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三腔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所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期临床疗效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2 0 0 0年 12月~ 2 0 0 1年 1月本院收治的 2例患者。例 1患者男性 ,6 7岁 ,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Ⅲ ,Ⅳ级 (NYHA分级 )” ,经超声心动图检查 :左室扩大 ,左室内径 72mm ,EF最差时为 2 8% ,二尖瓣轻 中度返流 ,E峰A峰融合。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PR间期 0 .2 0s ,QRS波时限 15 2ms。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异常。例 2患者女性 ,6 5岁 ,诊为扩张性心肌病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功能Ⅳ级(NYHA心功能分级 )。ECG示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QRS波时限 170ms。超声心动图 (UCG)示左室明显扩大 ,左室内径 80mm ,EF 32 % ,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心内电生理检查示阵发性房室节折返性心动过速 ,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成功。在局麻下 ,3根导线均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送入 ,分别置于右心耳、右室心尖部及心室后静脉开口处。左心室起搏采用 2 187导线 ,在植入 2 187导线之前 ,先行冠状静脉窦系统逆行造影。了解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进一步观察双室同步起搏治疗对充血性心衰伴慢性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  2 0 0 2年 9月~ 11月我科住院患者 2例 ,男 1例 ,女 1例 ,年龄 4 8~ 73岁 ,扩张性心肌病 1例 ,酒精性心肌病 1例 ,持续性房颤病史均 >1.5年 ,心力衰竭病史≥ 6年。患者入院时均不能平卧 ,双肺闻及湿音 ,心率≥ 10 0次 /min ,双下肢浮肿 ,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IDd)≥ 75mm ,左室射血分数 (EF)≤ 35 % ,QRS间期 ,1例为 2 2 0ms,1例为 12 0ms。两例均行房室结消融术及双心室起搏器植入术 ,右心室电极导线放置心尖部 ,左心室导线 (2 187型 )送至心后侧静脉 ,获得满意的起搏参数后 ,连接InSync(80 4 0型 )脉冲发生器 ,并用封栓封堵心房电极插孔。术后心率调至 75次 /min。术后 1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 术前及术后临床症状变化见表 1,心功能指标改变见表 2。表 1 临床症状变化病例号心功能分级术前术后心衰症状得分术前术后QRS间期 (ms)术前术后1ⅣⅢ 13 7 2 2 0 1602ⅣⅠ 10 2 12 0 13 0表 2  心功能指标变化指标病例 1术前术后病例 2术前术后LVDId(mm) 7973 75 67SV(ml) 13 3 15 17915 6CO(L/min) 10 .5 12 5 .611.8EF( % ) 3 0 40 3 5 40FS( % ) 2 0 2 12 12 3  注 :SV每搏输出量 ,CO每分输出量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 通过超声心动图来评价表示心室内及心室间同步化的参数 ,探讨在慢性心衰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中 ,何种情况得益于双心室再同步起搏 (CRT)最多。背景资料 双心室再同步起搏已成为治疗慢性顽固性心衰的有效方法之一 ,但其疗效的原因是多因素的 ,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用来评价何种情况得益于CRT最多。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 8例 (男 4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6 8岁 )顽固性心衰患者 (3例为扩张性心肌病 ,5例为缺血性心肌病 ) ,均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 (QRS时限≥ 14 0ms ,房室传导时间平均为 2 0 1ms) ,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表示心室内及心室间机械活动不同步的参数。在CRT前及术后 1个月之内分别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LVEDVI)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 (LVESVI) ,患者的LVESVI下降至少在 15 %以上 ,方可认为有效。