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锯齿状单臂弧形切口颈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在治疗分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施行锯齿状单臂弧形切口,行规范性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资料。结果颈部阳性淋巴结主要分布在Ⅲ、Ⅳ、Ⅵ区,行颈淋巴结清扫术时,术野显露充分,操作方便,4例出现少量皮下积液,无皮瓣坏死病例,无颈部疤痕挛缩,无颈部畸形,无肩胛疼痛综合征。结论锯齿状单臂弧形切口行颈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切口隐蔽,术野显露充分,能达到根治目的,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儿童支气管哮喘与IgA亚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锯齿状单臂弧形切口颈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在治疗分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施行锯齿状单臂弧形切口,行规范性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颈部阳性淋巴结主要分布在Ⅲ、Ⅳ、Ⅵ区,行颈淋巴结清扫术时,术野显露充分,操作方便,4例出现少量皮下积液,无皮瓣坏死病例,无颈部疤痕挛缩,无颈部畸形,无肩胛疼痛综合征。结论 锯齿状单臂弧形切口行颈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切口隐蔽,术野显露充分,能达到根治目的,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频率及方式,提供最佳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58例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的性状,颈部淋巴结转移频率、方式及外科治疗.结果 58例患者中行双侧甲状腺腺叶全切除44例.一侧腺叶全切除加对侧腺叶次全切除14例.颈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加双侧颈内静脉淋巴结链(Ⅱ、Ⅲ、Ⅳ区)切开探查47例,颈Ⅵ区淋巴结清扫加单侧颈部淋巴结清扫10例,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1例.患者肿瘤平均直径为(6.28±2.23)mm,共26例(44.8%)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具有明显颈部淋巴结转移倾向(P<0.05).88.5%(23/26)患者仅有颈Ⅵ区淋巴结转移,3.8%(1/26)发生颈内静脉旁Ⅱ、Ⅲ、Ⅳ区跳跃性转移;7.7%(2/26)发生颈Ⅵ区伴其他区域转移.结论 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具有很高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颈Ⅵ区是淋巴结转移好发部位,对于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应进行常规颈Ⅵ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利用Ⅵ区淋巴结转移状态预测颈部淋巴结阴性(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 1年10月接受同侧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Ⅱ~Ⅴ区或Ⅱ~Ⅳ区)的73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Ⅵ区淋巴结转移与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73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6.4%(12n3),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2.5%(31/73),多因素分析显示Ⅵ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7.3,P=0.020).结论 Ⅵ区淋巴结转移状态用于预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低位弧形切口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两组均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术,观察者采用低位弧形切口,对照组采用"L"型切口。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采用改良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价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VSS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17.60±30.82)min]少于对照组[(189.51±39.4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SS各项评分(除血管分布)及总分[(2.06±0.61)、(2.02±0.34)、(1.95±0.51)、(1.72±0.37)、(10.95±2.06)分]均低于对照组[(3.19±0.73)、(2.60±0.53)、(2.87±0.70)、(2.70±0.65)、(15.03±4.1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L"型切口比较,低位弧形切口可缩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手术时间,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颈部中央组(Ⅵ区)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和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5例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了双侧甲状腺全切除加双侧颈部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无手术及住院期间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4/195).中央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5.4%(69/195),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包括年龄(OR=0.924)、性别(OR=0.213)、病灶数目(OR=2.208)和病灶总直径(OR =2.106).结论 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可发生中央组淋巴结转移,当患者为年轻人或男性,病灶呈多灶性或总直径> 0.5 cm时转移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52例,行一侧腺叶全切除+对侧近全切除术3例.结果 双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中,5例均见双侧颈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100.0%(5/5);单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中,9例见颈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81.8%(9/11).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1例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25.0%(1/4);单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14例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66.7%(14/21).术后随访0.5~12.9年,53例无瘤生存,2例伴远处转移者也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为多发癌,宜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应结合患者的肿瘤分期,考虑是否行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8.
