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13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比较和分析不同大气温度指标在定量评价气温与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相关性方面的不同特点及优劣。方法收集北京市H区2004—2008年气象数据、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及同期大气污染物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中广义相加模型(GAM),通过平滑样条函数控制长期趋势、短期波动、其他气象因素及大气污染物带来的混杂效应,利用GCV值的大小来判断模型拟合程度的优劣,分析比较不同温度指标(日均温,日最高温,日最低温,当日温差,隔日温差)与全人群呼吸系统死亡的相关性。结果半参数模型拟合效果最优指标为日最高温(GCV=1.290);日最高温每升高1℃,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RR值为1.021(P0.05)。季节分层结果显示,夏季日最高温、日均温每升高1℃,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RR值分别为1.040和1.053;冬季日最高温、日均温、当日温差每升高1℃,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RR值分别为1.042、1.033和1.026,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春、秋季尚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温度指标。春、夏季最优温度指标分别为日最低温(GCV=1.374)、日均温(GCV=1.516),秋、冬季最优温度指标均为日最高温(GCV分别为1.439和1.500)。结论日最高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相关性最强,是该类研究的优选指标。不同季节各温度指标的拟合优度不同,就北京市的气候特点而言,春、夏季分别优选日最低温、日均温,秋、冬季均优选日最高温。  相似文献   
2.
农村地区空气污染人群暴露评价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了解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空气污染的状况及农村人群对空气污染的实际暴露水平。方法选择安庆市所属两个县18个乡镇的189个家庭,对其室内、外空气污染水平进行环境监测 ,同时对上述家庭中年龄在15~65岁之间的488名调查对象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地区存在严重的室内外空气污染 ,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 为主 ,厨房、卧室、庭院、田间分别为(518±27)μg/m3,(340±9)μg/m3,(287±9)μg/m3,(270±10)μg/m3,室内污染水平显著高于室外 (P<0.01) ;SO2 和CO的污染水平较低 (P>0.05)。结合个体暴露时间和环境暴露浓度对个体的综合空气污染暴露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显示 ,该地区农村居民冬季对PM10 的实际暴露水平明显高于国家卫生标准 ,而其室内外空气污染主要来源是由于做饭和取暖的燃料燃烧引起。结论该地区农村室内空气污染严重 ,污染物以PM10 为主  相似文献   
3.
消毒的种类很多,可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及相应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大类,而消毒灭菌是否合格是由消毒效果指标来评价的,当今主要采用微生物鉴定和各种仪表监浊器记录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初步评估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蜂窝煤的气态燃烧产物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影响程度和特征.方法 在特别设计的3间实验房间内分别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蜂窝煤在室内进行定量燃烧,同时根据国家标准方法采集空气样品并测定SO2、NO2、CO和甲醛的浓度,对其排放量和排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3种燃料的气态燃烧产物(SO2、NO2、CO、甲醛)中,均以CO和NO2的排放量最高.在日均用量下,蜂窝煤的CO和NO2排放量远高于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使用蜂窝煤的家庭CO单位排放量高达30 136 mg/kg,明显高于液化石油气(8 725 mg/kg)和天然气(2 755 mg/kg);液化石油气的NO2单位排放量(42.69 mg/kg)则明显高于蜂窝煤(20.01 mg/kg)和天然气(11.87 mg/m3).在通风不良的室内,均可使室内CO和NO2浓度均超过GB/T 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结论 厨房室内燃烧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能造成CO和NO2的污染.  相似文献   
5.