结果 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明显降低左室的容积(LVEDVI从 (15 0± 5 3)ml/m2 下降至 (119± 37)ml/m2 ,P <0 .0 0 0 1;LVESVI从 (116± 4 3)ml/m2 下降至 (85± 2 9)ml/m2 ,P <0 .0 0 0 1)。同时 ,在有效组 ,其CRT前患者的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运动延迟时间 (SP WMD)明显延长 ;在所以的表示左室内不同步的参数中 ,只有QRS时限及SPWMD与LVESVI的下降显著相关 (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PBMV)治疗合并中重度右房室瓣返流的左房室瓣狭窄(MS)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4 6例合并右房室瓣中重度反流的重度MS患者进行严格的PBMV术后随访,评估心功能。平均随左房室(4.7±1.3)年。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成功,左房室瓣瓣口面积(MVA)由术前的(0 .73±0 .2 5 )cm2 增至术后的(1.6 0±0 .5 5 )cm2 ,左房压力由术前的(2 9.14±5 .90 )mmHg降至术后的(15 .2 4±4 .6 0 )mmHg ,右房室瓣返流(TVR)Ⅲ级由术前的(6 .6 9±1.6 1)cm2 降到术后的(6 .10±2 .14 )cm2 。Ⅳ级由术前的(19.10±8.98)cm2 降到术后的(18.4 4±9.6 3)cm2 ,心功能明显改善:15例术前心功能Ⅲ~Ⅳ级,术后随访5年,8例心功能仍为Ⅱ级,2例心功能为Ⅲ级,3例失访。另2例术后半年行换瓣术及右房室瓣修补术(其中1例合并大量腹水) ;31例术前心功能Ⅲ级,术后心功能Ⅱ级,随访5年心功能仍为Ⅱ级。结论 PBMV对合并中重度TVR的MS患者也有可靠的远期疗效,可作为一种姑息性疗法,改善此类重症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有关研究证明血尿酸与高血压、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 ,人们发现心功能衰竭患者血尿酸也升高 ,本文探讨两者是否相关。方法  5 9例均为住院患者 ,入选时间为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0月。入院前后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排除痛风、高血压、冠心病及肾脏疾病。扩张型心肌病 15例 ,风湿性心脏病 4 4例。男 2 0例 ,女 39例 ,年龄 (4 6± 14 )岁。心功能按NYHA标准分级 ,心功能Ⅱ级 4例 ,心功能Ⅲ级 30例 ,心功能Ⅳ级 2 5例。 4 1例患者心衰控制前后复查血清尿酸。对心功能不同状态下的尿酸水平和心衰控制前后尿酸水平分别进行比较。血清尿酸测定使用美国BCKMANCX7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 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尿酸分别为 (30 1± 2 5 ) ,(4 2 5± 35 ) ,(5 95± 14 5 ) μmol/L ,P <0 .0 1。心功能Ⅳ级时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心功能Ⅲ级时尿酸水平。 4 1例患者心衰时尿酸水平为 (6 0 5± 95 ) μmol/L ,心衰控制时尿酸水平为 (30 4± 87) μmol/L。 结论 心衰患者血清尿酸水平越高 ,心衰越重 ,心衰纠正后血清尿酸水平随着下降 ,且本研究入选患者均排除高血压、冠心病及肾脏病变、痛风 ,所以心功能衰竭与血清尿酸存在相关性 ,且血尿酸水平高低 ,可提示心衰的严重程度。心功能衰竭导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对扩张型心肌病 (DCM)心力衰竭 (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6 0例DCM并心力衰竭患者在利尿剂、洋地黄、ACEI及硝酸盐制剂治疗的基础上 ,随机分为卡维地洛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 (每组 30例 )。治疗前及 4月启用超声心动图测左室缩短分数 (FS) ,射血分数 (EF)、左室舒张末内径 (LVDD)、室间隔厚度 (IVS)和左室后壁厚度 (LVPW)。结果 治疗 4月后 ,两组心功能明显改善。卡维地洛组LVDD[6 1.5± 6 .6与 6 7.3± 6 .2 ,P <0 .0 5 ]、EF[4 8± 9.7与 4 0 .3± 6 .2 ,P <0 .0 5 ]、D/T[4 .1± 0 .7与 4 .6± 0 .5 ,P <0 .0 5 ]显著改善。结论 卡维地洛能显著改善DCM心力衰竭心功能及心肌重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 18年来更换心脏起搏器时对电极参数测定结果 ,以判断电极能否继续使用提供临床经验。临床资料  1986年 3月~ 2 0 0 3年 5月 ,38例在起搏器置入术及更换术时 ,用起搏器分析仪直接测量电极参数。心室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 4~ 11年 (平均 8.4年 )。置入时起搏阈值为 0 .6 4± 0 .37(0 .3~1.5 )V ,更换起搏器时起搏阈值为 1.78± 0 .73(1.0~ 3.6 )V ,更换起搏器时起搏阈值明显高于置入时的 2 .4 5倍 (P <0 .0 0 1) ,增加绝对值为 0 .1~ 2 .6V。置入时和更换时电极阻抗分别为 (6 47.5 2± 178.4 1) (35 0~980 )Ω和 (72 3.2 2± 10 3.30 ) (4 5 2~ 130 0 )Ω ,两者相比P >0 .0 5。