中央区清扫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颈部处理的最佳方案。方法9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术前常规B超、选择性颈部CT检查,手术实行原发灶根治 选择性中央区清扫。随访5~25年,发现颈淋巴结转移者进行治疗性颈清扫。结果5、10年复发率分别为:5.2%、7.3%(5/96、7/96);5、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2/%(96/96、23/25)。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准确诊断后,原发灶根治 中央区清扫术是治疗cN0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种较好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0例甲状腺癌患者,72例乳头状癌、28例滤泡状癌、6例未分化癌、4例髓样癌,根据患者全身情况、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综合分析,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52例行甲状腺全切除术伴或不伴一侧颈淋巴结清扫术或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35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伴或不伴一侧颈淋巴结清扫术或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23例行一侧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术.结果本组110例患者无1例死亡,治疗前TSH为(0.48±0.25)mu/L,治疗后为(0.15±0.07)m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患者1年,无1例复发,2例(1.82%)死于脑转移.结论甲状腺癌的四种类型肿瘤转移及恶性程度均有其自身的特点,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理类型、全身情况及淋巴结转移情况选择合理的术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结节性甲状腺肿(结甲)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SDF-1α水平与乳头状癌和结甲组织SDF-1α表达,探讨血清SDF-1α水平与乳头状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技术检测乳头状癌组64例,结甲组16例以及8例正常对照组血清SDF-1α的水平;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乳头状癌和结甲组织SDF-1αmRNA转录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1)ELISA:乳头状癌组血清SDF-1α水平为(676.61±578.42)pg/ml,明显高于结甲组的(414.71±331.49)pg/ml和正常对照组的(337.5±223.62)pg/ml(P<0.05,P<0.01)。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组血清SDF-1α水平明显低于无转移组(P<0.05);临床Ⅲ/Ⅳ期明显低于临床Ⅰ/Ⅱ期(P<0.05)。(2)免疫组织化学:乳头状癌组SDF-1α的阳性率及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淋巴结转移患者明显高于无转移患者,临床Ⅲ/Ⅳ期阳性率明显高于临床Ⅰ/Ⅱ期(P<0.05,P<0.01);与性别年龄无关。(3)RT-PCR:乳头状癌组SDF-1αmRNA转录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结甲和正常对照组(P<0.05 或P<0.01)。(4)相关分析显示:相同病人组织SDF-1α表达强度与血清浓度无关(P>0.05)。结论 PTC患者的血清和组织SDF-1α水平明显升高,血清SDF-1α水平与PTC的淋巴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检测血清SDF-1α对判断PTC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患侧甲状腺、峡部切除及对侧甲状腺腺叶次全切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长期随访.结果 24例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48例未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随访1.5~4.5(3.4±1.1)年,4例患者出现喉返神经麻痹,均在4个月内恢复正常.4例患者术后第3年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余患者均未见转移.结论 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PTMC患者易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对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PTMC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可降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其分为转移组(n=29)和无转移组(n=71)。患者均采用高频超声诊断,分析其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的结节数目、结节形态、结节回声、结节边界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转移组结节直径≥5 mm、内部微钙化、侵及被膜占比均高于无转移组(P<0.05)。10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经病理检查显示颈部淋巴结转移29例,无转移71例;经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颈部淋巴结转移28例,无转移72例。高频超声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5.00%。结论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riod mi-crocarcinoma,PTMC)的手术方式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术后短期的常见并发症。方法:分析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手术治疗的60例PTMC I期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患者的临床病历。结果:60例I期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患者中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31例,全甲状腺切除17例,患侧腺叶+峡部+对侧腺叶大部分切除12例。清扫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3.3%,淋巴结转移与病灶浸润包膜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病灶大小、数目多少无关(P0.05)。无术后永久性并发症发生,随访15~24个月,1例术后半年出现转移,再次行患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余病例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单侧病灶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双侧病灶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并常规I期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一种有效术式,同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在颈侧淋巴结阴性(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cN0期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同时术后进行长期随访。结果6例患者术后病理示Ⅵ区淋巴结转移,余12例未见Ⅵ区淋巴结转移。随访时间0.5~6.0(3.5±1.2)年,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予以对症处理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第3年发现Ⅵ区淋巴结转移,余患者均未见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cN0期PTMC患者易出现Ⅵ区淋巴结转移,因此预防性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对cNn期PTMC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改善患者预后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中、上段食道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和探索选择性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对胸中、上段食道癌患者的应用指征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对58例胸中、上段食道癌采用食管癌根治术合并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同期18例查体颈部触及淋巴结肿大未手术者作为对照。