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张军海 《河北中医》2008,30(1):63-63
悬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胁下的一种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胸腔积液。证见:胁下胀满,咳嗽或唾涎时两胁引痛,甚则转身及呼吸均牵引作痛,或兼干呕、短气等。1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悬饮多因素体虚弱,或原有其它慢性疾病,肺虚卫弱,外邪侵袭,肺失宣通,饮停胸胁所致。如《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痰饮的辨证与治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饮是一个总的病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诸饮的总称,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狭义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仅指水饮停积于胃肠。痰饮是由肺、脾、肾功能失调,津液停积而形成的病证,其病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张仲景根据不同的证型,确定不同的治法和方剂,这些辨证纲领至今还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1治疗原则饮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反之阳能运化,饮亦自除。“温药和之”,温,具有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之义;和,指温之不可太过,应以调…  相似文献   

3.
饮证是指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临床上可常见因饮邪所犯致脏腑功能气机逆乱,甚则累及生命之急重病证,临证需积极辨治,方能化险为夷。现举4例如下: (一)支饮(心包积液) 何某某,男,13岁。住院号:87223。因嗽喘,心悸20天,加重、身浮肿6天,于1987年2月25日入院。  相似文献   

4.
1痰饮概念及分类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一部位的一类病症。痰,古作淡,淡与澹通,形容水的淡荡流动;饮,水也。故亦有称为“淡饮”、“流饮”者。饮证早见于《内经》,即有“积饮”之说,  相似文献   

5.
中医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八纲辨证为基础.在阴阳学说,脏象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理论指导下,认识病证的涵义、性质和范围。在中医的诊断里,又十分强调病和证的鉴别诊断。以痰饮病为例;痰饮是体内水液停积,不得输布的一种疾病,其涵义有广狭之分。广义之痰饮,谓诸饮之总称,狭义之痰饮,乃诸饮中一种。故诊断痰饮病的时候,在总的病机:阳虚阴盛、输布失常,水饮停留的指导下,对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应作出鉴别诊断。在这鉴别  相似文献   

6.
《新中医》1998,(10)
1悬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悬饮是指肺气不足,外邪乘虚侵袭,肺失宣通,胸络郁滞,气不布津,以致饮停胸胁,出现咳唾胸胁引痛,或见胁肋饱满。多见于渗出性胸膜炎。11诊断依据①初期以咳唾胸胁引痛,或伴有恶寒发热为主症。发病缓急不一。②积饮形成后,...  相似文献   

7.
林美桂  钱林超 《光明中医》2011,26(4):808-809
水饮之邪变动不居,随气机升降,流溢各处,波及脏腑,无处不在。饮证是体内津液布化失常,过量的水液蓄积停留于机体某些部位,不得输化而所致一类病证的总称。五体饮是根据饮邪所侵袭的不同部位,将饮证由浅至深的顺序分为:饮溢于皮、饮侵于肉、饮停于脉、饮犯于筋和饮停于骨。文章通过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以及其与现代疾病的关系对五体饮进行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悬饮是常见的病证。《金匮要略》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谈到:“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通过临症观察,我们发现本病起始于阳,故似太阳表证。多因失治误治,热入与水互结于胸胁而成饮。邪热入里临症多表现为发热汗  相似文献   

9.
<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述的痰饮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者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的总称,狭义者系指痰饮停留于肠胃的病证。狭义痰饮病,按其"心下有留饮"的饮停胃腑和"水走肠间"的饮流肠道的不同病变部位,区分为胃饮证和肠饮证,其诊断治疗自成体系和特色。本文拟对《金匮要略》胃饮证的治疗特色作一探讨。1胃饮证之病因病机张仲景对胃饮证的病因病机认识,源于《黄帝内经》的水液代谢理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  相似文献   

10.
论治痰饮     
痰饮的涵义与病因证治痰是黏稠的,饮是稀薄的,两者合之谓曰“痰饮”。它是体内水液不能输布和转化,停留于体内某一部分而引起的疾病。痰和饮,从广义上说是指所有饮证的总称;从狭义上说是指诸饮症中的一种由于水液积留的部位不同,所以有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等不同的名称。除痰饮之外,还有水气、湿浊引起的疾病,其发病原因、病理机转与痰饮基本相同。其中痰和湿浊表现水分较少,水和饮表现水分较多。但不管是痰饮、水气、湿浊都包含有“水”在其中。临床所见,一是由外感引起,如风寒伤肺,寒湿伤脾,脾肺两伤,则气机升降失职,水液输布宣发失常,…  相似文献   

