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常为儿童多种过敏性疾病的临床治疗难点。本文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探讨儿童过敏性疾病反复发作的共同病机。哮喘反复发作的主要病机为肺、脾、肾阴阳失调,寒热错杂;特应性皮炎反复发作的主要病机为肺脾阴阳失调,津液输布失常,心火湿热搏于肌肤,寒热错杂;食物过敏反复发作的主要病机为脾胃阴阳失调。故总结出阴阳失调、寒热错杂是儿童过敏性疾病反复发作的共同病机,提出调节阴阳、平衡寒热是过敏性疾病的基本治疗大法,并结合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经方、名方的方义分析和本课题组治疗哮喘、食物过敏中药制剂的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进一步佐证了这一共同病机特点,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2.
寒热并用法为中医治疗大法之一,属"和法"的范畴[1]。寒热并用法是指将寒凉药与温热药配伍使用,两者性味相反而功用协同,从而达到治疗作用的方法。张声生教授认为脾胃易寒易热、多因致病,脾胃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导致临床上脾胃病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证候。张声生教授临证强调治疗脾胃病应当首辨其寒热虚实、结合病变脏腑,并根据疾病的特点常采用相应寒热并用法,如温中清胃法、温中清肝法、暖肝清胃法、清上温下法、温上清下法等,往往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颈性眩晕是指颈源性因素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为临床常见的眩晕类型,其发病与颈椎病压迫椎动脉、颈部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椎动脉收缩等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头痛、颈肩部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猝倒[1]。该病男女均可发病,40岁以上人群好发,反复发作可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时,西医常选用倍他司汀、曲克芦丁等血管扩张剂以缓解症状,但疗效不甚理想。中药及针灸在治疗颈性眩晕方面,临床疗效显著,已被广大患者所接受[2-3]。为了给临床提供更多的借鉴,笔者采用补气养血健脾汤联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气血亏虚证患者36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为较常见的老年性皮肤病之一,其病因复杂,症状反复发作,严重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其发病机制尚缺乏明确定论,治疗效果不佳。张学智教授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在临证治疗中以"寒热"为出发点,提出"理论溯源-临床表现-病因病机-物质基础-组方用药"为一体的从"寒热"论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理论思路。尤其指导临床寒热分级、分期论治、寒热平调的治疗思路,以期从"寒热"角度诠释及分析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病本质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一般称为过敏性皮肤病,其皮损具有时隐时现、发无定时、易呈慢性、反复发作、或渗出、或呈苔藓样变的特点,其病机与邪在少阳证之寒热往来、反复发作类同,柴胡具疏达宣透之性,为少阳证主药,用治变应性皮肤病甚合病机。过敏煎取柴胡为主药,日本汉方医以小柴胡汤、柴朴汤、柴胡桂枝汤治疗变应性皮病可资佐证。  相似文献   

6.
眩晕是临床常见疾病,往往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笔者从伏风理论出发,结合眩晕发病特点,提出本病基本病机为内外合邪、伏风内藏、匿于经络,反复发作的关键病机是伏风伤络,因实致虚,易夹痰瘀。治疗上透达内外,治风为要,以血为先,灵活应用祛风药、理血药、行气药、虫类药,注重联用引经药以引导诸药上行直达病所,同时强调愈后调护,辨证施以食疗。另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6,(6):1155-1156
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病机复杂,往往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气血同病,治疗难以取效。沈洪教授长期从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及科研工作,对本病见解独到,治疗效果显著。认为脾肾亏虚是其发病的基础,湿热、瘀毒、积滞等壅滞肠腑,相干为害,使本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治疗上常温补脾肾与清热化湿、活血化瘀、敛疡生肌等法联合应用;表现为寒热错杂者,需温清并济;久治不愈多脏俱损者,虚整体调治。  相似文献   

