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蒿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青蒿不同种源,生育期的不同处理栽培比较,寻找青蒿的栽培技术措施.方法 开展野生青蒿与家种青蒿栽培,青蒿播种量,移栽期,青蒿不同苗龄移栽,青蒿摘尖等试验.结果 青蒿应野生驯化栽培,育苗亩用种150 g较为合适,移栽期为6月下旬,生育期生长至1 m时摘尖,可提高产量.结论 青蒿应野生驯化栽培,加强管理.采用有性繁...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明青蒿新品种"渝青1号"的选育方法、过程,确定新品种的推广价值。方法:在青蒿主产区收集青蒿优良种质资源,筛选优良种质,采用青蒿素质量分数测定和单株干叶产量测定,应用单株母系系统选育法和混合选择制种方法,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性试验相结合,选育和示范推广青蒿新品种。结果:选育的青蒿新品种干叶产量达3000kg.hm-2,较野生青蒿增产10%以上;青蒿素质量分数在1.0%以上,比野生青蒿中青蒿素质量分数提高0.2%以上。结论:采用单株母系系统选育和混合选择制种相结合的选育方法,可明显提高青蒿的产量和青蒿素质量分数,是青蒿新品种培育中的一种切实可行、简便快速的育种方法。经生产验证和示范推广证明,选育的青蒿新品种"渝青1号"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红大戟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凌征柱  覃文流  余丽莹  蓝祖栽  吴庆华 《中草药》2005,36(10):1555-1557
目的研究红大戟快速繁殖技术,为人工栽培提供种源。方法以野生红大戟的茎尖作外植体,通过不同的培养基进行诱导培养获得丛生芽,进而生根获得再生植株。结果M S BA 2.0 m g/L NAA 0.1 m g/L适合红大戟的丛生芽继代增殖。1/2M S NAA 1.0 m g/L适宜诱导生根获得健全再生植株。移栽成活率70%。结论本研究得出的方法可为人工栽培红大戟提供种源。  相似文献   

4.
土壤中的铜胁迫对青蒿生长及青蒿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璇  韩小丽  郭兰萍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1):1553-1557
目的:考察土壤铜污染对青蒿生长及青蒿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在土壤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u(NO3)2.3H2O,设置土壤中铜浓度为100,300,600 mg.kg-1后播种青蒿种子,观察青蒿在不同浓度Cu土壤中的生长情况,并在80,140 d记录青蒿生长的各项生理指标及在140 d收获时青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和结论:在青蒿生长的幼苗期,铜处理组青蒿比空白组长势都较差;青蒿播种80 d后,低浓度铜污染(100 mg.kg-1)对青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刺激其生长,较高浓度(300 mg.kg-1)和高浓度组(600 mg.kg-1)则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140 d收获时,铜处理组青蒿长势较好且生物量较对照组高,初步推断可能与青蒿本身的生长发育规律有关;铜处理组明显抑制了青蒿根部的生长;铜主要蓄积在青蒿的根部,根是铜毒害的主要器官;铜低浓度组青蒿素含量比对照组稍高,随着铜浓度的增大,青蒿素的含量逐渐降低,综合考虑青蒿生长期导致的变化,分析原因是过量的铜本身抑制青蒿素的合成与积累。  相似文献   

5.
