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边缘型牙列拥挤病例非拔牙快速扩弓矫治的牙弓参数变化,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对9例安氏Ⅰ类边缘型牙列拥挤病例采用上颌快速扩弓配合上下固定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分别在T1(正畸治疗前)、T2(快速扩弓三个月后)和T3(正畸治疗结束进入固定保持期)三个时间点结合模型分析对牙弓参数进行分析.结果上颌第一磨牙、第一双尖牙和尖牙间宽度在T1、T2和T3相互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T1-T2,T1-T3)和下颌尖牙间宽度(T1-T2)有显著性增加.上颌牙弓周径、上颌第一磨牙及第一双尖牙颊倾度有显著性增加(T1-T2),但有少量复发(T2-T3).下颌牙弓周径、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一双尖牙颊倾度随治疗均有显著性增加.结论快速扩弓能够通过改变上颌牙弓宽度增加其牙弓周径,下颌舌弓配合固定矫治也能显著增加下颌牙弓周径.因此可以较好地解决边缘型牙列拥挤中牙量/骨量不调问题,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和疗效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采用Damon矫治技术对牙列拥挤病例进行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的牙弓形态变化。方法:15例中度牙列拥挤病例,使用Damon3矫治器进行非拔牙矫治;15例重度牙列拥挤病例,使用Damon3矫治器进行拔牙矫治。对治疗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测量分析,讨论牙弓宽度改变特点。结果:采用Damon矫治技术矫治牙列拥挤的拔牙与非拔牙病例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拔牙组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增大,有统计学意义;非拔牙组上、下颌前磨牙宽度以及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拔牙组牙弓宽度改变主要与牙齿移动方向有关,非拔牙组牙弓宽度改变与拥挤存在部位以及拥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钟惠 《广东牙病防治》2007,15(6):243-245
目的 探讨替牙(牙合)早期采用固定支架式扩弓器扩大上下颌牙弓矫治牙列拥挤的方法.方法 在1例9岁男童的上下颌同时黏结固定支架式螺旋扩弓器,上颌扩弓1个月,下颌扩弓2.5个月后,用"2×4"技术排齐拥挤的上下颌前牙,并用Hawley保持器保持.结果 上颌尖牙间宽度扩大5.4 mm,磨牙间宽度扩大9.0 mm;下颌尖牙间宽度扩大3.4 mm,磨牙间宽度扩大6.6 mm;上下牙列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结论 对于基骨丰满、牙弓狭窄的轻度或边缘性中度牙列拥挤拟不拔牙患者,可在替牙(牙合)早期或中期试行上下颌同时扩弓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Damon技术对牙列拥挤患者进行非拔牙矫治的牙弓形态变化。方法 15例中度牙列拥挤患者,使用DamonⅢ矫治器进行非拔牙矫治。对治疗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测量分析,探讨牙弓形态的变化特点。结果矫治后的牙弓长度和宽度均有显著增加,具体的变化特点与牙列拥挤的程度和部位有关。牙弓宽度增加主要发生在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区。结论采用Damon技术非拔牙矫治牙列拥挤患者,牙弓形态改变主要是前磨牙区宽度及牙弓长度增加。  相似文献   

5.
应用Damon技术矫治上颌牙列拥挤的牙弓测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和探讨不同牙龄阶段使用Damon矫治技术非拔牙治疗上颌牙列拥挤的机制.方法:选取24例骨性Ⅰ类上颌拥挤大于5mm的病例,采用Damon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按照治疗前第二磨牙萌出情况分为未萌出组(G1)9例和已萌出组(G2)15例.对2组患者治疗前和上颌牙列排齐后作模型和X线头影测量,使用SPSS15.0软件包作t检验,比较2组间差异,逐步回归分析牙弓周长变化与牙弓长度及牙弓宽度各指标变化间的关系.结果:上颌牙列排齐后,牙弓长度、前磨牙间宽度和磨牙间宽度均显著增加,但增加量2组间无显著差异.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牙弓周长的增加(Y)与牙弓长度的变化(X1)和前磨牙区牙弓宽度的变化(X2)高度相关,回归方程为Y=1.35X1 0.63X2 1.77.切牙唇向移动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量G1组分别为1.2mm和2.4mm,G2组分别为2.5mm和0.9mm,2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Damon技术主要通过增加牙弓长度和前磨牙间牙弓宽度来增加牙弓周长,从而达到非拔牙治疗牙列拥挤的目的.除前牙唇向移动外,在第二磨牙萌出前,可由第一磨牙远中移动获得间隙.  相似文献   

6.
