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目的:探讨根据体重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均使用双期对比荆注射。A组采用对比剂总量(75 ml)注射法;B组根据体重13 s对比剂注射法;C组根据体重16 s对比剂注射法。分别比较各组冠脉分支显示情况和评分,测量升主动脉根部、左心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肘、足背静脉联合注射对比剂行下肢CT血管造影(CTA)、CT静脉造影(CTV)同时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临床怀疑有下肢血管性疾病或下肢肿瘤性疾病需要行下肢血管CT的60例患者纳入研究,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各30例,A组采用经肘静脉注射适量对比剂先行双侧下肢CTA,经过180 s后再行单侧下肢间接法CTV;B组采用经肘静脉注射适量对比剂和经足背静脉注射适量稀释对比剂混合液的联合注射方法,一次扫描完成双侧下肢CTA、单侧CTV同时成像。将A、B两组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图像后处理重组,由两名放射科医师以节段为单位分别对动脉和静脉血管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以节段为单位测量两组图像的CT值,并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比较两组图像主观评分和客观质量评价(CT值、SNR、CNR)的差异性,比较两组患者CT剂量长度乘积(DLP)的差异性。结果 A、B两组动脉血管各节段主观评分和客观质量评价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静脉血管各节段主观评分和客观质量评价,B组均显著高于A组(P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MSCT检查时浅静脉结扎止血带的不同方法对深静脉显示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64例需进行下肢静脉MSCT检查的患者随机分组[A组(32例)行浅静脉全程结扎;B组(32例)行浅静脉半程结扎].测量下肢深静脉的显示范围、髂静脉水平管腔内的CT值,并对A、B两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28例,B组26例纳入本研究.A组显示下肢深静脉的范围为(651.2 ±47.3) mm;B组为(842.4 ±56.4)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26,P<0.05).髂静脉水平管腔内CT值A组为(211.2±12.1) HU,B组为(228.8±6.9)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8,P<0.05).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Z=-2.672,P<0.05).结论 采用半程结扎浅静脉直接法进行MSCT检查时显示下肢深静脉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造影剂双期注射方法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联合下肢静脉造影(CTVPA)中的技术应用.方法 应用多层螺旋CT对30例疑似肺动脉栓塞的病人进行肺动脉造影(CTPA)联合下肢深静脉造影(CTV).A组(15例)采用120~150 mL对比剂,注射速率4 mL/s.B组(15例)采用120~150 mL对比剂,双期注射,第一期50 mL,注射速率4 mL/s,第二期注射70~110 mL对比剂,注射速率2 mL/s,为对照组(B组).对肺动脉各级血管CT均值和下肢静脉血管CT均值进行测量及上腔静脉伪影进行评价.结果 30例检查中肺动脉各级血管和下肢静脉均得到良好的强化,2组无显著性差异.上腔静脉伪影评价,B组上腔静脉伪影对右肺动脉及右上叶动脉的影响明显少于A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双期对比剂注射方法可以得到良好的肺动脉各级血管和下肢深静脉的强化,并可降低上腔静脉伪影的影响,可作为CTVPA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经下肢静脉注射造影剂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技术的方法.方法 80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按2 ml/kg的剂量注射造影剂行MSCT阈值触发增强扫描.实验组60例分为3个亚组采用3 ml/s、4 ml/s、5 ml/s的注射速率经下肢静脉注射.对照组20例采用3 ml/s的注射速率经上肢静脉注射.分别测量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的肝实质、腹腔动脉、肝内肿块的最大增强CT值,统计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动脉期及门脉期,对照组与实验组5 ml/s组之间的腹腔动脉、肿瘤组织的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实验组3 ml/s、4 ml/s组之间的腹腔动脉、肿瘤组织的CT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衡期,对照组与实验组各组之间的肝实质CT值、以及与实验组4 ml/s、5 ml/s组的腹腔动脉、肿瘤组织的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造影剂注射用量相对恒定的条件下,采用MSCT的阈值触发扫描技术,原发性肝癌经下肢静脉5 ml/s的注射速率可以达到经上肢静脉3 ml/s注射速率的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MSCT主动脉血管成像中使用较低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方法:主动脉血管成像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 3组。A组为对比剂70mL+生理盐水30mL;B组为对比剂60mL+生理盐水40mL;C组为对比剂50mL+生理盐水50mL。注射速率均为5mL/s,扫描延迟时间采用自动触发技术。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后进行图像重组,测量升主动脉、T7及L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处CT值。由主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各1名独立阅片,对血管强化程度、主要分支血管显示清晰度进行评价。结果:A、B 2组4个解剖部位CT值及主要分支血管显示清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64层MSCT主动脉血管成像中,应用低剂量对比剂(对比剂60mL+生理盐水40mL),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能谱CT低管电压技术对下肢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72例行下肢CT血管成像(CTA)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三组管电压分别为120 kV、100 kV及80 kV,其余扫描参数保持一致.