不同产地栽培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四辉 《中药材》2007,30(10):1257-1259
目的:建立测定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检测方法,并对不同产地的青蒿样品进行含量测定。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青蒿素标准溶液进行波长扫描,确定最适吸收波长并建立吸收度-浓度曲线。根据标准曲线测定青蒿样品中青蒿素的含量。结果:青蒿素的最适吸收波长为292 nm,吸收度-浓度回归方程为:A=0.05826C-0.00117,相关系数r=0.9999。结论:本法快捷、简便,可作为青蒿药材及青蒿素类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不同栽培地青蒿药材中青蒿素的含量测定为青蒿药材的收购及栽培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不同种源黄花蒿内青蒿素及青蒿乙素含量测定的方法,比较不同来源黄花蒿种质在水培均一化生长条件下青蒿素与青蒿乙素含量的差异,分析影响黄花蒿主要成分含量差异的关键因素。方法 黄花蒿种子采用随机排列水培混合培养,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 μm),流动相选择水-乙腈(95∶5,含0.1%甲酸,A)-乙腈-水(95∶5,含0.1%甲酸,B)进行梯度洗脱(0~3.5 min,25%~1%A;3.5~3.6 min,1%~25%A;3.6~5.0 min,25%A),流速0.4 mL·min-1,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检测不同种源黄花蒿中青蒿素及青蒿乙素的含量差异。结果 所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分离度良好。不同种源黄花蒿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即25 ℃恒温下循环水培养,青蒿素和青蒿乙素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青蒿素含量较高的黄花蒿种源产地是云南,质量分数达3 810.597 μg·g-1;青蒿乙素含量较高的黄花蒿种源地是山西,质量分数1 691.747 μg·g-1,青蒿素含量按照从高到低种源地排列依次为云南>海南>湖北>广西>浙江>山西>北京>山东>黑龙江>甘肃。相关性分析发现,以地域划分时,青蒿素含量与黄花蒿来源地的纬度呈显著负相关,但青蒿素与青蒿乙素含量均与经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同一培养环境不同种源黄花蒿内青蒿素及青蒿乙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影响黄花蒿中青蒿素及青蒿乙素含量的主导因素可能是其遗传背景,提示改良青蒿品种是后续黄花蒿栽培中提升质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施肥水平对青蒿产量和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不同施肥水平对青蒿产量和青蒿素含量的比较,寻找青蒿栽培的最佳肥料配比.方法 开展青蒿苗期N,P,K追肥配比试验,N水平,K水平及K种类等试验.结果 N,P是影响青蒿产量的主要因素,N,P有互补作用,K是影响青蒿素含量的主要因素.以KCl为最好.结论 青蒿种植的最佳施肥组合比例为N:P=1:1,适当增加K用量,可以兼顾较高的产量和青蒿素含量.  相似文献   

8.
青蒿道地药材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青蒿入药有2 000多年的历史,根据现代研究结果推断,1 700多年前的《肘后备急方》中所记治疗疟疾的青蒿应该来源于黄花蒿。基于本草资料从治疗暑热、截疟等方面,青蒿的道地产区应在历史上的荆州(今湖北)及其周边地区;从抗疟成分青蒿素含量高低的角度,青蒿道地产区应在重庆、广西及周边省份。研究表明:黄花蒿在秋季花盛开时采收,抗疟用青蒿素含量较高;黄花蒿放置半年后青蒿素可降解30%左右,一般需放置阴凉干燥处贮藏。野生黄花蒿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试验田选育出的黄花蒿其青蒿素质量分数最高可达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青蒿乙素、青蒿酸和东莨菪内酯三组分在疟疾小鼠体内对青蒿素抗疟增效作用在药物动力学方面可能的影响及其规律,为开发新型基于青蒿素类抗疟药的联合治疗方案药物奠定基础。方法分别对疟疾小鼠灌胃给予青蒿素(100 mg/kg)和青蒿素、青蒿酸、青蒿乙素和东莨菪内酯联用(每种组分各100 mg/kg),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品经液-液萃取后,采用HPLC-MS/MS法测定药物浓度。结果与青蒿素单用比较,青蒿素、青蒿乙素、青蒿酸和东莨菪内酯联用组青蒿素的最大血药浓度由924 ng/m L增加到1065 ng/m L,AUC(0-t)(1893 h×ng/m L)明显高于青蒿素单用组(661 h×ng/m L),半衰期延长,血浆清除率下降了65%。结论青蒿乙素、青蒿酸和东莨菪内酯可显著影响青蒿素的药物动力学行为。  相似文献   

10.