室内甲醛与成人过敏性哮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室内甲醛暴露与成人过敏性哮喘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 -对照流行病学研究设计 ,通过问卷收集 30例成人过敏性哮喘患者及 81例健康对照相关信息并测定 111户研究对象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结果 病例组室内甲醛浓度总体分布高于对照组 ,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0 1)。将甲醛浓度从低到高分为 4个等级 ,以等级 1作为参考组 ,可见其余各等级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OR值不断增大 ;调整了年龄、性别、目前吸烟及慢支 /哮喘家族史后其相应的OR值也不断增大 ;同时总趋势OR值表明在调整混杂因素前后 ,甲醛浓度平均升高一个等级可以使哮喘的危险性分别增加 2 5 1倍和 2 36倍。结果表明 ,室内甲醛每升高 1个单位 (μg/m3 ) ,可以使成人过敏性哮喘的危险性提高 0 0 2倍。同时本研究也表明 ,装修可以使家庭室内甲醛浓度平均升高 30 6 5 μg/m3 。结论 随着室内甲醛浓度的升高 ,哮喘及其发作的危险性逐渐增加 ,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剂量 -反应关系 ,但只有当室内甲醛达到一定的高浓度水平时 ,其对哮喘的危险性才会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我国北方两城市病态建筑综合征的发生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我国北方城市病态建筑综合征的发生率和影响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于2008年11月,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分别调查了北京和银川两城市6座办公楼内的工作人员497人和4栋学生宿舍楼内的学生462人的SBS发生情况和室内可能影响SBS发生的因素(环境因素、职业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与SBS的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北京SBS的发生率为24.9%(86/346),银川为23.8%(146/613)。办公室内人员SBS发生率为30.4%(151/497),而大学宿舍内人员仅为17.5%(81/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为19.8%(79/399),明显低于女性的27.3%(135/494)。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建筑类型,性别,研究人群对相对湿度、通风、噪声、气味的感受和SBS的发生率有关(P0.05)。结论 SBS的发生与建筑类型、性别有关,与主观感受联系密切,主观感受不舒适的人群的SBS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7.
8.
室内装修后甲醛和苯的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目的 比较甲醛和苯在室内装修后的浓度下降特征。方法 选择装修后1周内、1年内和和1年以上的旅馆、进行甲醛和苯浓度的测定。结果 苯的浓度在装修后1周内最高,均值为0.534mg/m^3,以后逐渐降低。而甲醛在装修后1周内的浓度并不高,以后逐渐升高,装修后1年内的甲醛浓度最高,均值为0.141mg/m^3,然后再逐渐下降。结论 室内装修后,甲醛和苯的浓度下降趋势不同,苯的浓度比甲醛浓度下降得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北京市某城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与表观温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4—2008年北京市某城区气象因素、大气污染物水平及缺血性心脏病死亡数据,以缺血性心脏病每日死亡人数为因变量,通过平滑函数控制死亡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以及大气污染物水平、气象因素对表观温度的混杂作用,使用时间序列分析的广义相加模型拟合表观温度与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人数间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分析该城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与表观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该城区2004—2008年缺血性心脏病死亡6 664人,其中男性3 559人(53.41%),女性3 105人(46.59%),75岁以上4043人(60.67%)。日均表观温度与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关系基本呈现"U"字型,日均表观温度在高温时的上升及在低温时的下降均会造成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增多;日均表观温度≥12℃时,日均表观温度每上升1℃的全人群超额死亡率为1.202%(95%CI:0.123%~2.293%),男性为0.279%(-1.210%~1.790%),女性为1.807%(0.238%~3.401%);日均表观温度<12℃时,日均表观温度每下降1℃的全人群超额死亡率为1.687%(0.623%~2.740%),男性为2.619%(1.197%~4.021%),女性为1.764%(0.189%~3.314%)。结论不同分层的日均表观温度与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关系不同,低温比高温的影响大,低温时表观温度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液化石油气(LPG)燃烧颗粒物和蜂窝煤燃烧颗粒物的致突变性以及二者的联合作用。方法采用Ames法,应用鼠伤寒沙门菌突变型菌株TA 98及其衍生菌株YG 1021和YG 1024进行致突变试验研究,并根据致突变试验结果评价其联合作用。结果2种颗粒物对YG菌株的致突变作用均高于对TA 98的作用;LPG燃烧颗粒物比蜂窝煤燃烧颗粒物的致突变作用更强,前者约相当于后者的8倍;二者的联合作用呈相加类型。结论煤和LPG燃烧颗粒物均具有很强的直接和间接致突变作用,主要致突变作用来源于硝基和胺基多环芳烃,2种颗粒物同时存在可加大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