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目的:比较PICC和CVC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9例经肘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设为PICC组,29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设为CVC组。分别对插管成功率、操作时间、留管时间、并发症及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中作用不同进行比较。结果:CVC组一次插管成功率高于PICC组,平均穿刺时间、平均留管时间两组无差异;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CVC组。结论:对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患者,CVC临床应用价值优于PICC。  相似文献   

2.
童丹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20):2868-2870
目的:探究不同的PICC置管部位对婴幼儿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住院的130例婴幼儿患者,根据置管部位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儿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对照组患儿经上肢静脉置入PICC。比较PICC置管后两组患儿的并发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操作耗时、出血量及置管时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操作耗时均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出血量以及置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能够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操作耗时,对置入PICC后的并发症影响较小,可优先选择下肢静脉进行PICC置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维护记录跟踪手册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2年4-6月在我院老年科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65例为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PICC穿刺维护记录跟踪手册进行PICC置管期间的管理;选择2012年1-3月PICC穿刺置管患者6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及置管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穿刺维护记录跟踪手册的设计和应用在老年PICC置管患者中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有效的PICC导管管理,不仅提高了导管的使用,提高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更减少了相关并发症,保证了老年患者的输液安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珉 《上海护理》2012,12(6):24-26
目的通过对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经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盲穿置管的效果比较,评价超声引导结合MST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的安全性与实用性。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2年1月,在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实施颈内静脉置入PICC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结合MST,对照组采用盲穿置管,比较两组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一次送入成功率、穿刺时间和置管成功率等情况。结果两组在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并发症、一次送入成功率和穿刺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结合MST实施颈内静脉置入PICC能有效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PICC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和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高龄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高龄肿瘤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IVAP组38例和PICC组5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1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1次置管成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AP组置管后留置时间长于PICC组(P0.05),IVAP组导管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PICC组(P0.05)。结论:IVAP运用过程中与PICC相比,其留置时间长、减少了反复静脉穿刺带给患者的痛苦,其维护间隔时间长、并发症少和感染率低,是高龄肿瘤患者静脉输液的理想通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在儿童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本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94例PICC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一般护理,观察组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观察94例患儿的置管成功率、留置针留置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全部置管成功,置管成功率为100%,留置针的平均留置时间为(9.48±2.34)d,未出现并发症。对照组患儿的置管成功率为68.9%,留置针的平均留置时间为(5.21±2.12)d,15(31.91%)患儿出现并发症。观察组患儿的置管成功率,留置针留置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围术期强化PICC患儿的护理观察并及时对出现问题进行处理,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保证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干群  王婷  江子芳  俞新燕 《护理学报》2010,17(18):62-63
目的比较经手臂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与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6例由上肢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为手臂静脉组,36例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为颈外静脉组,统计两组1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结果手臂静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86%(31/36),颈外静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91%(33/36),经比较两组置管成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置管时间及发生置管并发症例数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由颈外静脉置入与手臂静脉置入相比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等无差异,可在肿瘤患者因反复化疗或手术原因等致手臂静脉无穿刺适应症或穿刺失败时作为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改良式中长导管(中长导管)与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行食管癌根治手术的3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经静脉置入PICC患者254例,中长导管患者83例,经过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2组各纳入63例患者,比较2组患者的导管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中长导管组平均置管时间及导管相关费用低于PICC组(P<0.05),但2组患者在置管成功率、导管内血栓形成率、非计划拔管、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导管堵塞率、平均输液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食管癌患者围术期中,相比PICC,改良式中长导管置管时间更短,且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并不亚于PICC,且能够节约医疗资源,降低患者医疗成本,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通过对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与盲穿置管的效果比较,评价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的安全性与实用性,探讨PICC的扩大应用。方法:将2009年5月至2012年1月,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的60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0 例)采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对照组(30例)采用盲穿置管,比较两组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并发症、一次送入成功率、穿刺时间、置管成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并发症、一次送入成功率、穿刺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成功率无差异。结论: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更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肘部静脉与经股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2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5例,经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对照组67例,经肘静脉置入PICC导管,分别对两组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危重患者中,经股静脉PICC置管不仅可以作为经肘静脉PICC置管失败后的补救措施,也可以作为其替代途径.  相似文献   