本组更换新电极 6例 ,均为阈值明显升高 (>3.5V) ,或 /和电极阻抗过高或过低。结论 ①本组电极置入后平均 8.4年 ,更换起搏器时 ,起搏阈值为 (1.78± 0 .73) (1.0~ 3.6 )V ,为置入时的 2 .4 5倍 ,但 30例 (80 % )的起搏阈值 <2 .5V。②起搏器更换时 ,原电极阻抗与首次置入时相比 ,总体上略有升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 ,近 90 %的电极阻抗在正常范围内 ,2例阻抗 >12 5 0Ω ,进行了电极更换。③更换起搏器时 ,电极参数如起搏阈值在 2 .5V以下 ,电极阻抗在 30 0~ 10 0 0V内 ,自主心律的R波振幅 >2 .5V ,原电极可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对充血性心力衰竭 (congestiveheartfailure ,CHF)患者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方法 比较 32例CHF患者在螺内酯治疗前、第 4及 16周时心率变异性(heartreatvariability,HRV)各项指标和心功能变化。结果 螺内酯 (4 0mg d)治疗 4周时 ,左室收缩功能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治疗 16周时 ,左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 (P <0 .0 5 ) ;治疗前、治疗 4和 16周时 ,代表心率总变异程度的全部正常R R间期标准差 (standarddeviationofallnormalsinusR Rintervalsover 2 4hours,SDNN)分别为 98.5± 32 .0 ,115 .4± 35 .6和 118.1± 35 .0 (ms)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代表迷走神经功能的正常相邻R 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 (rttomeansquareofthesuccessivenormalsinusR Rintervalslongerthan 5 0ms ,rMMSD)分别为 2 8.3± 14 .6 ,35 .3± 13.3,38.1± 13.9(ms)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螺内酯可以提高CHF患者心脏迷走神经张力 ,使HRV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后心影大小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 39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后心影的大小变化及相关因素。资料与方法 搜集我院 39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病例 ,按术后 2次复查的心脏大小分成 2组 ,对其术前、后的临床和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 术后半个月~ 1个月首次摄片复查心胸比例平均 0 .6 3± 0 .0 8(P >0 .0 5 ) ,较术前缩小者 2 6例(6 6 .7% )。2~ 6个月第 2次复查心胸比例 0 .5 8± 0 .0 5 (P <0 .0 5 ) ,较前缩小 30例 (76 .9% )。术后 2~ 6个月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左室舒张期末内径 (LVEDD)较前明显改善 (术前平均 5 2 .5± 8.89mm ,术后 4 7.9± 8.75mm ,P <0 .0 0 1)。Ⅲ~Ⅳ级心功能由术前的 2 3例降至术后 5例。术后发生并发症 17例。单纯性二尖瓣病变及术后早期无并发症发生的病例的预后较联合性瓣膜病及早期有并发症发生的病例明显要好。术前二尖瓣口面积越小 ,术后心影缩小越明显。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 1个月内心影缩小不明显 ,2个月后心功能及瓣膜功能有明显改变 ,心影缩小明显。有部分患者疗效差主要考虑为术前病史长 ,心功能差 ,以及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还有远期遗留左心房增大 ,肺动脉高压 ,风湿活动 ,服药不规律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醛固酮合成酶 (Aldosteronesynthase ,CYP11B2 )及盐皮质激素受体(mineralocorticoidreceptor,MR)基因在心功能不全心肌中的表达。方法 选取 2 5例行瓣膜置换术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乳头肌组织 10 0mg ,同时取 6例健康心肌组织作为对照 ,提取组织总RNA ,并逆转录为cDNA ,以特定的寡核苷酸为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β actin作为内参照 ,分别观察醛固酮合成酶及盐皮质激素受体在不同心功能状态的心肌中的表达。结果 在 6例正常心肌组织中CYP11B2基因的表达为阴性 ,2 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有 10例表达阳性 ,分别为心功能Ⅰ~Ⅱ级 2例 ,Ⅲ~Ⅳ级 8例 ;轻度心力衰竭患者 (心功能Ⅰ~Ⅱ级 )与重度心力衰竭患者 (心功能Ⅲ~Ⅳ级 )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15 .4 %和6 6 .7% ,两者具显著性差异 (P =0 .0 15 )。