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尿白蛋白排泄量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铁蛋白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组59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量将糖尿病组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2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19例与临床蛋白尿组(PR组)20例。应用ELISA法测定各组的血清铁蛋白水平。结朵: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临床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铁蛋白水平与TC、LDL、FBG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铁蛋白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升高,并且随尿蛋白排泄率的增加而逐渐升高,铁蛋白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武晓慧  唐蕊  黄颂敏  宁晓霞 《西部医学》2012,24(7):1260-1262
目的观察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和尿膜攻击复合物(MAC)的表达及与糖尿病肾病发生和进展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UAER<30mg/24h,n=20),微量白蛋白尿组(MA,UAER 30~300mg/24h,n=20)和临床蛋白尿组(CA,UAER>300mg/24h,n=20)。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MBL、尿MAC水平,并检测各组患者的血清肌酐(SCr)等指标。结果 CA组血清MBL和尿MAC明显高于MA组(P<0.05),MA组也高于NA组(P<0.05);所有患者的血清MBL与尿MAC呈高度正相关关系(P<0.05);血清MBL及尿MAC与患者的UAER及血清肌酐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MBL途径补体激活可能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其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2型糖尿病患者146例,根据尿微量白蛋白分为正常白蛋白尿(NA)组、微量白蛋白尿(MA)组、临床白蛋白尿(CP)组,30例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NC)组,测定血清CRP、尿白蛋白、肌酐(SCr)、尿素氮(BUN)。结果 NA组、MA组、CP组CRP水平均较NC组高(P〈0.05,P〈0.01);NA组、MA组、CP组病程、CRP水平随24 h尿微量白蛋白的增高而增高(P均〈0.01)。CP组SCr、BUN水平较NC组、NA组、MA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结论血清CRP水平与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相关,随尿微量白蛋白的增高而增高,对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不同时期的2型糖尿病肾病(T2DN)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hsCRP与T2DN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DN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微量白蛋白尿组(MA)及临床白蛋白尿组(CP),另选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NC);分别测定其血清hsCRP、三酰甘油(TG)、肌酐(Cr)含量。结果:T2DN各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hsCRP水平NA、MA、CP逐渐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DN患者中,hsCRP与TG及Cr呈正相关。结论:hsCRP是一种炎性反应因子,参与T2DN的发生发展,其水平随病程进展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早期胱抑素C(Cys-C)、尿Ⅳ型胶原(CⅣ)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糖尿病肾病患者87例,按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正常蛋白尿(NA)组、微量蛋白尿(MA)组、临床蛋白尿(CDN)组及40例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分析三项指标的浓度变化以及单项检测、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胱抑素C、尿Ⅳ型胶原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MA组与CDN组的Cys-C、尿CⅣ和mALB的含量均高于NA组;CDN组中的mALB含量明显高于MA组;三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价值明显提高。结论:Cys-C、尿CⅣ及mALB联合检测在诊断糖尿病肾病肾损伤中有临床意义;Cys-C、mALB含量的增高反应糖尿病肾病早期肾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尿白蛋白排泄量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组59例及正常对照组21例,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量将糖尿病组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2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19例)与临床蛋白尿组(2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结果 微量白蛋白尿组与临床蛋白尿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蛋白尿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及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正常白蛋白尿组与对照组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糖尿病组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尿白蛋白排泄量增加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可溶性P-选择素可能是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病人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与血清胱抑素C(Cys-C)及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的相关性。方法将530例2型糖尿病病人依据ACR进行分组: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ACR < 30 mg/g)361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30 mg/g≤ACR < 300 mg/g)118例和大量白蛋白尿组(LA组ACR≥300 mg/g)51例。比较各组体质量指数(BMI)、尿素氮(BUN)、血肌酐(Scr)、Cys-C、β2-MG、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差异,并对Cys-C、β2-MG分别与尿ACR行相关性分析。结果NA、MA、LA 3组中,性别、BMI、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A1C水平MA组高于NA组(P < 0.01);BUN和Scr水平LA组高于NA组和MA组(P < 0.01);Cys-C和β2-MG水平,NA组 < MA组 < LA组(P < 0.05~P < 0.01)。经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Cys-C、β2-MG与均尿ACR呈正相关(r=0.402和r=0.624,P < 0.01)。结论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加重,T2DM病人血清Cys-C、β2-MG水平也随之逐渐上升,且与尿ACR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因此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病人微量白蛋白尿有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庆彬 《安徽医学》2005,26(6):501-502,505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病人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方法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微量白蛋白尿组(MA),分别检测二组的血压、血糖(PG)、血脂(TG、CH、LDL、VLDL、HDL)及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GMP-140)、血小板溶酶体膜糖蛋白(LIMP-CD63)表达率,以是否有微量白蛋白尿为因变量拟合多元回归分析。