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祖国医学与书法艺术都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中的瑰丽奇葩。中医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使人健康;书法陶冶情操,书法是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联系的综合艺术,与中医都具有实践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近现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大量接受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传统文化的断层使中医成了空中楼阁,能否大力改善中医的内外环境,完善教育体制,培养高水平的中医队伍,使广大患者了解、信任中医,是事关中医存亡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它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一百年来中医在发展过程存在诸多失误:把中医西化置于国家宪法与卫生工作总方针之上;把中医西化等同于中医现代化;把中医教育西化作为后继人才培养的方向;把中医医院变得越来越“姓西”;把中医向世界铺轨歪曲为同国际接轨。这些失误在导致中医基础科学体系与临床技术体系严重扭曲、解体的同时,形成了医疗、教育、科研、管理上的“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特色优势淡化”的局面。拯救中医之魂,首先要从文化与思想启蒙开始;以传统文化普及与中医理论、临床为重点,抓好医疗、科研、教育的改革起步战略。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切切不可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4.
刚刚在安徽省黄山市落下帷幕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表明,中医药文化热正在逐步呈现出百家争鸣、学术整合等理性特色,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西、河南、江苏、安徽、宁夏、浙江、广东、内蒙古、辽宁、山西等地的120余位与会专家和代表,就中医药文化的战略意义、中医文化与哲学思想、中医文献、中医史学、中医养生、中医临证等方面的命题展开了热烈、深入的研讨。专家们首次达成共识,明确了中医药文化的初步定义,即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相似文献   

5.
《世界科学技术》2009,(3):471-471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断赋予减肥更新的方式和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意图在健康和快速、个性化与大众化之间寻找一个亮点。于是被赋予了传统中医与现代美学相结合的中医经络减肥应用而生,成了风靡全球的时尚中医健康减肥概念。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传统中医的“时尚减肥观”。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媒担负着监督环境、协调社会、传承文化,提供娱乐等诸多社会功能。大众传媒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报道,无疑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影响。中医是经过五千年沉淀的文化,经历了无数医家的大量实践而保存下来的东方医学.在中国历史上为保障我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医还将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故值得深入探讨大众传媒对中医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明强 《光明中医》2009,24(4):595-59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中医学是科学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中医这种独特的品性决定了必须要用其文化定位来丰富和补充其科技定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表明:中医文化是中医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研究的全面开展是中医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加强中医文化建设 弘扬中医人文精神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作为中医药从业人员,在学习精湛医术的同时,还必须弘扬中医人文精神,遵循"医乃仁术"的宗旨,实现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融合。而加强中医文化建设正是加强中医人文素质教育,弘扬中医人文精神的切入点。文章从弘扬中医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人文精神欠缺的原因,加强中医文化建设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中医诊疗的特色优势在于中医思维,而中医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思维的组成部分和有机统一,是独特的人文和生命医学模式。在医学生教育阶段,帮助学生树立中医思维与强化临床技能同样重要。本文针对中医专业本科实习生的学情现状和心理特点,认为对中医思维的培养要坚定中医文化自信、夯实中医基本功、用中医药的思维发展和评价中医,在思维形成的过程中要勤求古训,重视经典学习,将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取象比类等思维融入诊疗过程中,以培养辨证施治能力为导向和目标。此外,还应为学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机会,使其学有所用,并能持续学习和反思,以促进中医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刘淮  付颖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5):125-125
中医养生在增进人类健康、延年益寿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门市地处汉水流域,分别从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及发展、中医养生的意义、汉水流域中医养生文化的弘扬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汉水流域的中医养生文化。  相似文献   

11.
4 中医非文化论 科学中医与大众文化,各有其内涵。中医属自然科学,而文化各门类,如:绘画、音乐、戏剧等,独具社会科学的特征。中医的健身作用,旨在防治生命个体的疾病,提高健康水平。文化的社会效用,在于转变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中医的发现,作用一旦凸出,是永恒的。而文化的社会作用,随地域、时间及意识形态变化着。  相似文献   

12.
中医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广博,与中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文化是中医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中医学术的灵魂和传承的载体,承载了中医学几千年的光辉发展史。中医文化是基于  相似文献   

13.
数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包涵了中医之自然观、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价值观等等,也是中医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深入探讨中医价值观对进一步传承并发展中医事业有重要意义.笔者就中医文化中的价值观作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中医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中医学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阐述了中医学的科学内涵与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认为中华文化对中医理论形成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医学有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底蕴,蕴含着中华民族在从传统走向现代过程中追求健康的智慧,中华民族对中医学知识与文化的广泛认同是中医学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提出加强中医学知识的推广普及、繁荣发展中医文化与推进中医药国际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严冬  彭海燕  周颖 《新中医》2022,54(13):213-216
目的:探讨中医文化渗透对《中医内科学》教学的影响,以进一步提高中医院校临床基础课程《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方法:随机选取2个《中医内科学》课程平行班,分为对照教学组与试验教学组。对照教学组采取传统授课教学,试验教学组在传统授课基础上增加中医文化渗透学习。结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中医思维训练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结果:2组学生均多数认为分证论治是《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难度较大的部分。多数学生偏好于传统授课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结课后,试验教学组86.21%学生认为已经建立中医思维模式,对照教学组仅44.74%学生认为已经建立中医思维模式,试验教学组中医思维模式建立情况优于对照班(P<0.05)。试验教学组中医思维训练题平均分为(19.24±1.48)分,对照教学组(16.79±3.43)分,试验教学组平均分高于对照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文化渗透可以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建立中医思维,积累中医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增强中医文化修养提高中医人才人文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论述了中医与文化的关系、中医文化的内涵以及中医文化在中医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现在中医高等教育的现状指出只有不断增加中医文化修养,提高中医人才人文素质,才能真正提高中医教育的质量,促进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从增设文化传统课程、加强经典学习、继承师带徒的形式、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拓展教育空间、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等几方面切实增强中医高等人才的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医文化在中医临床医疗科研教育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兴中 《环球中医药》2010,3(3):205-207
中医学作为基于人文和生命的医学,融合了历代的人文、科学成就,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医以人为本,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出发,整体、全面地把握人与自然的联系,揭示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将治病与治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德术并重,保护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提高生存质量,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具有东方特色的科学范式,中医文化至今在关乎人类生命健康的临床医学的医疗、科研、教学中具有引领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常用的成语为数众多,是语言文学的璀璨明珠。不少成语,还与中医文化有关,是中医学与语言文学的结晶品。  相似文献   

19.
中医文化是多方面内容共同促进,相互渗入的结果。从文化人类学“整体论”角度出发,将中医文化置于中国整体文化中,从社会整体环境、文化空间结构及各层次关系、文化核心理念、传统思维结构等方面出发,对中医文化进行整体性分析,赋予中医文化人类学视角,“整体论”对中医文化的系统论述还能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框架。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实证研究中医文化认同现状,研究表明,目前社会总体中医文化认同水平不低,但在年龄方面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无论对隐文化或显文化,青年群体的中医文化认同水平均低于中老年群体。另一方面,公众对中医隐文化的认同水平要高于中医显文化。此外,持续性新媒体传播应用能显著提高青年群体的中医文化认同水平。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新时期中医文化传播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