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治病,旨在以药之性纠正人体阴阳之偏胜。孙思邈曰:“药势有所偏助,令人脏气不平。”临床上因服药过剂,以致脏气不平,阴阳失调,变证迭起者不乏有之。现择举二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
张锡纯习用的对药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名医张锡纯毕生注重实践,勇于创新,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不少见解有独到之处,而其所制方剂之药物配伍方法更具特色,值得借鉴。本文仪就张氏习用的对药作~粗浅分析。祖国医学认为,“阴平阳秘”为人体正常生理状态,而阴阳失调即属病理,调其阴阳,“以平为期”则是总的治疗法则。具体遣方选药,又当依据药物性味,“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操,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索问·至真要大论》)用药性之偏纠正人体之偏.令阴阳归于平衡,使疾病向愈。然而,某些药物,特别是性味偏胜较著…  相似文献   

3.
<正> 近几年来,有关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这对于进一步揭示中药的性质,指导中医临床用药大有裨益。中医学关于升降浮沉和归经等理论,是对中药性能的高度概括,是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各种中药均有自己不同的特性和作用,陈士铎谓之“偏性”,“……药物未有不偏胜者也,人之阴阳气血,亦因偏胜而始病。用偏胜药以治偏胜之病,则阴阳气血两得其平,而病乃愈。然则奇方妙在药之偏胜,不偏胜则不能去病矣。”可见,中医最初用单味药治病就是在整体观念的理论指导下,主张以偏纠偏,调整阴阳气血的平衡,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自和稳定状态,从而形成“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等基本用药规律。现代药理证实,中药大多具有多种化学  相似文献   

4.
由于阴阳偏盛编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阴阳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之法,也就是借药的性味之偏,以改变人身的阴阳偏盛偏衰现象,复归于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下面结合临床实践,选录数则病例加以阐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邪致病,可使阳偏盛而伤阴,出现“阳盛则热”的实热证。主要表现为:壮  相似文献   

5.
姚建平  马书娟 《光明中医》2010,25(1):100-101
药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药味不同,作用亦不相同。不同药味配伍之后,又产生新的作用,称之为“气味和合”。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可概括为机体阴阳偏盛偏衰,利用药物的不同味可纠正机体阴阳之偏而祛疾疗病。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药物气味的论述,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以辛散之,以酸收之,以甘缓之”等。  相似文献   

6.
中药减毒方法琐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药的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毒药 ,泛指中药而言 ,如《周礼·天官冢宰》所云 :“医师掌医之政令 ,聚毒药以供医事。”《类经》解释为“凡可避邪安正者 ,皆可称之为毒药” ;又说“所谓毒者 ,以气味之有偏也”。由此可见 ,广义的毒 ,指的是中药的偏性而言。中药有寒、热、温、凉、补、泻、升、降、散、收、润、燥等不同的偏性 ,中医治病 ,也正是运用药物的偏性 ,补偏救弊 ,以纠正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 ,寒热虚实 ,升降失常等病理 ,以恢复脏腑的生理机能 ,达到除病的目的。如寒证用温热药 ,热证用寒凉药 ,虚证用补益药 ,实证用泻(…  相似文献   

7.
灵枢·终始》篇:“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根据这段文字,有人认为“阴阳俱不足”证不能使用灸法。如张介宾《类经·针刺类·四盛关格之刺》曰:“正气衰者不可攻,非唯不可攻,而灸之亦不可,以火能伤阴也”。但是,《灵枢·终始》的这段文字在《黄帝内经太素》作:“如此者弗灸不已,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两相比较,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句读问题,而由此经文的意思截然相反。“已”字,诸家皆作“愈”解释。“弗灸不已”即灸之则愈也。杨上善注…  相似文献   

8.
在外感热病中 ,外邪致使机体阴阳失衡而发生偏胜偏衰的各种反常现象 ,均可引起汗液的有无、多寡及汗出时间 ,部位不同之异常变化 ,温病学家称之曰 :“邪汗” ,是诊治急性热病的重要依据。反之 ,病体通过各种治疗或者得当的调护 ,不足者得以补充 ,有余者得以外泄。在阴阳恢复平衡协调过程中 ,“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 ,是邪去而精胜也”(《素问·评热病论篇》) ,即温病学中所谓之“正汗” ,可“令邪与汗并 ,热达腠开 ,邪从汗出”(《外感温热篇》) ,标志着热衰病退的良好趋势。1 发汗退热遍身执水 执水 似有汗者益佳发汗退热 ,主治外邪在表…  相似文献   

9.
《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历代医家对阴阳偏盛偏衰及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调整阴阳平衡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均极为重视。通常临床多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正治法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方药多用直接调整阴阳盛衰的药物为主。如以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之六经病证,是由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从而形成阴阳的偏胜偏衰或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状态。阴阳失调,既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的失调,又是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失常的概括。阴阳失调在《伤寒论》中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其主要表现约有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中医运用中药治病,并非完全着眼于药物的某种有效成分去抑制或杀灭致病因子,而是强调运用药物性味之偏去调整机体阴阳之偏。所以,张景岳说:“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欲救其偏,则为气味之偏者能之。”所谓药物气味之偏,即指药物的寒热温凉之性和酸苦甘辛咸之味。中医认为,这些不同的性味之偏,正是药物发挥疗效作用的根本所在。因此,对于单味药要讲究它的性味偏性,对于由若干药物组成的方剂,也要讲究它的性味偏性。这样,才能收到“以  相似文献   

