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动脉分叉处承受更大的血流动力学压迫,容易形成脑动脉瘤,但是我们发现颈内动脉分叉处(ICBi)的动脉瘤通常不生长在ICB的顶点,而是位于大脑前动脉弯曲的顶点。本文回顾研究了ICBi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研究了18个ICBi动脉瘤患者,测量了动脉瘤的瘤体直径、瘤颈宽度,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和大脑中动脉水平段(M1段)的管径,瘤颈中点距离颈内动脉顶点的长度,对比了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分别由颈内动脉发出后形成的弯曲度,注意了动脉瘤的生长方向。结果16例动脉瘤生长在大脑前动脉弯曲的顶点。动脉瘤体的最大直径为2.45~15.05(平均5.74±2.91)mm,瘤颈宽度1.46~6.21(平均2.51±1.07)mm。动脉瘤颈中心距离颈内动脉分叉顶点0~2.91(平均1.72±0.79)mm。大脑前动脉水平段管径1.77~3.08(平均2.22±0.37)mm,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管径2.32~3.64(平均2.93±0.51)mm。动脉瘤向前或向上生长的4例,向后上、后、或后下生长的14例。17例患者的大脑前动脉由颈内动脉发出后形成的弯曲明显大于大脑中动脉的弯曲度。结论ICBi动脉瘤规律性地从大脑前动脉起始段的弯曲顶点出生长。与血管弯曲的方向一致,动脉瘤通常突向后方。血流剪切力在弯曲顶点的局部血管壁的作用是动脉瘤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经额入路蝶鞍区肿瘤切除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采用解剖技术对 35个甲醛固定 ,红色明胶动脉灌注的尸头标本蝶鞍区的有关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两侧视神经管颅口内缘间距为 11.0 9± 2 .2 2mm ,视交叉前缘至交叉前沟前缘间距为 7.0 2± 1.86mm。垂体上面与鞍隔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垂体上面通过鞍隔孔露出鞍隔平面以上者 3例 ( 8.75% ) ,在鞍隔平面以下者 13例 ( 37.14% ) ,与鞍隔平面平齐者 19例 ( 54.2 9% )。两侧颈内动脉在穿经海绵窦上壁处间距为 13.2 5± 2 .4 8mm ,大脑前动脉发起处 ,两侧颈内动脉之间距为 17.86± 1.55mm。结论 经额入路蝶鞍区肿瘤切除术主要是通过交叉前间隙 ,在颈内动脉之间的区域操作 ,手术中要保护颈内动脉、视神经等结构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国人硬脑膜直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90例成人标本,直窦的开口数为1~2个者占92.05±2.88%,口的形状近似园形者占53.44±4.36%,其开口的位置只在一侧横窦者占25.00±1.41%,在窦汇或在两侧横窦内均有开口者占75.00±4.62%。直窦的平均长度为43.06±7.11mm,平均宽度为4.90±1.23mm,平均横断面积为9.82±4.19mm~2。直窦内有纤维隔者占42.22±5.20%,前窦汇及幕窦的出现率分别为83.33±3.93%和33.33±4.97%。  相似文献   

4.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的疗效 ,分析血管受压程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系统性地回顾分析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 3 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结果 早期痊愈 3 7例 ( 94 9%) ,部分缓解 1例 ( 2 6%) ,无效 1例 ( 2 6%) ,无手术死亡。