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一、课题背景失血是创伤患者入院后早期死亡的首要原因,第一个24 h占50%。25%~35%的创伤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合并创伤凝血功能障碍(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患者死亡率升高4倍。创伤后早期死亡与无法控制的出血及创伤失血后凝血病(coagulopathy)有关。特别是严重创伤患者出现凝血病,死亡率更高,可以达到80%左右。近年来,人  相似文献   

2.
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场所.据报道,凝血因子水平的降低程度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1],但其报道大多来自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检测结果[2].为了解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凝血功能,本研究以感染HCV 15年后的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其不同临床类型凝血功能指标,分析凝血功能与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慢性肝炎、肝硬化,掌握临床治疗指征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研究发现,创伤患者在创伤后早期、接受医疗干预前,即可出现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ATC)。创伤后期的低体温、酸中毒、血液稀释、炎症反应等因素,可进一步恶化已有的ATC,最终导致创伤相关凝血功能障碍(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或traumaassociated coagulopathy,TAC)。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级复温策略在创伤凝血病(TIC)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96例急性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复温措施,观察组(48例)采用分级复温策略.观察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凝血指标,评估预后情况.结果:两组达急诊科时体温、平均动脉压(MA...  相似文献   

5.
徐毅 《中国卫生产业》2012,(27):121-122
目的本文主要对于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进行临床的分析,以及其治疗抢救方案的讨论。方法选取该院从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孕妇有2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以及临床治疗的效果。结果全部24例产妇均抢救成功,没有死亡病例,胎儿情况,新生儿存活有21例,宫内死亡有1例,死产有2例。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明显有所改善,说明使用肝素和补充血容量等联合治疗方案能有效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结论对于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重要是及时有效的去除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并且进行有效的止血、补充血容量等的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6.
文平  蒋群芳 《现代保健》2012,(15):153-153
在新生儿时期,由于凝血系统正处在发育和有待成熟的过程,因而与成人凝血功能不同[1] .为了解新生儿凝血系统发育状况,更好地为临床对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指标,笔者对新生儿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参考区间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付黎明  窦芳  李波 《现代保健》2010,(36):56-57
目的 探讨外科ICU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76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外科ICU重症患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非常普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诊断困难,病死率高.结论 对高危患者严密观察,早发现、早治疗,及时祛除诱因是救治关键.  相似文献   

8.
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 TEG)是一种从凝血开始,至血凝块形成及纤维蛋白溶解全过程的全血检测方法,其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与传统凝血检测方法相比较,TEG更接近生理状态,更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患者凝血全貌。本文重点阐明TEG全面分析血栓和出血性疾病患者真实凝血/纤溶状态的原理,及其在患者手术时机选择、体内抗凝因素监测、出血原因分析、血制品使用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和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等方面的临床应用意义,以利于临床医生及时获取有效信息,对血栓和出血性疾病患者治疗采取合理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与分析温经祛瘀汤治疗寒凝血阻型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3月到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寒凝血阻型月经不调患者为探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予以对照组患者雌、孕激素周期治疗方式,予以观察组患者温经祛瘀汤治疗方式,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成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疗效为92.00%,参照组患者的总疗效为76.00%,通过比较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成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其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寒凝血阻型月经不调患者采用温经祛瘀汤的治疗方式,发现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降低患者的病症复发率,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此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对非大面积肺栓塞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非大面积肺栓塞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华法林进行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指标、动脉血气指标、凝血指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动图指标、动脉血气和凝血指标均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非大面积肺栓塞,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动脉血气指标、凝血指标和心功能明显好转,且不良反应较小;临床疗效优于低分子肝素治疗.  相似文献   