根据原始图像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图像对三组下肢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血管CT值、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及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①三组图像血管CT值C组最高,A组最低,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CNR、SN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辐射剂量C组最低,A组最高.与A组相比,B、C组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分别降低35.8%、34.9%、34.4%及65.8%、64.4%、64.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CT下肢血管成像使用低管电压扫描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且可大大降低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64层CT在下肢动脉和肾动脉联合血管成像中的可行性和扫描技术的优化。方法 :该项前瞻性研究共纳入69例患者,A组33例为对照组(传统下肢动脉组),B组36例为实验组(下肢动脉与肾动脉联合扫描组),均采用GE 64排VCT扫描仪和Smart手动触发技术扫描。评价2组VR和MIP图像质量,测量腹主动脉、肾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及足底动脉的腔内CT值,同时记录下肢远端静脉显影的例数。结果:2组平均年龄、扫描长度、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目标血管CT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组内腹主动脉和股动脉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中肾动脉显影清晰,与腹主动脉、股动脉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下肢静脉显影率10.6%(7/66),B组下肢静脉显影率12.5%(9/7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图像优良率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下肢动脉和肾动脉联合扫描能发现更多的隐匿性肾动脉狭窄,且不会增加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和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下肢动脉成像对比剂个体化注射方案的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收集60例行双源CT下肢动脉成像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对比剂注射方案组)、B组(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组),每组各30例。记录2组下肢动脉各监测血管分段的CT值及对比剂用量,由2名具有5年以上血管诊断经验的影像医师对图像质量分别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并统计分析。结果:60例均获得了较满意的图像,B组主观影像评分明显优于A组(χ2=-2.181,P=0.027);2组下肢动脉各相同检测段血管的CT值均未见明显差异(均P 0.05);B组对比剂用量少于A组。结论:双源CT下肢动脉成像对比剂用量的个体化方案可明显降低对比剂用量,且图像质量得到改善,可常规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间接法64排CT下肢深静脉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lower extremity venography,CTLV)质量,探讨其对下肢深静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患者52侧下肢的影像资料,52侧肢体分2组。A组(无水肿组)35侧(A1组20侧,A2组15侧);B组(水肿组)17侧。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普罗胺,对比剂注射开始后100~120s扫描静脉期。观察对比剂充盈程度,对成像质量进行视觉评价,并观察下肢深静脉其他病变及血管外病变显示情况。结果:各测量点静脉CT值静脉期较动脉期明显增高(t值分别为23.318,17.899及25.446,P0.001),A组105个点平均CT值为(125.264 7±22.354 4)HU,A1组与A2组间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充盈缺损区平均CT值为(42.472 0±5.075 1)HU,近心端无充盈缺损区平均CT值为(114.160 0±20.086 0)HU,二者均值差为(71.687 9±24.021 5)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66,P0.001)。A组显示良好率为82.86%;B组14侧肢体发现充盈缺损。结论:间接法CTLV可清楚显示下肢深静脉解剖及病变。延时100~120s扫描可提高下肢深静脉内对比剂充盈程度,提高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离团注单期成像技术在MSCT泌尿系疾病检查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临床资料完整的泌尿系疾病患者60例,按不同扫描方法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采用常规平扫、皮质期(20~30 s)、髓质期(55~60 s)、排泄期(5~15 min)扫描;B组采用平扫、分离团注一次扫描;应用VR、MIP、MPR、CPR多种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结果60例中,肾盂和输尿管结石20例,先天畸形16例,输尿管炎性病变5例,肾盂旁囊肿8例,肾挫裂伤2例,泌尿系肿瘤9例;肾血管对比剂浓度:A组:肾动脉(282±50)HU,肾静脉(126±28)HU;B组:肾动脉(256±39)HU,肾静脉(185±27)HU;两组肾动脉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静脉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尿路成像(CTU)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结论MSCT泌尿系成像中,采用分离团注单期成像技术所获得图像能清晰显示泌尿系病变,同时观察肾动脉、肾静脉、评价肾功能,比常规扫描减少了48%的辐射剂量,具有可靠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时四种成像方案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60例临床疑为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采用经验值、智能跟踪(触发监测点设在腘动脉及腹主动脉两类)、Test Bolus技术等四种方法行血管成像,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adw4.5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比较四组CTA图像质量并做t检验,P值小于0.05可认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四组方法在双侧股腘动脉段均能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而双侧小腿及足部动脉段有明显图像质量差异.