但随访 2~ 8年后 ,痊愈 3 3例 ( 84 6%) ,部分缓解 3例 ( 7 7%) ,无效 3例 ( 7 7%) ;复发 4例( 10 8%)。在晚期痊愈的病人中 ,三叉神经受动脉压迫出现明显压迹的 2 9例痊愈 2 7例 ( 93 1%) ,而神经与动脉或静脉接触而无压迹的 10例仅痊愈 6例 ( 60 %) ,二者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 ,特别是对神经受动脉压迫而出现明显压迹者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探讨垂体瘤引起视功能障碍的机制。②方法采用显微解剖技术对10例福尔马林固定、红色乳胶动脉灌注后的成人脑标本的垂体前上动脉进行观察和测量。③结果垂体前上动脉起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C2段)内侧壁,起始部直径平均(0.34±0.07)mm,向后内上方走行,在(7.49±1.2)mm处发出返支,供应视交叉前角与邻近视交叉部位视神经的内侧面和下面,终支在视交叉中部和垂体柄基部前方,与对侧的垂体前上动脉吻合,然后发出数条亚支,分布于视交叉下面中部软膜和垂体柄。垂体前上动脉与同侧垂体后上动脉在垂体柄上吻合,并与来自大脑前动脉或前交通动脉的穿动脉在视交叉软膜上吻合,但在其行程中,其主干不与其他穿支动脉吻合。④结论垂体前上动脉受到压迫导致视路缺血,可能是垂体瘤患者常出现视力下降、双颞侧视野缺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脑底肿瘤压迫视神经、视交叉引起视野缺损原因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80个成人脑研究视交叉及其相邻的垂体、颈内动脉及其供血小动脉的形态和毗邻。结果视交叉的前角,最大角度为100°,以前置型多见,最小角度为40°,以后置型为主。颈内动脉与视神经、视交叉相接触的占88.5%,动脉可对视神经颅内段,视交叉造成压迫引起视神经萎缩等病理改变。结论颅底肿物引起不同类型的视野缺损的原因与压迫视神经、视交叉相关。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 探讨垂体瘤致视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②方法 以手术治疗的48例垂体瘤患者为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与MRI影像资料.③结果 48例垂体瘤患者中,38例(79.2%)患者肿瘤向鞍上生长,视交叉受压向上移位,视力下降率和视野缺损率分别为77.6%和53.9%,10例(20.8%)患者视交叉未受肿瘤压迫,视力下降率和视野缺损率分别为60.0%和30.0%,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下降率和视野缺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在25例肿瘤偏一侧生长的患者中,18例同侧视力下降较对侧明显,13例同侧视野缺损较对侧严重.④结论 肿瘤对视交叉的机械压迫可能不是患者出现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的关键因素,而视交叉供血动脉受累或肿瘤增殖活跃"窃取"视交叉的血液可能是患者出现视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当肿瘤偏一侧生长时,该侧视功能障碍往往较对侧明显,可能是该侧视交叉供血动脉受累亦较严重所致.  相似文献   

8.
分析报告34例多因局限性癫痫及疑有脑瘤等情况下进行脑血管造影而发现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闭塞。本组年龄在40岁以下者占半数以上(56%)。按症状发生发展的时间,分为急性率中型10例、渐起进行型12例和短暂发作型12例,进行型在颈内动脉闭塞较多、发作型在大沟中动脉闭塞较多。闭塞部位在大脑中动脉者16例,在颈内脉颅内段者13例,颈段者(颅外段)5例。病因不明者占41%,有高血压或/及动脉硬化者44%。本组中有2例死亡。对诊断与治疗作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9.
