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红花注射液与头孢西丁钠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在模拟临床用药浓度条件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红花注射液与头孢西丁钠配伍后4 h内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头孢西丁的含量,考察配伍液外观、pH值、不溶性微粒的变化。结果 4 h内配伍液的外观、pH值、二者的含量均无明显改变,不溶性微粒数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仍符合药典标准。结论红花注射液与头孢西丁钠配伍后4 h内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血必净注射液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 2种注射液配伍后室温下放置8 h,观察可见异物、pH、不溶性微粒、渗透压、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含有量的变化。结果配伍后8 h内,可见异物、p H、不溶性微粒、渗透压、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含有量无明显变化。结论血必净注射液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配伍后,可在8 h内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3.
《中成药》2014,(8)
目的考察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与6种输液配伍后的稳定性。方法采用L8(27)正交设计优选的红花黄色素溶解液分别与5%和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及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稀释为成品输液,观察室温(22℃)条件下8 h内各成品输液理化性质的变化并计算HPLC指纹图谱的相似度。结果注射用红花黄色素配伍6种成品输液的性状和pH在0~8 h内没有显著变化。在6 h内不溶微粒数符合规定,只有0.9%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配伍8 h后,复方氯化钠稀释的成品输液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下降超出10%,其他5种成品输液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稳定。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建议采用0.9%氯化钠等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调配为成品输液,并于室温下6 h内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红花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根据用法用量,与5%、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考察室温放置不同时间后,性状、pH值、吸光度、不溶性微粒、羟基红花黄色素A、总黄酮的变化。结果:红花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一定时间内质量稳定。结论:红花注射液可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考察注射用炎琥宁与甲硝唑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 在室温(25℃)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注射用炎琥宁与甲硝唑注射液的含量,8 h内各时间段考察配伍液的含量、外观性状、紫外光谱、pH值及微粒数变化.结果 配伍液外观、pH值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注射用炎琥宁与甲硝唑注射液配伍后在室温下8 h内可使用.  相似文献   

6.
炎琥宁注射液与三种抗菌药物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炎琥宁注射液分别与头孢硫脒注射液、头孢替唑注射液、头孢唑肟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的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不同时间配伍液中2种药物的含量变化并检测配伍液的不溶性微粒,测定pH值,观察配伍液外观。结果:在25℃下,4h内配伍液外观、不溶性微粒、pH值、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炎琥宁注射液分别与头孢硫脒注射液、头孢替唑注射液、头孢唑肟注射液配伍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黄连注射液与10%葡萄糖注射液的适宜配伍浓度。方法:用10mL、20mL、25mL、30mL及35mL双黄连注射液,分别与200mL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观察其在4h内微粒变化,在4h内的pH值、紫外吸收的变化。结果:20mL及以下配伍液放置4h以内。微粒符合药典规定,pH值无明显变化;25mL及以上配伍液微粒不符合药典规定。结论:20mL及以下双黄连注射液与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在4h内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中药制剂喜炎平注射液与氟罗沙星注射卉c配伍的稳定性。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喜炎平注射液在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与氟罗沙星注射剂配伍后6h内穿心莲内酯磺化物的含量,观察配伍后6h内溶液的外观及pH值及不溶性微粒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室温务件下,喜炎平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与氟罗沙星注射剂配伍6h内外观无明显变化,不溶性微粒在安全范围内有所增加;但喜炎平注射液主要成分穿心莲内酯磺化物的含量下降,氟罗沙星的含量几乎没变,配伍溶液pH值随时间降低。结论在室温条件下,喜炎平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与氟罗沙星不可以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复方丹参注射液与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将配伍液室温放置6 h,观察其外观、pH值、不溶性微粒以及复方丹参注射液中的活性成分原儿茶醛和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中的右旋糖酐-40的含量变化。结果:配伍液pH值、外观、含量均无明显变化。但2,5 μm以上微粒数在考察时间内随着配伍液放置时间的增加而增多,10 μm以上,25 μm以上微粒数基本不变。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与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室温放置6 h内稳定。  相似文献   

