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中自体血回输对腰椎后路融合术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变化以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2002年1月-2005年12月122例行腰椎后路内固定并接受输血的患者分为实验组(66例)和对照组(56例),实验组采用术中自体血回收,对照组使用异体输血.比较2组病例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异体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值和影响住院时间的因素,以及输血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170 ml,对照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615 ml,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血红蛋白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固定节段数目与住院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菌血症,对照组中4例出现输血过敏反应.结论 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对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影响,可以防止脊柱融合手术时因输各种异体血引发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中自体血回输联合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115例腰椎手术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73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实施术中自体血回输,观察组实施术中自体血回输联合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于术前1 d、术后3 d和7 d监测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并记录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回输量以及异体输血量,观察组还需记录术后引流量、术后回输量。统计2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异体输血的例数。结果观察组异体输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而2组术中出血量、术中回输量、术中和术后异体输血例数、术前和术后的血红蛋白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手术中应用术中自体血回输联合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可以明显降低异体输血量,但不能减少异体输血例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技术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64例进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分为2组,分别于术中实施自体血回输和输异体血的输血治疗,于术前、术后24h监测血红蛋白浓度(Hb)和红细胞压积(HCT)、凝血活酶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TT),并记录所有病例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输库存血量,实验组还需记录自体血回输量。结果采用自体血回输的33例患者共回输自体血25 770ml,仅部分手术节段多的患者输库存血共2 600ml,而对照组31例患者共输库存血33 000ml。结论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手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技术能明显节约血源,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体血引流回输在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6—12月同一治疗组初次行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患者79例,将单纯输注异体血患者49例作为对照组,自体血引流回输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及术中出血量、异体血输血量、术后引流量与输血反应和发热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异体输血量少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与红细胞计数、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输血反应、发热反应。结论自体血回输及异体血输注均可达到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自体血引流回输患者的异体输血量明显低于单纯输注异体血的患者。目前国内血源紧张,自体血引流回输可有效缓解临床用血紧张情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回收式自体输血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作用及优点。方法 将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3月 ,1 5 8例行脊柱手术并接受输血的患者分为实验组 ( 71例 )和对照组 ( 87例 )。实验组采用术中自体血回收 ,对照组使用异体输血。比较两组病例的异体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值、输血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 ( 1 79± 4 0 .2 )ml,对照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 ( 795± 6 9.9)ml,两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两组术后各时相点的血红蛋白值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实验组中仅应用自体血回收技术的患者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 行脊柱融合、内固定等大中型手术时出血量较大 ,采用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可以明显减少异体输血量及由此引起的各种异体输血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汪美君  朱海宏  徐礼峰   《护理与康复》2016,15(7):670-673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采用预存自体血回输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60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预存自体血回输,对照组采用异体血输血,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血常规观察指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观察组未发生、对照组发生4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后第1天血常规各观察指标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第7天血常规各观察指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预存自体血回输安全有效,能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预存式自体输血在腰椎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行腰椎后路手术患78名,自体血组和对照组各39例。患者年龄16-70岁,患者心肺功能及身体状况良好,采血前Hb:男≥120 g/L,女≥110 g/L。按照术前是否进行PBD,分为自体血组和对照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输血相关费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Hb以及异体输血量。结果 2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Hb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血组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平均总住院时间、平均输血相关费用和异体红细胞输注率(8.95±2.87)d、(12.28±4.05)d、(174.70±323.76)元、7.69%,均低于对照组水平(13.38±8.68)d、(18.49±8.86)d、(779.36±823.15)元、47.22%,2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后路手术患者采用PBD可有效纠正术中、术后失血性贫血,同时PBD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少,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同时可显著减轻对异体血的依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在骨科大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78例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37例和对照组41例。