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便血,轻者表现为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或柏油样大便,重者表现为鲜红色大便。引起儿童便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疾病。 肠道憩室 又称美克尔憩室,是一种发育异常所致的疾病。一般来说,肠道憩室本身不出现症状,仅在有并发症时出现症状。便血是美克尔憩室的严重并发症,好发于2岁以下的幼儿,常突然发生,不伴有腹痛。便血初起呈紫黑色与大便混合,有时  相似文献   

2.
小儿美克尔憩室致急性肠梗阻临床少见,现将我院1990-2002年经手术证实的26例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克尔憩室患儿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选择该院自2012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31例美克尔憩室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前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缓解患儿及家属的不良心理情绪,做好手术准备;术中积极行手术配合,注意感染、休克等的预防;术后做好术后恢复指导,可鼓励患儿早期活动。结果全部患儿均行腹腔镜下肠切除、肠吻合术,平均时长(43.7±10.1)min,术后3d后拔除胃管,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5.1±1.2)d;住院期间,患儿恢复情况良好,未发生并发症。对患儿进行1~5个月随访发现,患儿未出现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结论认真、细致、有效的观察与护理,注意结合儿童心理特点,取得家属配合,对提高美克尔憩室患儿手术疗效,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近 8年所遇到的 13例美克尔憩室病例作回顾分析 ,结合复习文献 ,对本病的病因与特殊并发症腹腔内出血的诊治报道与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年龄 1~ 3岁 4例 ,3~ 14岁 9例 ,并发症穿孔 8例 ,出血 2例 ,肠梗阻 3例 ,病理切片中找见胃黏膜 6例 ,基姆萨染色找幽门螺杆菌 (Hp)未找到 8例 ,找到2例。2 治疗和结果术前后诊断相吻合者 5例 ,误诊 8例 ,本组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憩室 ,13例均治愈无任何术后并发症。3 讨 论美克尔憩室是胚胎发育过程中 ,卵黄管退化不全遗留畸形 ,绝大多数位于距回盲部 10~ 10 0cm的末端系膜缘对侧的回肠壁上…  相似文献   

5.
小儿美克尔憩室超声表现及诊断价值(附2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克尔憩室又称先天性回肠末端憩室,是由卵黄管或脐肠系膜闭合不全形成的。正常人群发病率为2%左右,约8%~22%的病人出现症状和体征,多见于5岁以内婴幼儿,其中一半发生在2岁以前。本文就我院1999-08~2003-08,小儿美克尔憩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异位胃黏膜显像在小儿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1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均行SPECT平面显像,必要时加做断层显像。结果18例显像中阳性8例,其中5例证实美克尔憩室,2例肠重复畸形,1例小肠肿瘤。结论核素异位胃黏膜显像对美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诊断有较高敏感性,可作为小儿消化道出血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儿复发性肠套叠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复习近 5年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 11例复发病例。 11例复发性肠套叠复发 17例次 ,首次套叠时肥胖患儿 9例 (81 9% ) ;1周内有腹泻病史者 5例 (45 5 % ) ,上呼吸道感染者 4例 (36 4 % )。结果 所有的复发性肠套叠均经灌肠复位成功。其中 1例套叠为美克尔憩室并溃疡出血 ,复位后行美克尔憩室切除术 ;另 1例为两次手术复位后复发并行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结论 小儿复发性肠套叠可能和病毒感染有关 ,并且通过灌肠复位的成功率高而没有并发症 ;手术治疗复发性肠套叠多因灌肠复位失败和套叠为器质性病变者。小儿急性肠套叠初次手术复位后很少有套叠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8.