结果MA组的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CH、LDL明显高于NA组(P<0.01), MA组的GMP-140、LIMP-CD63明显高于NA组(P<0.01);GMP-140、VIDL、FPG、血压水平升高是2型糖尿病病人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血小板活化水平升高及长期血压、血糖、血脂控制不良将导致2型糖尿病病人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C)对2型糖尿病(T2DM)肾脏损伤的诊断意义。方法:对175例T2DM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3组:正常蛋白尿(NA)组(UAER<30mg/24h),72例;微量蛋白尿(MA)组(UAER 30-300mg/24h),58例;临床蛋白尿(CDN)组(UAER>300mg/24h),45例;另选6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ysC浓度,并比较各组的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β2-微球蛋白(β2-MG)和UAER。结果:T2DM患者5个项目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A组患者中CysC、β2-MG、UAER、Sc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或P<0.05);NA组患者CysC、β2-MG和UAE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N组患者CysC、Scr、BUN、β2-MG和UAER水平明显高于MA组和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NA组中CysC、Scr、Bun、β2-MG 4指标的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MA组中,CysC、β2-MG 2指标的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Scr和Bu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CysC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脏损伤早期就开始异常并随着肾脏损害程度的加深而升高,说明血清CysC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和了解肾脏损伤程度中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9 9m Tc-DTPA肾动态显像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分为大量白蛋白尿组(MAA组)、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以及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并选取4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4组人员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肌酐(Scr)及尿微量白蛋白,同时行9 9mTc-DTPA肾动态显像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组研究对象之间BM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NA组糖尿病病程显著短于MA组,MA组显著短于MAA组(P<0.05);对照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bAlc均显著低于3组糖尿病患者,同时MAA组显著高于MA组,MA组显著高于NA组(P<0.05).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Scr及GFR均显著优于3组糖尿病患者;3组糖尿病患者中,Scr与GFR呈显著负相关(r=-0.186,P=0.008).结论:9 9mTc-DTPA肾动态显像GFR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糖尿病患者肾功能状态,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或筛查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盐酸吡格列酮对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大小,将180例患者分为蛋白尿正常组(NA)、微量蛋白尿组(MA)和临床蛋白尿组(CP)。将MA组与CP组随机分成两个对比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组。结果:吡格列酮治疗组UAER水平与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吡咯列酮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盐酸吡格列酮对降低患者血清中hs-CRP的水平、减少UAER的排泄量效果显著,治疗和改善患者糖尿病肾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肾病患者检测血清胆红素的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UAER)将19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蛋白尿组(UAER<30mg/d)72例,微量蛋白尿组(30mg/d≤UAER<300mg/d)70例和大量蛋白尿组(UAER≥300mg/d)50例,分别测定各组身高、体重、血压、血肌酐、尿素,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尿微量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计算体重指数.大量蛋白尿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显著低于正常蛋白尿组及微量蛋白尿组(P<0.05),而肌酐、尿素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蛋白尿组及微量蛋白尿组(P<0.05),且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均与尿微量白蛋白呈负相关(r=-0.304,P<0.01;r=-0.272,P<0.01;r=-0.278,P<0.01).结论 2型糖尿病并肾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且与尿微量白蛋白呈负相关.胆红素与糖尿病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在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测定38例健康对照组,34例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蛋白尿期;35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期;32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蛋白尿期的血清Adiponectin、hs-CRP和IL-6含量,并分析其与HbA1c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组血清Adiponectin、hs-CRP和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糖尿病组中微量白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2个亚组血清Adiponectin、hs-CRP和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蛋白尿组(P<0.01),hs-CRP与Adiponectin和HbA1c呈正相关(F=5.43,P<0.05)。结论Adiponectin、hs-CRP和IL-6与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有关,检测血清三者水平可能对早期诊断和评估糖尿病肾病有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液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肾损伤分子-1(KIM-1)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70例,根据尿清蛋白/肌酐比值(albumin-to creatinine ratio,ACR)分为正常清蛋白尿组(NA组)28例、微量清蛋白尿组(MI组)22例、大量清蛋白尿组(MA组)20例;同期选取23例非糖尿病、非肾脏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ELISA法检测4组患者尿液NGAL、KIM-1的水平并比较,同时分析尿NGAL/尿肌酐(Cr)及尿KIM-1/尿Cr与ACR/尿Cr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1)NA组、MI组、MA组的GLU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A组的肾小球滤过率(GFR)较其他3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A组的血肌酐(SCr)水平较其他3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I组和MA组的尿NGAL/尿Cr、尿KIM-1/尿Cr均较对照组和NA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糖尿病患者尿NGAL/尿Cr与ACR/尿Cr呈正相关性(r=0.864,P<0.001),尿KIM-1/尿Cr与ACR/尿Cr亦呈正相关性(r=0.835,P<0.001)。