11.
胃脘停饮是指水液在人体内运行输布失常 ,饮邪停积于胃肠所致。早在《内经》即有积饮之说。《金匮要略》指出 :饮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胃脘停饮是指狭义的痰饮 ,主要临床表现为胃中有振水声 ,或肠间水声漉漉 ,背部寒冷 ,有虚实之不同 ,实者攻之去之 ,虚者补之温之以祛痰饮。1  相似文献   

12.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不仅是治疗“痰饮病”的大法,而且也是治疗一切水液停积之病的治疗原则。凡人体内水液停积,不得输化则产生水、饮、痰,此即古人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三者同源,水谷精微所化生;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由于停积的部位不同,  相似文献   

13.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指治疗广义痰饮的总则。《金匮要略》对痰饮证的起因与证治阐述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痰饮是人体水液停积,运化输布失常所导致的一种病变。痰、饮属同类,一般说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亦常并称痰饮。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始有饮证与痰证之分。《金匮》中痰饮  相似文献   

14.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失常,停积于局部的病理产物。由于痰饮停留部位不同,症状各异,故其包括的疾病范围相当广泛。《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以下简称《痰饮》篇)中首次提出了“痰饮”的病名。溯流追源,早在《内经》中就有“积饮”、“水饮”之说,为后世探求痰饮病的痰因、病机、症状提供了依据,成为张仲景痰饮学说的理论基础。一、痰饮分类张仲景在《痰饮》篇首条中提出:“夫饮有四,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其人素盛  相似文献   

15.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体现在肺的各个主要生理功能中,肺气宣发肃降是对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亦是肺的最基本的生理功能。肺失宣降是肺的功能活动失常的基本病机。肺主行水功能,是靠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疏通和调节作用。寒饮蕴肺证是由于各种外感或内伤等原因导致肺阳亏虚,推动、输布、温化水液失司,肺主行水功能失调,水液停聚为饮,伏于肺中而致。肺阳虚,阳虚阴盛,肺阴肺阳失调,从而表现为肺气宣发肃降运动失常。故说肺失宣降是该证候形成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16.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痰饮的重要性,对痰饮实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现以痰饮的病因病机、致病特点、治疗大法和问题与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3分) 1.嗽血:即咳血。血由肺内而来,经气道咳嗽而出,或痰中带有血丝,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 2.淡饮:即痰饮。痰,古作淡,形容水的淡荡流动;饮,水也。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种病理因素,又有以“痰饮”作病证名。 3.肺胀: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4.瘿病: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以致气滞、痰凝、血淤壅结颈前所引起的,以颈前喉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认为胸腔积液(胸水)属于"悬饮"范畴.因水液代谢过程中肺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水液停积胸胁,不能敛降,故孙思邈称"僻饮".芜花、大戟、甘遂三味药都是攻逐水饮结聚的峻品,再配以白芥子行气,助积液从二便而去.后期用桂枝、茯苓、附子、泽泻温阳利水,熟地、山药、枣皮滋阴,丹皮凉血,使积液从小便而去.  相似文献   

19.
痰饮病是由于人体的三焦气化失常,肺、脾、肾三脏之功能失调,从而导致水液代谢紊乱,停聚于体内所致的一类疾病的统称,根椐集聚部位的不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该类疾病寒热虚实夹杂,病情复杂,如若诊治不当,则缠绵难愈,甚则变生诸证,本文就几则典型临床病案谈谈该类病证的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20.
痰病论治     
痰病的成因,是由于患者中阳素虚,复外感寒湿、饮食劳役之伤,以致脾失健运、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周身,因而水液停积,变生痰饮。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水谷精微得到脾之健运、肺之治节、肾阳之煦蒸、三焦之气化,化生津液,转化为血,以营养全身;在津液还流的过程中,或化为汗,或变为溺,而排出体外。在外感内伤的病理状态下,便引起肺、脾、肾、胃等功能失常,使津液不能正常输布与排泄,遇阴邪则聚而为水为饮,遇火邪则煎熬成痰。痰、饮、水都是水谷精微化失其正的病理产物,可谓一源而三歧。但痰病五脏六腑、上下内外皆可发生,且“变幻百端”,这些与水、饮之症不同,在临床上务须加以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