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患者女,52岁。临床诊断为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50次/min,PR间期0.12s,QRS波时间0.11s,心前导联QRS波起始部有delta波,delta波向量V1~V2导联为负向,V4~V6导联为正向。ST段在Ⅱ、Ⅲ、avF、V5、V6导联下移0.05~0.10mV.V1~V3导联抬高0.2~0.3mV,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56岁。因心累、气紧3月余就诊。临床诊断:冠心病?运动前查心电图(图1A)示:V,导联心率62次/分,QRS波呈rsr’型,r〉r’;V2导联QRS波呈RSr’型,r'波振幅为0.1mV;V5、V6导联终末向量增宽不明显,QRS波时限〈0.12s。运动后立即查心电图(图1B)示:V1导联心率120次/分,QRS波呈rSr’型,r〈r’;V2导联r'波增高明显为0.2—0.5mV;V5、V6导联终末向量增宽明显为0.06s,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极胸导联(Fontaine导联)心电图各参数值的变化。方法 64例住院患者分别进行常规导联和双极胸导联检测,对其P波的幅度、极性以及与QRS波群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双极胸导联中FⅠ导联P波形态、P波时限与V1及Ⅱ导联无明显差别,但P波振幅明显高于二者(P<0.05)。QRS波时限与常规导联相似,QRS波形态,FⅠ与V1相似、FⅢ与V5相似(P>0.05)。结论 Fontaine导联清楚显示P波的同时,还可显示类似V1导联图形,在心律失常的分析中明显优于常规导联心电图。  相似文献   

4.
胸前导联QRS波的同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前导联QRS波群的同向性(pericardial concordance)是指患者胸前V1~V6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呈同一方向,可表现为正向同向性,或负向同向性(图A、B)。  相似文献   

5.
aVF导联碎裂QRS波低电压对冠脉多支病变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对比,研究aVF导联碎裂QRS波低电压对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病变血管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ACS者的心电图(ECG)与CAG资料,选取aVF导联碎裂QRS波低电压作为观测指标。结果aVF导联碎裂QRS波低电压对冠脉病变范围有一定的鉴别价值。结论aVF导联碎裂QRS波低电压及动态变化对预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40岁,因胸闷心悸1周就诊。临床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心电图(图1)示,各导联QRS波前均未见P波,RR间期基本相等,心室率100次/min,心电轴显著右偏(+128°),各导联QRS波时间0.12~0,16s,终末部粗钝,aVR导联呈宽矮挫折rs型,V1导联呈RsR1′,V2~V6导联呈rS型,且V2、V3导联S波增深。[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正常中国人中,对标准导联和Mason-Likar导联所记录肢体导联心电图的波段进行定量比较。方法经冠脉造影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均正常者共84例,列为正常人。结果两类导联系统所记录的心电图存在良好的相关性,但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与标准肢体导联相比,Mason-Likar肢体导联心电图的差异包括:①心电轴右偏,平均增加23.3±26.7度;②II、III和aVF导联中R波和QRS波振幅显著增加,ST段显著下移,III和aVF导联T波振幅降低或T波转为倒置,其中III导联变化最大;③I和aVL导联QRS波振幅显著增加,ST段显著上移伴T波振幅增加。与心电图改变有关的相关性包括:①R波振幅改变与QRS波电轴偏移存在相关性;②ST80ms和T波振幅与T波电轴偏移存在相关性,与QRS波振幅改变也存在相关性。结论应充分认识两类导联系统所记录心电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73岁。因夜间发作性心悸、胸闷1月,症状加重伴头晕20min就诊。查体:血压130/70mmHg。心电图P波消失,代之以f波,R-R间隔绝对不齐,平均心室率约为100次/分;可见两种形态的ORS波:①正常形态的QRS波,时限为0.08s;②QRS波宽大畸形,时限为0.14s,起始部有预激波。预激波在Ⅱ、aVF导联为负向波形;V5导联为向上波形。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Af)合并间歇性心室预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胸导联正常QRS波群的内在规律。方法观察220例健康大学生常规12导联和V3R-V6R导联心电图,分析V1QRS波群呈不同形态时V3R-V6R导联QRS形态和q波时间、电压及q/R比值。结果V3R-V6R与V1QRS形态相似率逐导联降低;V3R-V6Rq及Qs波出现率逐导联增高(1.82%、6.82%、23.64%、47.27%);V1呈Rs时V3R、V4R无q或QS波,V1呈QS时V3R、V4R均呈QS型;V3R、V4R或V5R出现q或QS波,则其右侧导联也出现q或QS波(即不会单个导联出现q或QS波);V3R-V6Rq波时间〈0.04s,q/R比值可〉1/4。结论正常人右胸导联可出现q或QS波,孤立导联的q或QS波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51岁。因劳累后心悸伴大汗1h就诊。既往有“心室预激心电图现象”。体检:BP60/40mmHg,一般情况较差,心率约200次/min,心律齐,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哕音。腹软,双下肢不肿。心电图(图1A)示宽QRS波群心动过速,QRS波群在Ⅰ、aVL导联呈QS型,Ⅱ、Ⅲ、aVF导联呈R型,V1导联电极脱落,V2~V6导联主波均向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新西兰大白兔头胸导联心电图和常规导联心电图的差异,比较二者的优劣。方法:同步描记35例新西兰大白兔头胸导联和常规导联二种心电图,并对P、Q、R、S、T波振幅进行比较。结果:在头胸导联中P、T波一般为正向。QRS综合波以R为主,未见Q波。相应的常规导联,特别是右胸心电图中,P、T波多低平倒置,QRS波多矮小(P<0.01),可见较多的Q波。结论:头胸导联能更准确表达心电活动。尤其在反映右室心电活动中优于常规导联。  相似文献   