人体视交叉的血管构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视交叉的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对 2 2例新生儿尸体采用乳胶灌注、有机玻璃铸形、明胶墨汁灌注 3种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 :视交叉上组血管平均 4.1条 ,主要来自大脑前动脉 ,有时前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亦有分支供给。下组血管平均 9.7条 ,主要来自垂体前上动脉和后交通动脉 ,有时颈内动脉亦有分支供给。视交叉实质内毛细血管密度 ( % ) 区约为1 .1 9, 区为 1 .0 9, 区为 1 .1 9, 区为 0 .42 , 区中央板部为 1 .2 9, 区侧部约为 0 .79。结论 :视交叉血液供应障碍是多因素的结果 , 区和 区侧部是视交叉微循环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视神经血管性卡压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视神经颅内段受邻近动脉卡压的MRI表现特点和临床资料。结果视神经受邻近动脉卡压情况包括:颈内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卡压同侧视神经交叉前段占多数,共15例(15/18),前交通动脉与大脑前动脉卡压、颈内动脉与眼动脉卡压及Heubner回返动脉各1例。MRI表现为:邻近血管与视神经接触,两者之间脑脊液间隙消失;视神经可见深浅不一压迹;极少病例出现视神经信号异常。结论 MRI对视神经血管性卡压的观察具有其他检查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只要我们平时在工作中给予足够重视,熟悉鞍区视神经及周围血管解剖结构,根据MRI直接或间接表现得出正确诊断并不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视交叉及其周围区病损机制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7例成人颅脑视交叉及其周围区 ,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视神经颅内段长度为 :左 ( 9.5± 0 .2 )mm ,右 ( 9.6± 0 .3)mm ;垂直径 :左 ( 3.5± 0 .1 )mm ,右 ( 3.6± 0 .1 )mm ;横径 :左 ( 5 .3± 0 .2 )mm ,右 ( 5 .5± 0 .3)mm。视交叉后缘至鞍背的距离 :前置位 ( 3.5± 1 .1 )mm ;后置位 ( 3.0± 1 .5 )mm。视交叉的前后径、垂直径、横径分别为 ( 8.5± 0 .9)mm ,( 3.2± 0 .1 2 )mm ,( 1 1 .9± 0 .5 )mm。视神经管间距为 ( 1 1± 1 .2 )mm。视交叉的前角角度为 ( 65 .5± 5 .6)度。结论 :①视交叉与垂体的位置关系的不同 ,垂体瘤压迫视交叉的部位就不同。②视交叉前角的角度一般小于直角 ,其大小与视神经管间距及视神经颅内段长度有关。③视交叉并不与鞍隔接连 ,故垂体肿瘤增大向上穿破鞍隔后 ,在一定时间内 ,尚不致压迫视交叉。④鞍隔的厚度 ,鞍隔孔的类型和大小与肿瘤扩散的难易和扩展方向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8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见小脑上动脉压迫38例,接触11例;小脑前下动脉压迫19例,接触7例;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同时压迫9例;无名静脉接触3例。伴蛛网膜粘连增厚43例。结果:术后痊愈78例(89.7%),部分缓解7例(8.0%),无效2例(2.3%)。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显著,尤其对神经受动脉压迫而出现明显压迹者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基底静脉前段的显微解剖结构,以便在翼点手术入路中更好地保护。方法取15具(30侧)尸头标本,动、静脉分别用红、蓝色乳胶灌注,在显微镜下模拟翼点手术入路,分别从手术中常用的间隙进行操作,观察基底静脉前段与手术间隙的关系。最后去除颅盖骨,在游离的脑标本上对基底静脉本干及其属支进行观察、测量,统计相关数据。结果有4侧基底静脉前段缺如,22侧紧贴视束后行,4侧距离视束较远。基底静脉前段的长度为(7.83±1.73)mm,直径(1.73±0.78)mm;前段紧贴视束处与视交叉外侧缘的距离为(12.11±0.24)mm。大脑前静脉与大脑中深静脉汇合处距视交叉外侧缘(14.36±1.67)mm,距颈内动脉分叉处(8.13±0.98)mm,距大脑中动脉的最近距离为(7.65±0.21)mm。结论经翼点入路对鞍区肿瘤进行手术时,熟悉基底静脉的显微解剖,可以在手术中减少其损伤,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TCD诊断脑动脉硬化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动脉硬化是临床上常见病 ,但对它的早期诊断目前尚缺乏客观指标。我们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TCD)检测分析脑血流速度 ,频谱形态 ,结合临床分析 ,以观察TCD对脑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对象均为 1 997~ 1 998年期间我院住院和门诊患者 ,共 1 1 3例。年龄 35~ 85岁 ,平均 60岁。男 61例 ,女52例。检出脑动脉硬化者 54例 ,占受检者 4 8%。方法 应用美国Neuroflow经颅多普勒扫描仪 ,探头频率 2MHz常规检查左右颈内动脉终末端 (ICA)、颈内动脉颅外段 (ECA)、大脑中动脉 (MCA)、大脑前动脉(ACA)…  相似文献   

15.