8.
寒热药配伍是最常见的相反相成的药物配伍方式 ,是阴阳互根原理在中药配伍中的具体运用。现将相反相成配伍的意义与作用探讨如下 :1 寒热药配伍的几种形式寒热药并用 寒热药并用 ,常见于治疗寒热互见之证 ,主要针对病机复杂寒热药互见之病症而设。例如用于治疗上热上寒 ,寒热错杂之蛔厥证的乌梅丸 ,本证病机为胃热肠寒。方中黄连、黄柏苦寒以清上热 ,干姜、附子温热以祛下寒 ,寒热药并用 ,使寒热之证得以并治。寒热药佐制 佐制药是针对方中药物 (君臣 )发挥治疗作用时出现某些偏性、峻性和毒性等副作用而设。所谓寒热药佐制是病无热症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林一峰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本文总结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辨治思路和方法,认为颈性眩晕病机为本虚标实,与督阳阳虚和风痰上扰密切相关。温养督脉联合熄风化痰法组方遣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眩晕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也是内科常见疾病,病情多反复发作,严重时可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多与肝脾两脏联系密切。本文介绍的是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内涵以及临床应用,总结了焦富英教授治疗眩晕的临床思路以及以运气方治疗眩晕2则以飨同道。焦教授结合不同人群的先天体质特点,将五运六气理论结合到临床的辨证论治,为眩晕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光明中医》2021,36(20)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出自《伤寒论》,原方用于治疗上热下寒、寒热格拒之证。刘红权教授古方新用,将其用于不寐、眩晕病、痿病、痹病等中医脑病及神经内科相关的中医杂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邱慧杰 《光明中医》2011,26(3):551-552
梅尼埃病是以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基础,反复发作性眩晕、听觉障碍、耳呜和耳胀满感为典型特征的特发性内耳疾病[1]。中医属“眩晕”、“耳鸣”范畴,常反复发作难以治愈。我科自2005年以来用高压氧联合中西医药物治疗36例患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临床上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西医治疗本病的药物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抗抑郁剂、γ羟丁酸钠,但此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多,患者难以坚持治疗。中医学关于本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根据症状将其归属于中医学中“多寐”“嗜卧”等范畴。临证中,结合患者体质、辨证论治,多从脾虚、痰湿等方面入手,可取得良好疗效。过伟峰教授秉承中医理论对脾的认识,认为本病病本为脾气虚弱,痰湿、痰热等病理因素贯穿疾病始终,化痰开窍为治疗本病基本大法。黄连温胆汤出自《六因条辨》,具有清热泻火,化痰开窍的功效,凡符合痰热的病机者皆可使用。文章中介绍过伟峰教授运用黄连温胆汤治疗发作性睡病的理论思想,并附病案一则,以窥过师辨证论治之思路。  相似文献   

14.
分析复发性口腔溃疡目前的中西医常规疗法及治疗特点,发现西医对本病没有防止其复发的有效方法;中医治疗本病虽分寒热虚实,但现今滥用苦寒者较多,未抓住其反复发作的病机本质。提出气虚火郁、郁火上扰是本病反复发作的内在病机,认为本病虚实互见、寒热错杂,故以外科托里透邪法为理论基础,阐述复发性口腔溃疡与体表溃疡的内在关系,探讨本病反复发作的核心病机,论述托里透邪法治疗本病的意义,指明托里透邪法治疗本病的方药运用要点,并附病案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裘沛然教授治疗疑难病证积有许多经验,其中对某些病机表现为气血同病、寒热错综、虚实夹杂、病邪深痼的病证,常采用大方复治的方法,即广集寒热温凉气血攻补之药于一方,以  相似文献   

16.
黄吉赓教授系全国著名肺系病专家,认为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呈本虚标实之证候,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特别适合冬令膏方调治,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池杨峰  金周慧  彭文 《光明中医》2015,30(1):131-132
特发性膜性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症状多为水肿及蛋白尿,且病程复杂,易反复发作。金周慧主任结合膜性肾病发病病机,治疗多采用益气健脾补肾兼活血化湿,常取得不错疗效。现对一多药无效特发性膜性肾病医案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8.
胃痞的临床表现看似简单,但其病理性质往往纷繁复杂,虚实相兼,寒热错杂,气血同病每每出现,使得本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因此谢晶日教授认为,脾胃虚弱是胃痞发生的病理基础,而辨明虚实、寒热、气血对于此病的辨证施治尤为重要。谢教授治病求本,明辨病因病机,治疗上擅用对药,巧用健脾疏肝和胃法,同时注重情志饮食生活的综合调护。现将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痞经验进行总结,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胆湿热型眩晕病因病机及诊治方法。方法通过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深圳市名中医宋银枝教授治疗肝胆湿热型眩晕验案,整理并分析肝胆湿热型眩晕病因病机及诊疗思路。结果眩晕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一般见于肝阳上亢,或痰湿中阻,可伴有恶心、汗出等症状。眩晕的诊治多从平肝潜阳、和中化湿、补益肝肾等为治疗原则。而临床上,亦多见肝胆湿热型的眩晕,肝胆湿热型眩晕多因肝郁犯脾,脾主运化失司,湿气内聚,久郁化热而成。结论肝胆湿热型眩晕除了有热证的表现外,患者眩晕的发作多与情绪有关,治疗当以清利肝胆,健脾和胃,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 ,是开展胃镜检查以来发现的疾病 ,约占慢性胃炎的22 6 % ,该病与幽门螺杆菌、肠腺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诸因素 ,被认为与胃癌前病变有关 ,故该病越来越引起临床重视。西医常用吗叮啉、西沙比利、胃复安等治疗以改善临床症状 ,但病证易反复发作 ;且上述药物长期使用 ,有一定副作用如锥体束征 ,故患者难以接受。中医根据BRG出现胃痛、胃胀、恶心、返酸、烧心等常见症状 ,将其归属于“胃痛”、“吐酸”、“嘈杂”等病范畴 ,认为BRG的发生与饮食、情志、寒热失调有关 ,病机为肝胃不和、中焦湿热、胃气上逆、脾胃寒热虚实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