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表现上以口周皮肤、唇颊黏膜和指趾端黑色素斑和消化道多发错构瘤性息肉为特点.患者多以便血、腹痛就诊.肠套叠是儿科常见急腹症,5%为继发性原因.常见的原因有过敏性紫癜、美克尔憩室、肠息肉等.我院2011年收治1例PJS致肠套叠患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检查对小肠疾病研究。方法分析2005年6月~2015年1月,经胃镜,肠镜检查无阳性发现,疑似小肠疾病者86例进行胶囊内镜检查,86例胶囊内镜检查中26例正常,60例异常。60例小肠异常者同期行小肠气钡双重造影。结果 86例疑似小肠疾病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均获成功。74例胶囊内镜通过回盲瓣达结肠,12例未在有效时间通过回盲瓣,86例中发现病灶60例,(阳性率70%),其中小肠息肉者为23例,小肠美克尔憩室为6例,小肠炎性改变8例,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12例,小肠平滑肌瘤11例。60例胶囊内镜阳性者与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的结果对比为胶囊内镜发现小肠息肉为23例,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小肠息肉为21例,P为0.5,胶囊内镜发现小肠美克尔憩室为6例,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小肠美克尔憩室为3例,P为0.25,胶囊内镜发现小肠炎性改变为8例,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小肠炎性改变为0例,P为0.01,胶囊内镜发现小肠毛细血管扩张为12例,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小肠毛细血管扩张0例,P为0.00,胶囊内镜发现小肠平滑肌瘤为11例,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小肠平滑肌瘤为11例,P为1.00。结论我们认为胶囊内镜对各种小肠疾病的诊断率均高于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尤其是对小肠炎性病变,小肠血管病变等黏膜改变有更好的检出率,并且无痛苦,无创伤,安全性好,并发症少,易于接受,可作为小肠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沈尔安 《家庭育儿》2004,(10):26-26
5岁的伟伟有个毛病,就是大便带血,起初量不多,色暗红,不伴有腹痛,随后有时见腹部不适,或脐周隐痛,血色则转为鲜红.父母带他到儿童医院诊治,大夫分析血样新鲜,可能是大肠里有息肉,建议给孩子做结肠镜检查.可把大肠都看遍了,也没找到息肉和出血.后来发现血是从回盲瓣口流出来,说明出血部位在小肠,是肠镜检查够不到的地方,伟伟的血色素已经明显下降,大夫建议赶快手术探查.在手术中发现,在回肠下段有一个美克尔憩室,里面有个溃疡还在出血.找到病源之后,将憩室切除,伟伟大便带血的毛病也随之消除了.  相似文献   

11.
张唐山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5):2200-2201
目的 总结小儿便血的病因、检查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我院1996--2011年108例便血儿童的临床资料.结果 108例病例中结肠、直肠息肉72例,占67%;其次是肠套叠、美克尔憩室、出血坏死性肠炎、肠重复畸形等36例,占33%.结论 肠套叠是引起小儿便血的常见原因,治疗效果较满意.直肠结肠息肉是小儿慢性便血的最常见原因,肠镜检查是慢性便血儿童的首选检查方法,在肠镜下切除息肉可达止血和根治病因的目的,而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镜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的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56例经胃镜确诊的十二指肠憩室患者临床特点和胃镜下表现.结果 男30例,女26例,年龄30~82(63.05±12.97)岁;检出率0.09%,十二指肠降段憩室占87.50%;憩室大小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r=0.279,P<0.05);胃镜下十二指肠憩室可出现食糜潴留甚至炎症、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十二指肠憩室以降段居多,胃镜十二指肠憩室检出率很低.  相似文献   

13.
