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4 毫秒
1.
痹证是临床常见疾病,其以肢体肿胀疼痛、重着麻木,甚则变形、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进一步发展可累及脏腑。痹证之名始于《内经》,《素问·痹论》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痹论》和《灵枢·周痹》对痹证进行了专门的论述.除了风寒湿痹,还提出了“热痹”、“五体痹”、“五脏痹”等,奠定了中医痹证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证的理论和辨证施治进行了不断的完善。本文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痹证的中医辨证施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痹”的再认识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450074)徐木林,王秋琴关键词:痹证,中医病机,病名分类,辩证论治当前在对“痹”的认识上,多数认为“痹”是证,或以痹证为病名,少数认为“痹”是病名,即痹病,也有主张在痹证下再分病名的。笔者就这些不同的认识重温《...  相似文献   

3.
从《内经》有关痹证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痹证大体可分为广义痹证和狭义痹证两类。广义痹如食痹、水瘕痹、喉痹、胸痹、血痹、肠痹、五脏痹,狭义痹如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皮痹、脉痹、筋痹、骨痹等。本文仅对狭义(肢体)痹证的病因、性质、病机及传变规律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痹证是指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痹证的病因,后世多遵《素问·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认为外邪是导致痹证发生的主要病因。痹的本质是指气血的凝滞不行,如明代吴昆曰:“痹,气不流行而凝结也”。对痹证的认识不能仅限于外邪的侵袭,情志因素亦可致痹。  相似文献   

5.
治疗热痹用药的体会武汉铁路中心医院(430064)刘娟痹证乃气血被病邪阻闭所致之病症。痹证的发生除感受风寒湿热诸邪之外,又与人体阳气先虚,腠理疏松,或阴虚内热,湿热内蕴有关。痹证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四类痹证各有特点。笔者在临床中对热痹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痹证的证治体会张红珺,杜惠玲内蒙古中蒙医医院(010020)1994年8月4日收稿痹证发病的原因,与气候条件、生活环境、个人素质及抗病能力等有关。《素问·痹证篇》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相似文献   

7.
脾痹证辨治管见广东省普宁市妇幼保健院吴远真(515300)指导黄惠杰痹证是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每针对“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病机而设。而“脾痹”一证,《内经》虽有论述,然未引起今人重视。笔者较长时间的农村临证,见“脾痹”一证颇多,不少“痹证”也可...  相似文献   

8.
温长路 《河南中医》1996,16(2):25-27
痹证从湿论治说温长路洛阳市第二中医院(471003)主题词痹证/中医病机,痹证/中医药疗法,祛湿/方法何谓痹?《说文》直言曰:“痹,湿病也。”《荀子解蔽》亦曰:“伤于湿也。”可见,湿是导致痹发生的关键所在。不过,对于痹的解释,详于论述的还是医家典籍。...  相似文献   

9.
痹证,痹阻滞塞也。临床以肌肉、筋骨、关节重着、酸楚、疼痛为主证。 痹证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较多,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三痹之外,还有热痹。 清代医家王清任在《素问·痹论》基础上提出“痹证有瘀血说”的见解,大大发展了痹证理论,丰富了后人对痹证的认识,开拓了治疗痹证的新途  相似文献   

10.
阳和汤原是治疗阴疽的代表方,笔者则常用其加减治疗痹证,屡获良效。兹将笔者运用本方治疗痹证的临床体会介绍如次,以就正于同道。1配伍选药分层次,祛邪逐痹觅通途《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证的形成,每因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筋骨、肌肉、关...  相似文献   

11.
血痹与痹证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对血痹和痹证的中医文献回顾及现代医学对二者的认识为依据,得出结论:血痹隶属痹证,实为痹证中的著痹,肌痹。  相似文献   

12.
中医外治法治疗痹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首见于《黄帝内经》,是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特征。其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所说的骨、关节、肌肉的退行性改变有相似之处,现代医学的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系统性硬皮症、痛风、雷诺氏症等均属于“痹证”范畴。痹证的发病机理多与风寒湿三气致经络痹阻有关,早在《素问·痹论》就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相似文献   

13.
痹证发病的原因与气候条件、生活环境、个人身体素质及抗病能力有关。《素问·痹证篇》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又说:“阳气多,阴气少,病气盛,阳遭阴,故为痹热”。《类证治裁》说:“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相似文献   

14.
祛痰法在痹证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祛痰法在痹证中的运用程祥步江西乐平市中医院(333300)多年来,余以祛痰为主治疗痹证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简介如下。1病因病机《素问·痹论篇》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湿痹也。”可见痹证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15.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药治疗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耀升 《中医正骨》1999,11(6):47-48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和髋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属中医“痹证”、“督脉病”范畴,特别与痹证中的“骨痹”、“肾痹”相类似。目前,临床上多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应用...  相似文献   

16.
探讨金匮血痹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通过血痹与痹证关系的讨论,揭示二者之间临床辨证的联系,即温阳通痹贯穿血痹与痹证治疗的始终,从而论证了金匮辨病与辨证结合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胡晓红 《四川中医》2000,18(7):13-14
《灵枢·官针》篇主要介绍古代在治疗上公认的合乎规定的针具和针法。本文从中分析归纳出其对痹证的针法,从对痹证的分类诊断上,详细论述了对不同的痹证采用的古针法。1 痹证的诊断11 定性诊断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热邪胜者为热痹。12 定位诊断 《素问·痹论》将痹证分为五体痹、五脏痹、六腑痹。其中五脏痹、六腑痹为痹证久治不愈内舍五脏六腑所致脏腑病变,不属于本文痹证范畴,故略而不述。五体痹按病位分为皮痹、肉痹、脉痹、筋痹、骨痹。皮痹主要…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的范畴。《素问·痹论》云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阐明了痹证是由于风寒湿三邪侵袭人体 ,留滞肌肉经络 ,导致气血闭阻 ,引起关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纵观历代文献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中医痹证的“历节病”、“白虎历节”、“痹”、“骨痹”、“筋痹”、“顽痹”、“鹤膝风”等极为相似。中医治疗痹证有几千年的历史 ,古时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等方剂 ,至今仍为临床医家所沿用。近年来 ,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一些疗效好、副作用少的药物与方法不断出现 ,显示了中医药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19.
从肝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相当于痹证范畴。中医痹证病因可分为外因、内因,风寒湿邪是外因,肝失候外是内因,外因是痹证条件,内因是痹证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起致病作用。正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灵枢·师传》曰:“肝者主为将,使之以候外。”其意指:肝主疏泄,尚涵敷布阳和之气,以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和以抵御外邪。“肝为风脏”,“风气通乎于肝”,“风为百病之长”,肝失候外,卫阳失布,外邪风寒湿入侵形成痹证。“直接深入其所主的筋骨肌肉,或直接危及脏腑,引起筋痹,骨痹,肌痹或肝痹、肾痹、脾痹”。其中筋痹、肝痹与今RA极相似…  相似文献   

20.
重用黄芪治痹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波 《新中医》1997,29(4):49-50
重用黄芪治痹证袁波痹证如《素问·痹论篇》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故治疗上多从祛风、散寒、除湿着手。然而,正虚,尤其是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才是发生痹证的内在因素。《济生方·痹》则有明确的论述:“此病皆由于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