11.
潘玉琼 《中国卫生产业》2012,9(18):45+47-45,47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HP+HD)利用优势互补的2种血液净化方式,能全面清除代谢废物,毒物,致病因子以及调节水、电解质的平衡.临床上越来越广泛应用.但在治疗过程中凝血较常见,且不易处理,如果发生凝血只能更换灌流器、透析器或终止透析,即影响治疗效果,浪费病人血液,又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如何防止血液灌流联合透析时凝血又不导致抗凝过度中而引起出血,是此治疗模式必须关注的重点.现将我科2009年1月~2011年8月,HP+HD治疗发生凝血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促凝物质表达和并发感染等原因,在就诊和诱导缓解治疗时,容易激活凝血系统,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D-二聚体为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征性降解产物,是诊断纤溶活性的特征分子标记物.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将有助于提高临床DIC诊断的准确率,指导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116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6例患者中出现腹腔内出血9例,其中4例经凝血药物治疗后好转,5例保守治疗无效后采取2次手术,3例治愈,2例死亡.出现肝动脉血栓形成4例,均经溶栓抗凝治疗后好转.116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前子痫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 IC)的围产期处理方法及母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折本院25例产前子痫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的轻重不同,输温新鲜血,纤维蛋白原,冷沉淀等治疗。其中阴道分娩10例,剖宫产15例。结论产前子痫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关系密切,并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妊高征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防治产前子痫要特别重视防治D IC。在去除病因的同时及时输新鲜血,纤维蛋白原、冷沉淀是治疗产前子痫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凝血四项是判断机体止血与凝血系统病理变化,进行出凝血疾病筛查的重要指标,也是临床上观察血栓形成,进行抗凝治疗监护的常用检测方法,正常情况下孕妇晚期血液呈凝固性增高的倾向[1],临产妇血凝指标改变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高脂蛋白血症患者中常会出现高粘症候群.为了探讨凝血系统是否参与或受其影响,其内在联系如何,在治疗上是否需要采取防犯措施,在临床上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方法选择门诊和住院高脂蛋白血症病例30例,对照组40例,均做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率(RATIO),凝血酶元时间(PT),纤维蛋白元(FIB).同时再比较APTT、RATIO水平与高粘血症症候群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PT、FIB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而APTT、RATIO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PTT、RATIO降低时出现高粘症候群症状者显著升高.结论高脂蛋白血症可导致内源凝血途径凝血因子活性增高,可能是产生高粘症候群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TF和TFPI     
自从19世纪发现TF以来,即认为其是体内凝血过程中最重要的起始物。以前,TF仅被认作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起始因子。然而,随着对TF及TFPI作用的了解加深,除了其在凝血过程中的复杂作用,TF还承担信号受体和其他非凝血功能。这使得它在系统性炎症、凝血紊乱、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的血管发生及转移等疾病中起重要作用,这与心胸外科都有广泛联系。本综述总结TF、TFPI的生理特性,通过对它们作用途径的研究,探求潜在的一些治疗方法。1TF与凝血TF是由3段组成的跨膜糖蛋白,分别为:细胞外区、跨膜区、胞质中的尾部。一般认为,TF是外源性凝血起始。外源性途径是由TF与FVII共同作用于FX。而内源性途径是当FXII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来激活FX。FXа(激活X因子)催化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联合FXIII促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在内源性途径中,由于FVII和FIX的缺乏也可导致严重的临床出血症状,这表明外源性途径有辅助作用。所以PT、APTT等外源性凝血筛选实验,与临床可有明显不同。在缺乏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或FXII时都能延长PTT,但此时并没有严重的临床出血表现。从此看出,“凝血级联理论”注重促凝血蛋白物质...  相似文献   

18.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妇产科2004年12月~2009年12月收治的28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结果 ①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原因依次为产后大出血、羊水栓塞、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子宫破裂、宫内死胎等;②28例患者中抢救成功22例,死亡6例;剖宫产22例,阴道分娩6例;子宫切除5例;围生儿28例,死亡5例.结论 加强孕期宣教及孕产妇的系统管理,早发现是预防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重要环节之一.尽早应用肝素、补充大量凝血因子、成分输血以及果断切除子宫是抢救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成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欧海 《中国卫生产业》2012,(29):101-101
大量成分输血是外科手术中比较常见的辅助治疗手段,它是影响人体凝血功能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16例外科输血手术,对患者手术前后的凝血功能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外科手术大量输血会打乱患者自身的凝血功能,出现凝血缓慢等不良症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为了避免大量输血对人体凝血功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临床医师在给患者进行大量成分输血前,应该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科学、合理的选择的各种血液的成分,为临床用血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院》2019,(5):747-749
目的探讨枸橼酸抗凝剂在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接受CRRT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设置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为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观察组为枸橼酸抗凝剂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气分析中碳酸氢根、血小板计数、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障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枸橼酸抗凝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情况,减少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具有突出性的应用价值,可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