评价溶栓效果及静脉通畅程度,根据通畅程度行单纯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及出院随访。结果:置管溶栓术对急性下肢DVT有效率100%。溶栓成功后10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18例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出院后继续口服抗凝药物6个月,并应用弹力袜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随访6个月至5年,疗效满意。结论:置管溶栓术及溶栓后单纯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是治疗急性下肢DVT的有效方法,创伤小,疗效高,并发症少,对防治下肢DVT后综合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艳  翁国勤 《浙江医学》2017,39(24):2307-2309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行腔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对44例IVCS并发急性下肢DVT患者行滤器置入、置管溶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及滤器取出的综合腔内介入治疗;并同时进行围术期舒适护理,包括给予充分的心理辅导、正确的健康宣教及精细护理,严密观察并准确评估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潜在并发症等。观察患者的疗效。结果44例患者术后左下肢肿胀症状均快速减轻或消失。溶栓后造影显示左股总至下腔静脉血栓基本消除。术后3~6个月下肢静脉CT造影示髂静脉支架均通畅,随访3~18个月临床疗效满意。患者围术期均无症状性肺栓塞、严重血管损伤及脏器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IVCS并发急性下肢DVT患者行腔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围术期舒适护理可提高疗效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双股静脉入路血管腔内技术治疗左髂-股静脉血栓(LI-FVT)的有效性。方法左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先经右侧股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向左侧髂静脉逆行插管;对逆行插管失败的患者,行左侧股静脉穿刺插管,顺行开通左侧股-髂静脉至下腔静脉内。对血栓闭塞段应用溶栓导管(OASIS)持续接触性溶栓3~4 d,对溶栓后髂股静脉流出道明显狭窄者,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结果12例经双股静脉入路治疗者,10例技术成功,均取得明显的疗效,表现为患肢肿胀迅速消退,疼痛消失,肢体松软,活动恢复正常;1例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另外2例未成功置管改行经左小隐静脉置管持续溶栓术。术后随访3~9个月,平均6.6个月,无症状性复发及肺栓塞。结论双股静脉入路治疗I-FVT,成功率高、安全、创伤小临床应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腔内介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女性49例,男性4例)的临床资料.41例患者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予以导管引导下溶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12例患者表现为慢性静脉高压,予以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1±15)个月.术后1个月、6个月及以后每年进行一次临床和造影评估.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左髂静脉均完全畅通,4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37例(90.2%)患者血栓完全溶解.在术后随访中,49例患者(92.5%)症状完全缓解,4例患者症状明显缓解(7.5%),50例患者(94.3%)支架完全畅通,3例患者(5.7%)出现了支架再狭窄.无死亡患者.结论 腔内介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可明显缓解患者症状,具有较高的早-中期通畅率,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腔内治疗的方法。方法: 93例左髂静脉病变患者采用腔内治疗,经左股静脉入路,Seldinger技术穿刺置入导管鞘及交换导丝引入球囊扩张导管,反复扩张后置入自膨式Z型支架或Wallstent支架。对合并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二期手术治疗。结果: 93例中成功进行左髂总静脉病变段扩张90例,置入支架74例,3例穿通髂静脉壁,在局部形成血肿,全组无手术死亡。置入支架后造影见病变髂静脉恢复通畅,支架放置到位及扩张良好,无移位至下腔静脉而影响右髂静脉及下腔静脉回流。93例患者出院时肢体肿胀明显缓解。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具有良好的近期效果。该法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Cockett综合征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介入治疗联合手术取栓的经验。方法: 对46例Cockett综合征并发DVT患者采取腔静脉滤器植入,股静脉切开取栓,髂静脉球囊扩张内置支架。结果: 术中发现左髂静脉均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随访1~36个月,肢体肿胀完全消退37例,肢体肿胀消退2/3以上5例,肢体肿胀消退1/3以上3例,肢体肿胀消退略有减轻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介入治疗联合手术取栓治疗Cockett综合征并发DVT疗效确切,安全,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1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31例行腔内治疗的IVCS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手术前后髂静脉狭窄率,及患肢与健肢大小腿周径差。术后采用多普勒超声随访管腔通畅率及有无支架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31例患者中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25例,单纯球囊扩张6例,1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IVCS患者采用置管溶栓。手术前后髂静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手术前后患肢与健肢大小腿周径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3~36个月,术后3、6个月及1、2、3年髂静脉通畅率分别为96. 0%、90. 2%、85. 6%、84. 2%及83. 1%。1例(6. 5%)患者置入支架后近端回缩移位,行补救性支架置入1枚。3例髂静脉闭塞(单纯球囊扩张),1例术后1年支架内形成血栓,4例下肢溃疡愈合无明显复发,26例下肢肿胀缓解,8例下肢静脉曲张及沉重感缓解。