安氏Ⅰ类牙列拥挤采用非拔牙快速扩弓矫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安氏Ⅰ类轻中度牙列拥挤患者采用非拔牙快速扩弓矫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例安氏Ⅰ类轻中度牙列拥挤病例,采用上颌快速扩弓配合上下固定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分别在T1(正畸治疗前)、T2(快速扩弓3个月后)和T3(正畸治疗结束进入固定保持期)3个时间点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鼻外侧点间距、上颌基点间距、上颌第一磨牙间距和下颌第一磨牙间距在快速扩弓前后(T1-T2)以及正畸治疗前后(T1-T3)有显著性增加,其中上颌第一磨牙间距在T2-T3时间点也有显著性变化。全面高、前上面高、腭平面倾度、Y轴角在T1-T2以及T1-T3间有显著性增大。下颌平面角的变化在3个时间点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快速扩弓能引起上颌骨横向宽度显著增加,其变化包括骨性(上颌基骨)和牙性(上颌第一磨牙)两部分。快速扩弓虽然会导致上、下颌骨的向下旋转,但由于其变化量的绝对值不超过2mm或1°,因此可认为并无临床意义。快速扩弓不会引起上下颌骨矢状向的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Hyrax快速与慢速扩弓矫治替牙晚期上颌狭窄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替牙晚期上颌基骨狭窄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Hyrax快速扩弓与Hyrax慢速扩弓进行矫治,扩弓前后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BCT),通过Invivo5牙科软件三维重建,分别测量扩弓前后上颌第一磨牙、第一前磨牙冠状位硬腭水平基骨宽度、颊侧牙弓宽度、双侧牙槽骨倾斜角度的交角、双侧牙齿倾斜角度的交角,轴位颊、舌侧骨质厚度。扩弓前后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冠状位:Hyrax快速扩弓与Hyrax慢速扩弓在骨性开展和牙弓总宽度变化上无差别,扩弓后牙弓总宽度增加,第一前磨牙平面的骨开展量大于第一磨牙平面,牙齿和牙槽嵴颊向倾斜,牙槽嵴倾斜的角度慢速扩弓组大于快速扩弓组,牙齿倾斜的角度快速扩弓组大于慢速扩弓组;轴位:颊侧骨质厚度减少,舌侧骨质厚度增加,但Hyrax慢速扩弓组颊侧的减少量小于Hyrax快速扩弓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替牙晚期患者,与Hyrax快速扩弓相比,Hyrax慢速扩弓慢速轻力的特点更符合生理特性,并且对颊侧的骨质厚度影响小,是一种有效的扩弓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扩弓联合固定矫治后青少年患者的牙关系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 追踪观察采用上下颌扩弓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完成的青少年患者,共收集到13例患者治疗前后和保持后的石膏模型并对其进行测量,比较治疗前后及保持后的牙弓宽度变化及PAR指数评分。结果 治疗后上下颌牙弓宽度明显增加(P<0.05),其中上颌中段牙弓宽度变化最大,为(6.54±2.48) mm。保持后上颌前中段牙弓宽度虽然减小(P<0.05),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仍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各项PAR分值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持前后各项PAR分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矫治后等级分类中,极大改善患者7例,改善6例,无改善或变坏0例。结论 对于牙列拥挤伴牙弓狭窄的青少年患者,运用上下颌扩弓联合固定矫治能获得良好的牙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莉  王震东 《口腔医学》2013,(10):690-693