乔燕  刘丽  董志军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2):1427-1429
目的 探讨分水岭脑梗死的类型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科收治的70例行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头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根据核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形态学特征对梗死形态进行分型,分为皮质型(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下型及混合型,分别比较不同类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1)70例患者中皮质型梗死12例,其中皮质前型8例,皮质后型4例;皮质下型36例,混合型22例;(2)CTA显示颈内动脉或(和)大脑中动脉的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共有51例,占72.9% (51/70),其中皮质型血管病变发生率66.7%(8/12),以大脑中动脉比率最高,占50%(6/12),颈内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串联病变各占8.3%(1/12),大脑中动脉病变率与颈内动脉及串联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质下型血管病变率86.1%(31/36),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及串联病变分别占44.4% (16/36)、22.2% (8/36)、19.4%(7/36);而混合型血管病变率54.5% (12/22),颈内动脉病变比例较高,占31.8%(7/22),大脑中动脉22.7%(5/22).结论 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多存在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的重度狭窄或闭塞,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是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21例因饮酒或酗酒引起的酒精性压迫性周围神经病.21例均为男性,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7.7±14.6岁;饮酒史为3~10年,平均18±11.5年.有酗酒或/和醉酒史者10例(47.6%).本组病人均急性起病,睡眠时压迫肢体起病16例(76.2%),蹲位发病4例(19%);起病与肢体受压或神经受牵拉有关.桡神经最易受累,其次为腓神经.且简略讨论了酒精与压迫性周围神经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选择足背动脉作为血管材料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左右侧下肢标本48例,对足背动脉的详细解剖关系进行了观测。结果足背动脉为胫前动脉的直接延续者占94%;足背动脉全长位于拇长伸肌腱外侧者占85%;腓深神经位于足背动脉内侧占73%;足背动脉的长度平均为(86±1.33)mm;足背动脉外径近段平均为(2.6±0.06)mm,中段平均为(2.1±0.07)mm,远段平均为(1.6±0.05)mm。结论足背动脉全程位置表浅,管径与冠状动脉的管径基本一致,截取足背动脉以及胫前动脉下段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供体材料。  相似文献   

18.
观察了100具成年尸体(男61、女39)的旋髂浅血管,主要结果如下:1.旋髂浅动脉以单干起始者占78.97%.与其它动脉共干起始者占17.95%.2.旋髂浅动脉起点平均在腹股沟韧带下缘13.53±9.23mm处,在韧带下缘30mm内起始者占95.52%.75.12%起于股动脉.3.旋髂浅动脉平均外径为1.45±0.41mm,主要分布于股上部、腹壁下部及髂前上棘附近的皮肤和皮下结构.4.旋髂浅静脉平均外径为2.31±0.59mm,单支静脉主要回流入大隐静脉,双支静脉分别回流入浅静脉及深静脉.  相似文献   

19.
对青藏高原地区一些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血流分分析(TCD)结果显示: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骨血流异常率均为83.3%,脑动脉硬化脑血流异常率为100%。脑血流异常依次多发生在椎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而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前床突(anterior clinoid process,ACP)、磨除前床突后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床突段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为临床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该区域的血管、肿瘤、神经等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15例(30侧)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湿标本,对前床突、颈内动脉床突段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前床突、颈内动脉床突段及其周围裂隙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前床突长(9.62±0.23)mm、宽(12.19±0.32)mm、厚(5.31±0.18)mm;床突尖动脉距前床突尖前为(3.70±0.80)mm,出现率为16.7%(5侧),1侧在尖部,3侧在正下方,1侧在内侧,直径为(0.70±0.20)mm;前床突气化率为10%。颈内动脉床突段起于近侧硬膜环,止于远侧硬膜环,床突段长(5.14±0.74)mm。结论:磨除前床突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和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的特殊技术和难点所在,磨除前床突时如果前床突气化,注意填塞气房,防止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