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与苯并(a)芘分布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各种类型采样器,在南方、北方代表性的燃煤城市于不同季节测定了TSP、IP及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得出了IP/TSP的比值,同时分析了BaP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上的分布。为制定可吸入颗粒物的卫生标准及研究颗粒物污染对健康影响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2.
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组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京、上海、武汉、太原、淄博等市采集了大气中不同粒径的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IP),获得了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分布图、不同季节的浓度变化曲线、TSP及IP中10种无机元素、10种PAH的浓度,为研究颗粒物污染对健康影响、制定卫生标准、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3.
细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 2年伦敦烟雾事件 ,使大气颗粒污染物倍受关注。几十年来 ,科学工作者对大气颗粒物做了大量研究。随着人们对颗粒污染物认识的加深 ,美国环保局 (EPA )也将大气颗粒物的监测由 1 972年颁布的悬浮颗粒物 (TSP)到后来增加可吸入性颗粒物 (IP,PM1 0 ) ,再到 1 997年增加细颗粒物(PM2 .5 ) ,并于 2 0 0 1年对此进行了修改 〔1〕。大气颗粒物的粒径范围是 0 .0 1~ 1 0 0 μm之间 ,又称总悬浮颗粒物 (TSP) ,其中粒径 (AD)≤ 1 0 μm的大气颗粒物可以进入人体呼吸系统 ,而被称为可吸入性颗粒物 (IP,PM1 0 ) ;粒径 (AD)≤ 2 .5 μm的…  相似文献   

4.
青岛市能源消费以煤碳为主,占能源构成的88.5%,空气污染属于典型的煤烟型,颗粒物是其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为了解青岛市居室内外空气中颗粒物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规律,我们在居住区、疗养区分别设点对室内外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IP)、总悬浮颗粒物(TSP)进行了长期监测,对IP中的B(a)P含量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太原市室内外空气颗粒物污染特征。方法于2004年4月-2006年10月在太原市21个社区541户家庭采用Aerocet531型粉尘仪-粒子计数器在采暖期和非采暖期测定室内外空气中PM1.0、PM2.5、PM7.0、PM10.0和TSP的浓度。应用Stata 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太原市空气污染最严重的社区室内、外TSP浓度分别为1 030.70和1 681.46μg/m3,采暖期与非采暖期比较,采暖期颗粒物浓度高于非采暖期;室外颗粒物浓度高于室内。对室内、外TSP贡献最大的是粒径2.5~7.0μm的颗粒物(PM>2.5~7.0),相应的构成比分别为37.58%和34.70%,其中室内污染以PM≤7.0(粒径≤7.0μm的颗粒物)为主,室外污染以PM>2.5(粒径>2.5μm的颗粒物)为主。不同粒径颗粒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TSP与PM>2.5~7.0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为0.928 0。室内、外采暖期PM>2.5~7.0相关性最强,采暖期相关系数高达0.675 3。结论太原市主要颗粒物污染为PM>2.5~7.0,室外空气颗粒物污染对室内影响较大,采暖期室内、外PM>2.5~7.0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陈娟 《生活与健康》2012,(12):19-20
PM2.5是空气中悬浮的空气动力学直径≤2.5微米的徽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因粒径≤2.5微米,可进入呼吸系统深部,细支气管、肺泡甚至血流。  相似文献   

7.
采暖期大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污染及其重金属分布状况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了解采暖期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污染状况及其重金属分布状态。方法于2003年12月-2004年1月在天津市某市中心区利用大气自动采样仪全天采集大气中颗粒物样品,连续采样32d。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和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定性检测颗粒物中载带的重金属,并对其中9种重金属进行定量测定。结果在采暖期内TSP、IP、PM25的日均值超标率分别为54.55%,57.58%,84.85%。颗粒中载带的部分重金属含量较高,如Cd、Pb和Ni都达到100mg/m^3以上。结论采暖期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PM25细颗粒物对重金属的载带能力较TSP和IP更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大。  相似文献   

8.
张玲 《家庭健康》2014,(1):55-55
PM2.5,也称细颗粒或可入肺颗粒物,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含量高,提示空气质量差。那么,该如何减少PM2.5对人体的损害呢?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用大流量分级颗粒物采样器采集了云南宣威县肺癌高发区空气中颗粒物,进一步测定了颗粒物表面形态、理化特性,表明该颗粒物呈细粒型,粒径小,比表面积大,90%的B(a)P被吸附在细颗粒上。该结果为论证宣威肺癌高发的原因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姜垣 《健康》2012,(7):11-11
空气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被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其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称为PM2.5,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30。由于粒径小,它可以到达呼吸系统深处,如细支气管、肺泡,甚至可以穿过细胞膜进入身体的其他器官,包括脑部,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国外已有大量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1.
砂型铸造作业车间空气颗粒物粒径分布范围广、成分复杂。本文对中外既往颗粒物特征研究成果包括质量浓度、分散度、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结构、元素组成、附着的化合物和超细颗粒的数量浓度、表面积浓度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以4、6、8小时采样测定室内空气IP浓度,分析不同采样时间测定值的精密度和分析误差。结果得到,当IP浓度<0.300mg/m~3时,8小时采样测定结果的变异系数最小,分析允许相对误差小于或近接10%,由此确立室内IP测定采样时间8小时适宜。同时在室内外空气悬浮颗粒物同步测定中分析了IP与TSP的关系,得到室内悬浮颗粒污染以IP为主。  相似文献   