其中,Test Bolus技术D组图像质量优于经验值A组及智能跟踪B组(t=3.254、P<0.05).智能跟踪C组图像质量优于经验值A组及智能跟踪B组(t=3.377、P<0.05);Test Bolus技术D组与智能跟踪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t=0.783、P>0.05).经验值A组与智能跟踪B组之间无显著差异(t=0.801、P>0.05).结论 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四组方案在双侧股腘动脉段均能取得较好的图像质量.而腘动脉水平智能跟踪触发和Test Bolus技术对于小腿及足部动脉段的显示则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能谱CT双低剂量在下肢动脉CTA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仁锋  刘婷婷  李超  陶芳   《放射学实践》2014,(4):378-381
目的:探讨使用低管电压和低浓度对比剂对下肢动脉CTA检查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行下肢动脉CTA的连续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40例。A组:管电压100kVp,对比剂使用威视派克(270mgI/mL);B组:管电压120kVp,对比剂为欧乃派克(350mgI/mL)。图像重建使用自适应统计迭代算法(ASiR)。两组其它扫描参数相同。测量和计算图像最佳对比噪声比(CNR),噪声值(SD)和多处下肢动脉CT值的均值,计算每例患者的辐射剂量(ED)及平均碘摄入量(mgI/kg),由两位放射医师采用4分法评估图像质量,对2组间的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图像的CNR(15.23±2.10)高于B组(13.42±1.9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4.02,P%0.001)。A组的图像噪声和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9.45±1.04)HU和(3.64±0.49)分,B组为(9.38±0.97)HU和(3.52±0.48)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下肢动脉平均CT值为(446.5±30.3)HU,高于B组的(375.1±24.6)HU,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11.57,P〈0.001)。A组辐射剂量[(13.25±2.08)mSv]明显低于B组[(22.43±3.67)mSv],降低约40%(t=13.2,P〈0.001)。A组人均碘摄入量为(290.42±10.04)mgI/kg),显著低于B组的(363.34±12.34)mgI/kg(t=63.46,P〈0.001)。结论:能谱CT下肢动脉CTA使用低管电压及低浓度对比剂可以提供更好的图像对比噪声比,在保证诊断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地降低了辐射剂量,同时减少了患者的对比剂碘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按体质量分组且固定对比剂注射持续时长方案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103例CT冠脉成像患者按体质量分为4组,A组≤55 kg、B组56~70 kg、C组71~85 kg、D组>85 kg。注射速率分别为4.0,4.5,5.0,5.5 mL/s,注射时长则固定为14 s,分别测量上腔静脉、升主根动脉部、左心室、右心室、右心房的CT值。结果 4组间上腔静脉、右心室和右心房的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低于A组,D组左心室平均CT值略低于A、B组(P<0.05)。结论在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采用按体质量分组、固定对比剂注射持续时长方案临床应用简便,能达到一致的冠状动脉强化程度,提高冠状动脉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静脉血栓介入前双源CT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行CT静脉血管成像和肺动脉血管成像联合扫描(CTVPA)检查并利用软件进行图像处理,2~5天后患者行下肢深静脉造影和肺动脉造影,对27例患者的CT图像和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7例患者血管造影发现肺动脉栓塞25例,下肢深静脉栓塞23例,CT发现肺动脉栓塞25例,下肢深静脉栓塞19例。下肢静脉栓塞CT表现为静脉腔内对比剂充盈缺损。横轴位上显示充盈缺损15例,“靶征”4例,MIP、CPR、VR图像15例显示静脉管腔狭窄和中断,4例表现双轨征。结论:CTV—PA是一种新的扫描模式,可同时完成肺动脉和下肢深静脉成像。两双源CT扫描速度快,扫描范围更大,图像重建更快捷、简便,更适合CTVPA。  相似文献   

16.
16层螺旋CT颈动脉成像:智能触发阈值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智能触发监测点阈值条件下的CTA扫描效果,以期提高颈动脉CTA图像质量.方法:60例病例随机分为3组进行检查.3组监测阈值分别为80 HU、100 HU、120 HU,监测点选在主动脉弓降部,比较3组双侧颈总动脉、颈静脉胸廓入口处(A点),入口处与分叉处之中点处(B点),颈总动脉分叉处(C点)以及颈静脉孔处(D点)的动静脉强化CT值.结果:在3种监测阈值下,各点的颈动脉强化CT值分别是:A点287.75~316.70,B点338.35~359.30,C点334.70~357.65,D点316.55~320.40,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点的颈静脉强化CT值分别是:A点68.10~104.15,B点100.60~169.60,C点120.10~216.70,D点176.10~247.30,而B、C、D点颈静脉强化CT值显示,监测阈值越低,静脉强化CT值越小.监测阈值为80 HU时的静脉强化显影明显低于100、120 HU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16层螺旋CT而言,以主动脉弓降部为监测点,监测阈值为80 HU时,可获得更为理想的颈动脉CTA图象.  相似文献   

17.