结果:58例手术患者,检出颈部转移淋巴结24例。颈部查体未触及淋巴结肿大,而彩超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者(A组)20例;查体和颈部彩超未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者(B组)22例;术前查体和颈部彩超均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C组)16例;D组为术前查体扪及颈部肿大淋巴结未行手术者18例,A、B、C组发生率分别为15.0%(3/20)、9.1%(2/22)、37.5%(6/16)。B组显著低于A、C组(P〈0.05),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食道中上段癌有较高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对于能清除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能改善局部控制率和减少术后局部复发率,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应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纳入我院于2019年8月-2021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抛硬币法分为研究组(n=43)和对照组(n=42)。两组患者均实施甲状腺癌切除术,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疗效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6个月复发率、12个月复发率、二次手术率均为0,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4.6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9.52%、11.90%、16.67%、25.00%),有统计学意义(χ^(2)=4.298,5.439,7.810,6.432,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93%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2.86%,有统计学意义(χ^(2)=4.409,P<0.05)。结论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预防甲状腺癌远期的转移与复发,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食管癌颈胸腹三区域淋巴结清扫术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颈胸腹三区域淋巴结清扫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08例胸段食管癌采用颈、胸、腹三切口施行三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结果]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7.1%和21.5%。其中胸中、上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9.4%、43.7%,右胸顶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0%、37.5%,气管旁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3.7%、25.0%。[结论]胸段食管癌的预后与肿瘤的侵及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个数、肿瘤的部位及患者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三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可有效提高淋巴结转移阴性和少数转移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家族性PTMC 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率为100%,随访时间9~13个月,平均10.8个月.无复发及死亡病例,未发现远处转移.8例患者中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2例,其中可触及肿大淋巴结且病理证实为癌转移1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但病理证实为癌转移1例,均转移至同侧,均发生在颈深上组淋巴结.腺叶多发结节2例均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单发结节6例未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例.结论 PTMC多数在良性结节术中或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家族性发病罕见.术前触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中探查及冰冻切片对提高PTMC的诊断非常重要.对甲状腺肿瘤高发区患者的亲属进行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患侧腺叶切除术作为常规术式以避免二次手术.应根据PTMC的临床特征,选择不同术式.  相似文献   

19.
王森 《药物与人》2014,(9):90-90
目的:观察在甲状腺癌早期颈淋巴转移中采用术前彩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及效果。方法:本次探讨选取我院在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接受诊治的经术前彩超诊断出的甲状腺癌颈转移患者60例(64侧)及术前颈部淋巴结触诊诊断出的甲状腺颈转移患者60例(68侧),分别看做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已经结束改良颈部淋巴结清扫治疗手术,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彩超及手术后患者的状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出现54例患者术后显示病理为淋巴结转移,采用术前彩超诊断对观察组进行诊断,53例确诊,确诊率为88.3%,通过术前彩超能够发现隐匿型转移25侧(41.7%)。在对多分区转移检验结果方面,病理检验及术前彩超的结果基本一致。观察组诊断准确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癌早期颈淋巴转移中采用术前彩超进行诊断效果显著,准确率高,可以有效预防肿瘤复发,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甲状腺微小癌的术前诊断价值及其对临床进一步诊治的指导意义。方法16例均为经超声检查提示有甲状腺微小癌灶而收入本院普外科拟行甲状腺手术的病人。术前详细记录甲状腺病变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特征,并初步判断颈部淋巴结有无转移可能;普外科医生根据超声检查提示及临床所见,拟定手术方案。术后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超声所见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并总结术前拟定的手术方案在术中具体实施情况。结果16例中19处(100%)甲状腺微小癌均为实质性低回声光团,其中单一病灶13例,多病灶3例,单侧叶病变15例,双侧叶病变1例;15处癌灶(78、9%)边界不清晰,14处癌灶(73.7%)形态较规整,12处癌灶(63.1%)内部回声不均匀并伴有细小点状强回声即“沙砾”样钙化;伴有患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的4例(27.3%)、共9枚淋巴结,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的3例,共7枚淋巴结;19处(100%)癌灶内均可探及血流信号,17处(89.5%)癌灶内血流阻力指数〉0.65,19处癌灶(100%)血流速度均〈40cm/s。16例中12例术前超声提示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完全按术前拟定方案实施手术,而4例术前超声提示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3例按术前拟定方案实施手术,1例修正手术方案,总体符合率93.7%。结论甲状腺微小癌具有其较独特的声像图特征和血流动力学特点,高频超声不但对其早期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且能够对临床手术术式选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