HPLC-ELSD法测定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周翱翱  郑文欣  葛发欢 《中药材》2006,29(3):242-245
目的:首次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测定青蒿素含量的方法,并对大量的青蒿样品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对青蒿药材中的青蒿素进行HPLC分析,色谱柱:迪马公司D iamon-sil C18(250×4.6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75∶25);流速:1 m l/m in;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40℃,载气压力3.5 bar,放大系数(gain)为9;进样体积20μ。l结果:青蒿素在1~5μg范围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99.33%(RSD=1.97%)。结论:本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重现性,结果准确可靠,可作为青蒿药材及青蒿素类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青蒿药材中青蒿素的含量测定为青蒿药材的收购及栽培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青蒿植株青蒿素含量和总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青蒿植株青蒿素含量和总量与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提高青蒿种质资源利用率和青蒿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对63份青蒿种质资源总计252个单株的植株青蒿素含量和各农艺性状指标进行调查和测定,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我国青蒿主产区不同种质资源之间植株青蒿素含量和总量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青蒿植株叶重和青蒿素总量同植株茎秆和枝条的性状呈显著正相关,而植株青蒿素含量同植株叶部的性状呈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青蒿植株青蒿素含量随着一级分枝数、下部二级分枝数、茎基部直径等指标的增加而提高,而随着上部二级分枝数、小叶轴长、下部分枝直径等指标的增加而降低;青蒿素总量随着植株青蒿素含量、叶重、下部二级分枝数等指标的增加而增加,而随着下部分枝直径、中部二级分枝数、茎重等指标的增加而减少。通径分析表明,一级分枝数和下部二级分枝数对植株青蒿素含量的直接正效应较大,而上部二级分枝数对青蒿素含量的直接负效应较大;叶重和青蒿素含量对植株青蒿素总量的直接正效应较大,而叶/秆值、枝条重和茎重对青蒿素总量的直接负效应较大。结论:在青蒿育种中可以兼顾高产和高青蒿素含量,而且在选育高产、高含量的青蒿新品种时,应选择株高和冠幅适中、羽片和小叶轴短、中上部二级分枝数少、主茎粗、一级分枝数多、下部二级分枝数多和叶/秆值高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青蒿药材中的成分对青蒿素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方法 向青蒿素中添加青蒿药材提取浸膏和其他辅料制备2种青蒿素复方。小鼠灌胃给予青蒿素复方及混悬液,建立HPLC-ECD法测定小鼠血浆中青蒿素的浓度,以DAS3.2.8药动学软件计算相关药动学参数,探讨不同配方对青蒿素生物利用度的影响。结果 2种青蒿素复方A、B及混悬液的相关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max为31.5±8.18,33.50±13.55,34.00±9.66 min;Cmax为3.67±1.16,7.54±1.86,0.83±0.16 μg?mL-1;AUC(0-t)为201.87±24.08,373.06±56.52,23.83±5.62μg?mL-1?min;2种青蒿素复方的峰浓度及生物利用度均明显高于混悬液。结论 青蒿药材中存在某些能提高青蒿素生物利用度的成分,为青蒿素进一步制剂研发中的配方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减压内部沸腾法提取青蒿中青蒿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青蒿素得率为评价指标,考察解吸时间、解吸浓度、提取压力、提取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溶剂用量各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并与常规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减压内部沸腾法提取青蒿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取青蒿粗粉10g,加入80%乙醇溶液50mL,常温(25℃)下解吸20min,加入35%乙醇溶液100mL,提取容器置于50℃水浴中,减压至-0.02MPa提取30min,即可。此条件下,青蒿素提取率为84.82%。结论:减压内部沸腾法提取青蒿素具有安全、高效、廉价、简便等特点,与常规提取方法比较优势明显,适用于工业化大生产。  相似文献   