正常心肌、心功能Ⅰ~Ⅱ级和心功能Ⅲ~Ⅳ级心肌MR β actin分别为 1.2 8± 0 .13,0 .92± 0 .12 ,0 .80± 0 .2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心力衰竭组MR基因表达明显下降 (P<0 .0 0 1) ,而心功能Ⅰ Ⅱ级与心功能Ⅲ Ⅳ级之间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8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 ,CYP1182基因表达阳性与阴性组之间MR β actin表达分别为0 .78± 0 .2 0和 0 .94± 0 .13,二者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基因重组生长激素 (rhGH)对扩张型心肌病 (DCM)心功能的影响及疗效。方法 采用99Tcm RBC平衡法门控心室显像 ,将 5 6例DCM伴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rhGH治疗组 (2 8例 )和对照组 (2 8例 )。rhGH组 :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隔日肌肉注射rhGH 4.5U ;对照组采用单纯内科常规治疗方法。疗程均为 3个月。治疗前后进行超声心动图和门控心室显像 ,观察各项心功能指标。结果 rhGH治疗 3个月后DCM患者二维超声心动图所测左室收缩末内径 (LVEsd)由用药前 (5 9.8± 7.2 )mm缩小至用药后 (5 3 .6± 8.4)mm(P <0 .0 1)。99Tcm RBC平衡法门控心室显像 :rhGH组中左室扩大为主 7例 :左室射血分数 (LVEF)由治疗前 (2 8.3 2± 6.95 ) %升至用药后 (3 8.3 0±5 91) % (P <0 .0 1) ,左室高峰射血率 (PER ,EDV/s)由治疗前 2 .11± 0 .91升至用药后 2 .96± 0 .6(P <0 .0 1) ;双心室扩大组 2 1例 :LVEF由治疗前 (2 3 .6± 9.65 ) %升至 (3 5 .65± 9.2 1) % (P <0 .0 1) ,左室PER由治疗前 0 .94± 0 .65升至 1.76± 0 .82 (P <0 .0 1) ;右室射血分数 (RVEF)由 (2 2 .40± 7.5 1) %升至(3 3 .65± 5 .11) % (P <0 .0 1) ,右室PER由 0 .89± 0 .46升至 1.3 7± 0 .5 1(P <0 .0 5 )。结论 rhGH治疗3个月后DCM患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双室再同步治疗对药物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例,心功能Ⅳ级,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正常时限>130 ms,左室舒张末内径>55 mm,EF<0.35,置入三腔双室同步起搏器治疗,观察术后临床症状及超声心电图指标变化。结果:术后患者心功能改善1-2级,心电图QRS时限明显缩短,心胸比例、二尖瓣返流面积、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房舒张末内径明显减小,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明显增加(P<0.05或P<0.01)。结论:双室再同步治疗可明显改善伴室内传导阻滞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2例AMI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患者以 2 :1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 (5 4例 )和美托洛尔组(2 8例 )。测定治疗前后临床心功能分级、血压、心率、左心室功能及肾功能和血糖、血脂水平。结果 治疗后 ,卡维地洛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分别从 (12 6± 2 2 )mmHg ,(77± 10 )mmHg和 (75± 10 )次 min下降至 (12 2± 16 )mmHg(P <0 .0 1) ,(74± 9)mmHg(P <0 .0 5 )和 (6 9± 6 )次 min(P <0 .0 1)。美托洛尔组的心率从 (79± 7)次 min下降至 (71± 7)次 min(P <0 .0 1) ,但收缩压 [(12 9± 17)mmHg和 (12 9± 13)mmHg]和舒张压 [(79± 8)mmHg和 (77± 10 )mmHg]无显著变化。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治疗后 ,NYHA心功能分级分别从 2 .7和 2 .8改善为 2 .0 (P =0 .0 0 1)和 2 .2 (P <0 .0 0 1)。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增高 (从 0 .4 4± 0 .0 9和 0 .4 5± 0 .0 7增加至 0 .5 2± 0 .0 9和 0 .5 1± 0 .0 8,P均 <0 .0 5 ) ,收缩末期容量降低 (从 5 9± 2 8ml和 5 4± 2 1ml降低至 5 3± 2 2ml和 4 9± 15 ,P均 <0 .0 5 )。卡维地洛组的血糖、总胆固醇 (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从 7.5mmol L ,4 .6mmol L和 3.0mmol L  相似文献   

14.
