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建国以来,在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指导下,我国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特别是70年代以来,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总发病率和总死亡率出现稳步的下降趋势。在我国各种原因造成死亡的构成比中,急性传染病和结核病的死因位次不断下降。根据我国部分城市前10位主要疾病专率及死亡构成统计,1957年急性传染病和肺结核病的位次仅次于呼吸系病,分别居于第2及第3位,至1975年急性传染病和肺结核病的位次,已分别下降至第8位和第6位;到1986年,传染病(肺结核病除外)的死因位次已退居到第10位之后,肺结核病的位次也退居到第7位。与这种情况相反,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在居民死因构成中的位次逐渐前移,至1986年这三种疾病已居死因位次的前三位。有的专家以此为论据,认为今后我国卫生防病工作的重点应该向非传染病转移了。此外,现  相似文献   

2.
我市从1986年起开展居民病伤死因统计工作,近六年中,急性传染病死因统计报告病例与疫情统计报告死亡病例核对,出现疫情报告的死亡病例明显低于死因统计报告数,为进一步了解急性传染病死亡病例的报告质量,将我市1986~1991年的死因统计报告数与急性传染病死亡报告数进行比较,以评价急性传染病死亡病例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居民的疾病死亡率和死因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对我们制定卫生策略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即预防工作模式必须随之转换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需要。本文初步探讨预防工作模式的几点转换机制。l预防工作重点应从传染病防制向兼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转移解放初期,传染病作为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是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随着卫生防疫工作不断深人,传染病在居民死因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而慢性非传染病导致的疾病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据全国死因监测点统计,1991年传染病(不包括肺结核)在城市居民被…  相似文献   

4.
常备不懈,磨砺以须,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在我国的发生与流行 ,把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治工作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建国 5 0多年来的卫生工作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 2 0世纪上半叶 ,旧中国疫病丛生 ,传染病恣行肆虐。共和国成立后 ,政府发动了一场以控制传染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使各种传染病在 1970年开始平稳下降 ,死亡率也相应减少。 90年代我国传染病报告发生率稳定在 2 0 0 / 10万以下 ,比 1970年下降了 95 % ;传染病在死因构成中从第 2位降至第 9位。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 ,从来没有一个政府能够在不到…  相似文献   

5.
建国40年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使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急性传染病总发病率从解放初期的3517.65/10万,下降至1990年的257.35/10万;传染病死亡巳从死因顺位的首位退居到第九位;全省人民的平均期望寿命从解放初期的35岁上升到70.9岁。但是,传染病在疾病谱中仍居重要位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传染病曾是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卫生服务条件的改善、计划免疫工作的实施、医疗保险制度的加强以及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传染病死亡呈大幅度下降趋势。为进一步了解近十几年来上海市普陀区传染病死亡情况,控制和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现将普陀区1988~2003年法定传染病死亡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建国40多年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福建省卫生工作切实贯彻“预防为主”方针,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急性传染病总发病率从解放初期的3517.65/10万,下降到1990年的257.35/10万;传染病死亡已从死因顺位的首位退居到第九位;全省人民的平均期望寿命从解放初期的35岁上升到70.9岁。但是,传染病在疾病谱中仍居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祁阳县2008-2010年居民传染病死亡原因。方法应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及死因顺位、年龄和职业分布等统计指标,对2008-2010年祁阳县居民传染病死因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0年祁阳县居民传染病死亡数为349人,占全部死亡人数的8.08%,平均死亡率为11.26/10万,传染病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传染病主要死因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艾滋病。前五位死因占总死亡数的95.99%;60岁以上居民传染病死亡率高达53.661/10万,职业以农民居第一位,死亡率为0.11‰。结论居民传染病死亡率降低,新的传染病防控工作仍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某院住院儿童死亡病例进行分析,研究该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死因及变化趋势,改善干预措施,降低该地区的儿童死亡率。方法:对某院165例死亡儿童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该院6年来住院儿童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该地区儿童的主要死因依次为新生儿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先天畸形。新生儿疾病是主要死因,先天畸形的死亡构成有上升的趋势,感染性疾病的死亡构成呈下降趋势,其中传染病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年龄组的病死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性别各年龄组死亡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城乡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强高危孕妇的保健及监测工作,尤其是围生期及新生儿期的保健工作,搞好产前诊断和缺陷胎儿筛查,把握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水平,可明显降低儿童死亡人数。  相似文献   