结论腔内治疗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来说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介入疗法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7月至2011年6月,回顾性分析214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采用包括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动脉留置导管溶栓、机械性血栓碎吸、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综合介入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无肺栓塞发生.术后1周、2周、4周的有效率分别为97.2%、98.6%、100%.结论综合介入方法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技术治疗Cockecl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2例接受介入(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的Cockett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和回顾性研究.结果:12例患者术后左髂总静脉管腔通畅,随访5~27个月,患肢症状消失,疗效满意,临床无复发.结论:介入技术足治疗Cockett综合征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接法下肢静脉血管成像(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venography, MSCTV) 在Cockett’s 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直接法MSCTV 诊断的Cockett’s 综合征的影像特点, 对髂总静脉受压节段进行管腔轴位重建, 计算受压节段狭窄椭圆比, 以1:3 设定界值并根据是否伴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I~III 型, 制定不同治疗方案, 以下肢周径差及6 个月随访结果评价治疗效果。结果:MSCTV 诊断Cockett’s 综合征35 例, 其中I型5 例, 表现为左髂总静脉局部受压变扁, 管腔轴位椭圆比>1/3, 狭窄远端静脉扩张伴或不伴侧支循环通路的建立, 采用保守治疗。II 型19 例, 表现为管腔明显狭窄, 管壁呈明显弧形受压切迹, 管腔轴位椭圆比≤ 1/3, 采取介入治疗方案, 其中5 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 14 例行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治疗。III 型11 例, 表现为管腔明显狭窄或节段性闭塞、狭窄处对比剂缺失或于管腔两侧线样通过, 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 采用溶栓后支架植入术。35 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恢复良好, 1 例患者术后6 个月并发左股静脉节段性血栓形成, 余无明确再狭窄及血栓复发征象, 无肺动脉栓塞病例。结论:直接法MSCTV 能对Cockett’s 综合征做出准确诊断, 并能通过后处理重建准确评估髂内静脉的受压程度及属支血管的病变情况, 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ockett综合征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8例Coekett综合征患者行血管腔内治疗,血栓形成组22例,无血栓形成组16例,其中12例单纯行球囊扩张术(PTA),26例行PTA+支架植入术.结果 38例均获得技术成功,血栓形成组有1例形成后腹膜血肿.34例得到随访,1例术后4周血栓复发,经再次手术取栓后肿胀消退.5例出现血栓后综合征表现.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Cockett综合征安全、有效,近、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介入联合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介入技术联合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初步经验。方法对65例左下肢DVT患者采取腔静脉滤器植入、股静脉切开取栓、髂静脉球囊扩张内置支架以及暂时性动静脉瘘等方法治疗。结果术中发现左髂静脉均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随访1—48个月,肢体肿胀完全消退52例(80.00%),肢体肿胀消退2/3以上7例(10.76%),肢体肿胀消退1/3以上4例(6.15%),肢体肿胀略有减轻3例(4.62%),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介入治疗联合手术取栓治疗Cockett综合征并发DVT疗效确切、安全、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9.
郑卫华  庹艳红  代芬  雷红卫 《医学综述》2014,20(21):4023-4024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入路介入治疗左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CS)伴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间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左侧ICS伴血栓形成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导管溶栓及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ICS经左侧腘静脉穿刺、插管造影可见左侧髂静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部分有侧支循环形成。导丝通过狭窄或闭塞段并成功进行介入治疗。术后造影示左侧髂静脉恢复通畅,侧支循环减少或消失。患者左下肢肿胀消失,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腘静脉入路介入治疗左侧ICS伴血栓形成,操作方便且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溶栓加成形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合并下腔静脉(IVC)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26例,采用经血管行IVC血栓内溶栓、大球囊成形术、球囊分次扩张加支架压迫血栓成形术;其中21例置管溶栓与我院早期18例全身静脉溶栓对照。结果造影发现26例IVC肝段上方呈膜性孔型狭窄或闭塞,膜下血栓形成。21例行IVC置管溶栓,溶栓效果明显高于全身静脉溶栓(P<0.01);7例血栓消失后行球囊成形术,14例血栓缩小后行球囊加支架成形术。5例急症患者行球囊加支架成形术。24例治疗成功,成功率92.3%。术前下腔静脉压力(28±6)cmH2O,术后压力(14±4)cmH2O,术前术后下腔静脉压力下降明显(P<0.05)。并发症2例,1例内支架闭塞,1例肺栓塞,占7.7%。随访3-72个月,平均36个月,20例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5例明显缓解,1例3个月后再次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结论介入治疗BCS合并IVC血栓具有微创性、可重复、安全有效,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