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32 4例有症状的风湿性左房室瓣狭窄患者 ,根据有无心房颤动 (房颤 )分为 2组。房颤组 :184例 ,其中男 5 6例 ,女 12 8例 ,年龄 2 9~ 74 (47± 16 )岁 ,心功能II级 80例 ,III级 86例 ,IV级 18例 ,窦性心律(窦律 )组 :14 0例 ,其中男 32例 ,女 10 8例 ,年龄 2 0~5 9(36± 10 )岁 ,心功能II级 10 6例 ,III级 30例 ,IV级4例。二、方法术中测量球囊扩张前后左房压 (LAP)。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 1~ 5d内用超声诊断仪测量左房室瓣口面积 (MVA)、左房前后径 (LAD)、左室射血分数 (LVEF)。并记录两组因再狭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比较在心室不同部位起搏,观察最佳起搏部位的疗效。方法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心功能未见异常或心功能Ⅰ级,均安置DDD型双腔永久起搏器。每例患者都分别在右室4个部位起搏,观察起搏QRS时限,以起搏时限最小部位作为永久心室起搏部位,并随访观察心功能、胸部X线片、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8例患者均以右室近后间隔作为永久心室起搏部位,此部位的起搏QRS时限均小于术前自身QRS时限(P<0.05),也均小于右室其他部位起搏时QRS时限,永久起搏部位测试参数均符合正常标准。术后随访6~36个月,8例患者的心功能均无异常变化。结论提示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伴有RBBB,需安置永久心室起搏治疗时,流入道与流出道结合部(近后间隔),是生理化程度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6.
男性 ,5 8岁 ,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患者 ,心功能NYHA 级 ,LVEF2 7%~ 35 % ,阵发性心房纤颤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QRS1 5 0~ 1 60 m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76mm,E、A峰融合 ,二尖瓣轻度返流 ,经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评估后植入右房双心室三腔起搏器 ( ela公司 Talent TM MSP 31 3)。穿刺左锁骨下静脉 ,经冠状静脉窦电极导引 ,通过左心室引导导管行冠状窦 ( CS)造影后 ,选择左心静脉分支(左室后侧枝 )植入左心室起搏电极 ( ela公司UC2 8D单极电极 ) ,测定起搏参数符合要求后 ,再分别植入右心室 ( Medtronic Capsure SP40 2 4…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研究应用 2 187电极旨探讨右房左室 (RA -LV )起搏的方法学 ,并观察RA LV起搏对充血性心功能衰竭 (CHF)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例心功能Ⅱ~Ⅲ级CHF患者 76 / 78岁 ,均合并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限 16 0ms/ 180ms、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 (EF) 2 8/2 5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显示功能性二尖瓣返流时间 4 70 / 490ms、左室充盈时间 180 / 16 0ms、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均符合双室同步治疗指征。 2例均接受RA LV起搏。其中右房为普通心房电极 ,左心室为 2 187电极(Medtronic ,Inc ,MU ,USA)。首先 ,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采用普通可撕穿刺鞘直接在X线监视下通过冠状静脉窦置入 2 187电极至心大静脉左室后侧分支起搏左室 ,并经起搏见体表心电图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同时其他起搏参数良好为植入成功 ;然后按常规方法植入右房电极。测试完毕后将右房左室电极分别与DDD起搏器 (SD2 0 3,Medtronic ,Inc ,MU ,USA)心房和心室输出口连接 ,以双极模式进行RA LV...