12.
《心电学杂志》2014,(1):92-93
本例心电图为12导联与双极食管导联(EB)同步记录。图中前半部分未见P波,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规则的“f”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明确为心房颤动。细小的“f”波持续至R7前后时转变为粗大的“f”波,并由R8前的一次粗“f”波诱发其后的窄QRS波群心动过速。R—R间期绝对规则,频率180次/min,12导联心电图ST段上隐约可见P-波,难以肯定,对照双极食管导联明确每个QRS波群后均有固定的P-波,R—PE-间期120ms,从而明确为顺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正常成人左后胸导联(V7-V9)的正常范围。方法 对200例正常成人常规及V7-V9导联的P波、QRS波、Q波及ST-T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V7-V9导联Q波时间均<40ms;ST段抬高绝大多数<0.5mm,占99%,仅2例抬高>1mm(占1%)。结论 V7-V9导联Q波时间≥40ms、ST段抬高>1.0mm,可诊断心电图异常。  相似文献   

14.
"半模拟"12导联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各波段比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析"半模拟"12导联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异同之处,为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比较200例正常人采用"半模拟"12导联及常规12导联记录的心电图各波段.结果"半模拟"12导联心电图无论是平卧位还是直立位,P波的形态、方向均几乎与常规一致,P波振幅普遍较常规增高,有8%的人直立位时表现为"肺型"P波;QRS波的形态在胸导联V1~V6及肢导联aVR与常规相似;在"半模拟"Ⅲ、aVF导联ST段表现与常规符合率较低(81.5~88%),其余导联的符合率较高,>90%.有少数受检者部分导联ST段压低≥0.05mV,无一例超过0.1mV.T波在平卧位"半模拟"Ⅰ、Ⅱ、V1~V6导联与常规导联符合率较高,为99%~100%;"半模拟"12导联未见异常U波出现.结论如果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标准,ST段压低超过0.1mV有病理意义的可能性大,胸导联QRS波形较肢导联QRS波形对室性心律失常定位较准确,出现异常U波有病理意义."半模拟"12导联心电图表现的左室肥大、右室肥大、异常深Q波不可轻率诊断.  相似文献   