13.
如今,在广播、电视和报纸等新闻媒体上,每天都发布“昨日空气质量”,其中常有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是指在空气的总悬浮颗粒物中,能经鼻和口腔吸入人体的那部分颗粒物,它可通过人的呼吸按粒径大小沉积于呼吸道的各个部位。据观察,粒径大于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大部分能被鼻腔和  相似文献   

14.
颗粒物是我国大多数城市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目前研究已证明颗粒物污染危害着人体健康,且危害程度与颗粒粒径大小有关。超细颗粒物(UFPs)粒径在0.1μm以下,与粒径较大的粗颗粒物(PM_(10))、细颗粒物(PM_(2.5))相比,可能对人体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但相关研究较少且证据不足。本文查阅近年来针对UFPs暴露所致人体健康效应相关的研究,总结UFPs相关性质及对人体多种健康指标的影响,以促进对UFPs的重视,为后续UFPs相关研究的开展及空气UFPs污染的健康危险度评价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正>大气中颗粒物质的测定项目包括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和可吸入颗粒物(飘尘)的测定,在测定中用得最多、最准确可靠的方法是重量法。总悬浮颗粒物采样是利用具有规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定速度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使空气中粒径小于100μm的悬浮颗粒物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  相似文献   

16.
空气细颗粒物(PM 2.5)是重要的环境空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汽车尾气和城市建设等人为活动.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严重的空气颗粒物污染可引起一系列健康危害,汇总国内外相关研究内容显示,长期接触高浓度的空气细颗粒可引起成人和儿童肺功能下降,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作,表现为慢阻肺的人院率和死亡率升高.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提示空气细颗粒物可能增加儿童哮喘的发病和发作,并与成人哮喘急性发作有关.空气细颗粒导致慢阻肺和哮喘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颗粒物及组分造成的呼吸道氧化损伤、炎性反应、粘液大量分泌,以及直接对小气道壁的损伤有关,详细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大气中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以脾脏淋巴细胞转化功能、NK细胞活性和淋巴细胞诱导白介素2(IL-2)活性为指标,对大气中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提取物进行了免疫毒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提取物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均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尤以≤2.0μm的细颗粒的抑制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8.
铝厂周围大气颗粒物的粒度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铝厂大气悬浮颗粒物监测结果表明,TSP、IP全部超标。分级监测结果显示,颗粒物以粗粒(>5μm)为主,质量中值直径(MMD)全部超过5μm。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测定隧道中空气总悬浮颗粒物 (TSP)的元素含量 ,探讨隧道中空气颗粒污染物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诱导作用。方法 :以日本汽车尾气标准物质 (NIES-8)为对照 ,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ICP-AES)分析了上海市打浦路隧道中 TSP在生理盐水中的可溶和不可溶成分 ;采用颗料物的生理盐水提取物对人血细胞染毒 ,分析所诱导的淋巴细胞染色体的畸变。结果 :在实验条件下 ,隧道空气中 TSP和 NIES-8的可溶出大多数无机成分<1 0 % ;用隧道中大气颗粒物和 NIES-8汽车尾气颗粒物的可溶成分染毒后均能诱发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 ,与对照组相比 ,双着丝粒体、断片和畸变细胞均有统计学差异 (P<0 .0 0 5 )。结论 :隧道空气中的 TSP能诱发人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  相似文献   

20.
3种民用燃料的燃烧颗粒物的含量及其粒径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蜂窝煤3种民用燃料定量燃烧所产生的各粒径颗粒物(PN25,PM10和TSP)的含量及构成比情况,并根据普通家庭各民用燃料的实际使用量推算居民对各粒径颗粒物的日暴露量。方法对北京地区常用的蜂窝煤、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3种民用燃料同时进行定量燃烧后,采集和测定燃烧产物中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含量及构成比。结果3种燃料燃烧生成的颗粒物均以PM10为主,分别占TSP的95.73%,85.98%和77.87%;但在PM10中,PM25和PM25-10构成比有所不同,天然气依次为95.73%和4.27%,液化石油气为51.52%和48.48%,蜂窝煤为93.56%和6.44%;在日平均用量下,蜂窝煤所产生的各粒径颗粒物的量远远高于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其中蜂窝煤产生的PM25约为后2种燃料的13和30倍。结论该研究为深人研究和比较3种民用燃料燃烧产物的毒性及其对室内空气污染的贡献大小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