试验组术中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自体血不足时根据血红蛋白值酌情补充异体血。对照组术中采用常规异体输血。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1、3、5 d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及术中、术后失血量及术中输血量(异体、自体)、输血后有无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术中、术后失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异体输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中自体输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术前,术后1、35、d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中接受异体输血者出现1例输血后寒战;对照组出现输血后并发症有4例,其中荨麻疹1例,寒战、高热反应3例。结论自体血回输可使需输血的骨科手术患者避免了异体输血带来的潜在危险,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是青少年较为常见的脊柱畸形,手术矫形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手术创伤大、时间长,矫形过程中暴露、剥离组织较多,出血量大,需较大量的输血.为缓解血源紧张,减少输血费用,避免输血性疾病的发生,尽量减少输注异体库存血.目的:观察控制性降压联合自体血回输在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中的作用.方法:对46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行后路矫形时均进行术中控制性降压.其中17例未进行自体血回输,作为对照组,矫形后全部输异体库存血;另外29例均使用自体血液回输,包括矫形前预存自体血及矫形过程中自体血回输,作为实验组.观察两组患者失血量及输血情况.结果与结论:失血量:对照组400~1 000 (867±161) mL,实验组350~1400 (842± 376) mL,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输入库存血量:对照组500~1 800 (845±332) mL,明显多于实验组0~1 300 (423±237) mL(P < 0.01).提示控制性降压可减少矫形过程中出血量,同时矫形后采用自体血回输可明显减少异体库存血的需要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术中自体血回输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评价其在骨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00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自体血回输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两组术中出血、血常规、血气分析及输血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自体血回输组所需异体血较非回输血组自体血液回输组明显减少.术前与术后第1天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自体血回输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术中自体血回输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节约血源及财力的输血方式,能减少异体输血量避免并发症,在骨科手术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腰椎术后自体血回输引流和单纯引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以本院骨科2018年8月~2020年9月住院行腰椎后路开放内固定+融合术的患者为对象,按术后采用的不同引流方式分为自体血回收引流组:从术后采用自体血回输装置引流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0名;单纯引流(对照)组:从术后采用引流袋引流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0名。回顾性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术后实际引流、总显性失血量、总自体血回输量,以及术后d1、d3、d7的贫血指标、感染指标及白蛋白水平。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耗时与手术节段具有可比性(P>0.05),术前Hb、Hct、ALB、WBC、NE%以及术中出血量、术中自体血回输量及术后实际引流量相近(P>0.05);术后d1、d3、d7的Hb、Hct、ALB、WBC、NE%、CRP,以及术前与术后的Hb、Hct、ALB差值,术后与术前的WBC、NE%、CRP差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自体血回收引流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引流量(mL)及总显性失血量(mL)分别为554.40±176.82 vs 337.80±102.43,1 048.40±282.87 vs 791.80±277.02(P<0.05)。结论腰椎术后采用自体血回输引流较单纯引流增加了患者引流量,而对患者贫血、白蛋白及感染等指标的改善不明显;患者腰椎术后不宜常规使用自体血回输装置引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储存式自体血回输对脊柱外科非肿瘤手术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诊断为非肿瘤脊柱疾病的手术患者134例,分为自体输血组77例,异体输血组57例,记录并比较组间的住院时间、术后血红蛋白的差异、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率,并分析住院时长以及自体血的节血效果。结果自体输血组术前采血及自体输注过程中无出现相关不良反应。自体输血组和异体输血组相比,输血量((347.85±66.72)mL v.s.(478.88±194.23)mL,P<0.001)、总住院天数(19.3±8.8 v.s.25.4±11.7,P=0.002)和术后住院天数(10.77±5.41 v.s.16.43±8.41,P<0.001)均明显减少;术后1天血红蛋白(115.30±12.94)g/L v.s.(110.35±16.71)g/L,P=0.075)、红细胞比容(0.34±0.03 v.s.0.33±0.05,P=0.088)无明显差异。结论储存式自体输血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有效且安全,能减少异体血液输血量,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自体血回输与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对脊柱外科手术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柱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自体血回输组、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组,每组20例。对照组在术中出血多时就输入异体库存血。自体血回输组在术中联合使用自体血回收装置,血红蛋白低下时就输库存血。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组先经外周静脉输入一定晶体液或胶体液,再经颈内静脉缓慢的抽出机体血液装入专用的含有抗凝的血袋内,经血液摇摆机不停地摇动,适当的时候输入。术前(T1)、术后2h(T2)、6h(T3)、12h(T4)及24h(T5)各时间点抽血5mL,检测白细胞(WBC)、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记录术后有无并发症。结果自体血回输组和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组回收血WBC计数均高于T1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T2~T5时间点血清IL-6、TNF-α及WBC水平与T1时间点检测结果比较显著增高,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无一例并发症。结论自体血回输组和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组可以有效降低术中及术后全身炎症反应,明显节约血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应用自体采血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2年1-6月期间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对符合自体采血的患者进行自体采血,做为自体输血组,同时随机选取100例年龄、性别均匹配的未进行自体输血的患者,做为异体输血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及出院前测定血液学参数,应用SPSS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体输血组采血前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和红细胞数(RBC),与术前、术后第1天以及出院前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择期符合自体输血条件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可以进行自体输血。既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又可避免异体血输注中输血反应以及疾病传播。  相似文献   

15.