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多层CT联合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多层CT联合成像的诊断价值,并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疑诊肺栓塞和/或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连续80例患者行CT肺动脉和下肢深静脉联合成像,采用16层CT,1.25mm×16模式采集,注射对比剂120ml,注射流率3~4ml/s,肺动脉延迟20~25s扫描,下肢静脉延迟150~180s扫描。结果:共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52例55侧,肺栓塞21例37侧,其中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存在18例。结论:肺栓塞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关系密切,多层螺旋CT肺动脉和下肢静脉联合成像可一次性评价肺动脉和下肢静脉,是肺栓塞适宜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智能跟踪扫描减影技术在脑动脉、混合脑动静脉和脑静脉血管成像中的最佳启动扫描阈值和价值。方法:在我院行减影脑血管成像患者共105例,按启动扫描阈值大小分为三组,A组(90HU),共36例;B组(80HU),共34例;C组(70HU),共35例。对整个头部平扫、增强动脉早期和静脉早期扫描获得未减影数据,将动、静脉早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动脉期、减影混合动静脉期数据,静脉早期数据减去动脉早期数据获得减影静脉期数据。采用VR、MIP重建减影血管图像。根据血管图像质量分为四级并分别记分。结果:(1)三组患者血管密度减影动脉期动脉较静脉显著高,减影混合动静脉期动脉和静脉均较高,减影静脉期静脉较动脉显著高。减影动脉期、减影混合动静脉期和减影静脉期血管密度组间比较相似,但减影动脉期C组动脉密度最低,减影混合动静脉期C组动脉密度最高、静脉密度最低,减影静脉期C组静脉密度最高。(2)减影图像与未减影图像相比去除了动脉、静脉相互的及颅骨的干扰,对脑动、静脉解剖结构显示清楚。①减影动脉期三组脑动脉图像质量均无0分,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均占100%,C组较A、B组图像质量稍好;②减影混合动静脉期三组混合脑动静脉图像质量均无0分,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均占100%,B、C组较A组图像质量好,B、C组图像质量相似;③减影静脉期A组脑静脉图像质量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占69.5%,B组脑静脉图像质量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占88.3%,C组脑静脉图像质量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占100%,C组图像质量明显好于A、B组。结论:64层螺旋CT智能跟踪扫描减影技术能分别显示脑动静脉、混合脑动静脉和脑静脉,以动脉期启动扫描阈值70HU图像质量最好,全部血管均有诊断价值,特别是对脑静脉的显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SCTA对糖尿病足下肢各级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同时行MSCTA及DSA检查的35例糖尿病足患者共38侧下肢动脉,每条下肢分为17段,每段动脉根据狭窄程度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闭塞。将下肢动脉分为膝上、膝下、足动脉三部分进行分析。以DSA为金标准,分别计算CTA诊断血管狭窄、闭塞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对下肢血管狭窄程度的一致性判定行Kappa检验。结果:以DSA为金标准,CTA评估膝上动脉血管狭窄≥50%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6.9%、96.8%、96.8%;评估膝下动脉血管狭窄≥50%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也较高,分别为95.9%、90.8%、93.4%;评估足动脉闭塞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68.4%、91.2%、88.2%。膝上动脉狭窄≥50%的Kappa值0.929,膝下动脉为0.868,足动脉闭塞者为0.679(P<0.01)。结论:MSCTA对诊断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膝上及膝下动脉狭窄≥50%的可靠性高,而预测足动脉闭塞的灵敏度相对较低,可以部分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20.
万维佳  胡道予  林晨  肖明  张进华   《放射学实践》2012,27(9):960-962
目的:评价预注射双点监测法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CTPA)和肺静脉成像(CTPV)的成像技术及图片质量。方法:应用MSCT对30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行CTPA及CTPV检查。对比剂剂量为20ml(370mg I/ml),所有患者均采用预实验时间-密度曲线法,监测平面定于支气管隆突水平。CTPA及CTPV的兴趣区(ROI)分别选在肺动脉主干及相应层面肺静脉内,分别获得肺动脉及肺静脉时间-密度曲线,以对比剂注射开始到增强峰值的时间为延迟时间。采用盲法对CTPA及CTPV图像中同级别肺动静脉CT值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患者均同时获得肺动脉及肺静脉的时间-密度曲线。肺动脉对比剂达峰值时间为(10.2±1.8)s,肺静脉对比剂达峰值时间为(14.7±2.3)s。所有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肺动静脉1~4级血管。CTPA及CTPV图像中1~4级动静脉血管CT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注射双点监测法可同时完成CTPA及CTPV肺动静脉各级分支成像,并且达到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