10.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状况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半个世纪以来 ,随着有效抗菌药物及高效杀虫剂的投放使用 ,加上社会环境及生活条件的改善 ,我国的疾病谱和死因构成正在发生变化。死因序位由急性传染病为主转向以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简称慢病 )为主的重大变化 ,而且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慢病流行现状1 据近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报告的数据表明[1,2 ] :在发达国家 ,慢病死亡占总死亡数的 75 % ,而以心脑血管病死亡为首 ,癌症居第三位 ;在发展中国家 ,慢病死亡占 40 % ,其死因顺位为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退行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传染病死亡网络直报状况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完善传染病及死亡病例网络直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居民死亡回顾性调查传染病死亡率为7.71/10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传染病死亡率1.48/10万,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传染病死亡率2.79/10万,与居民死亡调查传染病死亡率相比差异显著;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与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传染病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漏报率80.85%,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漏报率63.83%,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传染病死亡漏报、缺报病种不同。结论两网络直报系统报告传染死亡均存在不完善之处,不能如实反映居民传染病死亡状况;应继续加强传染病及死亡病例网络直报管理,加强死亡病例根本死因判定的培训,正确、规范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和编制根本死因ICD10编码,加强督导检查,提高医疗机构对传染病及死亡病例网络直报工作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重庆市城市居民死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0世纪90年代重庆市城市居民主要死因。方法:用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潜在价值损失年数及死亡所致生命损失年等指标,分析居民死因,结果:重庆市城市居民死亡率平均为6.28‰(标化死亡率4.07‰),前五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病,心脏病和意外死亡。按潜在价值损失年数计算,前五位死因依次为:意外死亡,恶性肿瘤,呼吸系统,消化系病和脑血管病,而商业社区精神病死亡已成为第3位死因,疾病负担评价的YLLs损失构成比:慢性非传染病占80.10%,意外伤害占13.06%,传染病,妇科及围产期疾病占6.84%,结论:慢性非传染病和意外伤害应用为防治重点,传染病防治不能放松,精神卫生工作急待开展。  相似文献   

13.
采用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对汕头市1960 ~1998 年急性传染病的死亡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9 年间该市急性传染病总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由60 年代的19-32/ 十万降至90 年代的0-17/ 十万,尤其是与计划免疫相关的传染病的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大,从15-61/ 十万降至0-004/ 十万;60 年代至90 年代,死亡首位由呼吸道传染病转变为肠道传染病,主要死因由流脑、乙脑、麻疹转为病毒性肝炎、狂犬病、伤寒及艾滋病。今后重点是加强肠道传染病,尤其是霍乱、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采用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对汕头市:1960—1998年急性传染病的死亡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9年间该市急性传染病总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由60年代的19.32/十万降至90年代的0.17/十万。尤其是与计划免疫相关的传染病的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大,从15.61/十万降至0.004/十万;60年代至90年代,死亡首位由呼吸道传染病转变为肠道传染病,主要死因由流脑、乙脑、麻疹转为病毒性肝炎、狂犬病、伤寒及艾滋病。今后重点是加强肠道传染病,尤其是霍乱、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三十多年来,由于人民物质生活不断改善,卫生医疗保健事业日益发展,许多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得到了消灭和控制,人群的病谱和死因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杭州市30年来医院住院病人的疾病构成和死因构成以及居民死因构成的分析表明,30年来住院病人中各种传染病普遍下降,传染病不再是主要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我区1952~1999年急性传染病的总死亡水平的变化和主要死因模式的转变以制订相关的卫生政策,对1952年至1999年来的急性传染病的死亡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自1952年以来上海市虹口区卫生防疫站收集的传染病报告年报.病种为 国家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人口资料来自虹口区公安分局. 1.2 方法将历年的急性传染病疫情资料输入电脑,使用Mi 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时间序列,运用自身对照的办法,对48年来的传染病死亡率作时间上的纵向观察,分析传染病死亡率的动态变化趋势. 2 结果与分析 2.1 死亡概况 1952年至1999年,我区急性传染病总死亡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总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54.47/10万下降到90年代的0.16/10万, 下降99. 71%.各年代的急性传染病的最低及最高年份的死亡率与前年相比较均明显下降(表1). 2.2 分类构成趋势 50年代呼吸道传染病的死亡率占主导地位,肠道传染病占第2位,60年代呼吸道传染病与肠道传染病死亡率相当,分别占传染病 炎尤为明显,高血压病亦上升为第3位.因此,对这些疾病应做好重点防治,同时有必要从病因预防的角度,加强相关预防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降低患病水平.  相似文献   

17.
《sane》2014,(3)
目的分析西安市儿童医院死亡病例死因变化趋势和特点,以便采取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儿童死亡率。方法对2008至2012年西安市儿童医院663例死亡病例资料按ICD-10进行分类,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死亡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为1.62;婴儿组死亡比例最高,占全部死亡病例的36.80%;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医院病房,占71.04%;主要诊断依据是临床加实验室占46.00%;前5位死因分别是:呼吸系统疾病(23.07%),传染病(15.69%),围生期疾病(13.57%),先天性疾病(11.46%),神经系统疾病(6.94%)。不同年龄组患儿死因构成不同,新生儿组和婴儿组首位死因是肺炎;幼儿组首位死因是传染病;学龄前组首位死因也是传染病,学龄期组首位死因是恶性肿瘤。结论针对不同年龄组患儿死因特点,加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沅江市居民死因构成的分析,为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7年居民病伤死亡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7年沅江市居民死亡原因前5位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呼吸系统疾病、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死因的90.79%。结论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预防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发达国家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死因构成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占的比重也已显著增加。如苏联仅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两项就占全部死因构成的68%。中国的上海县1960~1962年前两他的死因构成是急性传染病和意外死亡。而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仅为第六、七、八位;1978~1980年则前四位死因已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即: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由此可见,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病伤和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早亡的主要原因,成为医学和社会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美国预防非常传染病的策略许锐恒传染病早被列为要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但至今在全球仍是头号的死因和由伤残调整的生命年(DALYS)的首要影响因素。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导致400万人死亡,肺炎是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因;腹泻病是婴幼儿的主要病种和死因,5岁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