结论 NGAL、KIM-1可能参与了DN的发生与发展,尿NGAL、KIM-1有望成为判断DN肾损害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3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31例并发糖尿病肾病,32例糖尿病未并发肾病)和27例正常对照组检测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和血清肌酐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糖尿病肾病组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糖尿病未并发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可作为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较敏感的指标,并随着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严重程度而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患者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庆元 《吉林医学》2010,31(16):2364-2366
目的:探讨不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VEGF排泄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正常对照组22例和2型糖尿病组65例,根据UAER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23例)、微量白蛋白尿组(22例)和临床蛋白尿组(2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尿VEGF,计算排泄率。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正常白蛋白尿组尿VEGF排泄率即可见显著升高(P<0.05)。2型糖尿病组内,微量白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尿VEGF较正常,白蛋白尿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临床蛋白尿组较微量白蛋白尿组尿VEGF显著升高(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尿VEGF排泄率与UAER、血浆肌酐、病程呈正相关。③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尿VEGF排泄率的因素为UAER、血浆肌酐。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尿VEGF排泄率升高先于UAER的变化,并与肾脏病变的程度有关,提示尿VEGF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敏感指标,并可预示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Ⅳ型胶原(Ⅳ-C),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DN)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64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微量白蛋白尿组(MA)及临床糖尿病肾病组(ODN).分别检测各组的TGF-β1及Ⅳ-C,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NA组TGF-β1含量为(20.90±5.15)g/L,MA组为(128.09±7.01)g/L,ODN组为(30.83±10.31)g/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9.04±2.80)g/L(P<0.01).血清Ⅳ-C在NC、NA及MA组分别为(44.2±22.4)g/L、(71.3±26.6)g/L及(96.1±54.4)g/L,无显著性差异,而在ODN组为(244.1±189.4)g/L,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1).结论血清TGFβ-1在DN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改变,其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al-binding protein,RBP)、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测62例糖尿病病人和30例健康体检者的尿视黄醇结合蛋白、脑钠肽和同型半胱氨酸值。结果:糖尿病大量蛋白尿组(尿白蛋白/尿肌酐≥300μg/mg)、微量蛋白尿组(30μg/mg≤尿白蛋白/尿肌酐<299μg/mg.)和健康体检组RBP、BNP和Hcy浓度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微量蛋白组和大量蛋白尿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尿组和正常组比较,阳性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尿RBP、BNP和Hcy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和比较胱抑素-C(Cys C)、肌酐(Cr)、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MUAlb)等指标,测定在糖尿病不同肾功能损害期患者中的变化.方法 设正常对照组40例;收集2型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58例;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70例;2型糖尿病临床蛋白尿组即临床糖尿病肾病组(CDN组)47例.分别测定各组血清Cys C、血尿素(BUN)、Cr、MUAlb,根据公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老年糖尿病患者慢性肾功能损害由NA组到MA组血清Cys C水平、MUAlb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且MA组及CDN组均较对照组及NA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UN、Cr升高及Ccr降低仅在CDN组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ys C水平是反映老年2型糖尿病早期慢性肾功能损害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血清脂联素、尿白蛋白排泄量、血脂水平,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脂联素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及DN不同阶段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趋势。方法:从入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患者与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根据尿白蛋白排泄量将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30 mg/d的极微量白蛋白尿组(32例),30~300 mg/d的微量白蛋白尿组(14例),>300 mg/d的大量白蛋白尿组(14例)。检测血清脂联素,同时测定HbAlc、血脂水平、尿白蛋白排泄量,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正常人血清脂联素[(9.69±2.23)mg/L]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患者[(2.17±1.95)mg/L],微量白蛋白尿组的血清脂联素[(2.52±0.61)mg/L]高于极微量白蛋白尿组[(0.74±0.47)mg/L],大量白蛋白尿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最高[(5.32±1.86)mg/L,P<0.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尿白蛋白定量、肌酐呈正相关(分别为r=0.42,r=0.38);与HbAlc、BMI、甘油三脂(TG)呈负相关(分别为r=-0.41,r=-0.29,r=-0.23);对糖尿病患者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脂联素受尿白蛋白排泄量、HbAlc、BMI及肌酐的影响较大。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存在糖代谢与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这可能是血清脂联素较正常健康体检者降低的原因,但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尿白蛋白排泄量的升高,其血清脂联素水平事实上是升高的,其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