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低氧条件对急性分离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NMDA通道开放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运用膜片钳技术的细胞吸附式方法记录NMDA通道的单通道电流 ;结果 :在缺氧条件下 ,NMDA通道的开放增大 ,开放时间常数τ1、τ2分别由( 0 .3 2± 0 .1 3 )ms、( 3 .46± 0 .2 6)ms变为 ( 0 .89± 0 .2 2 )ms、( 8.5 4± 0 .72 )ms,关闭时间常数τ1、τ2分别由 ( 1 7.3 3± 3 .2 0 )ms、( 1 67.46± 1 8.90 )ms变为 ( 4.2 4± 2 .1 0 )ms、( 2 0 .5 0± 4.1 2 )ms;平均开放概率由 0 .1 1± 0 .0 7变为 0 .5 6± 0 .2 5 ;结论 :缺氧能提高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NMDA通道的兴奋性 ,促进NMDA通道开放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定量分析希氏束 (His)人工起搏状态下的心肌运动速度特征 ,探索心肌运动模式。方法采用二维彩色超声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模式 ,观察、记录 5条犬在His以 1 2 0次心率人工起搏状态下的His周和室间隔 (interventricularseptum ,IVS)心肌运动 ,对保存的图像序列进行后处理以得到心肌速度值序列 ,然后对此序列值进行分析。结果得到心肌连续时间—速度曲线 ,根据曲线得到 :His周心肌收缩舒张时间 ( 2 0 9.75± 1 9.41 )ms和 ( 2 94.5 0± 1 7.87)ms、收缩速度 (S) ( 5 .43± 1 .5 3)cm/s、舒张早期速度 (E)( 3.95± 1 .1 8)cm/s、舒张末期速度 (A) ( 1 .72± 0 .77)cm/s、E/A为 2 .0 6± 0 .95 ;IVS心肌收缩舒张时间( 1 91 .33± 1 7.2 3)ms和 ( 2 94.70± 1 7.91 )ms、S为 ( 3.1 7± 1 .34)cm/s、E为 ( 2 .1 7± 0 .64)cm/s、A为 ( 1 .48± 0 .5 2 )cm/s、E/A为 1 .30 5± 0 .2 87。结论在His人工起搏状态下 ,心肌运动的初步特征为 :1 )His周比IVS心肌运动速度大。 2 )E/A大于 1。  相似文献   

20.
正常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动磁共振定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运用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法非侵袭性测量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动方向、流速及流量改变情况。方法 :测量 15例正常志愿者 (年龄 2 1~ 4 7岁 ,平均 31 4岁 )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动情况 ,在正中矢状位T1WI图像上选择垂直于导水管层面 ,编码速率 2 0cm/s。测量相应层面导水管截面积 ,计算相应导水管区脑脊液流量 ,并研究在一个心动周期内CSF流动改变情况。结果 :正常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动在一个心动周期内表现为双向流动 ,即收缩期向下流动和舒张期向上流动 ,收缩期平均向下峰流速和舒张期平均向上峰流速分别为 12 6 7± 3 5 8mm/s和 11 5 8± 3 96mm/s,平均向下及向上流量分别为 1 311± 0 74 0ml/min(0 0 18± 0 0 12ml/心动周期 )和 1 0 6 8± 0 5 6 8ml/min(0 0 14± 0 0 0 9ml/心动周期 ) ,平均净流量为 0 2 6 0± 0 2 4 9ml/min(0 0 0 4± 0 0 0 4ml/心动周期 ) ;脑脊液向下流动平均最大峰速发生在一个心动周期的R波后平均 18%时间点 (心动周期的 5 7ms,平均心动周期 85 7ms) ,向上最大峰流速出现在心动周期的 87%时间点 (心动周期的6 86ms,平均心动周期 85 7ms) ,而逆向流动发生在R波后平均 4 4 %~ 5 8%时间点 (心动周期的 343~ 4 5 7ms,平均心动周期85 7ms)。结论 :磁共振相位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