韩华  夏新华  孙艳玲 《天津护理》2009,17(5):249-250
目的:观察由骨科患者术后伤口引流液中回收洗涤浓缩红细胞的含量和细胞功能的变化,并探讨自体血液再回输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利用自体血液回输的患者30例,术中使用自体血回输仪,术后将处理后的浓缩红细胞回输给患者。在术前、术中以及术后6 h内,进行血常规和生化检查,并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患者共回输浓缩血量达6 876 mL,平均每例219 mL,自体血回吸收率为75%,患者术前、术后Hb及Hct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使用自体血回输仪,及时回收了伤口引流失去的血液,减少术后患者对异体输血的需要量,是安全有效的血液回输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预存自体输血在脊柱侧弯矫正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8例行脊柱侧弯后路矫正术病人分为两组。均在全麻后行手术,A组术中输库存血,作为对照组。B组术中使用预存自体输血,作为研究组。结果:两组脊柱侧弯后路矫正术病人术中皆输入库存血,但输入的库存血量相差大,术中预存自体输血及输库存血皆未出现输血并发症。结论:在脊柱侧弯后路矫正术中应用预存自体血液回输措施可有效减少输入库存血,降低住院费用,可安全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自体输血方式的有效性,促进医疗机构开展自体输血工作,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或大连中心医院行骨科手术的88例自体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其随机分为,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n=43),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n=25)及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组(n=20).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同期42例于受试者收集医院行骨科手术,并且术中仅接受异体输血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42).记录并分析采血前/术前、输血后当天、输血后第4天,各组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以及患者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异体输血量等指标.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4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①本研究4组患者采血前/术前的红细胞计数、Hb水平、HCT、血小板计数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输血后当天:4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Hb水平、HCT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57,P=0.008).其中,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最高[(196.0±43.8)×109/L],高于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09);但是,与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3).③输血后第4天:4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H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64,P=0.013).其中,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的Hb水平最高[(115.6±23.8)g/L],高于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及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06);但是,与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8).4组患者的H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15,P=0.011).其中,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组HCT最高[(34.4=4.8)%],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但是,与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及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0.819).④4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异体输血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90,P=0.007).其中,对照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最长[14.5 d(9.5~16.0 d)],长于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但是,与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注及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9、0.944).结论 临床择期外科手术患者的自体输血方式,首选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其次为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和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在不能达到自体输血要求时,可选择异体输血.临床医师需要转变观念,逐步降低异体输血率,广泛、有效地开展自体输血工作,进一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血管外科手术中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对于异体血用量的影响。方法:将46例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按是否使用术中自体血液回收技术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术中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对照组没有使用术中自体血液回收,分别统计两组术中或术后输异体血量、检测术后24小时血常规变化;观察组需统计自体血液回收量和回输量。结果:观察组的输异体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24小时血常规较术前均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Hb、Hct、Plt比术前明显降低;比较两组术后24小时血常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应用于心血管外科出血量较大的手术,能明显减少异体血用量,减少输异体血所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值得在其它科手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醋酸林格氏液自体血液回收在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对2007-11-2010-11我院失血性休克急诊手术病例119例,随机分成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9例,观察组在自体血液回输前应用醋酸林格氏液1000ml,对照组在自体血液回输前应用乳酸林格氏液1000ml,比较术后2h心率、血压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与24h红细胞、血红蛋白、血乳酸水平和肝功能的的变化。结果:119例患者手术顺利,无1例患者出现输血反应和其他并发症,术后2h、24h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压(BP)比术前明显增高(P<0.05)。心率比术前明显降低(P<0.05),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比术前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24小时后血乳酸和肝功能与术前无明显差异,对照组血乳酸水平明显增高,肝功能也有较明显的变化,和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体血液回收在失血性休克急诊手术中的应用安全有效,节约了血源。醋酸林格氏液在救治低血容量性休克中优于乳酸林格氏液,且对血小板和肝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脊柱内镜下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我院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5例1组,观察组给予全脊柱内镜下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照组给予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24、48、72 h手术切口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3月、12月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12月随访融合率并观察术后并发症。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24、48、72 h 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3月、12月随访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两组患者术后3月或12月融合节段Cobb角变化、术后12月融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2/2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脊柱内镜下椎管减压、腰椎间融合、经皮椎弓根钉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