11.
PICC与VPA在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在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利弊.方法 选择PICC组30例,VPA组30例,分别统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3.3%,VPA组为86.7%,P>0.05;两组留置时间,PICC组一年以上为4例,VPA组为28例,P<0.01;PICC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6.7%,VPA组为6.7%,P<0.05.结论 两组置管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但PICC组较VP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而VPA组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PICC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安全性能较高.VPA是白血病患者静脉输液理想的通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 CVC)在胰腺炎患者静脉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减少静脉营养患者并发症及再次静脉穿刺发生率的方法,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方法选取100例确诊为胰腺炎需行静脉营养支持的患者,分为两组,50例PICC置管为A组,50例CVC置管为B组,比较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所需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和穿刺并发症。结果与B组相比,A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导管留置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 A组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堵塞、周围静脉炎和导管相关感染,B组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相关感染和误入动脉,两组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ICC和CVC置管有各自的优缺点,与CVC置管相比,PICC是一种较为安全、易于掌握的置管方法,对于需较长时间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PICC置管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Seldinger技术联合超声引导与传统盲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 PICC)在肿瘤患者中应用效果的差异,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80例需实施置管治疗的肿瘤患者,按数学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盲穿PICC置管术,观察组实施改良Seldinger技术联合超声引导置管,对比两组患者舒适度评分、穿刺出血量、单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置管舒适度评分、穿刺出血量、单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相关血行感染发生率相近,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静脉炎、血栓发生率为2.50%、0.00%,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29,P=0.009;χ2=10.322,P=0.014)。结论肿瘤患者实施改良Seldinger技术联合超声引导置管穿刺成功率高且安全性好,结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和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利弊。方法对260例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患者进行观察对比,其中颈内静脉置管组56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组68例,股静脉置管组85例,PICC置管组51例。分别记录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组置管方式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中股静脉置管所致最多,且其血栓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种方式深静脉穿刺技术均为成熟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上可以互补。PICC及锁骨下静脉置管要优于颈内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在无禁忌症及血管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PICC及锁骨下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规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在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促进PICC置管的安全、有效使用。方法2011年3月~2013年3月对137例需长期静脉输注药物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行 PICC置管进行全程护理。结果 PICC置管穿刺成功率100%,置管最长时间363 d ,最短7 d。经管给药顺利进行,拔管顺利。结论在置管前及置管后全程精心护理是PICC置管安全、有效、长时间留置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生儿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两种不同途径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寻找最佳的穿刺途径.方法 对74例经上肢静脉及54例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出血量、留置时间、操作耗时、一次穿刺成功率、异位发生率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置管操作耗时、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经下肢静脉置管操作耗时缩短、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异位发生率显著低于上肢静脉组;两组置管出血量、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两种置管途径各有优点,在今后新生儿PICC置管中,可尝试常规选择下肢静脉.  相似文献   

17.
曾丽  杨莉  吴敏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36):3518-3519
目的 对比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和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利弊.方法 对260例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患者进行观察对比,其中颈内静脉置管组56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组68例,股静脉置管组85例,PICC置管组51例.分别记录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组置管方式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中股静脉置管所致最多,且其血栓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种方式深静脉穿刺技术均为成熟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上可以互补.PICC及锁骨下静脉置管要优于颈内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在无禁忌症及血管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PICC及锁骨下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植入式输液港(IVAP)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接收的乳腺癌化疗患者9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采用PICC作为化疗途径,观察组则采用IVAP。对比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置管后并发症,同时调查两组管路维护时间、带管舒适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1个月、3个月、6个月导管留置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意外拔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管路维护时间短于对照组,带管舒适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式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患者舒适感强,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值得推广的置管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两种经不同穿刺部位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择需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80例,分为中心静脉导管组和PICC组,每组各40例。观察2组置管成功率、流速及导管相关并发症。结果2组置管成功率、导管相关并发症及导管相关感染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导管阻塞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流速明显快于PICC组(P〈0.01)。大多数PICC置管可由护士完成,锁骨下静脉置管均由医师操作。结论中心静脉导管流速大,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首选导管。PICC导管穿刺更安全、易推广;导管堵塞或感染后,能进行原部位置换,是长期输液和化疗的首选中心静脉导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 SVP)在血液相关肿瘤、实体肿瘤患者以及呼吸科危重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血液科,肿瘤科的肿瘤患者和呼吸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危重症患者进行PICC和SVP置管166例,其中PICC组103例,SVP组63例,比较两种置管的留置时间和并发症。结果 PICC组穿刺成功率和带管时间分别为94.5%,(8.7±3.9)个月,SVP组分别为98.4%,(3.4±2.8)个月,其中带管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73,P<0.05)。两组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堵塞发生分别为16,11,10例和0,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ICC置管的肿瘤和危重患者带管时间分别为(9.8±3.1),(2.4±1.4)个月,SVP置管的肿瘤和危重患者带管时间分别为(8.1 ±1.3),(2.3 ±1.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7.367,12.814;P<0.01)。不同组间并发症情况比较,除PICC肿瘤组与SVP肿瘤组静脉炎发生率外,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置管方式在肿瘤患者均有较长的带管时间,SVP置管并发症明显少于PICC置管,SVP置管更适合肿瘤和危重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