小儿便血临床较为常见。本文重点就小儿外科范畴便血做一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一、诊断 1.便血的临床表现:(1)便血与年龄关系:新生儿时期便血少见。出现便血应多考虑急性坏死性肠炎及败血症的可能;婴幼儿时期便血常见有肠套迭、肠重复畸型及肛裂等;学龄前儿童可见有美克尔氏憩室、息肉、肠道炎症及异位胰腺等。较大儿童除上述病变外,尚应考虑到胃十二指肠溃疡病、门静脉高压症等。(2)便血与腹痛的关系:病儿无痛性大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显像结合腹腔镜探查在小儿下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8例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患儿进行放射性^99m锝酸盐(^99mToO。-)显像检查,并行腹腔镜探查术.发现憩室或肠重复畸形后沿右下腹将原切口延长至2.5cm,腹腔外切除再吻合肠管。,结果8例^99mToO。-显像阳性,7例经腹腔镜探查和病理证实,其中5例为美克尔憩室,2例为回肠重复畸形;l例腹腔镜探查未见器质性病变。结论放射性核素显像结合腹腔镜探查对小儿下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和治疗价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辅助诊断及治疗小儿麦克尔憩室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克尔憩室(Meckel diverticulum),是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正常人群中麦克尔憩室的发病率为1%~2%,多数人终身不出现症状,发病时常因其并发症而就诊,临床症状又无特异性,故术前诊断有一定困难.随着ECT、动脉造影,尤其是腹腔镜的发展,对麦克尔憩室的诊断和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将我院2001年以来腹腔镜辅助行小儿麦克尔憩室诊断及手术治疗1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空回肠憩室的患病情况、临床特点及其并发症。方法 对 70例空回肠憩室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0例中老年患者占 4 3% ,4 0岁以下患者占 34% ;约 1/ 3为多发憩室 ,其中老年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 (P <0 .0 5 ) ;逾半数为症状性憩室病 ,老年组单纯憩室炎和穿孔发生率略低于非老年组 (P >0 .0 5 ) ;老年组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 (P <0 .0 5 )。结论 空回肠憩室以老年人占多数 ,憩室出血以老年人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在急性动脉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1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法控制出血的急性动脉大出血患者,急诊作动脉血管造影术,根据术中出血原因和部位,分别采用动脉内栓塞或缩血管药物灌注治疗。结果 共51例,其中行动脉内栓塞48例,止血率100%;单纯动脉内灌注缩血管药物2例,1例未再出血,1例灌注止血72h后再出血者剖腹探察,手术证实为回盲部美克尔憩室;1例空肠部血管畸形,采用动脉灌注及栓塞治疗后止血。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介入治疗对急性动脉大出血多数可以通过栓塞或灌注止血,栓塞止血效果佳,灌注不能彻底止血者,可为患者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剖宫产瘢痕憩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剖宫产瘢痕憩室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经阴道子宫瘢痕憩室切除修补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宫腹腔镜联合瘢痕憩室切除修补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临床治疗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切口憩室愈合情况及腹痛情况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观察组患者切口憩室愈合及明显缩小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患者切口憩室无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腹痛消失及无变化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剖宫产瘢痕憩室患者憩室修补效果显著,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可促进术后愈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美克尔憩室(MD)并发症的临床特点。 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92例MD患儿为研究对象,其年龄为2个月至13岁7个月。按照MD患儿并发症不同,将其分为肠梗阻组(n=33)、便血组(n=44)和憩室炎组(n=15)。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3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以及并发症、憩室长度与直径比值(HDR)、MD与回盲瓣距离、胃黏膜异位率等临床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对3组患儿的憩室HDR、MD与回盲瓣的距离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再采用SNK-q法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对3组患儿的年龄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对3组患儿的性别构成比、胃黏膜异位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 结果① 92例MD患儿中,并发无痛性便血者为44例(47.8%),并发肠梗阻者为33例(35.9%),并发憩室炎者为15例(16.3%)。②3组MD患儿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肠梗阻组、便血组、憩室炎组患儿憩室HDR分别为(1.8±0.9)、(2.7±1.3)、(1.9±1.4),3组患儿憩室HDR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91,P=0.006),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便血组憩室HDR分别高于肠梗阻组和憩室炎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肠梗阻组与憩室炎组憩室HD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梗阻组、便血组、憩室炎组患儿MD与回盲瓣距离分别为(44.2±15.1) cm、(52.6±13.8) cm、(39.7±16.9) cm,3组患儿MD与回盲瓣距离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64,P=0.006),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便血组MD与回盲瓣距离分别远于肠梗阻组和憩室炎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肠梗阻组与憩室炎组MD与回盲瓣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肠梗阻组、便血组、憩室炎组患儿胃黏膜异位率分别为12.1%(4/33)、86.4%(38/44)、20.0%(3/15),3组胃黏膜异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90,P<0.001)。⑤92例MD患儿中,仅1例(1.1%)患儿死亡。 结论儿童MD并发症以无痛性便血和肠梗阻为主,憩室HDR及憩室位置与MD并发症相关。MD患儿中,并发无痛性便血者的憩室HDR较大,而且其MD与回盲瓣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咽食管憩室的手术方法。方法选取临床2012年6月~2014年2月收治的18例咽食管憩室手术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8例咽食管憩室患者均治愈出院,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目前认为一期憩室切除与环咽肌切开术效果较好,并可采用憩室固定术及肌层切开术,对1 cm直径且宽口的憩室行单纯环咽肌肌层切开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