15.
临床心电学杂志心电快递专栏编辑:近时我遇到1例诊断困难的心电图,患者男,77岁,心肌梗死40年。4年前出现胸闷伴阵发性心悸,呈突发突止,持续时间不等,诊断为室上速,静推心律平治疗有效。16h前再发胸闷、心悸,不能缓解就诊。心电图示宽QRS波心动过速(图1),Ⅱ、Ⅲ、aVF导联呈QS型,额面电轴-70°,胸前导联QRS波主波均为负向,时限0.20s,心电图诊断室速。静推胺碘酮并静点利多卡因后心动过速终止,伴窦性停搏。室速终止后心电图中PR间期0.24s,Ⅱ、Ⅲ、aVF导联呈rS型,额面电轴-53°,胸前导联QRS波主波均为负向,V1~V6导联时限0.12s;可见多个…  相似文献   

16.
ST段是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连段。相当于动作电位2相平台期。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正常ST段多为一等电线,有时也有轻微的偏移,但ST段抬高在V1~V2导联不超过0.3mV,V3导联不超过0.5mV,V4~V6及肢体导联不超过0.1mV。J点后60~80ms处ST段抬高大于等于0.1mV,右胸导联大于等于0.25mV,左胸导联大于0.1mV为异常。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72岁。因胸闷、心悸、气促、乏力来院入院。临床诊断:①冠心病;②心房纤颤;③心力衰竭。既往心电图示:心房纤颤,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查心电图(图1A)示:各导联QRS波群宽大畸形,QRS时间大于0.12s,心室率,决速稍不均齐。I、V6导联呈R型,R波顶端切迹,Ⅱ、Ⅲ、aVF导联呈rS型,V1-V5导联呈rS型或QS型。参考既往心电图QRS波起始向量无改变,故考虑为快速型心房纤颤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因QRS波宽大,室率较齐,QRS波主波较一致,为了与室性心动过速鉴别,先后给患者利多卡因50mg、100mg静脉注射2次无效。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66岁。糖尿病Ⅱ型10年,因心律不齐于2008年5月12日作常规12导联心电图(图1)示:为Ⅰ、Ⅱ、Ⅲ、aVR、V1、V6导联。上述均为6导联同步记录。肢体导联中P波不能肯定,Ⅰ导联“↓”处有可疑P波。P—P间距为0.60s,QRS波宽达0.14s,心电轴为-75°,SⅢ〉SⅡ、RaVL〉RⅠ、aVR、Ⅰ导联有终末S波,V1导联呈“M”型,V邓导联R/S〈1,终末S波〉0.10s。胸导联R4波提前,  相似文献   

19.
左侧气胸的心电图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左侧气胸致心电图改变的特征及产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左侧气胸患者的心电图和X线胸片资料。结果50例(100%)均呈R波逆递增,V1 ̄V6导联QRS波平均振幅呈V2>V3>V4>V5。左侧胸导联低电压39例(78%),而II、III、aVF导联QRS波振幅全部>0.5mV。顺钟向转位38例(76%),胸导联QRS波振幅随呼吸周期性改变31例(62%),胸导联QRS波振幅最大/最小的比值与气胸肺组织压缩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胸导联R波逆递增是左侧气胸最重要的特征性心电图改变,气胸的严重程度与胸导联QRS波振幅最大/最小的比值呈正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形态的改变。方法分析89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梗前、后以及1年后的心电图和10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无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分析aVR导联QRS波群形态的变化。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前和无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q(Q)r型(89.2%),少数呈QS型(10.8%);下壁心肌梗死后及1年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rs(S)型(86.21%),少数呈QS型(12.77%),极少数呈Qr型(1.02%)。结论下壁心肌梗死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r(sS)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