12.
大凡疾病,均以阴阳为总纲。《内经》云:“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故药物治疗补偏救弊当然也不离阴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温病以热胜津伤为主要病机,故治疗以清热救阴为基本原则,药多用苦寒清热,甘寒养阴。但每一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机总是复杂多变的。温病亦是如此,诚如吴瑭在《温病条辨·凡例》中所讲:“法有定而病无定,故温病不兼湿者,忌刚喜柔,预后胃阳不复,或因前过用苦寒致伤胃阳,亦间少用刚者,温病之兼湿者,忌柔喜刚。”纵观《温病条辨》三焦病证治,温药的运用比比皆是,但这些温药的运用并不是无道理可寻的。将有关条文汇总并细细揣…  相似文献   

13.
浅谈中医用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中医用药,一般包括辨证用药、对症用药、特效用药三类。辨证用药,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而选用相应的方药,这是中医最主要的用药方法。中医临床用药的基本精神,在于调整机体内部的阴阳偏胜,故凡属阳性之热证,必用阴性之寒凉药物治疗;阴性之寒证,必用阳性之温热药治疗;虚证必用补药,实证必用泻药;上逆者必用降逆药,下陷者必用升举药。总之,是以药性之偏,调整人体阴阳之偏。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药治疗疾病,传统的理论认为是用“草木之性,以纠人体之偏”,药有温凉寒热,人有阴阳偏盛偏衰,根据人体阴阳气血失衡状况,选择适合病情需要的药物配伍成方,是中药学和方剂学研究的共同目的。中药配伍,前人有“七情合和”的基本原则,一般而言,药物配伍时,宜用相须、相使者,勿用相恶、相反者。但是在医疗实践中,并非完全如此,同方使用十八反药物者,在古代医药文献中也常有所见,经对《中医方剂大辞典》所收方剂的全面筛选,发现405首同方应用十八反药物半夏、乌头者,现简要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和历史特点经对《中医方…  相似文献   

15.
<正> 祖国医学的升降学说,起源于《内经》,发展于东垣,后世医家多有发挥。学习《医学求是》,深感东旸老人所论升降在生理和药治上颇具独见。对升降生理的发挥(一)升降之权在于中气,升降之道,本于阴阳。“五行之升降,以气不以质。”气者,阳也;质者,阴也。五脏阴阳之升降,应以气阳为主。人之阴阳为生生之本,大凡形质之失宜,莫不由气之升降失序,所谓一分阳气不到,即生病者此也。“而升降之权,又在中气”此言升降之动力也。与喻昌之“其所以统摄荣  相似文献   

16.
咳嗽晕厥症发病机理为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临床可分为虚证和实征两大类:实者以痰、瘀肝火发病为多见;虚者以脾肾阳虚、肺肾阴虚为主要表现。治疗宜化痰开窍,活血化瘀以平气血之逆乱,调整阴阳之偏胜而顺接阴阳。  相似文献   

17.
盗汗一证 ,近代多从阴虚立论 ,世俗习以盗汗治阴为法 ,自汗多责之阳虚 ,但不能概括全部。《类证治裁·汗证》曰 :“盗汗及睡中自泄 ,水火不交 ,阴阳偏胜 ,虚损心阳”。《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 :“谓有盗汗者 ,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 ,此由阳虚所致”之论。《景岳全书·汗证》亦指出 :“自汗、盗汗 ,亦各有阴阳之证 ,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 ,盗汗必属阴虚也”。可见盗汗也有属于阳虚者。说明治疗盗汗不可偏执一面 ,须详察病机归属 ,进而施以恰当治疗。1 头部盗汗案殷某 ,男 ,2 0岁 ,于 2 0 0 1年 5月 1 7日就诊。患者自年幼 (6岁 )始 ,每晚入…  相似文献   

18.
程士德论治痹证的思路与用药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士德教授根据痹证临床之特点 ,析辨风寒湿三气之偏胜 ,以客者除之、寒者温之等治则 ,灵活遣方 ,搜剔通络。并指出“正虚”是痹证的重要病因之一 ,强调虚人不宜过用风药 ,必着重养血调血 ,或补气升阳 ,或强督益肾。且临证须洞视枢机 :澄阳虚之源 ,统治于脾 ;据阴阳互根 ,又酌以养阴。理法既明 ,方药得彰 ,因此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9.
1 协调阴阳,以平为期 就如何解决阴阳的偏盛偏衰以达平衡的目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原则。例如,阳盛是由阴虚而致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谓寒之不寒而无水也,此阴亏火旺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正如王冰所说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待阴液充足,则亢阳自平;阳气之虚,是由阴寒邪盛所致  相似文献   

20.
祖国医学强调“治病必求于本”现在摭拾一些有关文献,结合个人临证体验,讨论如下,挂漏和谬谀之处,希同道补充和指正。一、“本”是什么《素问》云:“治病必求于本”(阴阳应象大论),“本”之义为根为源(李士材、张景岳),而实指阴阳(王水、滑伯仁、李念莪)。阴阳和平说明生理的情况,阴阳偏胜偏衰说明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规律性。所以说“阴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