14.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是常用中药材,用量大,用途广。由于大量采挖,导致野生资源迅速减少,因此黄芩栽培的研究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黄芩栽培是用种子繁殖,移栽1年生小苗,栽种1至数年后采挖。现上市药材有2、3、4年生(从播种开始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珍珠草的种植方法、生长条件、生长规律,探讨大面积人工栽培的可能性,为总结珍珠草的GAP技术打下基础。方法采用种子繁育和人工移栽相结合的方法,比较野生与家种,人工栽培、种子种植与幼苗移栽种植等的生长规律、生长条件、产量等。结果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珍珠草的各项指标均优于野生;采用种子繁育与人工移栽相结合的栽培方法明显优于单纯种子种植。结论广东省云浮地区适合珍珠草的人工种植,栽培试验成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同时比较不同居群半夏在南、北方种植的质量,为半夏的选育和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采自不同产地的半夏分别随机种植在南方和北方基地,通过收获指数、含水量、总生物碱含量、综合指数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在北方种植的不同居群的半夏在产量、干物质含量、生物碱含量上都好于南方;引自安岳、河北的半夏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收获指数和生物碱含量均较高,其次是潜江半夏。总体上,南方半夏引种至北方好于北方引种至南方。结论南方种源半夏引种至北方好于北方种源引种至南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青蒿醇提物对H::肝癌小鼠的体内抑瘤作用。方法:取H。肝癌细胞接种于小鼠右腋皮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5-氟尿嘧啶组(5-Fu)及青蒿醇提物125mg/(kg·d)组、500mg/(kg·d)组,5-Fu组肌肉注射给药,其余各组灌胃给药。连续给药8d后,剖瘤称取质量,计算抑瘤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青蒿醇提物中青蒿素含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青蒿醇提物各剂量组均不同程度的抑制肿瘤生长(P〈0.Ot),青蒿醇提物125me,/(kg·d)组和青蒿醇提物500m/(kg.d)组的抑瘤率分别为54.6%、50.6%;本实验青蒿醇提物中青蒿素含量为0.02%,而在青蒿素抗H。小鼠肝癌试验中,青蒿素在剂量为10mg/(kg·d)时,对H22小鼠肝癌已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青蒿醇提物对肝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除青蒿素以外,中药青蒿中可能存在其它的抗肿瘤成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青蒿药材中成分对青蒿素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方法向青蒿素中添加青蒿提取浸膏和辅料制备2种青蒿素复方。小鼠灌胃给予青蒿素复方及混悬液,用高效液相-库仑阵列电化学检测(HPLC-ECD)法测定小鼠血浆中青蒿素的浓度,以DAS3.2.8药动学软件计算相关药动学参数,探讨不同复方对青蒿素生物利用度的影响。结果 2种青蒿素复方A、B及青蒿素混悬液的相关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_(max)为(23.86±8.18)、(33.50±13.55)、(34.00±9.66)min;C_(max)为(2.78±1.16)、(7.54±1.86)、(0.83±0.16)μg·mL~(-1);AUC_((0-t))为(152.93±24.08)、(373.06±56.52)、(23.83±5.62)μg·mL~(-1)·min;以混悬液为参比,2种青蒿素复方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654.00%、1582.86%。结论青蒿药材中存在某些能提高青蒿素生物利用度的成分,为青蒿素制剂研发中的配方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鱼腥草野生居群人工栽培后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鱼腥草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规范化种植等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方法:将17个采自峨眉山不同山峪和海拔的野生鱼腥草居群地下部分移栽至同等立地条件下栽培一年,用共水蒸馏法提取其各自地上部分挥发油,并用GC-MS法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含量。结果:所有材料共鉴定出31种化学成分,其中共有成分为19种。t检验结果表明鱼腥草栽培一年后,其α-蒎烯和D-柠檬烯含量极显著高于其相应野生居群两种成分的含量,崁烯和甲基正壬酮的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居群中的含量,trans-β-罗勒烯含量则极显著低于野生居群中含量。试验结果还表明,9类检测到的化学组分中共有7类在栽培和野生条件下均可检测到。除非萜类醇和非萜类醛外,其余5类组分在野生居群中(占总挥发油含量的84.05%)的变异系数均大于在栽培类群(占总挥发油含量的90.12%)中的变异系数。结论:野生和栽培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间存在一定差异。野生鱼腥草居群移栽至同等立地条件下后其挥发油成分多态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源黄芩生长发育特性初步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君  杨世林  程惠珍 《中药材》2002,25(11):777-778
对收集的不同种源黄芩在北京地区同样条件下栽培,发现不同种源黄芩在始花期、株高、分枝数及地上部鲜重均存在显著差异,证明黄芩种内生长发育特性存在差异。本研究可为黄芩的良种选育及规范化种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