目的比较扩弓辅弓和改良横腭杆扩大上颌牙弓的效果。方法分别应用扩弓辅弓与改良横腭杆对35例患者上颌牙弓进行扩弓,比较2组矫治前后的牙弓宽度改变。结果使用扩弓辅弓的病例第一前磨牙扩弓宽度变化不明显,增加2 mm左右,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的磨牙宽度均有明显扩大,增加4 mm左右;使用改良横腭杆的病例第一、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间宽度均增加4 mm左右。结论上颌牙弓轻中度狭窄的病例采用扩弓辅弓和改良横腭杆扩弓均有较好的扩弓效果,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病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使用铸造式扩弓器非拔牙矫治安氏Ⅰ类错(?)伴轻中度牙列拥挤病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2例安氏Ⅰ类错(?)畸形伴轻中度牙列拥挤病例。其中17例采用铸造式上颌扩弓配合固定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实验组);15例仅采取非拔牙的固定矫治(对照组)。分别在T1(正畸治疗前)、T2(正畸治疗结束)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并测量分析。结果头影测量分析显示两组间下颌平面角及前面高的增加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上前牙明显较扩弓组唇倾(P<0.05),下前牙唇倾量均有增加(扩弓组=4.05°,对照组=7.16°,P>0.05)。扩弓组上、下前牙突距(U1-NA和L1-NB)变化量更小(P<0.05)。两组间上颌磨牙垂直高度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铸造式扩弓器在扩宽牙弓解除拥挤的同时,能有效地控制磨牙高度及面下1/3高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自锁托槽非拔牙矫治下牙列拥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自锁托槽和传统结扎式托槽非拔牙矫治牙列拥挤患者的下牙列变化,探讨自锁托槽解除牙列拥挤的机制.方法 选择26例下牙列拥挤患者,分为自锁组和传统组,每组13例,分别使用自锁托槽(Damon3)和传统托槽(传统结扎式托槽)进行非拔牙矫治.对矫治前后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逐步回归分析拥挤解除机制以及影响下切牙唇倾度改变量的相关因素.结果 矫治前后两组患者下颌尖牙间、前磨牙间牙弓宽度改变量及下切牙唇倾度改变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矫治后自锁组下颌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加1.42 mm、下切牙凸距增加2.66 mm,传统组下颌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加0.65 mm、下切牙凸距增加1.57 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回归分析显示,自锁组对下切牙唇倾度变化量解释的总测定系数高达96.6%,被选入模型的变量为矫治前下颌拥挤度、下颌平面角、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以及矫治前后尖牙及第一前磨牙间牙弓宽度改变量.结论 非拔牙矫治下牙列拥挤时,自锁组和传统组患者均出现下切牙唇倾及下牙弓宽度增加,自锁组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加量及下切牙前移量较传统组多;自锁组下切牙唇倾度的改变不仅受拥挤度和矫治前牙弓宽度影响,而且受患者自身骨面型及牙弓宽度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martClip自锁矫治器对牙列拥挤拔牙矫治病例在排齐整平阶段牙弓宽度及长度的影响。方法:选择使用SmartClip自锁矫治器和传统结扎式矫治器的中重度牙列拥挤患者各24例,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取拔除上下颌4颗第一前磨牙的矫治方法。对两组样本治疗前及上颌牙列排齐整平后取记存模型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排齐整平前后自锁组和传统结扎组上颌尖牙间宽度、上颌第二前磨牙间宽度、磨牙间宽度及全段牙弓长度均无显著变化;前段牙弓长度明显增加(P〈0.05),但两组间变化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中重度拥挤拔牙病例,SmartClip自锁矫治器与传统结扎式矫治器相比,无明显扩大牙弓宽度和长度的效果,牙列排齐的机制是尖牙的远中移动提供排齐间隙。  相似文献   

13.