10.
更昔洛韦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更昔洛韦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25℃和37℃下配伍液中更昔洛韦及左氧氟沙星的含量变化,并在200~400 nm处进行紫外扫描,同时观察外观、pH值及微粒变化。结果配伍液在8 h内pH值、吸收峰峰形、峰位及微粒无明显变化,但颜色、含量及吸收峰峰值有变化。结论临床应用时二者需分开输注,不宜混合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11.
血必净注射液与不同溶媒配伍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血必净注射液在洁净环境下分别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随着放置时间其有效成分及质量指标的变化,为血必净注射液输液配伍选择更适宜的溶媒,确保临床输液更加安全,有效。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血必净分别与3种溶媒配伍后放置0、2、4、8h内有效成分红花黄素A;采用注射液微粒分析仪、酸度计测定血必净注射液分别与3种溶媒配伍后放置0.5、1、2、4、8h微粒数及DH值的变化,并将所得结果录入Excel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必净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3种不同溶媒配伍之后,红花黄素A在8h相对稳定;配伍后在8h内pH值基本保持稳定;微粒数随放置时间的延长均呈现上升趋势;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放置4h微粒数显著高于0.5h(P〈0.01);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溶液放置1h后微粒数与0.5h比较显著增多(P〈0.01);与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微粒数超标。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在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不适于以10%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以5%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时应现用现配,不适于静脉药物集中配置中心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替加氟注射液在0.9%氯化钠溶液中配伍的稳定性。方法观察室温、避光、冷藏,24h内替加氟注射液0.9%氯化钠溶液的外观、pH值变化,观察配伍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变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配伍液中替加氟的变化。结果配伍液在24h内无浑浊、沉淀、气体产生,颜色、pH值、不溶性微粒数无明显变化;24h内替加氟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无明显变化。结论在实验条件下,24h内替加氟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喜炎平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曲松、头孢拉定及头孢替唑钠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从配伍液外观、pH值及不溶性微粒等指标变化,对配伍液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喜炎平与头抱菌素类药物配伍液在6h内含量变化轻微,不溶性微粒在安全范围内。结论:喜炎平注射液与头孢类抗生素注射剂配伍在6h内化学性质稳定,可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丹红注射液与10%氯化钾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的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梯度洗脱测定配伍液中6h内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的含量。并在25℃时24h测定配伍液的pH值。结果丹红注射液与10%氯化钾配伍后24h内pH值无显著变化,丹红注射液中有效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的含量6h内基本稳定。结论配伍液中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的质量和pH值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考察丹参注射液分别与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 应用液相色谱仪、酸度计、注射液微粒分析仪分别考察丹参注射液与3种注射液配伍后的外观、pH值、微粒、溶血及含量的变化.结果 3种配伍液的外观、pH值、微粒、溶血及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 丹参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稳定.  相似文献   

16.
清开灵注射液配伍注射用头孢西丁钠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西丁钠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模拟临床用药浓度条件下,考察清开灵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西丁钠配伍后4 h内溶液的外观、pH值、不溶性微粒的变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液中黄芩苷和头孢西丁。结果 4 h内配伍液的外观、pH值无明显改变。随着时间的延长,配伍液中10μm、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增多,1 h后超过《中国药典》2010年版标准。黄芩苷和头孢西丁的质量浓度均逐渐降低。结论清开灵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西丁钠配伍后4 h内不稳定,不建议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7.
HPLC法研究当归-红花单煎及共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和探讨当归-红花单煎及共煎液中有效成分阿魏酸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的变化,初步探索两味中药配伍应用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Phenomenex C18柱(4.6 mm×150 mm,5 μm),以甲醇-0.05%磷酸水溶液(pH=2.45,25:7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柱温:30℃;进样温度:5℃;检测波长分别为320 nm、403 nm.测定追踪当归-红花共煎液与单煎液中主要有效成分阿魏酸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的变化.结果 阿魏酸回归方程为Y=3.837 2X+0.0219(r=0.999 8),在0.5~1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2.68~101.13%,RSD小于3.2%;羟基红花黄色素A回归方程为Y=1.364 7X-0.371 4(r=0.999 9),在5.0~100.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17~102.97%,RSD小于2.8%;当归红花共煎液中阿魏酸含量比当归单煎液中平均升高142.64%,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比红花单煎液中平均升高145.37%.结论 当归-红花共煎液中阿魏酸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高于各单煎液中含量,两者配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该法快速、简便、准确,可为评价提取物中阿魏酸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室温条件下考察大黄注射液与紫苏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 制备大黄及紫苏注射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对其进行质量检查.应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酸度计、显微镜检查大黄及紫苏注射液配伍6 h内的外观、吸收度值、pH值以及微粒的变化.结果 配伍液外观、含量、pH值及微粒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大黄和紫苏注射液配伍后稳定性良好,可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热毒宁和地塞米松注射液配伍稳定性。[方法]利用光阻法测定热毒宁与地塞米松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热毒宁与地塞米松注射液配伍放置几小时内栀子苷及绿原酸的含量变化,以及溶液外观和pH值变化,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是液相指纹图谱检测。[结果]配伍药液色泽、澄明度、pH值、主要成分含量、液相指纹图谱在配伍后4h内没有显著差异,不溶性微粒有显著差异。[结论]两种成分在配伍药液中含量相对稳定,但是不溶性微粒数远远超过标准,存在配伍禁忌。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不建议配伍后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4种中药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及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及pH值的变化。方法:用微粒分析仪和pH计测定配伍前5%葡萄糖注射液及0.9%氯化钠注射的微粒数目及pH值,并考察配伍后不同时间测得的微粒数及pH值改变。结果:配伍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数显著多于配伍前(P〈0.01或P〈0.05)。结论:输液与中药注射液配伍后微粒数目明显增多,在临床应用中密切注意不溶性微粒的监控,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