蔡颖  陈辉  王翔 《口腔医学》2014,34(8):618-620
目的 分析比较采用Quick主动和Damon被动自锁托槽系统非拔牙矫治牙列拥挤病例后牙弓宽度的变化情况。 方法 选取19例骨性Ⅰ类轻中度牙列拥挤的青少年病例,进行非拔牙矫治。随机分为2组:10例采用Quick自锁托槽矫治系统,9例采用Damon自锁托槽矫治系统。对治疗前和牙列排齐整平后的研究模型进行测量。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分析矫治前后牙弓宽度的变化。结果 牙列排齐后,Quick组上、下颌前磨牙的宽度以及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的增加有显著性差异,Damon组上颌前磨牙宽度的增加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的变化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自锁托槽矫治系统能有效的通过增加牙弓宽度,成功达到非拔牙矫治的目的。牙弓宽度增加的效率在主动、被动自锁矫治系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历山大矫治器治疗安氏Ⅰ类非拔牙拥挤病例的牙弓变化特征及矫治器应用特点。方法选取33例使用亚历山大托槽系统进行非拔牙矫治的安氏Ⅰ类轻、中度拥挤病例。对治疗前后的研究模型进行三维测量。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牙弓长度变化、排齐阶段所用时间以及下牙列弓丝使用情况。结果牙列治疗后与治疗前阶段相比,牙弓长度、下颌尖牙宽度、前磨牙间宽度和第一磨牙间宽度均显著增加,上颌尖牙间宽度无显著变化。上下牙列排齐时间分别为(2.41±1.13)月和(2.42±1.23)月,下牙列排齐阶段13例患者使用1根弓丝,19例使用2根弓丝,1例使用3根弓丝。结论对于牙列轻、中度拥挤的患者,应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可以较快实现牙列排齐,并使上下颌牙弓宽度、牙弓长度增大,提高矫治效率。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determine if the extractions of lower primary canines are an effective procedure to relieve crowding of the labial segment. STUDY DESIG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ubject sample: 83 cases were collected in clinics in Italy, Germany and Wales. The groups were followed over a 2-year period. METHODS: Subjec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a primary canine non-extraction or extraction group. Dental casts of the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at the start and at the recall period of the trial. The outcome measures recorded were lower incisor crowding, arch length, intermolar width, overbite, overjet, lower clinical crown heights and lower incisor inclinations. STATISTICS: The Mann-Whitney 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traction and non-extraction groups. RESULTS: In both groups, crowding reduced 1.27 mm in the non-extraction group and 6.03 mm in the extraction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2 groups was 4.76 mm (P<0.05). The arch perimeter decreased more in the extraction group by 2.73 mm (P<0.05). As the incisor inclination stayed essentially the same, the loss in arch length was attributed to the molars moving forward. The net gain from extracting deciduous canines was 2.03 mm. CONCLUSIONS: There was a reduction in lower incisor crowding as a result of lower primary canine extraction. However, arch perimeter decreased more in the extraction group leaving less space for the eruption of the lower secondary canines.  相似文献   

16.
上下颌唇挡对替牙晚期儿童牙(牙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上下颌唇挡同时应用对替牙晚期儿童牙(牙合)的影响.方法选择替牙晚期上下牙列轻度或中度拥挤患儿12例,上下颌均采用唇挡治疗8个月,进行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和模型测量分析,并对治疗前后的测量值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唇挡治疗后,SNA、SNB分别增加1.02°和0.97°(P<0.05),上下切牙前移均是牙冠向近中倾斜,而根尖相对固定的控制性倾斜,旋转中心接近根尖.上下磨牙远中倾斜效果不同,上磨牙远中倾斜直立,旋转中心接近牙冠;下磨牙远中倾斜移动,旋转中心接近阻抗中心;上颌磨牙间牙弓宽度、牙弓周径分别增加4.12mm和5.09mm(P<0.01),下颌磨牙间牙弓宽度、牙弓周径分别增加4.07mm和6.86mm(P<0.01).结论在儿童生长发育高峰期,唇挡可有效地引起上下颌牙弓横向和纵向变化,减轻或解除上下牙弓拥挤.  相似文献   

17.
中重度牙列拥挤的非拔牙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重度牙列拥挤非拔牙矫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面型较好、牙列拥挤度在5~10mm的病例14例,进行方丝弓或直丝弓非拔牙矫治,非拔牙矫治的方法包括推磨牙向远中、扩大牙弓、唇向开展前牙和邻面去釉。术前术后均拍摄X线头影测量片进行分析。结果:采用非拔牙矫治的14例中重度拥挤患者经固定矫治器治疗后均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牙齿排列整齐,咬合关系正常,面型良好。结论:中重度牙列拥挤非拔牙矫治是可能的,应行综合分析决定矫治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